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教育特征综述

时间:2022-08-21 03:33:28

数字艺术教育特征综述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缘起

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从学科的角度看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基于科学与艺术的一门学科,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但是,大部分院校新办的数字艺术专业的学术基础薄弱,人才技能层次过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地导致教与需之间的脱节,使数字艺术教育难以适应产业调整所带来的需求变化。因此,目前产业急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口非常大,就影视动画方向的调查数据表明,2008年的人才缺口为80万。所以,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所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要引起当下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以2011年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试图研究国内文科数字艺术教育的现状,并就现状的形成进行可能性的归因。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参加“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一是参加该比赛的大学生本科均修读文科类专业,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部分并非来自传统课堂,但他们的参赛水平普遍较高,这样的样本对于数字艺术教育现状的归因分析具有典型性;二是参加该比赛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问题

1.国内大学生数字艺术探索动因调查。通过对当代国内大学生探索数字艺术的动机的调查,掌握当今大环境下大学生所接受到的数字艺术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同时推测出教育中应该侧重的方面。2.国内大学生数字艺术学习方式调查。学习方式的调查主要基于对样本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了解,包括制作艺术作品的频率、擅长作品的门类、获得数字艺术技术的途径等等。通过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将这些数字艺术教育下的大学生的心态做一个概括,并且反映当下教育环境下人才的技术水平。3.国内大学生数字艺术学习学校环境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在进行数字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满足与需要,从而总结学校环境下的数字艺术教育现状,更进一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样本本次调查以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选手为抽样对象,发放问卷388份,回收问卷336份。此次调研对象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全部来自于文科专业,其二是均在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上有所探索。拥有这些特点的样本最能代表当今国内数字艺术教育大环境下的大学生接受数字艺术熏陶并且掌握数字艺术技术的情况,并且这种样本排除了某些理工科学生在其与计算机联系密切的专业上,来源于专业方面的影响自己计算机使用水平的因素。

(二)类目建构1.接触计算机及数字艺术作品制作时间长短。考虑高校均需设置计算机课程为基础课程,该变量中以4年为界(文科本科修读时长),主要考察时长因素对其学习动机、知识技术获取途径等变量的影响情况,并总结其规律。2.制作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机调查。调查样本制作数字艺术作品的主要动机,包括“自我兴趣”、“身边朋友影响”、“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追求某个艺术效果”、“就业需要”、“授课老师影响”在内的六个选项。通过选项比例,推断国内大学生制作数字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形成因素。3.大学生的地区分布。主要考察不同地区文科大学生数字艺术制作学习情况的差异,本研究根据区域地理划分,并进行顺序编码。4.获取数字艺术知识的途径。主要考察文科大学生在掌握数字艺术技术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些途径。

(三)数据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forWindows17.0进行。分析方法主要是频数分析(frequencyanalysis)和卡方分析(Chisquareanalysis),所有检验均为双尾(two-tailed)。

三、研究发现

(一)描述统计

1.对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中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以选择“7-10年”者为最多,达到了24.1%;其次是“4-7年”,达到了20.2%;而选择“10年以上”的大学生,则占到了19.9%,区段人数位列第三。由此可见,接触计算机时间达到4年以上的大学生占到64.2%。此次调研的对象大部分都属于“90后”,可见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大部分大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都始于上大学之前。

2.对接触数字艺术作品制作的时间调查。结果表明:接触数字艺术作品制作的时间在两年以下的群体,占了样本总数的48.5%,三年以下的则占了74.1%。从结果可知,接触数字艺术作品制作时间为三年以下的占了样本的大多数,由此可以推算,大多数学生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进行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所以可以说样本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其在高中乃至初中就开始接触数字艺术作品制作的人是比较少的,同时样本中也出现了3.6%的人接触时间达到了10年以上。由于样本的年龄构成比较集中,但是接触数字技术的时间长的达到10年以上,短的则不到一年,这可以从侧面推断出国内学生中对数字艺术作品制作技术的掌握水平其实是参差不齐的。

