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4 17:35:02

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1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分析辽宁省是中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其增长速度始终高于10%。然而,长期以来,辽宁省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增长是用高昂的能源消耗、环境代价换来的:能源供给有限,但需求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现有方式继续发展下去,能源、环境约束就必将增强,最终将限制经济的增长。因此,应把握住时代契机,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追求经济及社会双重目标,协调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寻求促进辽宁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出以下结论:γ1=0.570426;γ2=0.761355;γ3=0.666012。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辽宁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关联度分析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出以下结论:γ1=0.851204;γ2=0.872928;γ3=0.577103;γ4=0.855528。由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可以得出,X2>X4>X1>X3。其中X2代表第二产业,X4代表生活耗能,X1代表第一产业,X3代表第三产业。通过上述,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最高,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为了使辽宁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的相关政策应着重针对第二产业,减少污染型能源的消费,增加清洁型能源的消费。

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于第一产业应加强宣传培训与观念引导,普及绿色生态农业知识通过普及绿色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农民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绿色生态农业知识,习惯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对绿色生态农业的益处认识不足,加之环保意识差,在能源消费上,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煤炭等污染型能源,能源物质中夹杂的重金属元素会污染土壤、水域等,对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应加强宣传培训,对农业生产者加强观念引导,使其提高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

现阶段,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出现了水土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与农田污染等问题[1]。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是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不仅要保质,还要借助各种合理的方式实现增值。当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要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在绿色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为了使与之相关的资本积累政策研究能够落实到位,需要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有所了解。(1)重视资本积累政策研究,实施好相应的工作计划,可使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更加显著,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2)通过研究资本积累政策,能够使绿色农业生态建设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建设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共赢。(3)在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有利于提升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水平,拓宽现代农业经济长效发展思路[2-3]。

2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产品政策

绿色农业是农业经济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是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助力。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核心就是转化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升级优化。实际上,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产品政策必然会涉及到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生产、消费等过程,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在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完善和平衡。(1)进一步优化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在绿色食品种植的基础上完成绿色农业结构拓展及延伸,搭建起更加全面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包括绿色种植业、绿色林业、绿色畜牧业和绿色渔业等[4]。(2)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政策,结合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实际情况,确保农业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系统性。通过资金投入,提高农民和金融机构投入绿色农业的积极性。(3)形成绿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保障供给、改善环境的角度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融合。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积累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完成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铺设。(4)制定出绿色农业生态模式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农作物进行补贴,借助市场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生态资本的积累。引导广大农户自主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提高环保性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5]。(5)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完善绿色农业体制和机制。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统筹解决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实现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借助财政扶持、金融手段来搭建起更加科学的组织形式,制定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在产品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绿色农业情况、生态资本积累要求等,逐渐实现绿色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产品利用价值最大化的长远发展目标,拓宽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方面的工作思路[6]。

3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产品国际贸易将成为国家农业生态要素和技术交换的重要方式。我国已经逐步迈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绿色农产品贸易必将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7]。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产品贸易,形成生态资本和农业共赢的有利局面。绿色农产品贸易过程强调绿色农业生态要素的平等交换,是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优势方案。要始终保证绿色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绿色农业和国际贸易深度融合。(1)借助绿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可以缓解农业资源的压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消费意识转变,国内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更加严格。我国要积极发展农业资源消耗比较少的农产品,适当引进国外绿色农产品,借助国际贸易的方式,减少国内农业生产资本的损耗。(2)将环境绿色农产品的环境成本纳入到农产品价格中,将环境成本适当添加进农产品开发、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之中,不仅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高效配置和高效利用,还促进了绿色农业生态模式的推广。同时,在贸易政策的支持下,也能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得到科学保障,为生态模式构建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农业生产效益、发展质量等受到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3)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人员应对贸易政策的功能特性、执行情况等有更多了解,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有效支持,为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目标的实现及效果增强提供更多保障,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发展[8]。

4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技术政策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是保证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重塑过程。绿色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于产业生态化,需要通过生态技术创新的方式,实现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可持续利用。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过程中,要加强对绿色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改善现有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积累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效果[9]。政府相关部门与科研机构作为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可持续利用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和主导者,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绿色生态资本可持续利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制度,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我国绿色生态农业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此外,还需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为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可持续发展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10]。

5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投资政策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平衡与保护现有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绿色农业生态领域的投资力度。较之于一般的资本投资,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具有滞后性、多功能性以及外部性等特征。只有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投资支持政策,才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绿色农业生态领域中。(1)强化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了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生态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投资支持政策,比如强化对绿色农业生态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市场机制是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重要基础。政府部门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为绿色农业生态投资市场注入活力,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生态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2)强化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市场的支持力度。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市场中,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支持率,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绿色农业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过于滞后,政府投入及企业参与力度不足,制约了该行业投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绿色农业生态领域的经济和政策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社会力量进入到绿色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市场中。(3)强化科技支持力度。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发展过程中,要将技术创新融入到整个资本系统中,实现绿色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我国要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力度,这也是实现绿色农业技术转变为生态资本的重要基础。在进行绿色农业生态技术创新过程中,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加入到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强化对绿色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持力度。

6结束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会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生态资本的良性运营为基础,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只有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生态基本积累政策与机制,才能够为绿色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云龙,汪汇源,徐磊磊,等.海南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2):249-251,254.

[2]韩文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J].现代农业研究,2020(4):19-20.

[3]严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尚杰,许雅茹.生态资本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碳强度视角[J].生态经济,2020(6):107-111,123.

[5]麦瑜翔.农业生态资源资本化支持政策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6]李平衡.农业生态资源资本化运营及其政策需求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7]麦瑜翔,屈志光.生态资源资本化视角下农业双重负外部性的治理路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2):81-84.

[8]王凤林.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的生态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8(6):96-97.

