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新生态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8-25 09:24:10

学校文化新生态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文化的传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教育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断裂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的缺失。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家意识层面,我们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工具本位,逐渐转向人本位;“德智体美劳”在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科高考试题中已经得到深度融合;无边界的未来教育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重构学校文化新生态,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最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在经济学中是指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整合建构起来的优势系统。核心竞争力运用在学校发展中是指对整个学校未来发展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如学校教育治理理念、教育支持动力系统、德育教育模式、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等。近年来,我校在重构学校文化新生态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确立了与高等学校无缝隙对接的学校发展模式,即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育人品质”为主线,“用课程文化丰厚素养,用行为文化提升内涵”为载体,用创新理念拓展未来,提升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留下的最厚重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人格。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就会成为精神指引,每个成员都会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进而获得“文化意识”,即自觉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自觉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意识和自信精神。

一、重构学校文化新生态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证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指出,教育是经济基础上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把人置于文化的生态中,才能实现个性和谐发展。在实际发生的现场域中,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释放。这就为创造学校文化新生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进而为提升学校教育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依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把人的综合素养培育贯穿于每一个育人环节之中,才能克服现代教育中价值理性的迷失和人的物化与异化。生命哲学启发我们应该重视生命,使教育重新充满生命意蕴。独特性是人作为生命个体必然具有的特性,它要求教育应发展成为个性化教育,并期待通过这样的教育发扬生命的独特性。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人,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历史。在设计和实施教育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群体是绝对异质而相对同质的,划一的教育和统一的评价手段有利于教育规模化发展,但不利于教育科学化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个性化环境,以使个体生命绵延中的创造性表达能够有机会得以发挥。只有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生命独特性的优势潜能才会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理想的个性化教育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检验、不是以单一的方式和内容去施教,它不仅不会遮蔽个体特质,而且还能将个体的优势潜能发展为特色,使生命的独特性得到表达。

二、高考生命价值取向的回归是重构学校文化新生态的必然选择

核心素养本位将成为未来高考的选拔标准取向。核心素养评价将对高考未来的变革提出挑战,如新高考改革呈现出的多元化倾向,未来高考在评价方式、评价理念等方面都须做出深入的改革,以利于选拔具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给出了详细规定,这四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体现了对综合素养和多元评价方式的关注。多元评价方式将使学校教育从工业时代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转向智能时代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倒逼学校从同质化发展转向学校个性化发展。多元评价方式旨在为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方式将有利于人才结构多元化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工业时代到现代科技信息时代的转型,社会发展格局多元化,高考的评价方式须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结构的需求。过去单一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模具化。新高考多元评价方式的探索旨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发展多元素养结构,并培养多样化有特色的各类人才。

三、新高考视域下的学校文化新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策略

对于学校来说,新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变“考试文化导向的单一评价”,创建“育人文化导向的多维评价”。这一变化必然要求重构学校文化新生态,在动态博弈中关照人的生命价值。

(一)创新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组织管理系统的效能

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强调系统整合和组织优化,释放教育教学管理主体的自主权。通过机制创新,我校的管理机制已逐步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赋予参与学校管理更多的自主权,促使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形成。围绕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大力实施高效务实的人本化管理,着力推进校务治理规范化、民主化,建构有利于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校务治理运行机制。两年来,通过对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提升了学校教学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依托教育实践,创新扁平化组织管理的实践模型结构(见图1):

(二)以教育科研为发展的切入点,助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育实践都是在动态中生成的,需要教师具备现场发挥应变能力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的生成又离不开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智慧是教师借助于自身的经验、情感、理性和素养等,把握教育时机,根据教育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需要以丰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通读怀特海的教育哲学著作《教育的目的》,提高其理论水平。各教研组则根据学科特点阅读专业书目。规定教师必须开展教育叙事和校本行动研究,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糅合个人知识底蕴、逻辑思维、个性风格等,形成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它促使教师在开放的视域中实行项目共担、成果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与对话,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感和教育智慧。我们还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目标引领,培育“学科大师”,使具有话语权的教师成为高中学科教育的“领军人物”。

(三)立足实践开发复合型课程,创建特色型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结构化可以考量学校教育的育人品质。我校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见图2)。重构原有三级课程,既体现学科课程,也开发跨学科课程;既体现基础性,也追求选择性;既体现知识性,更追求体验性,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开设复合型创新课程,以军校班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学校立足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确定了“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在学科的教学设计上要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考虑。学校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建构高阶思维。与此同时,发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开拓国际化的校本课程,开阔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并注重校本课程的国际输出和引用。学校举办中外预科班,与美国波特兰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成功合作,已成功培养并输送了100多名创新人才赴欧美名校留学深造。充分利用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并在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文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尤其是思维在动静结合中生成的过程。因此我校提出创设“六有”课堂,即有导、有动、有静、有情、有评、有结,在师生思维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打造高效课堂,逐步走向以高阶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牢固确立课程意识与课标意识,依法开设开足课程,倡导有效教学,打造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复习课等多种类型。例如,文科的新授课包括课前预习、出示教学目标、激情导入、整体研学主题探究、突破重点深入探究、教师精讲适时点拨、适当拓展巩固提升、课堂总结八个环节,复习课包括总结命题思路规律、总结解题思路方法、验证解题思路方法和巩固补充四个环节,讲评课包括自我校正、合作交流、重点研讨、梳理巩固、反思总结五个环节,阅读课包括学生阅读材料、交流讨论、教师指导、谈阅读意见、做笔记五个环节,写作课包括读例文、谈见解、找标准、改作文四个环节,训练课包括检测学生、查找问题、针对训练三个环节;理科课的新授课包括知识回顾、问题导入、板书课题、交流研讨、知识内化、针对训练、课堂总结七个环节,复习课包括知识回顾、例题精讲、总结提升、针对训练、研讨释疑、效果点评、课堂总结七个环节,实验课包括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器材介绍、实验步骤讲解、强调实验安全、进行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实验试题训练、整理讲评总结八个环节。课型不同,课程性质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和教学流程就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是做课堂的掌控者,而是要通过真实的情景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辩论、议题式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式学习等,把知、情、行、思、信等要素相融合,统筹营造出具有活力的课堂文化。深入挖掘语言符号背后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方法和文化意义。

(五)以生涯规划为生长点,重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

生涯教育是一种文化,是横跨学术、企业、政府的专业课程,是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智慧的整合,是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助推力。课程结构、分数结构、专业结构等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最大化的选择机会。新高考可减少沉没成本,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我校依托多种资源,探索多学科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渗透融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学科能力倾向、发展潜力进行学业规划。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测评工具,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上融入生涯规划这一新生事物,依据学生性格、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指标,用计量方式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呈现,完成“自我认识—学业生涯—专业选择—职业生涯”的生涯规划过程(见图3)。我校以“缘于情怀、立在匠心、形于思想、成在品质”为构建学校文化新生态的育人理念,这一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学校文化新生态的精神支柱。只有秉持这一理念,才能使我们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神圣的教育生态沃土中,才能有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场”,才能使师生不断地从共享知识这一源泉中汲取精神营养。师生对共同拥有的学校文化精神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彰显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凝聚力,有利于塑造属于学校的独特个性和品牌张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洪杰 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