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证券化出表问题分析

时间:2022-01-22 09:54:54

企业资产证券化出表问题分析

摘要:企业在遇到业绩、融资困境时,经常会采取资产证券化途径增加经济利润以及完善会计报表。当金融产品的法律模式和经济模式脱离时,财务准则的应用存在不稳定性,资产证券化前提资产可否出表存在很大分歧。可否出表要以控制风险以及报酬转移为评定标准,采取后续涉入法、“穿透”交易体系以及经济实质研究。对资产进行出表是一个“双刃剑”,要鼓励科学、标准的表外集资与安排,还要避免通过法律、外在途径遮盖的各项风险,不断加强整体监管。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出表;问题;财务准则

资产证券化属于舶来品,源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民众抵押协会第一次实施以抵押借款组合为基本资产的抵押扶持证券房贷转移证券,实现第一笔资产证券化业务,后来就慢慢变成一种普遍采用的新型融资模式,并取得快速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分析及出表问题

伴随多层次资本环境的完善,有些企业在遇到业绩及融资困境时,往往会为了增加经济利润和完善会计报表而创新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便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强调以基础资产今后所形成的现金流为补偿支持,经结构化规划实现信用增级,基于此发行ABS(即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把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转移到特殊目标载体(简称SPV),令该资产在法律和形式方面具备独立性与破产分离的作用,发挥指定资产的部分信用对原始权益人对象信用的取代作用。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资产盘活、加大资金利用率的目的,达到调节业务体系、调整发展模式的效果。但是,伴随金融市场的逐渐深入,财务工作难以紧跟金融创新的脚步,企业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存在很大弹性与处理空间。此时,很多原始权益人以出表形式(不并入会计报表)把资产转移至SPV产生表外融资,以得到会计报表的“美化”与修复[1]。资产证券化是一项表外融资形式,经协议途径控制、利用某种资产,或与某种资产维持紧密联系,但又不讲有关负债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科学的表外安排能够减小流动性、平滑业务长期收益安排,令原始权益人能够更好控制资产负债,但是,该种表外安排方式极易隐藏风险、便于管理层使用财务信息,影响会计数据用户的决策。当金融产品的法律模式和经济模式分开时,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出表问题将会更为繁琐,不稳定性也不断增大。基础资产逐渐被拆分、打包以及重组后,原始资产与产权关系慢慢丧失了原有的面貌[2]。从财务角度来说,金融产品一般包括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两种,两者通常难以彻底区分,这既影响会计比率,并且还影响主体利润。各种财务确认与计量方法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针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难以详细的以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不是转移为标准,另外,被打包的证券资产风险机理很复杂、应有价值难以得到公允体现。这些SPV在名义和法律方面风险是分离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原始权益人势必会影响到SPV运行,或为其提供控制、流动性等支撑,造成风险敞口很大。若采取出表形式来隔离,则会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事实上,并不是全部的资产证券化均能够进行出表,证券化资产可否出表和资产证券化的开展目标、交易结构紧密联系,要进行相应的“穿透”检查,仔细研究其经济本质。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实施出表介绍

