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输液质量安全探究

时间:2022-04-19 10:27:04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输液质量安全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精细化管理对输液质量安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01至2018-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200张处方为对照组,对照组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阶段;随机选取2019-01至2019-12我科200张处方为研究组,研究组为精细化管理后阶段。比较两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优良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精细化管理对输液质量安全有积极影响,可有效提高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水平,并降低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减少不合格处方,保证输液质量与患者安全。

【关键词】静脉用药;精细化管理;输液质量

近年来,随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国内各级医院的推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可行性高、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制定出一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对于患者输液质量及安全性均有重要临床意义[1]。为此,笔者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即结合科室条件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为证明笔者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以指导临床应用,特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后的输液安全性,以及科室人员专业水平变化进行自体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01至2018-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200张处方为对照组,对照组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阶段;随机选取2019-01至2019-12我科200张处方为研究组,研究组为精细化管理后阶段。根据科室条件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立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精细化管理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气候、季节等变化不大,误差较小;(2)精细化管理前、管理后的科室工作人员均为40名,前后无变化;(3)输液处方以及差错记录等相关资料完整无缺。排除标准:(1)抽选的处方资料不详;(2)科室工作人员有变动;(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负责的病区有变动。1.3方法。1.3.1精细化处方审核。(1)在科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设计出合理的输液用药软件,仔细查询药物之间配伍禁忌、药物作用、用药途径等自动审核及药物信息;(2)审核处方时,应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工具书与说明书,特别是主管护师职称以上工作人员,应对静脉用药具备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3)安排主管药师与主管护师联合审核处方,全面发挥药剂人员对于药物性状、配伍、作用的了解,明确药学法律优势,并能互相取长补短,同医护人员之间能够快速、有效沟通,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降低输液处方不合格情况发生率。1.3.2精细化药品管理(1)对针剂及输液体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开放式管理、分类上架、分区域管理,保证排药更快捷、方便、准确。对于针剂则安排专人管理,以科室为单位发放、摆置药品,保证药物规格无误,对医院、患者负责,并加入核对环节,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2)可运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信息系统管理针剂,如按货位号定位药品,可按照如下分类管理:贵重药品、冷藏药品、高危药品。对于高危药品以及外观相似容易混淆的药品进行定位防治,并予以“双标识”作为特殊记号,实现“前馈控制”,降低药品输错等差错事件发生率。在医院建立低温保存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需要低温保存的药物有20余种,可设置低温保存区域,购买冷藏箱,以实时监控温度,及时调整,保证低温保存药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预防药效受损;(3)设置高危药品标识十分必要,可分类为A级、B级、C级,设置醒目识贴,摆药时设置摆药贴,并保证专袋包装、专箱配送。1.3.3精细化调配管理。(1)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完善静脉用药相关制度,落实领导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并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包括规范无菌化操作流程、各级层流环境清洁度达标、每日消毒层流操作台与配制间物品、每日清洁地面、记录紫外线灯管更换日期以及辐射强度。同时,注意每个月进行一次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测、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和空气细菌检测,一旦超标则立即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后再次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工作。(2)药品配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工作人员应注意配制时间、顺序等问题,输液药物溶解后不稳定或存在时间要求,如抗肿瘤药物、注射用中药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应用或现配用,因而输液药品对于配送时间与配制时间均有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与各个网络中心、临床科室部门充分讨论与协调,为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设计一套管理流程,保证药物配制、静脉用药时间均合理。同时,危害性高、需要避光或者冷藏储存的药品,以及非整袋或整只药品,应利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网络系统,在输液卡标签下方标注汉字,在提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个工作环节的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合理用药,做好防护工作。(3)药品配制质量管理。对于儿科药物,应参考药物剂量换算表进行配制,且工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后上岗,且可设定“专人配制”管理方法;对于抗肿瘤药物,应对医院常用的化疗药物方案进行总结,并将每一项化疗药物方案的用药时间、药品、用药顺序、溶媒、配制方法等打印成稿,便于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保证药物配制准确性、一致性,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诚信度。(4)包装与配送管理。将输液成品装入规格病区专用的、密封良好的送药车,且在加封条后安排工人递送。送达时应与病区的医疗护士进行书面性交接,注明送达时间后签名,将问题发生原因、处理方法与协调时间等以书面形式发送至各个病区。1.4观察指标。(1)不合格处方:统计两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2)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对研究组、对照组两个时期的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水平考核,总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水平越高,其中≥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优秀+良好)/40×100.0%。(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搜集两组审方、贴签、摆药、调配、停医嘱退药、成品输液发放等差错事件相关数据,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合格处方比较。研究组合格处方检出199例,合格率为99.50%,对照组合格处方检出191例,合格率为95.50%。研究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4,P<0.05)。2.2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研究组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研究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在符合全球国际标准、根据药物特性设计操作环境,并依据标准操作程序,将已经药师严格审核后的处方中的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全静脉营养药物等静脉药物混合调配,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产品及药学服务[2-4]。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可将原本分散于病区治疗室中、开放环境下配置的静脉药物,由专职技术人员在密闭而洁净的环境中、局部百级洁净操作台上集中配置[5-7]。而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中,科室人员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可直接影响输液质量、工作效率,对患者用药安全性也有重要影响,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8-11]。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社会上常用的管理模式,其可行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得到验证[12-14],因而笔者引入了该管理模式,加强对质控体系的完善,从各个环节上实现“全面控制”,建立精细化的审方-排药-核对-配置-再核对-输液配送的流程。首先,根据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科室条件,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采取二级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管理细则详细,可达到分层上岗、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标。不断修订、完善岗位细则和工作人员职责,制定专业化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流程,提出可量化、合理的考核指标,保证全员参与,执行力良好。其次,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制定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参观、登记及体检制度,细化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审方、药物配制及其质量管理、包装与配送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整改,保证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加上执行力良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处方、预防差错事件发生。

总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适宜开展精细化管理,可保证输液质量安全。

作者:陈聪 尹敏敏 冯静静 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