3.对兴趣爱好和经常制作的艺术作品的类别的调查。在兴趣爱好的调查中,占前四项的是“上网”、“电影”、“音乐”和“摄影”。经常制作的艺术作品的类别的调查中,占前四项的是“修改照片”、“短片制作”、“制作相册”和“制作动画”。而这四项恰恰可以对应兴趣爱好调查中的电影、摄影选项,同时这些资源也大多来源于网络。所以,可以做出一个假设,兴趣是驱使大学生探索数字艺术的主要因素。在选择进入数字艺术行业的因素的调查中,选择“兴趣所在”的排第一位达到69.9%,选择“新兴创意产业”的达到60.1%排第二位。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在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动机调查中发现,选择“自我兴趣”这一项的学生最多,达到了82.7%;其次是选择“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达到了55.7%。根据这项结果可以总结出:驱使大学生制作数字艺术作品最大的原因是出于自我兴趣。

4.对获取数字艺术技术途径的调查,见图1。选择“非常需要网络查询和互动交流”的最多,占到了58.7%。这个结果再一次印证了网络资源对于数字艺术教育的优势影响,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学校教学的缺陷,作为学生身处的第一环境,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为学校提供的资源不能第一时间内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调查获取学校老师帮助是否便捷有效时,仍然有17.6%的学生选择了“否”,这个结果证实了目前学校教育环节中存在的师资问题。

5.对所在高校是否开设数字艺术课程的调查。选择“有”的占到了75.2%,而相应的选择“没有”和“不知道”的达到了24.8%。这一数据反映出,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并且当下高校中数字艺术教育的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大。因为接受调查的学生均为本次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选手,所以样本均在数字艺术上有过一定的探索,探索和学习便离不开所在学校的引导。但是恰恰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所在的高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对数字艺术技术的追求。

6.对制作数字艺术作品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为了了解样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提出了“您在制作计算机数字艺术作品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编程技术”的最多占到了54.3%,其次是“艺术设计思维”占51•3%。这一结果表示了样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编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思维”两方面,这两个选项“编程技术”比较具象,而“艺术设计思维”则比较抽象,出现这一结果似乎正印证了数字艺术是信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这一定义,而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也在提示教育者在教育环节中应当适当地将课程内容向编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思维方面侧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

7.对受所在学校硬件设备限制的调查。对学生“受所在学校硬件设备限制”进行调查,并针对不同的区域做了交叉表分析,详见表1。受调查样本认为“硬件条件负面影响作品制作”的占大多数,达到62.1%。同时对不同区域的调查结果显示:硬件条件负面限制作品制作占最多比例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占77.3%;其次是西北,占70%。从这个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当下数字艺术教育中,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备都限制了学生的创意和创作,尤其是国内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情况最为严重。

四、讨论与结论

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有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已占GDP的60%以上,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为5351亿美元,英国创意产业出口额达到了十几亿英镑,全球创意经济每天的产值为220亿美元。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必然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一)当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接受数字艺术教育的学生的数字艺术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尤其是在正式接受数字艺术相关专业高等教育之前,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对数字艺术这一门类的具体内容以及生源要求了解不足,更有甚者缺乏自主选择趋向。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数字艺术相关专业的学习,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因为有些数字专业要求文化分比较低,而自己又想拿一个好学校的学位,所以便想走捷径,在经过简短的培训之后,通过了应试考试而进入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造成了相关专业生源素质的不可保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是因为一时的妥协而选择了自己的专业,那今后的治学态度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相关专业的入学准入考核还需要更加完善。

2.国内数字艺术高等教育的师资条件有待提高。目前,由于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更晚,国内数字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本科计算机专业或美术设计院校毕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年轻,真正具有数字艺术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少之又少,高端人才更少。甚至存在“美术加计算机等于数字艺术”、“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等于掌握数字艺术能力”等错误概念,出现了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的现象,而且工科院校单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艺术类院校只注重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已经显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3.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硬件设备限制了自己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尤其以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情况最为严重。在对个别样本的走访中了解到,学生受硬件设备的限制主要表现在硬件设备供不应求和设备更新过慢两方面。