一般“真实出售”的资产能顺利完成出表,这时,企业把资产中几乎全部和所有的风险及报酬转移至转入方的,那么要停止确认这项资产与负债,就能够进行出表安排,该种情况下,投资人的追索权只限于证券化资产。若没有达到“真实出售”水平或没有停止对该资产管理的,要根据其持续涉入所移交资产的程度与风险水平的本质确认是否继续出表。为加大商品对投资人的吸引力、节约融资费用,原始权益人一般要进行信用增级与相应的结构化规划[3]。因为原始权益人的意图会受到市场制约,因此可能经法律模式来遮盖交易本质,比如“名股实债”便是许多基金、信托的投资途径之一。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大都针对资产的信用和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组合,交易阶段通常离不开原始权益人的“身影”,造成出表问题非常复杂。基于资产证券化中出表问题,一要深入了解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各项规定和财务准则;二要以管理为前提,强化“穿透式”监督,结合“应当遵守风险控制实质性”宗旨展开分析,关键是对交易体系的安排有全面的认识及实质性判断。针对信用增级设计与证券分级:首先,原始权益人具备次级收益权的比例与具有风险是评定基本资产可否出表的前提条件。为吸引投资商,原始权益人通常要采取保存次级收益权和提供信用担保途径实现信用增级。原始权益人仅保存了所转移资产所有权方面的一些风险与报酬,且可以管理所转移金融资本的,要根据其持续涉入所转交资产的程度进行确定[4]。一般,原始权益人含有10%之内的次级收益权属于出表的前提条件,基于次级收益权的报酬及风险是否基本上全部和已经全部转交情况,这是判定可否出表的关键条件。从形式上来说,原始权益人股比较低、无董事会管理权,基本上满足资产出表要求,但是,若风险大多集中于次级收益权上,则不符合资产出表要求。其次,担保组织开展的信用增级安排,也属于判定可否出表的标准。若原始权益人以及关联方带来了“强担保、强合并”,实质上基础资产的大多数风险未分离,该种状态下依旧无出表条件。唯有独立第三方给证券产品带来了增信,和承若长期受让优先级投资商的份额,该种状态下,增信、回购等不依赖于原始权益人,才具有出表标准。最后,收益补偿、外界流动性支持与信用触发体制的规划对出表也有较大作用。若这些交通规划加入了原始权益人的各项风险,达到相关程度就会减小基础资产出表几率。在最后的收益配置、风险肩负安排上,原始权益人基于章程、合同以及协议等途径,获得SPV大多数利润的权利和肩负大多数风险,则都要并表。第一,在超额资金差、超额收益分项款规划上,若过多加大原始受益人的持有利润、加大了原始权益人对证券化资产风险与报酬的涉入力度,则提高了基础资产不能出表的几率。原始权益人以今后净现金流量、收益、净资产等途径,获得SPV配置的大多数经济效益的权利和在清算过程获得大多数剩余权益的程度,则可能造成基础资产不能出表。第二,若原始权益人保存了SPV大多数风险、重要剩余风险,一定要引入并表控制范畴。SPV控制不当造成的各种声誉、合法风险,对原始权益人的声誉造成严重危害及损失的,或是引起的运营风险,对原始权益人产生巨大影响的,都要并表控制和披露。第三,基础所有者产品用作权益,无出表条件。股东的权益等存在差异则其地位也不同,重点参加剩余权益配置的股东要视为权益处置。基础所有者系统是最低层次的所有权权益,负责最终风险、享受主体的最终报酬,一定要实现并表管理。在资产回购上,回购的资产和销售的资产一样或实质一样、回购价格恒定或者原售价加之科学回报的,以及对转入方形成的信用损失提供担保等,这类交易分配将直接造成基础资产不能出表。如采取买断式回购、抵押式回购交易出售债券等无法出表。唯有回购价值属于公允价格、且原始权益人没有强制性义务和负责担保的资产回购,则有出表的可能性,这时,原始权益人能保存优先根据公允价值回购基础资产的权力。在结构化规划上给予原始权益人今后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资产回购的权力而不是义务与责任,能够满足资产与负债出表的条件。在实质性管理安排上,首先,以管理为前提确认是否出表。管理是指投资商具备对被投资者的权利,经参加被投资上的各项活动而获得可变回报,而且有能力采用对被投资商的权利干扰其回报收益。在交易结构分配中,一般持有50%之下表决权并不表示必然无控制权,要根据实际情况具备控制权:能任免该企业董事会和运营管理委员会的大部分员工。在子单位的董事会和运营管理委员会具有多数表决权。和其他投资单位达成一致,具有子单位50%之上的表决权,并结合子单位的规程,能够支配子单位的运营决策及财务政策。其次,公司在判别是否已经放弃对所转交财产的管理时,要重视转入对象出售该资产的具体实力。转入方可以独立把转入的资产全部出售给与之无直接关联的第三方,且无额外条件对该项出售进行限制的,表示发起者已经放弃对这一资产的管控,这时能够进行出表分配。对于出否出表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计结果仅仅是被动的体现经济情况。但在资产证券化方面,会计结果促使结构化交易得到发展与演变。道理十分简单,若无法实现有关资产的顺利出表,或者很多证券化交易最初就不会出现。从结果上来说,是否出表,既关系着资产负债表中的还债指标,还关系着利润表上的绩效指标。通过证券化一组外币计算的短时间应收账款来说,因为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不需要考虑预计违约亏损、货币时间效益与远期汇率升贴水,假定可以抄表,这些已在财务准则下顺利“隐藏”的业务或将转变成资产处理损失,更不用说原始权益人在证券化阶段留下的权益、提供的所有信用增级方法、外币和利率户外合约等业务应当作为独立的资产和负债处理,其中,有些项目还能根据公允价值计算,以此加大了利润表信息的变化[5]。反之,假定不能出表,则通常视为抵押价款来核算,除添加借款与利息支付外,其他依然波澜不惊。长此以往,实务过程有一个有趣情况———虽然大家共同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问题的判别上依旧能获得不一样的结论,即某些情况下,原始权益人根据经济常识觉得可以出表,但结合财务准则的规范却不用出表、无法出表,或是最少无法全都出表(但是,不排除在其他情况下产生相反的结果)。由此得知,很多人针对“(财务概念上的)实质重于形式”依旧缺少深度了解,甚至有所误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有着显著作用,但是,大都关注于基础资产可否出表问题方面,则可能变成报表修饰、风险隐藏等现象。从经济本质方面来说,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对控制、风险及报酬转移等安排上会极大影响到资产的出表。证券化资产中出表安排属于一把“双刃剑”,不仅要鼓励科学、标准的表外融资与安排,还要避免通过外在形式隐匿的各项风险。资产证券化工具在合并会计报表上不出表,有助于风险敞口的监督与防范。目前,要重视资产现金流弱与不稳定高且采取资产证券化完成出表安排。针对证券化资产方面的出表安排要特别谨慎,重视其经济本质,不断加强整体监控。

参考文献:

[1]曾璐瑶.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对企业杠杆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8.

[2]钱梦佳.我国租赁资产证券化及其定价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3]吉富星.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出表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03):70~72.

[4]丁辰晖.企业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和会计处理问题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3.

作者:刘梦皓 单位:山东高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