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08-03 17:28:51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趋势

目前,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放缓,整体的态势呈现回调迹象。就此,各大媒体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并对此做出相关的调整,如央视及各大卫视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广播媒体继续抢占部分市场份额;纸质媒体经营受创,出现跌幅;互联网媒体渐入缓慢趋势。[1]在这样一个态势不甚美好的时期,各大媒体逐渐认识到了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媒体融合注定成为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

1 近两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

1.1 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媒体一直是主流媒体,其广告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并始终雄踞在媒体市场总份额中比例最高的位置,但近两年,该广告市场份额逐渐下滑,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广告市场份额下滑至预期的23.4%,[2]这较2010年―2013年,持续增长的电视广告收入趋势是截然相反的,直至2014年和2015年,迎来持续负增长趋势,根据广告市场的下滑形势,电视媒体雄踞的广告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已逐渐受到互联网媒体强大的冲击和挑战。

1.2 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广播的使用人数,伴随着使用移动APP终端方式收听广播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逐渐重视广播这一媒体形式,据2014年的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数据表明,在2014年上半年,广播媒体的实际广告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1.3%,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实现了增速回归,[3]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又出现了颓势,从CTR媒介智讯上的相关数据可知,2015年,三季度广播媒体的广告花费的同比增幅为-0.71%。

1.3 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

纸质媒体,曾经是主流媒体之一,但是近两年发展形式较为落后,广告收入也在颓势不减,据统计在2015年1月―11月,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35.7%,跌幅明显,而广告收入的减少源于部分行业广告主缩减了广告投放。

1.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媒体相比较其他媒体发展规模始终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一直是近几年来主要的广告收入提供方,但是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尽管数据显示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是增长的,但相比较2014年,则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增速也明显下滑,所以在经济行压力下出现这种状况是无可避免的。

2 就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趋势来探讨其调整策略

2.1 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电视媒体主要分为央视、卫视以及地面台三大块,若要继续保持电视媒体最大的广告市场份额就必须三方共同做出调整。首先,是央视和卫视,应该仍以视频为主体,在视频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之上发展其他内容,加强与互联网的合作,积极调整pc端结合移动端的传播方式,强化内容,互助合作。例如,央视和卫视可以继续拓展内容平台,积极凭借并发挥资源和人才等优势,加快电视媒体之外的传播渠道,进行移动端的布局;对于央视都有的体育赛事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以此实现多平台、多屏幕、多终端的媒体体系,扩大原有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对于地面台而言,就应该直接针对受众,直接加强宣传与销售。

2.2 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

广播媒体能够在近两年相对发展较好,源于其听众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首先,从听众处入手,要不断提高广播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听众;其次,创新广告经营,拓展线上广告宣传和线下活动营销方式,增加媒体广告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带动宣传和销售;然后,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借助新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价值,拓展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提高自身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如植入微信推送等形式,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媒体优势价值。

2.3 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面对如此不良形势,纸质媒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首先,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凭借新媒体技术形式和传播渠道来打破原有媒体的固有限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都做出系列调整,如建立相应的媒体融合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面;其次,引入多渠道的经营方式,拓展纸媒的广告收入,如报纸广告可以引入影视、电商、游戏、旅游、教育等各个行业,实现全面的行业收纳;最后,提高与互联网集团的合作,可以通过上市等形式实现资本力量和资本思维的转型。

2.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媒体发展独具优势,但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媒体优势。首先,稳抓技术和数据两方面的广告主的营销预算。目前网络广告市场的热点是程序化购买,所以要想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依靠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采用技术手段优化整个网络广告的投放环境和投放方式,提升广告投放的整体效率,确保网络广告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告主的注意;其次,可以加大社交媒体广告和视频广告的市场投放比例,增加广告收入;最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合理运用PC端广告投放渠道,做到新时代下媒体的大融合,最终实现媒体共赢。

