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体验式景观设计探究

时间:2022-12-02 10:41:18

公共艺术体验式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对体验式景观设计的推动作用,促进体验式景观设计的实践。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空间设计方法论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推动原理和方法论层面的探究。得到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机制和手法。公共艺术可以通过吸引公众的互动参与以及向公众传达艺术观念的方式来引发空间的体验性,协助完成人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体验;通过理念渗透法和空间介入法,公共艺术实现与景观空间紧密结合,成为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最直接有效的手法。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体验;景观设计;运作机制和手法

公共艺术在体验式景观设计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发挥此作用的呢?笔者回本溯源,从理论和设计两个层面,探究了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机制和手法。文章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体验入手,结合认知心理学,探讨了公共艺术引发体验以及推动完成空间体验的方式,为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做了理论层面上的铺垫。第二部分,基于设计方法论,从理论渗透和空间介入两个角度,探讨了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手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公共艺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艺术作为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

(一)公共艺术引发体验。体验,从中文词语构成来看,可以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来源于经历,强调的是一种个体的亲身经历性,并且着重于在经历过程中有了某种感悟。[1]公共艺术的创作基于时代,关注大众,关注社会,注重艺术观念的传达。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通过观念的传达,引发公众的思考与感悟。由此,公共艺术作为从“经历”到“体验”的催化剂,可以更直接、更快捷地推动体验的发生。基于认知心理学,人在经历过程中产生感悟,获得体验的基础便是对所经历的事与物的感知,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2]感觉是从外部环境接收刺激能量并将其转化成神经能量的过程;知觉是将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3]公众在欣赏公共艺术或参与公共艺术互动的经历中,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以及知觉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获得一种生理上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感悟,从而产生不同层次,逐层递进的活动体验和内心体验。(二)公共艺术推动完成空间体验。历史学家在描述古代公共艺术的时候,往往是指巩固空间的艺术,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各异的形式语言。[4]在当下,公共艺术亦被公认具有公众性和在地性的基本属性,依场地空间而存在。公共艺术,基于空间,通过艺术化的创作和表达,可以使人在空间中获得不同层次、逐层递进式的活动体验和内心体验。1.公共艺术引发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与场地空间紧密结合的公共艺术,通过艺术化的创作和表达,引发人们的关注,参与和互动,使人更好地融入空间当中,获得一种基层的活动体验。以杰克•马基(JackMackie)的设计作品《舞者系列—舞步》为例。该艺术作品位于美国西雅图百老汇的购物和娱乐核心街区的人行道上。艺术家将夫妻跳舞时脚步移动的样式以铜质“鞋印”的方式展现。鞋印被设计成“一步接着一步”的舞步运动轨以及由马基设计的两种舞蹈“obeebo”和“busstop”。鞋印由箭头和“R”(右)、“L”(左)标示出舞者正确的移动脚步,每组舞步旁边写有舞步的名字和节奏。这八组铜质“鞋印”组成的公共艺术作品镶嵌于地面之上,过路的行人被此“鞋印”吸引,两人一组,根据艺术作品的指示挪动脚步,在空间中翩翩起舞,阵阵欢笑,如图1。由此,存在于娱乐空间的艺术作品以其艺术化的方式引发人们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引发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推动了整个空间体验的完成,如图2。2.公共艺术引发人在空间中的内心体验。存在于空间中的公共艺术,通过其自身具有的抽象性和隐喻性的艺术化特征,引发知觉对感官系统获取信息的组织和处理,激发人的联想和思考,使人产生某种感悟,获得深层次的内心体验。以日本龙安寺的枯山水艺术为例。龙安寺枯山水庭园是占地约330平方米的矩形庭园。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围合庭院的是有着斑驳的抽象图案的泥墙,如图3。观者从朴素的寺院入口进入,穿过长长的砂石庭院,拖鞋后方可进入廊亭,见到庭院。初见庭院,会对这个抽象的艺术作品感到疑惑;当坐在庭院边的木制走廊上静心地望石观沙,从不同角度观赏石头之间的组织关系时,知觉系统开始发挥作用,观者逐渐忘却自我,抛却对事物固有的成见和看法,发现事物的本质。此时,泥墙上斑驳的油漆图案好似斜阳落日,散布在沙砾上的石头组仿佛是大海中的岛屿,整个庭院空间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个过程中,观者在此空间中通过枯山水艺术,经历了“疑惑—思考—了悟”的心理历程,获得了深层次的内心体验。(三)公共艺术对体验式景观设计的推动公共艺术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别出心裁的表达技巧以及独特新颖的观念和想法。作为一种与人和场地都密切联系的艺术,它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引发不同层次、逐层递进的身心体验,激活空间的体验性,协助人完成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和内心体验。体验式景观设计以“体验”为核心,注重对体验性空间和场所的塑造。因此,公共艺术作为激发空间体验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