[9]严立冬,孟慧君,刘加林,等.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化运营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8-24.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猪;健康养殖;技术探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猪作为我国“五畜”之一,在我国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生态养殖作为我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绿色养殖技术,对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猪的养殖现状,对基于绿色生态理念下猪的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探讨。

1饲料选择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猪养殖过程中,饲料作为促进生态猪健康生长的主要食物,对猪的生长状况和肉质都有直接影响。相较于我国传统的猪养殖技术而言,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更加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和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因此,在选择猪饲料时,养殖户要多选用一些绿色、有机的天然材料来制作饲料,从而提高猪肉品质,以此来确保猪养殖过程中食物来源的安全性,促进猪的健康生长。

2疾病防治技术

在猪养殖技术中疾病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而且随着现阶段生态猪养殖产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猪的疾病防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从根本上降低猪病发生概率,确保猪的健康生长。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要严密监控猪的生长过程,对猪舍进行定期清扫,确保猪不会由于细菌滋生而引发病症,还要时刻关注猪的进食状况和精神状况,以此来对疾病进行有效防治[1]。

3粪便异位发酵床处理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猪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粪便等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国家在2018年推出了一种减少猪场粪污处理成本和最大程度的提高粪污处理效率的新兴技术,即粪便异位发酵床处理技术。所谓的异位发酵床又称舍外或场外发酵床,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猪的养殖栏舍外建立一个处理粪污的发酵床,按照发酵床的具体标准铺入辅料、接上菌种,然后将养殖场内的粪污抽送到发酵床上,利用翻耙机进行翻动,以此来促使其发酵,从而达到在养殖过程中将粪污内部消耗而不对外排放的目的。将此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养殖产业中,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粪污处理成本和增加粪污处理效率,还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养猪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此来实现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4种养结合技术

在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种养结合作为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结合的、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以地区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引导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种植业和养殖业充分发挥自身效益,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对猪进行养殖时,养殖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种养结合技术,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猪养殖业达到“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的养殖效果。如以某生态猪健康养殖基地为例,由于该养殖基地目前有万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和万亩西兰花种植基地,在对猪进行健康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可以将猪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经过无公害化处理和发酵变成一种有利于西兰花和有机稻米生长吸收的有机肥料施于农田中,从而提高种植业有机肥料的投入量,减少农药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结合高标准农田和优质农品基地建设,推行“猪-沼-菜(果、粮)”模式,发展以“基地养猪、大棚种菜、有机稻米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这样既可以解约肥水资源,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水稻、西兰花等作物的有机生长,并且还可以良好地解决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粪便等废弃物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

5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我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创新,对优化我国传统养殖技术有良好的帮助。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目前养殖业中,不仅有利于创新养殖技术和优化养殖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养殖产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积极影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作为我国养殖产业发展之必然,为我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续龙.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37(4):41-42.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4

xx县xx乡红岩经济林牧示范园位于xx乡的东南方,距离x街子7公里,属xx乡打瓦村范畴,平均海拔1700米,常年平均气温20。C,属温凉山区气候,适宜种植泡核桃、板栗等多种经济林果,宽阔的山地适宜猪、牛、羊等牲畜的放养。

为期七天我和其他同志们一起在xx县xx乡红岩经济林牧示范园与广大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迹走遍了园区的每一个角落,我深深的认识到该示范园正在走一条绿色生态农业的道路。园区具有巨大的潜力。

1、充分开发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

古语说的好“靠山吃山”,业主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种植业,现已种植核桃450亩、板栗450亩、日本黄花梨150亩、美国布朗李100亩、花椒50亩,在此基础上业主努力挖掘土地的潜力在上述土地上套种了五除一(药材)10000余株、日本甜柿200余株、玉米、荞、豌豆等多种经济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林果互补的作用,合理开发了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布局上,业主合理规划,连片种植,统一管理,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种植、规范化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农业迈进。

2、以林养畜,发挥产业的互补作用,大力发展养殖业。

在搞好种植业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产业间的互补作用,在园区开展猪、牛、羊、鱼、鸽子的养殖业的开发,目前已建成4个牛场,面积达3000M2,养牛33头,建成羊场1个,面积达300M2,养羊75头,猪场3个,面积达400M2,养猪70头,开挖鱼塘10个,面积达500M2,饲养有鲤鱼、草鱼共计2000余公斤,鸽子250余只。通过养殖业的开发,让昔日的无用的野草变成了今天上等的饲料,同时养殖业产出的大量畜肥又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供了肥料保证,通过这样一个动物和植物间的生态循环,将两个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产业间互补,并相互依存的一个良好格局,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木材加工业。

由于该示范园位于我县xx乡,距离我县最大的林场xx县西桂国社合作林场仅8公里路程,业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在园区兴建木材加工厂房10格,约300M2,目前产出的成品有:板材、实木地板条、集成材拼板等三个品种,为了合理的使用木材资源,几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水平,现已逐步增加了原木的使用率,使原木出材率达到了85%。每年业主在此产业后的净收益约为6万余元。

4、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富余的优势,大力发展园区产业

园区位于打瓦村红岩,周围分布有金竹林、田尾、新寨等村民小组,农忙结束,该地区拥有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该园区常年对劳动力的需求为14000余个,园区的建立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的场所,使广大农户在农闲时,有了一个创收的地方,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发展,示范园现已形成了一个幅射周围村寨且富有活力的劳动力市场,为周围广大农户增加了新的经济来源,同时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加入也成为了示范园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支持及保证。

5、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园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发展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比如说:从田尾桥头到示范园约有7公里的公路,但由于雨水、拖拉机使用防滑链等种种原因,至使交通不十分便利,特别是雨天,有时车辆很难进入,这对生产型企业来讲是个致命的弱点。又比如说,园区的土地全部为山地,这对以后采取机械化管理也是个难题,大面积的作物如果全部采取现行的人工管理的话,将极大抑制园区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业主积极行动,化压力为动力,每年拿出2000余元对田尾至园区公路进行修缮,随着各种经济林果的丰产期的到来,此笔费用将逐年增长,确保园区和外界这条“大动脉”的畅通。为保证以后机械化管理的实施,业主现已在园区修建一条长约1公里左右的环型公路,以便以后将各种农业机械及所需物资直接运至种植作物的土地上,保证了林果种植地和办公地间的畅通,这也为林果丰产期的采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业主的上述行动对目前的生产虽说还起不到什么明显的作用,但着眼未来,这对该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6、存在问题

