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时间:2022-04-25 04:29:27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与塑造逐渐受到重视。该文基于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角度,探讨广州的地铁公共艺术。

关键词: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地铁公共艺术

根据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的《2018全球城市报告》,广州“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连续四年维持在71名,“全球潜力城市指数”跃升至59名。广州在多个权威榜单上的不俗表现,反映了国际排名机构对广州这座城市的价值以及发展潜力的认可,以及全球政商精英对广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公共治理效果的肯定,更意味着广州在全球舞台上的无限可能性。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如何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全方位地宣传城市品牌,进一步提高广州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成为广州发展道路上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基于此,该文从广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

1城市品牌形象概述

品牌是一种可视性标志,一种无形的资产与象征,具有识别、增值、促销等功能。基于美国品牌研究者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的理论,城市品牌与产品品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地理位置、空间区域等均可塑造成品牌。就众多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城市的知名度以及竞争力,增强市民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而城市品牌的打造,是城市可视化的重要表现,在传播城市形象、弘扬城市精神、发展城市内涵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讲,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性格、地理资源、经济形态、城市景观等要素被公众与社会广泛认知、认同病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印象与象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品牌作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无形资产。打造适应城市发展的、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城市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与影响力,还能置换出更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效益。虽然我国的诸多城市在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城市品牌打造也逐渐得到了地方政府以及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我国城市在塑造品牌形象以及创意设计等方面仍然有不少误区,与国际城市品牌横向比较,专业水准以及技术层面均存在不小差距。鉴于此,结合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的成功案例以及城市自身的特点,开展城市品牌形象创意设计,是当前阶段城市品牌打造的重要方向。

2广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

2.1背景。广州作为我国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以及首批沿海开发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从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到IAB产业计划,广州正在全球超级城市赛道上加速快跑,成为世界聚焦创新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创新与开放是广州的城市基因,优良的环境以及庞大的市场,是广州的魅力所在。未来,广州将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借助“IAB”计划的实施,发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创新集群。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该以何种城市形象完成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打造“世界的广州”,是广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2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品牌化城市是将城市的特征意象进行提炼、凝固,转化为独特的符号语言并在大众的记忆里形成固定印象标签的重要体现。如艺术城市巴塞罗那、浪漫之都巴黎、电影之城好莱坞、历史文化城市北京、园林城市苏州等,不仅增强了城市的认知与识别度,还体现着城市的内在精神品质。就城市品牌形象的宣传途径来看,公共交通设施、道路景观、建筑、街道装饰等基础设施,都是展示城市面貌、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公共艺术下的城市品牌打造,积极探索全球语境中的城市形象推广新方式。公共艺术被誉为“城市名片”,以传统文脉作为依托,以城市环境为背景,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以马来西亚的乔治市为例,在其核心区域,星罗棋布的壁画,呈现出了独特的公共艺术,为这座安逸的小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特色,不仅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喜爱,还成为整座城市的重要文化品牌。在我国的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承载、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即是地铁公共空间与艺术的结合,如伦敦、巴黎、莫斯科等国际城市,借助地铁公共艺术,开拓了一条体验、接触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开始将地铁空间视作城市坐标体现的基点。2.3城市品牌塑造视角下的地铁公共艺术。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历史名城、山水之都,要打造与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以及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的城市品牌,就必须重视公共艺术这一重要的载体。当下的公共艺术,在要求“艺术性”与“公共性”并存的情况下,对“公共性”也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即强调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活动之间的互动性。换言之,公共艺术的艺术价值体现应当更加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而地铁则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近年来,国内外的诸多城市在探寻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品牌塑造之间的平衡点这一问题上做出了诸多的尝试,如北京地铁站点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在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交通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杭州地铁站点的饱含艺术气息的石凳,给市民、外来游客展示了一幅幅杭州美景;莫斯科地铁站点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艺术宫殿,集中体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风貌。面对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经济文化中心这些标签,广州该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地铁公共艺术,传播其城市品牌形象,是当前形势下广州发展与城市品牌打造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虽然广州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如千古商都、海上丝绸之路主港、花城等,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以及激烈的竞争态势,广州的城市形象品牌塑造与推广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以及新旧时代转折点的广州,很难用一个响亮、简洁的城市形象品牌概括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以及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虽然与北上广深同列,但提及广州,人们印象最深的,大多是广州的美食。北京有政治中心,上海有时尚大都会,深圳有年轻的高新技术,而广州的名片,仿佛并不清晰。在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奥姆尼康集团前副总裁蒂姆•洛夫坦言,广州的名片,就是这里鼓励商业发展的环境。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不得不去的理由,这个理由,即是这座城市的名片,而广州的名片,就是融入城市血液的商业文化。而广州的商业文化,亦是这座城市始终保持其竞争力、跻身国际城市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看,商业文化或许可以作为广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一大主题。在全球的所有城市中,广州是唯一保持千年不衰的商业型城市,而作为时尚大都市的上海,开埠时间也不过一百余年。论地域特色,商业文化无疑是广州这块土地的最大特色。倘若在地铁公共艺术中,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广州的商业文化,无疑是这个千年商都最好的诠释。在繁荣的商贸业下,广州的第二产业同样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多个风靡市场的汽车品牌,已试验完成的亿航无人飞行器与马智行无人驾驶汽车,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都展示着这座城市持续繁荣的第二产业,而“IAB”产业发展计划的与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广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来讲,创新是广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关键词。在党的的报告中提到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与广州城市形象塑造以及城市品牌传播的定位、发展之间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国际交往史的名城,广州的创新始终融于这座城市的血液和基因之中。基于此点考虑,地铁公共艺术的创新,是能体现广州“基因”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宜居”仿佛是广州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代名词,作为一座沿海的港口型城市,广州拥有最好的地理环境,甚至放眼全球,广州也是少有的“福地”。众所周知,台风、地震是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可让一座城市多年积累的成果毁于一旦,尤其是沿海地区,面临极大的风险。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的侵袭,而广州却很少受到台风的直接侵袭。两千余年来,广州一直处于三角洲的中心枢纽位置,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水系以及独特的河口系统,背靠宽厚的山体、陆地,面对广阔的海洋,同时坐拥我国第三大河流珠江出海口。背靠大山,面朝大海,中拥珠江,是广州优越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除了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广州的强大还源于生命力极强的草根文化。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每一个广州人,而广州骨子里的包容,更是深藏于民间。广州开放、包容的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广州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方式。作为广州与生俱来的文化,广州的开放、包容与优越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宜居之城。基于此点考虑,将广州的开放、包容文化融入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之中,体现广州的宜居性,似乎也是广州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广州的商业文化、创新意识、宜居特性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特色,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实现了广州今日的发展以及繁荣。而广州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更是离不开这些重要的因素。从这一点考虑,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广州鼓励商业发展的商业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舒适宜居等主题,将为广州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以及传播提供重要动力。

3结语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是当前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主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广州这类国际化城市。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掘城市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借助地铁公共艺术等承载形式,实现品牌形象的打造与传播,对城市的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张婷.当代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形态发展及演变[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7,33(2):6-10.

[2]孙佳娜.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王红月.地铁空间设置互动性公共艺术的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9):19-22.

作者:吴福珍 单位:广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