二、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手法

景观设计基于设计理念进行景观空间的构建。从景观设计方法论的角度,公共艺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运作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分别是理念渗透法和空间介入法。(一)理念渗透法。公共艺术无形地将其创作理念渗透于景观设计之中,换句话说,景观设计师借鉴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进行景观设计的创作。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基于经历获取创作灵感。当心中浮现出想要传达的“观念”后,艺术家便会以此“观念”为出发点,基于场地条件,用艺术化的思维和方式将此观念进行“转译”,用适合的材料和空间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公共艺术创作理念中“观念的表达”和“思维的转译”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景观设计师所借鉴。以古斯塔夫森的黛安娜纪念喷泉为例,如图4。黛安娜纪念喷泉是为纪念黛安娜王妃而建。设计师古斯塔夫森有着很好的艺术修养,该景观设计便很好地借鉴了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过程。具体来说,古斯塔夫森在进行此景观设计时,以表达黛安娜王妃包容和平易近人的性格为主要设计理念。从此种设计理念为出发点设定了“ReachingOut–LettingIn”(“敞开双臂–怀抱”)的主题概念。为了实现此主题概念,古斯塔夫森基于场地的现状条件,在海德公园的自然斜坡上创建了可以承载不同水效果的环形的闭环流泉,用圆环中静静流淌的水流以及在不同段产生不同的水效果,表现王妃平易近人的包容个性,映射王妃跌宕起伏的一生,如图5所示。(二)空间介入法。在空间介入的运作手法中,通常指的是固定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的介入。根据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的类型,可以将空间介入的方式分为两个类,分别是整体的介入和以激活点的方式介入。1.整体的介入。公共艺术作品自身就是体验式景观主体,其承载着景观要素,塑造了整个体验式景观空间。上文提到的戴安娜纪念喷泉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景观设计作品中,“环形的闭环流泉”的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公共艺术的创作。正是这个镶嵌于大地之上的环形公共艺术装置,承载着景观水流,产生了不同的水效果,吸引了人们前来观赏水流,并之产生互动,从而塑造了整个体验式景观空间,如图4、5。2.以激活点的方式介入。公共艺术作品以激活点的方式介入到景观空间之中,通过激活空间的体验性,引导并协助体验式空间序列的完成,来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西蒙兹推崇基于“体验”的规划与设计,在书中,他提到,“序列可以定义为一系列连续的感知”,“所有的体验都成序列”。[5]基于西蒙兹的以“体验”为核心的设计哲学,“序列”的组织和设计是完成体验性设计的核心。由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景观设计总结为,基于周边以及场地特质、历史文脉、空间要素等条件,依据体验的规律和方式,组织和设计的一种体验性空间序列。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使用者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比作阅读一本小说,听一首乐曲,那么设计师设置的体验式空间序列就是小说故事的主脉络,是乐曲的主旋律。这种体验式的空间序列作为体验式景观设计的主结构,是景观设计的关键和核心。整个空间序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序列中往往会有起承转合的变化,通过空间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每一个空间的体验效果都得到提升。公共艺术作为激活点介入到空间序列中,可以在空间序列中的关键节点或中心点来以“点睛之笔”,通过这一“笔”,激活空间的体验性,引导并协助整个体验式空间序列的完成,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以青海原子城纪念园为例。在纪念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一条路径——596之路,组织设计了纪念园的空间序列。序列全长555米,共包含六个节点。这六个节点由设计师和公共艺术家合力打造,是推动完成体验式空间序列的关键点。在每一个节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来激活空间体验性,表达空间主题概念的公共艺术,如图6。以第五个节点为例。序列中的第五个节点是整个体验式空间序列的高潮点。在这个节点中用来“点题”,传达了“和平”的观念的公共艺术作品被命名为“和平之丘”。“和平之丘”作为激活点介入在空间序列之中,激励着人们走完设计师预设的体验式空间序列,协助人们完成对景观场地空间的体验,如图7。3.公共艺术空间介入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在实现空间介入的过程中,公共艺术需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兼顾场地与空间的“和谐”,寻求与空间序列原生秩序的和解,才能没有“排异反应”,更好地发挥其推动作用。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在介入空间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场地气质和特性的相符,与空间结构和秩序的相符,与空间形式相符。(1)与场地气质和特性的相符。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时候需了解场地及场地周边的历史文脉和场地特性,基于人的经历和场地文脉的提取和凝练表达“观念”,从而协助景观设计中体验主题的表达,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2)与空间结构秩序的相符。顺应设计师基于场地所组织的体验式空间序列,按照空间结构秩序组织的规律,确定空间置入的位置。其位置或存在于中心点,或是某条显性和隐形的轴线上,总之,其与空间中所有的轴线、对称、均衡和规律都是有迹可循的。(3)与空间形式相符。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需使得作品与周围环境协调共生,这种协调共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作品自身构建的规律和秩序与景观空间形式秩序的协调;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构建元素与空间设计元素的相同或相似。另外,参考平面图像构图秩序,在视觉层面,如果公共艺术作品作为“点景”的画与作为“图底”的景观空间形式具有清晰的图底关系,那也算是艺术作品与环境协调共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与空间形式相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与人和场地都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别出心裁的表达技巧以及独特新颖的观念和想法促成体验的发生,激发空间的体验性,协助完成人在空间中的身心体验。体验式景观设计虽然不完全依赖于公共艺术去实现,但它确实是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的较为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基于体验式景观的设计方法,公共艺术可以通过理念渗透法影响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可以通过空间介入法渗透于体验式空间序列之中,作为空间体验的激活点和塑造体验性景观场所感的关键因子,激活空间的体验性,引导并协助体验式空间序列的完成,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传达与设计主题一致的“观念”,协助人们完成对空间和场所的体验,推动体验式景观设计。在此过程中,介入空间的公共艺术将作为体验式景观的设计元素和塑造体验式空间的重要角色,与场地气质和特性的相符,与空间结构和秩序的相符,与空间形式相符;顺应历史文脉,顺应自然肌理,顺应空间结构,为能够更好地发挥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李娜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