虽然该经济林牧示范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就目前来说还存有一些制约该示范园发展的因素:(1)、道路条件不太理想,虽然业主每年都对园区通往外界的公路进行修缮,但微弱的力量仅能保证这条公路不断,雨天能勉强过车,还不能充分发挥公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拉动作用;(2)、园区开发前期投入大,资金缺口较为明显,园区开发至今的所有投资均为业主自有,开发初期为业主的积储,而现在只能靠木材加工、畜牧业及目前业已挂果的部分林果的收益来维持园区的运作,对一些收益好但投入大的产业,没有能力投产,这就严重制约了该示范园的发展,使其不能挣脱家庭作坊式自给自足的落后农业束缚。但可喜的是业主现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正在和有关银行协商,准备贷款,扩大再生产,使园区早日向新型绿色生态农业迈进。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个体;农产品;贸易摩擦

农业对于安邦定国和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是立国之本。农业个体是指小规模农业经营中的各类企业和个人,如农产品制造加工企业、进出口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等,其通过农产品贸易而获得有效利益,但是当出现贸易摩擦时其利益也最容易受损。农业个体和贸易摩擦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紧密,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农业个体在贸易摩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在贸易摩擦中不断总结分析潜在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1农业经济个体与农产品贸易摩擦分析

1.1贸易摩擦的首要原因。由于很多农户个体生产经营的规模很小,不善于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并且由于经验不足,容易盲目预测市场,因此,会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的抵抗甚至是不接受外来的农产品。农产品企业不断增加出口量,但是每次会出口相同的农产品和相同的国家,会造成进口国家相关的农业利益受到损害。农业是国家立国之本,对各国经济利益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本国的农业发展,进口相关国家便会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抵制外来农产品的进口,造成贸易壁垒的产生和贸易摩擦的出现。1.2农业经济个体的关键作用。虽然贸易摩擦在政府、行业和农业个体分别占据重要角色,但是在我国农业个体占据主体地位,在解决贸易摩擦中起主要作用。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农产品企业能否向相关政府寻求帮助利用法律方式解决,在进行法律解决过程中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如提供相关资料证据和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调查,努力获得相关进口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对于解决贸易摩擦十分重要[1]。1.3贸易摩擦直接影响农业个体的利益。产生贸易摩擦的问题包含所有的农产品种类,多数情况下,农产品品种一致。农产品的种类有2大发展趋势。首先对所有农产品种类的分类日趋细致和具体,专业性也不断增加。其次是对和贸易摩擦中有关的农产品不做任何分类,以大体的对农产品作为争端的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农产品贸易摩擦涉及的利益方越来越多。因此,国外会实行反倾销,造成农产品出口的数量下降,造成农业个体的经济收入减少,降低农产品生产者和制造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个体的经济利益。

2应对策略

2.1加强知识文化水平。(1)加强农业个体人员和企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以人员文化水平提高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少贸易壁垒。农业相关从事者必须通过自身文化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2)加强农户对新型农业工具的利用并且提高相关的技能。农业生产者在感受到新的生产力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方法,让农业生产者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发挥作用,以便应对贸易摩擦中的技术壁垒[2]。(3)农户需要及时了解有关方面的信息。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农业生产者需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且分析其对自身的影响,以及有关农产品的贸易摩擦情况。2.2加强对农产品本身强化与改善。2.2.1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要逐渐树立绿色生态农业的意识,支持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出口,不断加强绿色生态农业方面的技术。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将是农业的主流,更是解决贸易摩擦和壁垒的有效途径。2.2.2增加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在发展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离不开科技力量。通过新科技的运用,来促进农业生产各种需求。农户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掌握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施肥,加强农产品基本生产安全管理,打造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创造绿色农产品效应。此外,农户还需在产品附加值方面多下功夫,在生产过程中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利用科技和绿色革命,创造优质的农产品,在贸易摩擦中取得胜利[3]。2.2.3根据国家政策妥善利用农业补贴。我国在农业方面有很多政策,利用各种形式的补贴来对本国农业进行扶持,各个农业生产者应该妥善利用补贴资金,进行各方面调节和使用。2.3完善农产品出口策略。2.3.1重视农业协会农业协会在市场监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市场秩序规范合理。协会对应对贸易摩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许多国家的协会都通过采集和监督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等调控行业的价格,确保最低价,保护自己国家的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合适价格,同时调节产品在市场的配置情况,规避数量过多或者数量过少的情况,降低贸易摩擦。2.3.2分析形势制定合理的出口目标。在出口过程中,要避免出口地区一致化,以免进口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业提高贸易壁垒,进而引起争端。农业个体也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关注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通过行业协会等各种会议来了解信息,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同时也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出口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4]。2.4运用法律方式解决。发生贸易摩擦后,农业企业需要寻求政府部门,让政府部门向DSB提出案件诉讼,主动积极维护自己国家农业方面的合法权利。同时应该有所意识到,DSB机构是为了解决争端问题,并不是惩治某个国家,因此各国应该友好参加解决过程,履行自己相关的义务。除此之外,农业个体还需主动进行诉讼,积极搜集相关材料,妥善保存,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工作。

3结束语

本文对农产品有关的贸易摩擦过程中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提出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注重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的解决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杨中柱.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创新发展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11.YANGZhongzhu.Researchon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exporttradeinChinainthecontextofagricul-turalsupplysidereform[J].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17(6):7-11.

[2]张宸窈.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应对措施[D].杭州:浙江大学,2004.

