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乡村医疗卫生调查分析

时间:2022-08-28 04:01:27

地方乡村医疗卫生调查分析

1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基本情况

北碚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三峡工程库尾区。地处重庆市城区西北部,距市中心25公里。北碚区属深丘浅山地貌,以山地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坝,土壤保水保肥供肥力强,产量稳定而高。宜种广的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积的81.7%。北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好,年平均气温18.6度。嘉陵江纵贯全境,有着十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北碚区总人口72万,乡镇幅员75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2个镇、58个社区、118个村、1913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11.8305万户,乡村人口数32.2217万人。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全区农民生产极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北碚区农业生产条件优势:(1)基础条件优势:北碚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电网全部改造完毕。常用耕地面积213073亩,有效灌面10.9万亩,农机总动力228000千瓦。(2)科技优势:北碚辖区内有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以及农业部柑桔及苗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重庆市园艺良种作物繁育推广中心。其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多项优势科技成果,己与当地有关部门和生产基地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3)社会环境优势:北碚区是“部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部级山水园林城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3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并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2010年6月18日中国内陆唯一的部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两江新区北碚版块的发展目标是:增长指标名列前茅,建设质量一流,新区功能协调,新区形象靓丽,体制机制先进。把北碚版块打造成为“花园都市、宜居之城、人文福地、两江新秀”。(4)区位优势:北碚区交通运输己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立体交叉网络。区、乡级公路相互联接至所有村镇。渝武高速公路在北碚段有4个出口,绕城高速在北碚的歇马、水土有2个出口,北碚距市中心的距离缩短为24公里,不足半小时行程。襄渝铁路在北碚设有二级客、货站,并将建设重庆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渝怀线、遂渝线这两条铁路干线均经过北碚。北碚城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仅28公里,水上运输由嘉陵江可达川北各地,南接长江干流,可通行500吨位轮船。6号轻轨线正加紧修建,北碚区进入二环时代,进一步加快了对外交流。2010年,全区农村经济总量达42.4亿元,比2005年增长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6.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农业总产值达13.79亿元,比2005年增长44%;农业增加值达9.5亿元,比2005年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5元,比200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75:1缩小到2.65:1。新改建农村公路271公里,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新建农民新村10个,农村沼气池1.14万个。农村居民养老、医疗合作保险工作,参保率达72%、95%。