3 结语

目前,传统的媒体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媒体融合已成为了行业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各大媒体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努力地做出相关调整。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应该从宏观的层面予以支持;对于各大媒体来说,应该从微观的层面去调整内容和体制,而这就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清晰认识和思维转变,只有思维转变了,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地做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邵华冬,张弛. 2015-2016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6(2):33-37.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媒体 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新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传播媒体中。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销声匿迹。而那些吸收了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媒体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而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完善,使得广播电视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随着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新媒体主要划分为手机族群、电视族群与互联网族群等。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手机电视业务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舞台。2008年,手机媒体作为传播的媒介,第一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其便携、互动的优势,在广电媒体中获得了重要的席位。随着3G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种流量包月计划,使得普通民众在享受低价优惠的同时,还能够享有高水平的画质保障。随着4G网络时代的来临,手机广播电视媒体迅猛发展,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其中,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是指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强劲的发展势头。手机广播电视存在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等问题,行业技术标准与国家的技术标准相互存在,盈利的模式相对来说过于单一,限制了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

1.2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网络视频指的是将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在线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播放网络视频服务商所提供的视频资源,为人们提供可观阅的各种声像文件。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中具有多种优势,网络视频取得较为良好的发展形势。然而,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大管理的难度;缺乏明确的版权,内容重复雷同的较多,特别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创作的状况等等。因此,大量的视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经常处于严重亏损的状况。

1.3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量大增,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40%。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我国数字电视在发展中拥有较多优势,例如:国家的支持、用户规模较大及盈利空间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数字电视存在问题。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匮乏。目前我国的受众已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1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网络视频具有多种优势。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它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网络视频的画质更好,强烈冲击传统电视行业的运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受到影响。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对频道进行重新整理,对立台的特色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模式。新媒体时期,在统计广播电视盈利问题时,不应使用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因此,广播电视频道在进行数字化之后,主要收入包括应用服务费、内容销售广告费与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而不再仅仅依靠广告获得收入。因为数字信号可以压缩的特点,所以宽带说承载的频道数量也大大地提升,这扩大了观众的选择范围,加剧了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所以节目形态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广播电视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应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之后,将不存在各种类型的媒介的垄断优势,新颖的、科学的内容将会成为各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其次,渠道与终端融合。在未来,将实现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所掌握的技术还不够以满足新媒体的发展,应提高对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的认识,相应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短短的十年之中,媒体的形态经历了一场大浪淘沙式的变革。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能够实现快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全国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参考文献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 视频通信 发展 问题 趋势

视频已是人们工作生活具有意义的运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通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视频通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受一定阻碍。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发展新趋势,推动其进一步完善。

一、当前发展现状

1.1 通信协议已更新到SIP

当前各大运营商视频通信所采用的协议主要是H.323协议,不过随着视频通信在互联网上的应用不断发展,SIP因为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未来或将取代H.323协议。

1.2 视频会议已逐步市场化

初期,视频系统主要运用在政府机关或者大型企业。目前国内运营商都推出视频通信业务。与初期相比较,目前系统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标准化程度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用户无需前期的高额投入,主要购买或者是租用终端设备,就能享受电信级的服务。

1.3 视频会议已逐步大众化

在国,内各大运营商都开始瞄准公众及家庭用户,推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用户适用的业务。

二、当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2.1 系统终端成本高

视频通信系统中,终端具有重要地位,但因其成本高,从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其成本。

2.2 系统标准化程度还待完善

目前,客户对视频通信的需求并不是仅停留在视频会议的阶段,而是对系统的可管、可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很多的设备制造厂商都在推出管理支撑系统的设备,却没用考虑不同厂商之间的互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将导致视频通信系统与其它厂家的终端设备也存在兼容性问题。

2.3 保障QOS力度还需提高

网络质量对于视频通信系统影响很大,当前设备中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故障诊断手段,其中对一些网络故障的监测和对信令的跟踪能力不足,导致用户无法对故障进行预断,在故障产生之后,不能够及时进行故障的定位,导致运营商视频业务的开展收到很大的影响。

