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融合研究

时间:2022-11-26 10:35:51

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融合研究

客观上,相比花鸟、人物、山水等描写对象,城市风物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系中属于小众化题材,又多属于“界画”或“风俗画”创作范畴,整个流派存在感较低,且留世作品也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处在主导地位,致使绘画艺术缺乏城市生活基础。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思想密切相关,具有“重写意、轻写实”的特点,而以城市为绘画创作对象多涉及比例构图、几何透视等技巧,这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的“立意为先、以形写神”思想不符。但从现存数量不多的城市题材旷世名作中,仍然可以探寻出一些绘画艺术规律,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城市水景观展现,如《清明上河图》的主体部分就是贯穿全城的汴河,《盛世滋生图》所描绘的姑苏城市风情,也是以石湖水景作为主体部分。由此可见,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自古有之,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城市水景观的当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张雅卓主编的《城市水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版)一书深入介绍了当代城市水景观的构成、表现、布局、附属要素等内容,融合了设计学、生态学、园林学、工程学等,对促进城市水景观在绘画艺术中的呈现具有启示意义。

一、立足生态角度,剖析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内在联系

广义上的水景观包括自然生成与人工建设两种类型,这意味着水景观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功能生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即“生态性”是水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的基本属性。《城市水景观》的编写依据即生态文明思想,全书7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对水景观的描述、分析、设计等行为,均将其置入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中,从而保障了微观视角(水景观项目)与宏观视野(城市生态环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深度剖析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内在联系,绘画艺术在以城市水景观为创作题材时,不仅要考虑绘画技巧、风格、色彩等正确运用,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系统的客观限制,确保创作内容在现实维度(如水景观空间结构、要素关联等)的合理性。换言之,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不能仅依靠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仍需遵循水利工程、水工建筑、水生植物等要素的真实性原则,科学地创新城市水景观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立足创作角度,构建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转化模式

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绘画作品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往往介于写实性与抽象性之间。过于写实,所谓的绘画艺术就与摄影艺术无异,会缺少应有的灵动体验、人文气质。而过于抽象,则会掩盖城市水景观的现代性、客观性,出现传统写意风格硬套在现代城市场景的现象,显得不伦不类。该书立足创作角度,强调对绘画艺术、城市水景观“融合度”的把控,在城市水景观绘画创作途径上,提供了一种高效方案,即“局部表现”;在一座城市的整体空间视域下,水景观的分布、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水体或穿城而过、或绕城而流,绘画创作可以撷取堤防工程一段,关联周边城市景观要素(如建筑、交通、桥梁等)作为陪衬,重点描绘城市水景观图景,这样既不脱离城市空间的约束,也能够突出城市水景观的主体地位。该书第三至第六章重点介绍了“局部表现”手法,按内容划分,包括水体局部表现、水工建筑局部表现、水景观植物局部表现、水景观附着物局部表现。

三、立足社会角度,分析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价值

追求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对于绘画创作而言,相当于拓展了主题、丰富了题材,有利于在现代社会情境中丰富绘画艺术内涵。但从社会角度分析,其价值远不止于此,绘画艺术吸收城市水景观要素,通过艺术加工转化,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城市水景观对环境的美化和生态的保护作用,可作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效渠道,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素养。此外,《城市水景观》的第七章“城市水景观设计”是一个重点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水景观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规范、设计步骤等,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者来说,在着手设计之前,需要一些艺术性蓝图做参考,这是保障城市水景观物质性与人文性平衡的重要举措。因此,绘画艺术与城市水景观的融合的另一个社会价值,就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未来蓝图”,通过绘画艺术语言对水景观的生动描绘,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更多的灵感。

作者:张露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