4.国内数字艺术高等教育科目的开设范围有待扩大。当下国内数字艺术人才缺口很大,供不应求的现象屡屡发生,一大原因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绿巨人》影片特效制作总共动用了:69位技术人员,41位特效人员,35位合成技师,10位制作肌肉的特效人员,9位动画模型师,8位动画总监,6位皮肤绘画师,5位动作捕捉人员和3位技术指导。仅仅是绿巨人的皮肤,特效小组就制造了100层。可见数字艺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是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来讲的,而且当代数字艺术的普及也需要从教育范围上进行扩大。但是扩大的同时也要注重“精英培养”模式的继承,要做好这两方面还需要校际间的合作与协调。

5.理论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的比例还不够合理。从数字艺术的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字艺术人才应该是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高程度理解与把握,能跟踪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跟踪国外数字化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的创新人才。跟踪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并不是出于技术迷恋和技术崇敬,而要使其成为一个创作的工具,更好地为艺术表现服务。

(二)加强数字艺术教育的建议

1.数字艺术教育应该在当代教育中将起点提前。例如鼓励数字艺术教育走进高中课堂,这里的数字艺术教育并非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结合当今数字艺术美学欣赏,从一个较前瞻的位置开始培养学生在数字艺术方面的审美情趣。如果学生在数字艺术方面接受的熏陶仅仅来源于以《阿凡达》、《黑客帝国》等为代表的、数字艺术集成的好莱坞大片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这种影响贯彻到校园中,才能更好地发掘出相关人才的潜质。

2.国内人才的启蒙模式应该从兴趣出发。将数字艺术教育变成一种普及的、大众的培养模式。就像现在的学生经常选择的课外辅导班一样,学习数字技术也应该像学钢琴、学画画一样的普及,将数字艺术学习发展成为一种兴趣。

3.数字艺术教育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绝对化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园为边界、以知识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以用户和玩家、企业和厂商、家长和社会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势力,相互制约,错综复杂。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听课方式相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数字艺术中的网络形式是最适应当下发展的艺术形式之一,网络除了具有范围广、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交互性,这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但是网络资源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网络资源,配合不同院校的不同课程完成资料的整理、更新、下载,配合与外界交流,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4.加强国内数字艺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此次的调查发现,由于数字艺术领域教师趋向于年轻化,具体表现为艺术设计师与技术操作员的分化,艺术设计创意与数字技能培养之间的分化或脱节。导致数字艺术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的职业设计师人才的匮乏。要建设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可以邀请企业或其他机构的业内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和客座教授,通过专家将数字领域比较前端的东西、比较高技术的内容带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行业经验、技术经验。通过业内专家的引领,可以进一步带动高校数字艺术教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进而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5.把握市场动向,细化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向。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的缺乏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一部分教育机构对数字艺术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没有弄清市场真正需要的数字艺术人才类型,而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越走越远。有的院校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也导致了高精尖人才的缺乏。

6.注意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大幅提高实践课和上机课程的学时。改变纯理论教学方式,采用计算机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但是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数字民工”型人才的产生。将数字专业的学生放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环节中去,适应与其他运作部门的合作与搭配,使数字艺术充分地为艺术生产服务。同时,基于团队的项目学习模式和多层立体教学模式无缝链接学生职场生涯,真正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7.增加高校相关专业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与国际接轨,加强国内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数字艺术是一门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门类,也是一门受环境开放水平、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影响极大的科目。学校硬件设备投入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出的人才的水平。按各地发展特色加大设备投入,加快设备更新速度,保持对国际领先技术的敏锐嗅觉是国内数字艺术教育中亟待改善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城市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不同也会造成数字艺术教育水平的差距,所以,东部和西部在数字艺术教育方面要加强合作、沟通和交流,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跨地域办学、授予联合学位等等。

8.国内数字艺术教育应形成中国特色。中国的数字艺术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当代的数字艺术合作以及今后的基于数字艺术的竞争中获取主动,这就要求数字艺术教育应有中国特色。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当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势力,数字艺术的发展已经以一种不可预见性的姿态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纵观市场,人才数始终伴随着教育的成功而增长,教育也是一个学科门类生生不息的保证。教育是一门影响到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继承并发展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