三、未来发展新趋势

3.1 具有更适宜的系统网络

视频通信系统对承载它的网络要求很高,目前的宽带接入承载方式多种多样,以及接入环境存在差异,导致接入网络质量存在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提高终端对网络的适应性显得十分重要。视频设备制造商不光要采用高效压缩、最新的编码算法,更加要重视设备对抗误码能力的提高,通过采用先进的线路补偿机制和带宽处理机制来适应线路质量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设备的QoS机制。

3.2 视频系统更具智能化运用

智能化就是要充分挖掘抽取视频资源中的关键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智能化监控系统除了提供事前预警以外,还可以将视频分析信息进行记录,在事后取证时大大减少安伞人员搜索录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并提高录像记录对取证工作的帮助。

3.3 更为丰富增值业务服务

目前的可视终端采用宽带IP网络作为承载,大尺寸的LCD作为视频呈现手段,使用高速处理及存储能力硬件作为平台,具有支持下一代宽带业务的良好优势。此外,互联网上随着视频新应用的不断推出,用户往往希望不论在公众运营模或是在专营模式下,都能够不断的体验新业务。这就要求相应系统平台具有提供增值业务的能力,系统应支持开放的能力接口,以利于第三方应用提供商灵活的业务开发能力实现快速的业务部署。

3.4 移动视频成新亮点

随着4G网络的规模部署,高带宽和智能终端的高压态势,给视频系统提供了更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更成为行政执法应对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重大事故或案件中,现场的实时视频不仅仅可以传到公安指挥中心,甚至直接传输到就近的巡逻车或有关人员手中的终端上。从公安部门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好了解现场情况和制定应急措施。从行业用户的角度来看,它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财产。对于被抢劫的银行工作人员、被劫持交通工具的司机和面临校园突发事件的校长来说,更灵敏的报警系统、实时的视频信息意味着更少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四、结束语

近几年来通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视频通信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摸索和完善,其也是运营商以及设备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关键,同时也是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支金龙. 视频通信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通信世界,2006年41期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4

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也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从中国当代建筑经济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了公有制建筑经济和私营建筑经济两种模式,且现状下这两种经济模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本文结合青海地区建筑业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希望以此为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凭据。

关键词:

建筑经济;建筑企业;经济模式

中国当代建筑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经济,有必要从小的范围出发。近年来,青海地区建筑产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建筑经济也呈现了显著的特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从促进我国建筑企业良性发展层面而言,本文结合青海地区建筑经济发展现状,重点对“中国当代建筑经济及建筑企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一、中国当代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以青海省为例,在“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建筑产业规模达至历史最高水平,建筑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均5年累计突破千亿元。当中,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980亿元,年均增长约为11%;建筑业增长值达到1180亿元,年均增长约为18%。在青海全省GDP中,建筑业增加值年均所占比重高达11%左右。此外,从全身工程勘察设计业角度来看,所完成的勘察设计任务超过50亿元人民币,与“十一五”相比,增长了1.5倍。从现状来看,青海省无论是公有制建筑经济,还是私营建筑经济,对整体建筑业的经济发展均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问题

公有制建筑经济即国有建筑经济,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其一,在建筑企业管理层中,有些管理者存在“损公肥私”的行为,从而使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其二,部分建筑企业领导者存在贪污状况,从而造成建筑经济经营混乱,进而不利建筑经济的发展。其三,在建筑企业内部,存在不合理的经济改制,从而造成了建筑经济资金的大量流失,进而使建筑工程开展受到延期或无法有效进行的情况,最终阻碍了建筑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私营建筑经济问题

对于私营建筑经济来说,主要存在两大非常明显的问题:其一,有利的法制环境匮乏。从现状来看,国内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尚且不够健全,在私营建筑企业当中,时常性会遭遇建筑相关部门或机构乱收费以及乱罚款等状况,在法律保护上尤为缺乏。其二,私营建筑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在经营规模偏小的情况下,还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化以及防范风险能力低下等问题,并且私营建筑企业在融资能力上也较为薄弱。上述种种问题均会制约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待及时解决,以期促进私营建筑经济良性发展。

