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论文:谈论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

时间:2022-01-27 08:56:37

教师素养论文:谈论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岳欣云董宏建

创造性智慧与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不完全相同,传统教学中所说的教育机智多指在预定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偶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创造性智慧则指教师创设、驾驭、引领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能够敏捷地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体验学生的思想情感,捕捉并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为他们的发现和想法感到由衷的惊讶和赞叹。教师在对学生生成信息应对自如的同时也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创造性智慧是一种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传统教师发展观将教师看作应用理论的操作者,而忽视了教师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这实际上把教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把人当作物,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教育理论是软科学……教育更像一幅农村景象,农场和建筑散布在广大的空间中。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坚实的、稳固的结构;它零散地分布在场景、问题、参与者和内容中。”[1]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实践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情境性,任何教育理论都难以直接应用到教育活动中,因此,教育理论不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教育理论不是一个固定的、现成拿来可用的东西,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对教育理论进行意义诠释、选择和建构,并创造性地转化为教育实践。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师创造性智慧的参与,都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富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转化教育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而且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生成教育理论,他们是教育理论形成最富有活力的来源之一。创造性智慧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和态度。没有对教学深沉的热爱,没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动机,教师就会把教学当作一种外在任务来看待,而不会把教学看作事业和生命,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而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有一种探索教育情境、完善教育活动的强烈意识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把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崇高动机。“第一,创造智慧不只是认识能力,而首先是一种生存态度。在我看来,有创造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人,他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有强烈的迎战冲动,他要敢于抓机遇,最重要的要敢于面对自己,不断地追求对自己的超越。问题、挑战、现实中的矛盾和机遇,都是智慧的磨刀石。第二,要有博大的爱心。‘新基础教育’要做到底并做出成绩来,需要我们的教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乃至爱人类。没有这些爱,就没有教育者深沉的内在动力。”

创造性智慧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创造性智慧的形成对教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创造性智慧的形成是技能熟练型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化的标志。

(一)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

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传统教育观把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工具,忽视了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教师像一个枯竭的“物”体验着单调而重复的教学生活,丝毫感受不到自我的生命脉搏和精神成长。而创造性智慧使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发展价值得到统一,创造性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也使教师不断体验到“我”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在创造中不断获得自我实现;创造性智慧使教师作为一个积极承担自身力量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不是作为依赖他人操作模式的工具体验着教学生活,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精神生命不断生长、自我价值不断实现。

(二)创造性智慧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正是因为创造性智慧使教师摆脱了生命的工具状态,不断在教学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创造性智慧最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人生“高峰体验”的论断,即在情绪、情感体验上,个人感受到令自身心醉神迷的快乐,体验到人生最高的幸福;在认知上,个人获得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性认知,领悟到事物的存在性价值;在人格特征上,个人表现出许多与自我实现者相吻合、相重叠的人格特征,获得其最高程度的认同感。因此高峰体验既是个体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又是其“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3]创造的时刻往往是教师获得高峰体验、实现自我的时刻。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往往迷恋课堂,迷恋学生的成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师生思维火花碰撞、师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幸福。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教学、学生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因此,创造性智慧的形成会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事业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从而生成强烈的内在动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这与外在驱动型的教师发展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三)创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创造性智慧有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化教学特点,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学风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既与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学术修养有关,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结果。因此,创造性智慧是激励教师生成自身教学风格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54-的重要推动力量。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单调教学,而会不断研究教材、学生与教学的特点,在不断思考与创造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形成的标志,表明教师已从机械模仿他人走向根据自身个性特色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完美展现。“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4]

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

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等。

(一)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

教师创造性智慧在教学中的体现之一就是能够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教材的内容编排受到教育专家儿童观、学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尽管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它被不同的教师用来教育各具特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把教材和教科书当作资源和工具,利用它们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服务,而不是将教授教材知识作为目的。他们会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他们在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学科的价值定位和学科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或把教材内容重新组织成逻辑链,或灵活选择、运用更能体现学科价值的知识内容,或用独特的视角、深邃的眼光重新诠释教材内容的意义,进而实现教材逻辑性与学生心理性的结合与统一。

(二)创造性地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传统教学观关注精确细致的教学方案,并以此作为考察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标准。但详尽精确的教学方案在限制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同时,也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在透彻理解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教学设计并运用自己的独立思想,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案只勾勒出教学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仍有较多空白以便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弹性化教学方案具有引发学生多种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允许教师关注与自己教学方案不一致但很有价值的回答,并根据这些回答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三)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生成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技术熟练型教师只要准备好教案,依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实施就万事大吉了。许多教师多少年来都一直用着一成不变的教案,早已没有了上课的激情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对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来说,教学是活生生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同的。他们会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并把学生的探究当成生成课堂教学的资源。他们会敏感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并恰当地点拨和应对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提炼,重新生成课堂教学过程。“初任教师对于教学的实质性展开和儿童发言含义的理解几乎朦朦胧胧,而创造性的资深教师对于课堂的氛围与儿童的动作及话语的变化极其敏感。初任教师眼中的教学集中于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而创造性教师眼里的教学被视为像生物那样的活生生的过程,是全身心参与并时刻处于变化状态的结构。”

教师如何形成创造性智慧

教师要想形成创造性智慧,就必须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传递当作教育目标,把学生看作具体个人;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培养职业自我意识。

(一)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

创造性智慧的形成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学生观和教育观,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传递当作教育目标,把学生看作具体个人。预定式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把学生当作没有差别的物来看待,不管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其教学方式、内容和进程都是一样的,教师只需要熟练教学流程就行,根本不需要创造性智慧。教师只有转变这种教育观和学生观,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把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看待,认识到每个具体的学生都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有着对世界意义的独特理解,才会以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眼光认识课堂教学,才会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来看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关注、倾听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状态具有敏感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而且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这种答案与教师的预期哪些一致、哪些不一致,反映了儿童生活经验和心理的什么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捕捉、重组教学信息,生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永远鲜活灵动、富有生气。“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能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和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7]因此,只有基于把学生作为具体个人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气和激情,才会对教师的人格、智力、应对策略提出挑战,也才能够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二)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

创造性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造和反思。传统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使本应该充满新鲜活力和智慧挑战的课堂成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车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涌现新的问题的可能性,减少了教师探索创造的空间,也无法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新课程改革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再依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而需要以研究的意识和心态对待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验证和修改;不再只是做一个被动的教育理论的执行者和消费者,而应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创造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研究、作出判断的过程。以研究的意识对待教学能使教师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宽容的心态,而不是自闭于僵化的教学模式或固有的教学答案。教师以一种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知的态度来对待教学,从而使教学不再是一个目的和旅程都预定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惊喜和意外收获的探险活动,这既是一个激发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也是形成教师创造性智慧的过程。

(三)具有职业自我意识

创造性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具有职业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命发展方向,不断追求创造和自我超越,并在自我实现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越强,就越能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越具有参与自己发展的能力和塑造自我的能力,并以创造的方式来对待工作。相反,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越弱,就越缺乏自由,只能以被动适应而不是积极创造的方式来对待工作和生活。自我感实际上扩展了个体对生活的控制范围及对生活的控制力量。因此,具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教师,会以创造而不是被动适应的态度对待教育活动,对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都不会盲目接受,而是经过积极思考将其内化为独立创造的积淀,使教育活动因为“我”的参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因此,职业自我意识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创造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