[3]高丁柱.基于贸易摩擦视角下的中日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11,30:207-208.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融合

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是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的全新产业,是农业与经济发展、资源保护、环境和谐的统一。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国务院办公厅倡导的针对目前经济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举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农业提质增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为产业融合下的生态农业长远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互联网+”包含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与各产业的结合创新有助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在产业融合的环境下,“互联网+”战略将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和丰富。

1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农产品的增产增收。这种粗放型的农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而生态农业在保护农村资源环境的同时,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种协调、绿色的农业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环保的方式来代替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业的结合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和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1.2拓展农业产业链。利用地区其他优势产业,用高效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拓展整条农业产业链,并提高农业的效益和附加值。比如农产品选种到销售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利用工业科技、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新型营销手段等方式完善生态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流通。也可以挖掘生态农业的旅游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健康绿色生活概念来拓展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1.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发展。发展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对于建设新型农村、提高农业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产业融合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从工商行业回流到农村。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农人”或者说“职业农民”将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农场经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降本增收。此外,农民还可利用生态农业的观光教育功能,促进农村的旅游业和民宿业发展。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农民不再单一依靠种植农产品获取生活来源,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1.4转变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在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上,产业融合促使农业合作社、合作农场等形式出现,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管理。并且利用高科技及互联网信息化,比如,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农业监测信息系统、预测系统和农产品信息系统等,使生态农业搭乘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东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单位产量和质量。1.5推进农业机制体制改革。各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补齐农业供给结构短缺。这有利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配置效率。此外,产业融合也为政府出台各类支农惠农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可以通过农业金融体制改革,利用“互联网+金融”手段解决农业发展资金问题,以及建立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的融资平台。

2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的瓶颈

2.1农业生态环境仍有待恢复。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改革初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以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比如在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和污染问题以及农业用水的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又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资源被占用,各产业向农业要资源的现象层出不穷。加上大气污染导致的极端气候频发使农业生态化发展受到制约。2.2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模式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式生产。农业生产的细碎化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单位土地利用率不够高,制约农业单位产量提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承包经营体系还未建成,各项农村土地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涉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以起到强有力的带头作用,所以导致依托规模化经营的生态农业从选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瓶颈。2.3生态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生态农产品从选种种植到销售中间的流通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采购环节经历从农户到收购商再到批发商三重关卡导致生态农产品价格不够透明;库存环节由于农场品的季节性和生产分散性导致库存量难以下降,进而导致库存成本高;在运输和配送环节存在运输方式选择问题和运输路线规划问题。总体来说,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生态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过于复杂、上下游信息不畅导致的。2.4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生态农产品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欠缺导致生态农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制约导致的生态农产品检验系统、监管系统和对有问题的生态农产品的高效召回系统不够完善。此外,各项技术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执行不够到位,最终给绿色生态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扩张带来压力。2.5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职业农民”数量减少,削弱了农业的发展力。并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农村体力劳动者,而是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相匹配的农业专业人才。另外,生态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准营销等环节则需要既掌握农产品特征又熟悉农业市场需求的跨行业人才。如果不能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擅经营的“新农人”,那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还将困难重重。

3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生态农业“智慧化”发展。农业生产的细碎化阻碍了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国务院倡导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生产环节加强标准化和机械化。而生态农业的规模化需要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结合,并且农业科技的创新又可以倒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智慧化”迫在眉睫。首先在生态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化控制和种植,包括按时灌溉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实时监控系统、以及与农产品安全相关的农产品病虫害预测。其次,运用物联网技术包括GPS、RFID等技术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识别、定位、追踪和溯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态农产品安全问题。另外还可以进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分享涉农知识和资源,帮助生态农业经营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3.2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发展。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激烈和信息不透明,容易引起供需不对称以及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互联网信息化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新局面。电商企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是打通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可行方式,比如阿里巴巴集团的“农村淘宝”业务。除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还有O2O模式即线下咨询线上交易等方式,这极大便利了卖方和消费者,使产供销环节大大减少,降低了生态农产品的流通成本。生态农产品物流运输方面,利用冷链物流、可视化物流监控等技术,提高配送效率。此外互联网社区平台以及APP如BBS、微信、微博等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比如生态农产品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专题宣传;农村生态农产品咨询可以通过APP了解;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与客户进行实时分享和沟通,帮助维护客户关系。3.3生态农业文化内涵发掘。将生态农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赋予生态农产品更深的文化内涵,结合品牌化发展策略,加强生态农业的吸引力,有助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强,人们对回归自然本真有着更多的向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农耕文化兴起。通过对农村当地的生态文化发掘,加以提炼,以生态农产品为载体把绿色、自然、人文、生态的理念发扬出去。利用互联网宣传绿色农业品牌,确立以绿色消费为内核的营销策略,帮助树立消费者的生态价值观和环保消费观。比如通过直播平台向消费者展示生态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和加工过程,让消费者有参与感与互动感。3.4生态农业与互联网金融协同发展。相较城市金融业的繁荣,农村金融服务存在服务类别少、金融产品项目不全等缺陷。农户及农村合作社融资困难且缺乏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高效、便捷的特性,只需电脑或者移动终端就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寻找资金信息、网上借贷以及网上支付等问题。比如,支付宝就开发了很多小额农业信贷业务。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有助于解决农村农业规模的扩大和生态农产品交易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农村的广阔市场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所以建立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的金融平台,对生态农业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3.5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也有利于农户增加收入。基于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在农村开展高科技农场观光游、农耕文化科教游、养生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并且,将信息化融入生态农业旅游,如把农庄特色旅游风景在旅行APP上进行具体地点标注,吸引城市游客。利用互联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生态农产品信息和农家乐菜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购;宣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生生态观光旅行项目的口碑营销。同时,实施绿色生态品牌战略,结合天人合一等农耕文化,确立以绿色消费为内核的营销策略,帮助树立消费者的生态价值观和环保消费观;通过产业融合,将休闲娱乐、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产品消费合而为一。

4结语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手段是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粘合剂。目前,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阻碍,如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信息系统不够完善、跨行业农业人才短缺等。面对这些困境,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产业融合下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思路。如,农业科技、农业信息系统信息化有助于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农业新型人才的培育;大数据、物联网促进“智慧农业”发展;电子商务帮助生态农产品销售;互联网金融为生态农业发展找到资金支持;各类APP助力生态农业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产业融合背景下,互联网和生态农业的结合还存在诸多的可能性,这将使农村的发展更加健康和持久。

作者:张梦馨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2]顾益康.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6):10-11.