2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医疗卫生现状及问题

2.1新农合发展及现状

2007年,北碚区开始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农民人数为29.4625万人(其中一般农户28.6891万人,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合计7734人),农民参合率达84.47%。全区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355.41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294.625万元,区财政补助294.789万元,市财政补助29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471万(按应补助资金的80%预拨,余额第二年初拨付。全额拨付后,全区总基金额为1473.664万元)。2007年3-12月,全区共有165326人次得到补偿,使用新农合基金803.85万元,占筹资总额的56.11%。其中,住院补偿10713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652.16万元,人均补偿608.76元;门诊补偿154613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150.98万元,人均补偿9.79元。今年全区门诊体检支出基金157.50万元;住院二次补偿支出基金40万元。补偿达最高限额10000元的有6人,5000元以上的有51人。以上共支出基金1001.35万元,占筹资总额的67.95%。2008年,为了提高参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基金的补助标准从40/人•年增加至80/人•年。全区调整了新农合补偿方案,采取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降低起付线、扩大基本用药目录、将部分原自费诊疗项目纳入可补偿范围等措施,进一步保障农民群众的受益度。2008年1-12月,全区共有252681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使用新农合基金2400万元,占今年筹资总额的86.39%,其中,住院补偿19502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2090万元,人均补偿1071.68元,比去年的人均608.76元增加了76.04%;门诊补偿233179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310万元,人均补偿13.29元,比去年的人均9.79元增加了35.75%。1-12月,全区共使用基金2400万元,而全区农民自筹资金为294.87万元,也就是说,国家2100余万元的公共财政资金已实实在在用到了全区农民身上;今年实施新补偿方案后,农民人均住院补偿额增加了近400元,增加率为76.04%,农民受益度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农民受益增加,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对152位农民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已达到100%。2009年,区参合农民人数达31.67万人,参合率首次突破了90%大关,达到了95.52%。全区15个镇街参合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全年共有371482人次获得新农合补偿,受益率为117.27%。使用新农合基金3265.84万元,基金使用率为103.10%。其中,住院补偿26993人次,住院率为8.52%,使用新农合基金2706.62万元,人均补偿1002.71元。区内医疗机构的住院实际补偿比例为46%,较去年同期的43%提高了3个百分点,超过了《健康重庆》规定的40%的指标。门诊补偿344489人次,使用新农合基金559.22万元,人均补偿16.23元,较去年同期的15.74元提高了3.75%。补偿上万元的有83人,与去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随机调查中,所调查的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达100%。区12个镇卫生院中,已有5个镇卫生院完成建设,另外7个镇卫生院正在建设中。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设备。2010年,原归属区卫生局管理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归属原区劳动局管理的新城合经办机构进行了整合,统一归并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区城乡居民(含大学生)的参保人数为438454人,共筹集到居民医保基金(含各级财政补助)6452.79万元,其中,农村居民参保人数306170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10495人、大学生参保人数为21789人。居民医保参保率为92.83%,实现了在去年91.09%基础上的稳步提升。2010年,全区共有440944人次获得居民医保报销,受益率为100.57%,使用基金6037.62万元(含药品零差率补助333.32万元),基金使用率为93.57%,基金支出较去年的4769万元增加了1268.62万元,增长率为26.6%。其中,住院补偿41921人次,使用基金4986.81万元,人均补偿1197.57元,较去年同期的1002.71元增长了19.4%;门诊补偿399023人次,使用基金717.49万元,人均补偿17.98元,较去年同期的17.44元增长了3.1%。区内医疗机构的住院报销比例为46%,较去年同期的37%增长了9个百分点,增幅达24.32%。从以上对比数据可看出,全区参保居民的受益度在逐年提高。随着参保居民收益度的逐年提高,全区参保居民对居民医保政策的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100%的高水平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于2007年启动,经4年努力,参合率从2007年的85%提高到目前的95%以上,实现稳步提高、深入人心。参合农民受益度不断提高,2007年-2010年,全区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例逐年提高,较大程度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2008年7月,全区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村卫生室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覆盖90个村卫生室,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2.2村民家庭收入及医疗费用比

本数据从北碚地区12个乡镇中抽选了三圣镇、歇马镇、澄江镇、静观镇、施家梁镇、金刀峡镇14个行政村的26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对被调查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情况、卫生健康知识水平作了了解。在村民家庭收入及医疗费用调查中,村民医疗费用分布情况如下表1:表中数据可看出,约10%的家庭年收入的50%以上用于医疗费用,而这些家庭都是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医疗费用占年人均收入比例较高。可以看出,低收入水平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农村医疗保障应着重对低收入人群的补偿。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平均对待高低收入家庭,存在相对的不合理性。

2.3农村医疗点分布及就医便利问题

在就医是否便利的问题中,有1.34%的村民认为非常便利,70.9%的村民认为方便,只有6.3%的村民认为不方便。家距最近医疗点的不足一公里占56.1%,在2-3公里的占25.1%,在5公里以上的占19.8%。调查结果说明北碚区农村卫生实力较强,卫生医疗资源分布合理。村民就医情况调查中,村民一般选择的医疗点分布情况如表2,从表中可以判断多数(近70%)村民愿意到乡镇医院和找村医看病,选择上述医疗单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价格低,其次因为距离近,就医方便。可见居民就医一般选择乡镇医院,其原因主要基于价格低和便利,但居民生病后最希望选择市、区医院的比例占45%,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较好。村民多数认为(72.2%)医疗费用高是对医疗机构最不满意的地方。因此,选择医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疗费用问题而不是医疗水平问题。加强乡镇医院建设,提高乡镇医院服务质量与医疗水平,才能使农村医疗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2.4农村卫生教育情况

