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类共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25 10:41:29

影视类共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影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既要在原有的传统体系课程框架下探索新的教法和手段,又要在积极响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尝试各类新途径为课程建设带来的可能性模式,在课程改革中运用和调整,以探索更契合学生学习规律并有效提高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就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建、与同体系下其他课程共建、与业界精英导师共建以及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共建四种模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影视专业;共建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随着新时代媒体技术的急速发展,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日益旺盛,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调综合实践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弊端,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后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加强认知、磨炼技能。近年来,高校的传媒专业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比重,提高实验设备器材的投入,增加引进校外师资的力度。与此同时,专业教学团队也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趋势。

一、影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文件还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研究体系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与实践融合,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绝佳途径。如何更好地将理论方法的灌输和实践技能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影视传媒专业作为实践性质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专业课程的教育同行业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知识讲授和学习的方式围绕课堂展开,囿于课堂的知识传授规律,许多实践层面的知识无法细致全面地呈现,学生的动手机会少,进入创作层面时,实践的内容不与教科书或课堂讲授中现有的知识、方法或结论相对应,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体现在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和包装等多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如选题创意不足、专业创新思维欠缺、设备使用时间未能合理规划、所拍素材达不到理想标准、包装效果不及预期要求,等等。

二、课程共建的主要路径

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转型,对于教师开展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践平台的拓展、引导方式的深入等。本文尝试在教学活动、作品创作、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影视制作能力的培养框架下,探讨各种课程共建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将这类模式施于教学实践。(一)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建。近几年,影视类课改的思路,在深化实践创作方面与项目结合的成效十分显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将课程与项目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要的发展途径之一,就是以服务地方产业与文化为立足点。闽南文化圈,可供挖掘的素材十分丰富。以专题创作为例,学生将创新项目对象确定为本地区某一特定文化,展现或者记录文化的形态和时代新样貌。近两年,在课程带动下申请的项目,如“惠女服饰文化的线上展示与传播”项目、“漳州海澄月港古建筑文化研究”项目、“南安贵峰诗村的闽南语吟诵”项目等,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创作作品。在课程之外,更多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期一年的时间,学生需要经历前期调查策划、制定各种方案、联系设备、现场拍摄、后期剪辑和特效包装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制作流程。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充当把关人和引导者的角色。对于实践环节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教师可给予学生专业建议,提供信息或渠道,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涉及的。例如设备方面,在《摄影摄像》课程中,学生学习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但实际拍摄时,面对一套完整的包括摄像机、灯光、轨道、航拍器的设备,要去学习摄像机镜头的取舍、打灯的技巧、轨道的运用、航拍器的操作等实用性知识。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模式和执行过程,与行业界的制作流程有共通之处:一是在人员组成上分工明确,各自负责重点不同;二是各环节的操作方式相似;三是成果在作为项目考核重点之外,还能考虑通过其他平台实现价值,如网络传播、参赛评奖等。项目的开展与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学生通过项目可亲身体验作品制作过程,在理论知识之外补充实践方面的知识,实现学有所得和学有所获。(二)与同体系下其他课程共建。影视类课程作为系统性较强的课程群,不同课程间的知识关联性是实施共建的前提。前期策划类的课程既可与中期拍摄课程联结,又可与后期剪辑课程甚至特效包装课程配合。课程共建的形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教学内容的协同配合。例如,《影视脚本创作》中的分场景设计与《电视摄像》中具体的场景拍摄结合,两门课程中知识点互相补充、理论与实践互相验证的互文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第二,考核方案的共同制定。例如,《影视脚本创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共同配合,前期剧本写作、中期实践拍摄、后期编辑制作,三门课程在各自范围内形成的作品基础上,结合最终的成品来考核,形成对学生能力更直观、更准确的评价。第三,课程协同完成作品。与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略有不同,协同完成的作品作为所有共建课程的唯一考核对象。例如,《专题片创作》和《节目包装与片头制作》共建,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课程间并无太多共通知识点,前者倾向创作理论教授,后者倾向于特效包装操作。但从环节上来看,前者制作的是片子主体部分,后者是特效包装部分,特别是对片头和片尾的设计。二者教学过程在同一学期内进行,可以协同完成作品。片子主体部分在班级内以小组形式完成,而片子的包装设计则由每一位小组成员针对本组作品进行设计,最后从组员作品中选择最优秀的作为小组专题作品的片头。这样的匹配方式,可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上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专业精致度。总体而言,这种同类的分属于不同创作环节的课程共建时效性明显。一是可以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互通,使学生获得更完整、更系统的关于实践知识的认知;二是可以使教学方式更灵活,不同的教师之间以学生为立足点,在教学上互相配合,谋求效果的最大化;三是共建形式可以实现几门课程以同一份作品为考核对象,既可以减少学生的课业任务量,又可集中学生的全部精力完成作品,保证质量。(三)与业界精英导师共建。随着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应用转型逐步深入,借助同专业领域的人才资源来弥补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被认为是一种可行且适用性极强的举措。借助校外人才丰富的业界经验,拓宽学生关于专业领域的视野。尤其在传媒领域,时代的革新使得知识的更新逐步加快,学生急需从业界获取最新的信息,以从容应对从业时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而如何更好地与校外资源一起共建课程,实现课程共建的最大效益,是尝试共建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影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最终导向的是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专业体系下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而言,易与行业实际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尽量让学生习得实践方面的知识,可行性强的策略之一就是引进业界人士,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给予学生辅助和教导。与业界导师共建课程的模式主要分为几种形式:第一,单门课程完全由业界导师主导教学,如聘请泉州电视台副台长黄永超担任《影视脚本创作》课程主讲人,聘请金马传媒董事长担任《影视广告拍摄与制作》课程主讲人;第二,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如邀请华侨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教授郭艳梅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专题片创作》课程的教学,邀请原晋江电视台的编导贺钢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影视作品创作》课程的教学。与业界导师共建课程,一方面是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作为课程的知识系统补充,另一方面是利用业界导师的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锻炼空间。例如,金马传媒董事长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体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从而借助专业平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能力。邀请业界导师共建课程的模式,经过五六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院新闻和影视类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近两三届的学生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从事专业方面工作的热情,树立了专业学习的信心。(四)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共建。影视类作品最终要呈现出来才能实现其价值。课程为学生最后产出的作品指定了展示的渠道和方向,可与专业的学科竞赛相结合。学院整体规划的参赛项目中,为影视类作品指定了一些参奖项目。例如,《影视作品创作》课程参与“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广告大赛”的作品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获得福建赛区视频奖项类的三等奖;2018上半年,仰恩大学与华侨大学郭艳梅教授共建的《专题片创作》课程最终产出了六部纪录短片,其中《传城人》《惠岸明珠》《浔埔女》《满煎糕》参与了“第七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作品”比赛;每年针对大四毕业班开设的《影视作品拍摄与制作实训》课程会产出一批剧本和微电影作品,与每年9月至12月的“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结合。这些优秀作品成为检验教学效果最直观的标准。与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相关联,让课程中学生成果参与相关比赛成为教学模式的常态。学科竞赛项目的日益扩大和参与频繁度的提高,为学生作品的最终输出展示拓宽了渠道,同时激励学生以严谨的专业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作品,重视实践,提高技能素质。

