内部监督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6 17:37:53

内部监督管理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1

我局于200*年12月11日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合作(托管)造林有关问题的通知》(林策发〔200*〕228号),对进一步宣传林业政策和法律,指导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加强林业管理,维护社会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正确引导现阶段社会投资造林,强化林业内部监督管理,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现再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问题

新形势下出现的以“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方式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现象,由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一旦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社会投资造林、发展林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务必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现阶段加强社会投资造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研究,妥善处理。对属于林业主管部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抓好自查自纠,坚持依法行政,及时妥善解决;属于职责范围外的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汇报,积极沟通,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抓紧处理,避免造成不利影响。

二、要继续加大林业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林策发〔200*〕228号文件确定的宣传重点,进一步明确宣传内容和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林业的政策和法律。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设社会造林政策专题网页的通知》(办策字〔200*〕2*号)的要求,链接或参照国家林业局网站上“社会造林政策”专题网页,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网页,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时效,保障社会公众对林业政策和法律的知情权。各种林业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林业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正确了解社会投资造林有关问题,把社会投资造林这项事业引导好、实施好。刊登涉及“合作(托管)造林”内容的广告、宣传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和规定,不得刊登虚假广告,不得报道虚假新闻,以防止出现误导广大林业投资者的行为。

三、要依法规范林权管理工作

林权证是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凭证,也是确认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林权登记发证的有关职责,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林权登记管理,认真做好林权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切实提高工作质量。近期,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因“合作(托管)造林”发放的林权证进行重点审核复查,如有违法发放林权证的,应依法进行纠正。

四、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3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正如尉健行同志今年4月在广州、深圳等地考察时指出的:“现在搞政务公开,不能只停留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手续,简化办事程序,搞一个窗口办事上,还要在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这个要害问题上下功夫,要把对群众公开与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一对外公开政务,是政府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政务活动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知情,使一些行政行为在社会的监督下进行。这种对政务活动的社会性监督,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基础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具有实效性。近年来的实践说明,政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务公开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仍存在腐败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导致了对外公开不真实,直接影响了社会监督效果。所以,要使政府机关通过公开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必须在进行外部公开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正如尉健行同志提出的:“实行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更重要的是向群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情况,使他们感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是公正的。”只有把对外公开同加强内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外部公开建立在内部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才能使监督关口前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落实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外部监督的指向主要是决策结果而不是决策过程,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使外部监督失去针对性而成为虚监。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杜绝决策中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从外部监督主体的情况看,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多年来形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致使一些群众来机关办事时心存余悸,这种心态使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能否把事办成,而不是监督,再加上人们对权力的依附心理,不可能去盯着办事人员挑毛病,因而,必然导致外部监督的弱化,影响政务公开的落实。再次,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还取决于执行是否得力。在行政过程中,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这种现象不单是外部监督能够解决的,而主要应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保证权力正常运行。总之,内容与形式统一,对外公开与内部监督制约配套,是政务公开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是直接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政行为的,必须把它作为外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为对外公开提供条件和保证,收到促进依法行政的目的。

二内部监督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而且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一些单位之所以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监督不力。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和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害怕“阳光”,不敢公开。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的那样:“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某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必然要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他们不想也不敢实行公开。二是现行领导体制过分突出“一把手”的位置,导致“一把手”说了算,影响政务公开。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往往把“一把手负总责”看做是个人说了算,以长官意志自居,遇事随意拍板,办事主观臆断,我行我素,导致权力专断和滥用。公开是面对群众的,不相信群众,无视群众,怕群众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公开。三是一些地方党风政风不正,好人主义盛行,直接干扰着政务公开。现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人也实在是批评不得,因此,正如同志很早批评过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自由主义庸俗作风占据上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搞好监督的锐利武器,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无效的监督。批评作为他律手段是以被批评者自觉接受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愿意接受批评也就不愿意接受监督,当然也就难以自觉自愿地实行公开。四是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政务公开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给一些人钻空子、“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在行政过程中,那种貌似合理实则违规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内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成为假公开。