[3]黄之珏.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1):86-87.

[4]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91.

[5]王柏谊,杨帆.“互联网+”重构农业供应链的新模式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5):75-78.

[6]赵溪巍.浅析“互联网+”战略下的生态农业发展[J].世纪桥,2015(10):56-57.

[7]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戈壁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

1甘肃省农业产业现状

1.1甘肃省拥有发展农业产业的资源基础

1.1.1地理资源特色明显甘肃省总土地面积约为45万km2,位居全国第7位,其中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土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高达78.2%。甘肃气候类型差异较大,地貌特征复杂且多变,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4大气候类型。山脉与山脉之间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变化大,形成了高山、平川、盆地、戈壁和沙漠多种地貌交错分布的特征,地形狭长。总体上呈现出温差大,气候干燥,辐射强,光照足的特点[1]。1.1.2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生物资源分布这种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气候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农作物品种资源特别丰富。另外,在河西走廊古遗址中发现甘肃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之一,在甘肃天水秦城西山坪古遗址中发现古老的稻作遗存,甘肃农业栽培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有各类畜禽品种,其中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1.1.3饲草料资源丰富饲草料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辽阔的草原、戈壁、沙漠和山岭为禽畜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靖远滩羊、天祝白牦牛、山丹马、河西白绒山羊等在省内外声誉口碑极好[2]。其中,甘肃高山细毛羊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甘肃牦牛、高山细毛羊、藏羊等形成了甘肃畜牧业特有的地方主导品种。

1.2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2.1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一定程度和规模的发展甘肃省每个地区都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呈现出多样化且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生产发展基地。有甘肃省重要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中药材、洋芋、小杂粮等)、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高原夏菜基地和制种基地、细毛羊基地和牛羊肉生产基地等[2],这些基地都别具特色,体现了以资源优势为特征的特色产业化。1.2.2逐步调整优化结构提出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甘肃省在总结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戈壁农业、循环农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农业产业的特点与优势,提出了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总设计,为发展绿色、高效的循环农业奠定了基础。1.2.3全省农业产业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为农业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提供基础甘肃省涉农企业乘势而上,以羊、牛、菜、果、中药等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涉外业务正由以生产为主向仓储、物流和深加工等多业务、延伸产业链发展。“平凉金果”、“定西马铃薯”、“兰州百合”等颇具甘肃特色的农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2.4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注重技术创新通过祁连山、甘南黄河等工程,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甘肃建立了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部分特色农产品也具备生产与种植和深加工技术[4]。同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中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了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为甘肃地方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2.5大力完善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从生产组织和投入保障到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的产业支撑体系、产业激励体系、产业风险规避体系。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中药材、草食畜等领域,农业产业体系呈现的规模优势非常凸显。甘肃省农业产业形成了区域布局分工明显、农业基地连片成规模、市场品牌共建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了从零散化、碎片状发展到链条式、规模化、体系化的发展。

2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农业经济增长的进程中,甘肃省农业产业自身发展面临一些短板。面临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困境。尽管甘肃省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依然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优势农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比较粗浅,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较缺乏;农业企业规模比较小,产业带动能力不足,“走出去”很难。甘肃省第十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131家,然而这些企业跟国内其他省份同类企业相比,呈现出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和对当地经济拉动能力都比较弱的特征;农业企业缺乏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农民日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榜单中[5],甘肃省只有3家企业上榜,并且位次也比较靠后,居于236名、337名、478名。个别大型农业依然存有小作坊、家族式管理经营模式,缺乏战略性长期发展规划。甘肃省现代农业体系亟待健全,相关机制仍需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方面,尽管各地展开了农地确权登记等工作,但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农地流转存有地域限制的问题,多是只在同一经济组织内流转,流转的范围比较小,也缺乏交易的透明度;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保险、金融业务发力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农渠道的工作协同机制尚待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虽然甘肃全省具备了农业科技基础环境,也取得了一批农业科研成果,但依然面临研发与生产缺少对接、科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够、推广应用不强的问题和困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相较其他省份,受地理气候条件限制,甘肃省交通运输不便利,致使农产品运输时间长、异地流通成本高,增加了其市场风险,相关配套技术设施和服务比较落后,满足不了农业产业市场需求的发展,导致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普遍出现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农业产业主体难以高效获取市场信息,尤其是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供求信息。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甘肃省传统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限制了其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能力,也部分地解释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对于甘肃省而言,农作物制种、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是甘肃省农业走出甘肃、走出中国的重点领域[6]。因此,甘肃省开展农产品国内外贸易中,亟需大量的既懂农业专业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

3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的对策

3.1发展甘肃省戈壁农业

实施节水工程,这是戈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管水、用水,广泛应用灌溉新技术新方法,扩大低压管灌、喷灌、微喷、渗灌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面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好戈壁上的温差和日照的资源优势,利用有利的天然条件,依托节水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结合荒滩戈壁的光热资源的优势,综合运用高效节水、设施种植、有机质栽培等现代科技,大力发展“农业大棚+光伏”的戈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好光伏发电的方式,采用光伏发电提供用电需求,如照明采光、灌溉动力、温控弱电等电力需求,这不仅满足农业大棚自身的需求,同时还可将光伏发电并入电网,为社会提供用电需求,增加经济收益;依靠光伏发电可以为大棚提供有保证的温度,从而实现精品种植、反季种植。做好区域生态治理是发展戈壁农业的有效保障,这是戈壁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恶劣性的必然要求。