2.4.1妇幼保健知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67.5%村民的极度缺乏妇幼保健知识。

2.4.2医疗卫生常识调查59.3%村民的极度缺卫生常识。

2.4.3传染病防治知识调查66.1%村民的缺乏基本的传染病防治知识。

2.4.4饮食卫生知识调查69.3%的村民极度缺乏饮食卫生知识。健康教育服务较少,村民健康知识较为缺乏,通过列举出包含妇幼保健知识、卫生常识、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健康知识的选择题,让村民作答,再统计出未答对该题人数,结果如表8所示。村民对每项知识不了解的比率都很高。公共部门必须承担起公共卫生教育的主要职责,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服务。以上调查说明,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供给意识和需求意识上。农村公共卫生和服务具有外部正效应,尤其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能够直接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福利水平,能够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因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民增收上起的是间接作用,没有与经济直接挂钩,反而得到的直接收益远远小于付出的成本。导致农村公共卫生的供给与需求意识较弱;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对群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没意识到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医疗保障更应该以防为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层次较低,需求意识较弱。例如,在调查中走访了14家人就有9家人门边倒的有烂桔子和垃圾,发出的霉臭味相当难闻,但村民们习以为常。村里的厕所主要是人畜共用式或粪尿水集式,用卫生厕所的人很少,在他们看来,这种厕所既方便又能囤积肥料。蚊蝇滋生的粪坑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但大多数村民们认为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2.5健康教育服务供给状况卫生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调查表明,北碚区六镇村民卫生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是电视广播网络等。在访谈的过程中,各个镇在医院附近、村卫生室附近都设有宣传栏,但村民们从宣传资料所得的卫生知识仅占20.1%。可见卫生知识的宣传途径不够通畅,无法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尽管当前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但看病贵、医疗费用高仍然是多数农村居民特别是收入低的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大农民仍然缺乏良好的卫生健康认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3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明确了未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向,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的枢纽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改革执法处罚体制,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健全体制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制定落实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把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倾斜、优先发展。将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配套建设、村卫生室用房建设等作为全区重点项目,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保障必要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同时,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实际,及时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对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配套建设和村卫生室用房建设按统一的标准给予资金支持。创新筹资和建设机制,加快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突破资金瓶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筹资。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区财政投入、自行筹集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在乡镇卫生院配套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资金打捆、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办法。在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上,按照“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统一设计建设图纸,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和建设方式。

3.2增强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树立医疗保险以防为主的思想,将极大的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及时更新集镇街道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栏。在乡镇医院内、车站街道边可设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栏,宣传栏的内容最好以简单易懂的宣传画为主,并且宣传的内容要及时更新。(2)实行公共卫生防保知识宣传任务的定量化。即由区卫生局下达每月公共卫生防保知识的宣传任务,该任务由乡镇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培训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在各村宣传来完成,并以完成情况作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绩效考核的依据。(3)加强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对象重点放在农村孩子身上,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健康知识教育课,并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

3.3拓展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立足实际,制定人员培训规划,将规划细化到年度,落实到管理中心和职工,并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从农村卫生事业费中预算安排专项补助经费,集中用于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拓展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上一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制度,每月定期召开乡村医生培训会,每年举办乡村医生脱产培训班,努力提高乡村医生素质。同时鼓励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建立健全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制度、区级医疗卫生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制度。

3.4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村卫生室,适应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和就医的需求。在“一镇一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一中心多站”的原则,实行“院管站”的模式,保证村村都有卫生室,服务人口较多,地域较广的设1-2个医疗点。划分每位村医的服务范围,责任到人。通过调整重组和规划设置,可较好地盘活现有卫生资源,村卫生室的合理布局问题,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促进村卫生室阵地化、乡村医生职业化和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优化乡村医生结构,增加大专学历的比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层次;平衡乡村医生的男女比例,增加女性医生的数量;提倡乡村医生的年轻化,采取有力的措施,吸引跟多的优秀青年医生加入到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中来;切实解决乡村医生有偿服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工作没积极性,稳定村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