三、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在影视类课程的传统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最常见的模式之一是设计作品分析鉴赏环节,给予学生实践的观摩和启发。所涉及的作品大都来自知名影像节的获奖作品,更接近于理想创作,也更接近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样板,但与学生在学阶段所能达到的实践技能水平相去甚远;而出自学生群体的作品更接近于他们自身的创作心理和能力素质。因此,适当以学生作品为教学范例,在引导实践方面的成效更加可观。在以往的举例教学中,教师更多时候只是结合理论的要点来对应筛选作品,呈现的作品能够列出的要点信息较少。而基于对学生创作过程的熟知,在同一部作品中,教师可能把握更多的要点,由点及面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理论知识系统,让学生更有感触地全面认知创作过程,这是传统举例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同时,通过对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的观摩,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创作认知,激发创作动力,树立创作信心。

四、结论

影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共建的思维角度着手,可以延伸出许多不同方式,但总体上是围绕学生的自主创作展开,以教师为先导,学生在自主调研的基础上形成选题,从创作具体流程设计到项目分阶段、成员分任务、实践分技术地执行,最后呈现完整的作品,完成创作项目。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协调工作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创作操作过程的基本认知和艺术践行的体会。综观几种共建模式,项目共建的方式需要实践课教师有意识地提前培育项目,在课程开展之前通知学生考察选题,在项目申请开始前做好前期工作,并着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以最大程度保障项目通过率,从而将其与同一学期开展的课程同期开展。课程共建的方式要求教师队伍具备极强的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教学研讨交流会,以调整教学内容及其教授方式与次序,提高学生完成最终项目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保障质量。业界导师共建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可触及的业界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学校长期与相关人才单位或企业维系的行业交流和资源互通,如此才能为这类课程共建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长足有效的持续力,故后备保障条件至关重要。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共建,除了专业学科竞赛的筛选,还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针对师生的奖励机制,将比赛获奖、素质拓展与学分相关联,从制度体系上保障教师的教改热情和学生的创作激情。仰恩大学人文学院除了在新闻学专业施行这些课程改革和共建模式之外,在其他专业上也有所施行和推广,以共建为基点延伸到更广阔的专业空间,如广告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为地区性质的文化博览会准备比赛作品,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观展学习。这些都是以课程为基础而展开的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不仅是理论基础的夯实过程,也是实践技能的锻炼过程,只有将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尽快实现影视类课程培养模式的转型、创新性人才队伍的树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冷冶夫.民间影像的革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郭艳梅.高校电视片制作实践教学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32-134.

[3]郑婧怡.以实践类课程为例浅析影视专业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6(6):447.

作者:庄婉容 单位:仰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