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时间:2022-10-15 09:51: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嬗变

(一)主客体关系的嬗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的二元化关系,包括多媒体设备、互联网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新的“第三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电子阅读等形式接收信息,在课堂教学空间中构成了“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第三方”的“三位一体”模式。狭义上,教育主体指“教师”、教育客体指“学生”,第三方以“微课视频”为例———从教师角度出发,学生是受教育对象,而“微课视频”是教学工具。从学生角度出发,由于“微课”“教师”都具有知识传授功能,因此都可以视为“教育主体”[1]。从“微课”角度出发,教师制作、使用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学习,因此学生、教师都可以视为“教育客体”。随着主客体关系的嬗变,彼此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二)资源媒介的嬗变。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相对匮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完成教学。与“数理化”相比,实物教具、仪器、材料等较少,难以形成直观性体验,也不利于情境创设[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装备构成了教师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手工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不仅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分享度,同时也具有更强烈的视听冲击。(三)互动机制的嬗变。传统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基于“提问—回答”形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深度,学生简单地以“对”和“错”,或者“是”和“不是”回答,非常形式化。“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动机制的范围进一步拓宽,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E-mail等途径,实现师生之间跨越时空限制的沟通。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互联网+课前”:备课与预习。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新媒介工具进行备课,有利于备课阶段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在教学过程中便捷地进行传播。例如,在曹操《短歌行》的备课方面,教师可以事先通过微信、QQ、微博等途径向学生了解情况,将一些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补充到备课教案中,如曹操生平、创作背景、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等。教师可以依据备课内容提出课前预习要求,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方向,减少盲目预习而产生的低效率问题。(二)“互联网+课中”:讲解与互动。进入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短歌行》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能够迅速收拢思想、集中注意力,跟随者教师的讲解展开深度语文知识学习[3]。除了情境创设,在“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方面,“互联网+”框架下也可以保障数字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如“听”朗诵《短歌行》的音频,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转变为“教师—媒介—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学生语文情感体验的增强。(三)“互联网+课后”:巩固与评价。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课后题库,让学生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完成,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批改或讲解相关问题,这种课后巩固方式在“互联网+”业态下形成新颖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的评价往往是面向全体的,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一对一”的针对性评价,因此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嬗变,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优化,促进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以“微课”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新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满足“高效课堂”建设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薛忠.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24):75-76.

[2]张培,王晓敏.“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学习课堂设计[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12):72.

[3]张培,许家利.“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学习模式[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6):143-145.

作者:韩建军 单位:漳州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