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时间:2022-01-13 08:43:11

当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的风险总和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不能保值增值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贷款中的风险以及风险的控制措施,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一方面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则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使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在新世纪中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从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一系列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必须重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公司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的运营,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要求不断提升。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提供方,实际上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面临着以下八个风险:(一)信用风险。在我国目前的信贷实践操作中,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为各大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资产规模较小同时缺乏对自身资信水平的管理机制和意识,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信用问题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并不看好的原因之一。(二)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所谓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市场行情发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波动,使得质押物没有及时地转换成现金,造成的违约现象。这类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势预测有误;第二,市场供求状况由于出现新的替代品等因素发生改变。(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无论是银行业务员,授信企业相关负责人还是协作监管方的管理者,在三方协议框架下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大意或者疏忽导致的操作风险。(四)政策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经济政策的变动,都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受到经济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供应链上融资业务的风险也随之改变。(五)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或经济制裁等国家因素所造成的企业产品的意外受损。这些因素如果对供应链上的某个关键企业或环节造成了沉重打击,继而对整条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造成影响,就会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六)法律风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其调整、修订的过程中,难免可能出现对于供应链运作不利的规定,一旦法律环境发生相应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将受到很大影响。(七)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松散的企业同盟,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逐渐增多,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将会越来越长,可能会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充分,对市场行情的认知因此会不尽相同,由此产生对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八)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供应链上企业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员工培养等方面必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企业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造成供应链条的混乱。

二、风险控制措施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分工社会化的趋势不断深化,企业也逐渐从之前的内部纵向一体化发展,转而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产生。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资质的评级不够完善,以及风险的控制手段不够严密,导致了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商业银行怎样控制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风险,成为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一)加强贷中动态风险监控。多数情况下,银行只有在与企业发生融资业务往来后,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然而,这时银行资金已经发放给客户,银行失去了对于融资资金的主动控制权,因而在该项融资业务过程中陷入相对被动的地位;同时,授信企业和银行之间对于供应链上信息的掌握是不同步和不对称的,这些都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从信贷业务运行周期的角度来看,贷前的分析和决策时间相对较短,而融资业务开始后直至所有款项按量按时回收之前的时间却非常长,这期间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比贷前更多更复杂,因此,如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早期出现的风险信号,将会对银行资金的安全回流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赋予贷后管理部门更多的管理和监督权限,加深对于贷中风险监控的认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已经发放的融资产品的持续关注和监督上来。(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应急预案的设置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通过对风险预警信号的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从供应链上的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测,极大地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风险搜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水平。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仍然在实践中摸索和进步,还有待进一步对预警机制进行标准化改进。目前来看,预警机制在以下几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1、财务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不够规范,因此大范围地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告掺假,财务数据真实性低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监控的难度。2、产品问题。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相对于传统授信业务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银行方与授信企业之间存在对于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历史价格波动,季节性因素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上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银行对于将要发生的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3、第三方监管企业作用的发挥问题。第三方监管企业在货物的存入、取出以及保管期间扮演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人的角色,因此第三方监管企业的现场监管和早期预警功能不可忽视。如何把与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合同更加细化,更好地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如何更有效率地制定出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第三方监管企业作为现场预警器的功能,仍然需要银行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三)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1、完善内控体系。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审贷分离等基本的内控原则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授信资产的前期审核与后期管理上。然而,一般的审贷分离操作并不能完全隔离这个环节内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因此,银行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资产授信管理部,通过业务线的客户经理和资产授信管理部专员的双重审查,来达到降低人员操作风险的目的。对于一些循环贷款类产品,例如基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还需要设立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审查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的规定。2、改进业务流程。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银行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改进对于产品监督和管理的业务流程,更好地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变化。3、加快信息中心建设。信息中心的建设能够把所有的操作流程集成到中心的系统中来,所有业务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企业信息的收集、汇总,并接受对于业务操作人员的预警监督。这个过程不但将操作过程制度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所有步骤更加透明,降低了对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信息中心的操作指引功能,错误纠正功能以及风险预警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员人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的几率。4、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风险保险,二是操作环节外包。在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很多操作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然而国内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监管环节,部分操作风险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转移出去。

作者:朱诗诗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辉.中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与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吴炳辉,何建敏.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J].财经科学,2014(03)

[3]张亦春,许文彬.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