二、中国当代建筑企业发展趋势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当代建筑经济的契机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无论是公有制建筑经济,还是私营建筑经济,均有必要从经济的良性增长出发,进而促进建筑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近年来青海地区建筑企业的发展,总结出中国当代建筑企业有以下发展趋势:

(一)在经营范围上呈现全球化趋势

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建筑企业便面对这全球化市场,当建筑工程建设参与到国际当中,便能够使国际建筑市场得到有效拓展。早在2013年,我国国家主席同志便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提议。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经营范围上朝全球化方向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全球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体现,能够使建筑企业在国外经营文化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宝贵经验,进而为促进本国建筑企业营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建筑行业有了全新的目标,即做好改革转型方面的工作。从当代建筑企业的发展来看,朝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在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变革下,建筑业必定注重现代工业制造水平、运输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还注重建筑产品质量的提升,比如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等。总之,建筑工业化发展势在必行,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一,必须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其二,必须做到科学管理;其三,必须依技术创新为基础。

(三)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显著

在《建筑业发展二十五规划》当中,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别重视,要想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多方面加以完善,包括:一方面,注重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使用,确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不但符合建筑施工需求,而且还具备低能耗、无污染的优势。另一方面,注重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注重节能型、环保型建筑结构的设计,综合利用好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各方面能源,遵守“开源节流”的资源利用准则。此外,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需注重周围环境的保护,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噪音,从而避免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并且,需加强人性化建筑设计,满足业主设计需求,使建筑设计尽显绿色、人性化的特点。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代建筑业发展的一大必然趋势,有必要对这一趋势加以重视,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为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整体建筑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从青海地区的建筑经济现状出发,了解到了现状下青海地区建筑经济发展潜在的一些问题。从宏观角度上而言,为了促进中国当代建筑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建设,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建筑业发展趋势,努力朝向全球化方向、工业化方向以及绿色建筑方向发展。相信在国家和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注重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中国当代建筑企业将能够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王晓虹

参考文献:

[1]崔秀瑞.周笑言.李晓霞.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建筑企业视角[J].价值工程,2016,04:254-256

[2]陈伟.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102-104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中国影视动画;创新设计;发展现状;趋势

影视动画是一种视觉性和充满思想性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种需要创新的精神层面的活动。现阶段我国的影视动画出现了娱乐性、教育性、继承性以及商业性的特征,并且在新媒体和大数据并存的背景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影视动画不再仅仅是儿童的专属,成年人也开始关注影视动画作品,比如《小王子》就是以启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影视动画。所以,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要打破常规观念,结合新媒体、新理念对其进行创新。

一、我国影视动画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动画产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尤其是电视影视动画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当前,影视动画影视作品的播出主要集中再全国各大电视台相应的频道和栏目。但由于视频网站的发展,各大视频网站均设有专业影视动画视频连接,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影视动画作品的播放渠道,增加了观众收看动画作品的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动画行业市场的发展,影视动画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但是该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创作观念、市场衔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不足。

提起影视动画,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属于儿童的文化,从而制约了影视动画市场的发展,制约了影视动画产品的研发。因市场的终端渠道、市场话语掌控者对影视动画产品观众的错误定位,导致市场扭曲和错位。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研发的影视动画只针对幼年儿童,极少数针对青少年、成年人,没有形成完整的影视动画产业链,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环节基本上集中在“影视动画制作”及“电视播出”两个环节上,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a业链条,衍生产品尚未完全开发。再加上盗版的影响,使得很多影视动画企业难以回收成本,更不要说赚取利润了。同时,影视动画行业缺乏专业运营和管理团队,这也大大制约了影视动画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目前,影视动画产业的产业链一般是这样布局的,首先制作成适合在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如果收视率较好,影响较大,在形成一定品牌后开始制作符合电影院线播放的片影视动画电影。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投入与产出极其不对称的行业,是很难吸引大量资金进入这一行业的,这也导致了许多刚起步的影视动画创作团队缺乏借助资本的力量催生其快速发展的土壤。一部长片影视动画电影的投资至少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元,而且还有巨额的市场推广费用,很多投资方的大部分资金都打了水漂甚至血本无归,造成影视动画行业发展缓慢。