3.2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以农业绿色转型为契机,积极为甘肃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条件,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甘肃丝路寒旱农产品的特色和市场优势。充分发挥甘肃省已有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发展项目对绿色生态农业的拉动作用和规模集聚效应,在建的各级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大绿色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点。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这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以协调生态、环境、农产品和农村产业为目标,针对性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困难,发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技术攻关,争取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农业科技核心技术,如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技术、现代丝路寒旱有机农业技术等[7]。另外,也要及时强化现有农业科技的技术集成化,广泛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障创新技术条件,更好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3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的信息化、电气化、机械化综合能力的增强是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质支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离不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这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农业经营主体不同以往的主体,是一种全新的经营力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力量来自于“现代化”的农民,除了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动技能以外,还要提升其农业经营水平,逐步提高其市场风险意识、市场风险规避能力。“现代化”农民的培养,既需要政府加大在这方面的硬预算,也需要软预算———宣传、教育等,更离不开农民“现代化”意识的觉醒和自发行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除了有技术和人力资源水平支撑外,还需要现代农业设施的支撑,尤其是农产品冷链设施。农产品冷链设施扩大了储存空间,延长了保鲜时间,间接地维持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市场优势,是应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借由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对冷链设施进行实时监控、监管,及时掌握农产品库存状况和市场动态,为“甘味”农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3.4均衡稳定发展甘肃省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保障,是撑起农业产业发展的“保护伞”。必须因地制宜,结合甘肃省不同地区对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依据其种植养殖业结构、农业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发展农业保险,依据不同的风险地区,科学合理地设立保险费率,对不同的风险水平实行差异化保险费率,将一些甘肃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险补贴条例中,提高其参保率;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设置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设置保障水平,合理规划风险,进行保单和保险产品的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筑保险反欺诈体系,保险欺诈向来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业务风险,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有效开展,依据人工智能、大数据,帮助保险公司识别保险欺诈行为;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甘肃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科学公平地设计农业保险招投标指标,通过对承保机构的动态考评,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经营资格的管理,促使保险机构更加高效规范的运营,加强对保险业务合规性的监管,提高保险公司合规性控制。同时,让农民熟悉农业保险中的科技,切实体验到精准定损、保险理赔的便捷性,切实消除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通过立法程序规范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分多层级的方式落实大灾风险分散体系。落实大灾准备金制度,引导再保险机构加强研究,优化设计大灾风险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使多方共同分担大灾风险。

参考文献

[1]祁明亮.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20):10814-10817.

[2]王炜,柴宗文,岳云.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J].甘肃农业,2013(07):43-46.

[3]王朝霞.祁连山下牧草青[N].甘肃日报,2014-09-19.

[4]李芳,杜英.黄河流域甘肃段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1(03):84-87.

[5]农民日报201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榜单甘肃三家企业上榜[N].甘肃日报,2019-02-28.

[6]张建君.“一带一路”与甘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8

一、妇女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作用的认识

妇女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占全市200多万人口的妇女将成为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的主力军,是生态经济建设的宣传者、保护者和参与者。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动员、组织、凝聚妇女群众的主要力量,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和载体优势,配合党委政府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是妇联组织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长期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要抓住低碳经济生态保护的本质,以循环经济为手段,着眼传播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共建生态家园,构建低碳城市,激励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生态经济区建设并在“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中建功立业。

二、妇女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1、弘扬绿色文明新风,倡导广大妇女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保护“一湖清水”,离不开广大妇女的支持和参与,全市广大妇女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一要拓宽宣传渠道。各级妇联组织要围绕“共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的主题,利用宣传栏、传单、报纸、标语、广播、网站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在广大妇女家庭中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消费模式。二要创新宣传形式。要把生态理念宣传与全市打造“百万母亲素养工程”相结合,与弘扬城市精神相结合,通过举办第二届“妇女论坛”、低碳节能知识讲座、城市精神优秀作品展示研讨会,编辑出版《市城市精神优秀作品选》,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读书征文活动、知识竞赛和城市精神征歌征稿活动,以诗歌、歌曲、散文、故事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绿色生态宣传,使绿色理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要壮大宣传队伍。要发展壮大“家庭文明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巾帼志愿者社区行”活动,通过组织家庭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巾帼环保行动、巾帼低碳行动、巾帼绿化行动”,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呵护一湖清水,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广大妇女参与发展生态产业