上述情况表明,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任重而道远,决不能以为实行了一些政务公开措施,社会监督机制就建立和形成了。只有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不懈努力,对外公开政务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6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7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8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正如尉健行同志今年4月在广州、深圳等地考察时指出的:“现在搞政务公开,不能只停留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手续,简化办事程序,搞一个窗口办事上,还要在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这个要害问题上下功夫,要把对群众公开与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一对外公开政务,是政府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政务活动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知情,使一些行政行为在社会的监督下进行。这种对政务活动的社会性监督,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基础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具有实效性。近年来的实践说明,政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务公开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仍存在腐败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导致了对外公开不真实,直接影响了社会监督效果。所以,要使政府机关通过公开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必须在进行外部公开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正如尉健行同志提出的:“实行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更重要的是向群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情况,使他们感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是公正的。”只有把对外公开同加强内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外部公开建立在内部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才能使监督关口前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落实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外部监督的指向主要是决策结果而不是决策过程,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使外部监督失去针对性而成为虚监。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杜绝决策中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从外部监督主体的情况看,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多年来形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致使一些群众来机关办事时心存余悸,这种心态使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能否把事办成,而不是监督,再加上人们对权力的依附心理,不可能去盯着办事人员挑毛病,因而,必然导致外部监督的弱化,影响政务公开的落实。再次,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还取决于执行是否得力。在行政过程中,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这种现象不单是外部监督能够解决的,而主要应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保证权力正常运行。总之,内容与形式统一,对外公开与内部监督制约配套,是政务公开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是直接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政行为的,必须把它作为外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为对外公开提供条件和保证,收到促进依法行政的目的。

二内部监督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而且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一些单位之所以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监督不力。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和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害怕“阳光”,不敢公开。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的那样:“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某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必然要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他们不想也不敢实行公开。二是现行领导体制过分突出“一把手”的位置,导致“一把手”说了算,影响政务公开。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往往把“一把手负总责”看做是个人说了算,以长官意志自居,遇事随意拍板,办事主观臆断,我行我素,导致权力专断和滥用。公开是面对群众的,不相信群众,无视群众,怕群众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公开。三是一些地方党风政风不正,好人主义盛行,直接干扰着政务公开。现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人也实在是批评不得,因此,正如同志很早批评过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自由主义庸俗作风占据上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搞好监督的锐利武器,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无效的监督。批评作为他律手段是以被批评者自觉接受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愿意接受批评也就不愿意接受监督,当然也就难以自觉自愿地实行公开。四是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政务公开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给一些人钻空子、“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在行政过程中,那种貌似合理实则违规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内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成为假公开。

上述情况表明,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任重而道远,决不能以为实行了一些政务公开措施,社会监督机制就建立和形成了。只有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不懈努力,对外公开政务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9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虽然有关文件规定,基层税务机关必须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的民主生活会往往流于形式,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少,干部之间很少触及实质性和深层次的问题,往往使民主生活会名不副实。对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干部反映的问题,包括检举揭发性意见,往往难以从正常渠道听到。即使是从正常渠道来的,也往往是一些匿名的来信或只言片语的反映,一时难以辨明是非,澄清事实。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说情风、权力干预执法现象还存在。即使真正惩处了违纪者,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难以摆脱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监督管理存在人为性和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内部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监督意识

教育引导是培养监督意识的基础。要从政治理论、廉洁从政入手,把思想政治培训当作硬指标,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端正学风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制度,并实行量化考核,将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成绩等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监督意识。

对其他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引导,转变错误思想。一是要转变“不想监督”的思想。要通过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在全系统营造一种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不敢监督”的思想。要赋予系统内监督主体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增强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三是转变“不用监督”的思想。应采取学习培训、舆论宣传、案例分析、制度要求、普法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认识到干部监督既是对权力和权力运作过程的一种约束,也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帮助他们自觉转变那种反感监督、逃避监督和拒绝监督的错误心态。

(二)理顺内部监督体制

要切实强化监督意识,拓宽内部监督内容,扩大内部监督层面。加强对干部政治上的监督、民主作风上的监督、执法执纪上的监督、道德品质上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监督之中,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纯洁性,提高依法办事、民主决策的自觉性。要拓展内部监督形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形成一套与干部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监督机制,从多个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内部监督实效。要拓宽信息渠道,壮大内部监督队伍。针对新形势下基层税务系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防范。让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暴露在阳光下,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

内部监督管理范文篇10

一、开展内部检查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一)加强日常检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几年来,财政监督检查部门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对局内办公室、经济建设科、综合科、农业科、预算科等10个职能科室及乡(镇)街道财政所的财务收支、内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虽然没有较大的违规行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会计基础不够规范、支出没有相应的审核制度、部份开支无领导审批手续。会计操作方面,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本不规范,会计报表编制不完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内部管理松懈,有关人员守法和执法观念不强的现象。检查后,以检查报告形式向局领导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各种更正意见,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对检查报告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把加强财政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管理,作为保障当前财政管理改革顺利进行,预防财政干部职工出现违纪行为,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来抓。要求全局统一行动起来,有问题的科室对照检查出来的违规做法,制订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没有问题的科室,要吸取经验和教训,继续完善内部管理。通过内部检查,也使监督人员了解和掌握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运行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和制订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由财政监督检查部门负责草拟或参与制订的监督管理制度有:《××区财政局财政性资金管理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区专项资金管理规程》、《××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