建设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大妇女在生态产业中要发挥“半边天”作用,积极参与发展生态产业、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渠道,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女能人。要针对妇女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加强妇女教育培训,要广泛开展“四个阵地,六个课堂”培训活动,即依托农村妇女学校、女能人创业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村级妇女活动室4个阵地,开设实用技术课堂、创业培训课堂、身心健康课堂、亲子教育课堂、礼仪知识课堂、家政培训课堂等6个课堂,开展多层次、分类别的妇女教育培训班,提高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形成多元化办学的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尤其要面向农村妇女开展种养、加工等方面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培训,为生态产业、特色农业培养一批女能手。二要积极融入生态农业发展。要结合我省实际,大力实施“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好大型示范生态农业园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中小型生态农业园,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利循环、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低耗。以“双学双比”活动为载体,发挥农村妇女的主体作用,推动全市“三基地一沼气”建设,大力培植“巾帼沼气示范户”、“庭院经济示范户”,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花”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实现农村生态良性循环。大力实施小额信贷扶助行动,与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洪都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开展全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积极为具备生产经营能力、有生产经营项目和经营场地的下岗失业妇女和失地妇女打破创业资金瓶颈,提供金融信贷帮扶。在已建15个市级“巾帼示范村”的基础上,建立3-5个市级巾帼示范村;三要开展巾帼岗位技术革新。在城镇以“巾帼建功”、“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运用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科学研究新成果,整合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通过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召开全市“巾帼建功”活动表彰大会,表彰“十大巾帼创业之星”,举办“巾帼文明岗”经验交流培训会,命名“巾帼文明岗”,增强广大妇女自主创新意识,在自身岗位上开展技术革新,引导广大女职工、女科技工作者、女大学生等创业妇女积极参与创业服务年活动;四要推动低碳产业项目实践推广。发挥好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和市女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组织全市妇女专业大户、女龙头企业带头人走进社区、乡镇沟通信息,传播技术,交流创业经验,与有创业意愿的妇女开展一助一结对,为广大妇女创业提供人力、信息、技术帮扶,有效扶助妇女创业。组织女企业家会员与省内外妇女组织和女企业家的联系,积极打造妇联“红杜鹃”家政品牌,推动投资少、成本低、少污染、易操作、效益好的妇女创业金点子转化为金项目,引导有实力的女企业家在我市投资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企业节能降耗,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积极构建低碳型企业、低碳工业园和低碳工业区域,推动我市“创业富民、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3、优化环保低碳环境,发动广大妇女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建设好绿色家园,才能推动全市“森林城乡,花园”建设。一要深化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妇联组织要立足家庭这个传统工作领域,依托“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的载体优势,大力开展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环保型家庭、平安家庭、美德在农家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推动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启动“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在全市家庭发起实施“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开展“低碳、绿色、环保家庭”小创造、小发明征集、集锦活动,宣传介绍循环经济知识经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主张低碳消费,引导广大妇女追求环保、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生态新理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作出贡献。二要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为营造一个整洁、环保的绿色新农村风貌,市妇联将联合市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广大农村妇女中开展“清洁家园、妇女先行”活动,以“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为目标,以“清洁卫生、无害处理、简便实用、群众欢迎”为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增强广大妇女“三清”意识,搞好绿化、美化和净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新作为;要在全市农村开展“环境最美庭院”评选活动,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室内整洁、厨房卫生,室外清洁、庭院美化”为要求,评出市级“十佳环境最美庭院”。三要积极推进“三八绿色工程”。通过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开展“四边”绿化活动,鼓励、帮助有能力的女能手认领和承包荒山、荒地,领办和创建“三八苗圃”、“三八果园”、“三八花卉基地”等,继续创建“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建设绿色生态乡镇、生态社区、生态村庄,引导动员广大妇女参与“一大四小”生态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建设。四要构建和谐平安维权网络。要建立完善妇女儿童五大维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网络平台,以源头维权、实事维权、社会维权、信访维权和宣传维权为重点,积极维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基层矛盾,为建设生态经济区,推动“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三、妇联组织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凝聚力。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协调发展工程,需要全社会包括广大妇女的共同参与。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实施这两大战略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妇联“联”字优势,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培训,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凝聚广大妇女群众的力量,形成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的强大合力。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9

全乡有耕地面积2952.5亩,主产水稻;林业用地52353亩。人均15亩,产杉、松、杂木和毛竹;水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东达东坑镇接县城和泰顺县、寿宁县,西至标溪乡接县城和庆元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众多,人文地理独特。村中红枫、银杏四季各异,蜿蜒小溪曲水流芳,民居仙殿古风荡漾,从春到冬、从早到晚都为摄影创作提供良好条件。

近几年来,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全面实施“科技兴农,绿色强乡,旅游兴乡”战略决策。积极引导农民发挥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大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巧借打造“古风”摄影基地契机,开发旅游景点,提高文化品位,走出了一条适应本乡经济发展的好路子,使全乡的经济逐年飞跃发展。

一、主要创建工作和成效

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按照省委提出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先进理念,紧紧围绕县政府确立的绿色生态立县的生态战略方针,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农,绿色强乡,旅游兴乡”的指导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古风绿色生态立乡”的发展定位,认真落实,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坚持以全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努力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地建立一个优质高效,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新体制,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载体,以提高全乡人民生态质量为前提,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走上双赢之路。

自从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以来,我乡在各有关部位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实施环境整治规划,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生态乡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驻村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指导、协调全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同时将全乡生态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各个行政村。要求各村、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小组,根据创建具体抓好落实,制订相应的工作措施,乡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对部门、行政村工作考核,奖优罚劣,从而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条块结合,明确责任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统一村民思想。

召开了全乡工作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乡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让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这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家喻户晓,让村民们真正明白村民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个村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突出生态建设,着力美化人居环境。

认真实施“康庄工程”,全乡已开通康庄公路7个村,剩余1村的康庄公路正在实施当中,计划在2010年底前,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并实现道路硬化;认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去年实施2个村,总投资达200万元,现以全部实施完毕;认真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有线电视已达到“村村通”;总投资10万元的2座公共厕所,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8个村的垃圾池建设,配备保洁员15名(运垃圾、街道卫生管理),成立卫生协会,制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推广使用沼气池建设等洁净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完成了等4个村2300余人口的自来水工程,新安装了石梯等3个村的路灯设施;村长1500米、宽4.5米的鹅卵石路已完成900米的路面铺设。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已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与旅游、生态乡相匹配的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乡政府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给全乡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出最大的努力。

(四)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本乡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竞争力较强的系列农副产品。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以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优化配套技术措施,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构建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一是做大做强茶叶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乡山多地广的优势,设立示范区等措施,提高种植效益,进一步推动茶叶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全乡现已在黄桐、石梯两村新建成茶叶基地600亩,其中黄桐村300亩,石梯村300亩。

二是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基地,全乡5700余亩毛竹林,计划新开发100亩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

全乡还发展高山小尖椒、黑木耳、油桃、强矮化柿子苗圃基地等300多亩,新发展生态养鱼、养羊、鸡鸭等专业合作社10多家,全乡生态农业经济呈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势头。全乡生命农业模式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以绿色有机农业产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乡农业生产的主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打造“古风”,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

乡党委、政府借景发挥,努力做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把的景观、历史、民俗、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加大投入,建设以观光、采风、休闲、度假、科教为主的旅游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

一是对“古风”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按照“古风绿色生态立乡”的发展定位,以“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要求,投入6万元邀请了杭州三江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专业人员对村庄环境进行统筹规划,优化组合,形成“古风”摄影绘画基地总体规划。

二是计划投入380万元建造生态环境良好的古村落村庄。把“古风、清洁、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乡村建设之中,重点对村内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予以改善,全面实施古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为摄影基地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