(二)围绕财政资金的科学、公平、合理分配而开展监督检查

科学安排财政性资金支出,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预算编制是一个关键环节。部门预算涉及单位、项目众多,编制工程复杂,因对其缺乏完善监督管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财政资金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部门预算的编制,经过时间长,通过“二上与二下”等多个环节,监督部门很难开展全面的跟踪检查,只能重点检查预算编制的标准、依据和程序的规范性。在预算编制标准、依据方面:检查预算单位的分类档次、定员定额开支标准,项目资金是否有可行性报告,并附有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经预算审核后所安排的项目金额是否存在超出单位申报金额的不合理情况。在编制程序上:单位上报初步方案是否经过相关业务科室初审,并签署初审意见,预算编制部门对单位上报方案的重大修改依据所在。本级财政对三区两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方面,监督其分配是否结合各地财政收入总额、财政供养人数、财政支规模、收支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等。通过对预算编制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了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抓住社会反映财政部门的热点问题开展监督检查

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区于2001年初成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开展政府采购初期,因政府采购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主要是在管理职能上,采购办既是采购管理机构又是采购执行者,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角色,不利于体现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因而引起了不少单位和个人的议论,说政府采购是财政部门的“集中腐败”。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树立政府采购的良好形象,对重大政府采购活动,财政监督部门都派出专人进行跟踪、监督,有效地保障重大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性,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事业发展。政府采购工作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采购金额178万元,节约资金17万元,节约率8%。2003年采购金额354万元,节约资金35万元,节约率9%。2004年采购金额424万元,节约资金44万元

节约率9%。2005年采购金额725万元,节约资金90万元,节约率11%。2006年采购金额413万元,节约资金64万元,节约率13%。2007年采购金额1859万元,节约资金365万元,节约率16%。2008年采购金额676万元,节约资金137万元,节约率16.82%。

二、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作为财政部门的一种预防和自我纠正的机制,其目的在于堵塞日常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其重要作用应该得到到充分认识。但在实际中,不少人认为财政部门一家亲,监督部门对其他业务科室的检查,就是一种不信任的检查,是找问题、挑毛病、整人等,从而产生了许多对内部监督检查不配合的行为。另外,开展内部监督,检查人员必须掌握大量的工作信息,需要内部各科室积极提供,如对预算检查情况方面,人大批复的预算决议、日常追加预算指标、重大资金运作、国库执行预算情况等,有关业务科室均没有及时提供给监督部门,致使监督部门无法了解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督。另外,监督部门与相关业务科室的同级关系,使监督工作往往需要各分管领导的协调,造成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得很被动,往往是一把手提出后才能开展,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能够自觉执行的内部管理机制等。

(二)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现有财政监督法规都是分散于各种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造成了财政监督执法层次不高,权威性不强。由于财政监督法律立法滞后,法规体系不完整,影响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了财政监督的效力。在财政内部监督方面,法规建设更为滞后,目前仅有财政部门自身制定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而且该办法还主要是从监督检查的程序性方面作出规定,监督的实体性方面内容还相当贫乏,致使该办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

(三)内部监督观念淡薄、监督手段落后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财政各项管理工作中,对传统财政监督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如“金财工程”的逐步实施,财政管理的网络化,为资金的快速交易提供了便利。适应现代财政管理技术发展,加强对资金跟踪、管理、监督,成就了以“过程”为核心现代监督理念。但是,当前的内部监督观念、方法、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充分利用内部网络技术,及时获取的效有监督信息。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以改变。检查仍然是事后为主,事前、事中监督检查很少。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科室的会计核算资料、预算执行结果等情况进行内部监督,获取内部相关管理信息,这种事后监督、查错防弊做法,无法充分发挥财政监有应有作用,难以适应现代财政管理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内部监督的思路

(一)加强内部监督,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内部监督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造成内部监督失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影响财政部门的工作形象,损害财政改革事业。首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理财单位,掌握着政府巨额的财政资金,内部监督失控,损失的严重性可能更大。其次,财政部门作维护财经法纪单位,自身守法不严,执法不正,不自觉树立良好部门形象,又如何监督和管理其他单位。

(二)加强内部监督,要健全财政监督机构,提高监督队伍素质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监督管理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以保障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已经成为财政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财政监督人员在负责外部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也要切实履行内部监督的重要任务。各级财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财政监督工作,健全财政监督机构,配备足够的监督人员。要加强对财政监督人员的理论学习,积极支持监督人员参加各级财政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财政监督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