三是实施文化艺人开发工程。一方面创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乡、村两级“少数民族乡土人才库”,分类建档造册,量身定制科学的开发计划,并提供标准化服务。目前已收录木偶、花鼓、舞龙和舞狮等79名乡土艺人,并在项目申报、活动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另一方面是加强培训力度。乡设置了民族科技文化培训专项经费,采取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外地取经和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乡土人才科学文化知识。

(六)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水源涵养区植被的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实行森林防火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动员群众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提倡移风易俗,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消防物资的储备,确保森林防火经费、物资储备、巡火扑救人员的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林火监管、指挥预警系统。通过有效的工作,近几年我乡没有发生重大的森林火灾。

(七)健全制度,实施长效管理。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些工作成果得到巩固保持,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乡制定了《卫生公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村庄环境保洁制度》等,并落实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责任到人,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使我乡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长期坚持。

二、创建生态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打算

回顾过去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村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生态环保法规有待健全,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资金紧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人才相对缺乏等农村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还长期存在。针对这些现象,我乡今后生态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1、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今后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做大做强茶叶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全乡特色产业。在食用菌生产方面主要控制生产规模,改良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2、发展高效笋竹两用林,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毛竹是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可再生资源,我乡有5700多亩毛竹林,目前只有部分经过松良且效益不是很高,发展高效笋竹两用林是我乡今后工作的重点。

3、充分利用我乡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的特定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生态风景,通过长远规划,科学配置、管理、包装,至2015年成为浙南特色的“古风”摄影基地。

绿色生态农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得益于经济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新兴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克服很多不同的困难,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将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作为重要的依据,以农业生产力作为对象实施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其获得更多经济利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1]。依靠农业经济管理,一方面能够避免更多不良因素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达到合理分配与利用有关农业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良好作用,达到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目的[2]。

2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1农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更加科学。对于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来说,2018年当地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是45.7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78.14%,2019年提高到53.8亿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约113.52%。第一产业结构变得更加科学,尤其农、林、牧、渔方面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现阶段,山东省新泰市建设了蔬菜基地3万hm2,林果基地2.49万hm2,经济林基地2.43万hm2,桑蚕基地0.45万hm2[3]。2.2农民经济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为9678元,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90.34%。2019年当地农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为45.9m2,每百户农村居民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含计算机20台、电视机265台、电话387部、摩托车260台[4]。2.3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经济水平日益提升。2018年山东省新泰市的粮食总产量大约为68.79万t,其中小麦为35.6万t。2019年当地油料总产量为8.8万t,蔬菜总产量为244万t,相较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大约46.8%和17.8%,并且实现了农业增加值38.6亿元。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策略

3.1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针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应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具体有以下几点。(1)有效落实高效且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扶贫工程。不断促进优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支撑等方式,鼓励种植户种植食用菌、茶叶以及蔬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2)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项目。通过积极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村落建立种植和养殖基地,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依靠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3)注重管理农业科技扶贫工程[5]。定期组织关于粮油、蔬菜、茶叶等核心技术的培训,使当地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4)积极落实驻村工作组帮扶工作。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正确应用单位包村和干部联户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使更多农民能够尽早脱贫致富。3.2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一是积极落实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根据山东省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相关规定,合理利用50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资金,不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在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产业链集群工程、农业科学创新工程,比如可以在翟镇、西张庄、泉沟等地建立相应的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肉鸭养殖管理工作,注重对疫病的有效防治,保证熟食加工、羽绒加工处理的合理性。二是有效开展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6]。该项目的计划投资资金为20亿元,旨在建立农旅综合体,其中包括农副产品检疫中心、农云数据电商总部、农旅文化美食街以及农业博览馆等。中农联-鲁中枢纽性农旅电商物流园项目的总规模大约为45万m2,建设完成后,预计实体市场的年交易额高于130亿元,线上平台的交易额则可以达到125亿元,综合税收达到8000万元。三是积极落实光伏二期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在石莱、禹村、谷里、翟镇等不同的乡镇建设0.18万hm2的农光互补设施蔬菜基地,计划建设不同类型的设施蔬菜大棚大约8000个,同时不断健全相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四是加快花生加工项目建设。在刘杜镇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花生深加工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m2。与此同时,提供有关花生水洗机、原味生产线、榨油机等相关生产设备共计45台套,配套6000m3的恒温库。此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能够实现年加工烤花生和花生油等花生制品1.3万t,营业收入达9800万元,缴纳税费700万元[7]。3.3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山东省新泰市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并完成招商引资3亿元的任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以中农联-鲁中电商物流园、光伏设施农业基地等作为重点。与此同时,积极建设以下项目,如投资4000万元的部级产业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全国科技示范乡镇项目、2000万元的国家化肥减量替代项目以及600万元的省级高效蔬菜生产平台项目等。另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联合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中心、产学基地的构建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8]。同时,倡导广大农民参与到职业培训工作中,普遍提高农民的实践应用能力,确立培养不同类型农业人才1500人的培训教育目标。加大新型农产品种植技术与思想理念的引入力度,紧密结合粮油高产的情况,科学引入玉米、花生、小麦以及蔬菜等新品种,以提高粮、油、菜的产量,以实现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3.4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为了增强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效果,应该加快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速度。具体来说,一是积极推广和宣传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实现产业融合,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升资源利用率。二是不断增加农业功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三是积极开展“樱桃节”等农产品展销活动,打造更多绿色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增加绿色农产品产量。在此过程当中,重点打造山东省新泰市绿色企业品牌,同时建立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齐鲁美丽田园。四是科学运用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科学编制农业生产标准,使山东省新泰市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山东省新泰市来说,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势在必行,对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十分有利。

4结束语

系统分析和思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阐述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即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力度,做好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能够为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增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秀娟,赵新宇,李晓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21):193-194.

[2]邓栋,叶秋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0(3):49.

[3]毕建卫,李媛媛,赵明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经济期刊,2019(5):267-268.

[4]杨慧,张玉英,李逍遥.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2):128-129.

[5]韩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何去何从[J].商,2015(51):197.

[6]王梅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7,20.

[7]房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商讯,2020(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