二、推动我国影视漫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大型动画产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动画企业基本为中小型企业,和国外实力雄厚的大型产业集团无法进行对抗,而国有企业因为体制原因和市场的冲击也大不如从前。所以要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大型产业集团;对动画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通过优势整合,培育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先进技术应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如果仅从动画片的制作水准来看,中国的动画制作实力相当于国际水平。但是,动画产业有很多环节,制作只是中间一步,还包括原创、编剧、创意、造型设计、分镜、合成、包装宣传等一系列环节,除了制作,其他的近乎于空白,还有很多地方要完善和突破。

(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影视动画创作

所谓整合,就是要让影视动画影视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所谓挖掘,应以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魂,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主干。也包括我国历朝历代人民热爱和平,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文品质和精神,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譬如,出现在我国北魏时期的“花木兰”人物形象,将其引入影视动画的创作中,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引起人们共鸣。

(三)具备创新意识,建设创作队伍

故事老套、陈旧相因、缺少创意是国产影视动画作品一个致命的弱点。这种弱点是在故事模式和制作技术方面都需要改进的。要使传统图形展现新时代的面貌,除了在外形上突出时代感,在色彩上也要勇于放弃和突破,使图形色彩脱离原始的俗气、艳丽和陈旧感,结合信息时代的高科手段,创造新的表现形式,赋予图形更加理想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色彩表达,使古老的图形焕发新的面貌。

三、中国影视动画创新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设计―3D动画电影发展趋势

2014―2015中国动画电影,众多题材来源于动画电视,是从成功的动画电视衍生再创造而来。即寻求利润的目标导致顺从文化的产出;这种产出极少冒险,而是试图赢得更多的观众”。可见,动画电影的创作主体还是走偏保守和安全的路线,试图通过动画电视积攒的人气、口碑在动画电影领域发力,而且还有更多追求,打造国产3D动画电影品牌。

(二)故事创意新颖,情节扣人心弦

动画叙事语境的特殊性,体现在“非现实性”上。动画语境的“非现实性”特点与动画艺术的本体性质相一致,在虚幻或者神话的语境中进行叙事。动画这一具有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形式,特别适合用来表现夸张和虚幻的事物。在2014-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中,故事创意新颖、情节此起彼伏的佳作不多,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可喜的成果。例如系列喜剧3D动画电影《熊出没之雪岭熊风》,其故事层次感较强,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深入,以情动人。

(三)富有哲学思辨的动画形象设计

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在“动物性”与“人性”的碰撞中,通过“动物”的外形,拟仿人类的内心世界,来达到塑造相对完美形象的目的。比如,动物形象猪猪侠、麦兜,人们固有的印象是小猪相对比较愚笨、呆萌,而电影里这样的“动物”塑造,则是让它们拯救世界、影响世界,发挥它们侠义和善良的一面,使动物形象的发展符合人的思维追求,让它们的侠义精神―中国式的“英雄主义”与价值观得到延伸。

(四)“泛受众化”趋势启发中国影视动画走“品牌化”路线

从传统意识形态来看,动画是为儿童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娱乐。成功的动画应该是为儿童喜欢和接受的。这里的“泛受众化”是对“受众细分”的一种对应。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因其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差异导致其对动画的理解和需求有所不同。在我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以《熊出没》为代表的影视作品,明显有泛年龄化、泛受众化的趋势,这是媒体属性泛化以及泛娱乐化的产物。成人和孩童的认知边界不断被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消解,所以这种“泛受众化”趋势呼唤中国影视动画走“品牌化”路线。

四、结语

影视动画在传统的创作理念里就是根据我国古老的传说、神话故事,或者其他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影视动画需要在动画形象上进行创新,同时要提升相应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丰富动画形象,充分展现其表情变化,赋予动画形象更加感性化的视觉效果,并且还要培养相应的影视动画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影视动画。

参考文献:

[1]吴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其地域分布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16.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伴随电视技术改革创新的逐步推进,数字电视技术得以应运而生,该项新型视技相较于传统电视技术,不仅可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余地,还可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后的第三代电视,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产物,深得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其工作的全面环节均通过数字信号开展传输,受众结合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对各种节目进行收看。随着数字电视技术推广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数字电视技术的要求亦逐步严苛,由此可见,对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电视技术概述

相较于传统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其全面工作环节均由数字、信号开展完成,具备优越的特征优势,诸如信号质量高、接收信号效果优以及画面质量佳等。针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含义界定,可概述为两方面内容:

(1)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出既可提供传统电视的基本业务服务,还可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各其他各式各样的业务服务。并且该部分额外业务要通过相关网络技术方可达成,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控制教学等。

(2)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该项技术的内部系统不断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可依托机顶盒满足受众电视节目收看需求;数字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可依托卫星提供的相应传输途径,直接向受众播放电视节目;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可依托无线电波开展数字、信号传输,并且接收信息的终端可以是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

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市面上的数字电视技术多种多样,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受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很大程度影响。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2.1 数字电视技术处理方面发展

数字转化环节的清晰度、饱和度受硬件系统很大程度影响,硬件系统可在全面环节推进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充分结合。当前,最能代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以处理器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主要代表,换言之即为处理技术高度化。

2.2 应用层面广泛度发展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如今电视机变成了电脑,使电脑与电视机逐步转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电视机既可以看电视节目,又可以上网听歌,还可以看电影等等,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处理系统推动了数字电视机的极大发展。

3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正因为数字电视深受人们喜爱,因而使得数字电视技术拥有了十分宽广的发展空间,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于:

3.1 高清数字电视

相较于传统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在清晰度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为用户创造更良好的视觉体验。由此表明,高清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因而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势必会越来越严苛。数字电视技术不仅确保原本电视节目的质量,还不断追求电视节目的清晰度,追求更高品质的视觉享受。所以,某种程度上而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亦是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

3.2 卫星电视直播

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电视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数字电视技术会不断取代传统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也将转变成未来一段时间里电视领域的发展主流。利用卫星技术,可极大程度扩大电视直播覆盖面积,对于国内而言,依托卫星电视直播可接收到大量的电视节目,甚至还可使受众接收到国外的电视节目。在二十世纪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可更为便捷迅速地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数据,由此为卫星电视直播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朝卫星电视直播方向发展,已然成为数字电视技术的一大发展趋势。

3.3 多媒体移动终端

多媒体移动终端一方面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方面可极大水平提升服务便捷性。就好比智能手机电视,即便相较于传统电视,手机存在相应的音视频效果差异,然而凭借手机可实现对信号较为稳定的接收,使得其深受人们青睐。除此之外,其他一系列多媒体移动终端,诸如笔记本电脑、车载接收设备等,在现今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可为受众创造极佳的数字电视体验。因而,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移动终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将当今世界充分推向至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均面临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也在历经着重大的变革,技术发展的速度、思维不断颠覆着人们思想认识,这正好说明了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十分关键。就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而言,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数字电视技术的特征内涵,全面分析数字电视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化遵循、领悟科学技术的引导,积极促进数字电视技术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廷鸿,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08):12-13.

[2]张胜利,陈国栋.浅析当前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1(10):124-125.

[3]冯玉华.对目前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7(02):162-163.

作者简介

韩春生(1984-),男,甘肃省人。大学专科学历。中级职称。现就职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电视台。研究方向为电视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引言

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江西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在2009年5月5日公布的全省最新大中专毕业生签约信息中得知,体育专科的就业难度位于全省最难就业的五个专业之一。特别是近两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严重的进口型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更可怕的是,人民币汇率增值幅度虽然不足以阻绝国外进口通货膨胀,但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严重的打击;受出口制造业的影响,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人数量锐减等诸因素造成职场的瞬息万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尤其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为能针对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提供理论参考。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其基本着眼点,都集中在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通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高等院校体育师范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职能,又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体育高等教育长期维系着一种以机械灌输式传播竞技体育项目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单向度教育模式,严重地妨碍了学生自身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忽视了应用人才、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江西省有普通高等学校66所;综合性大学22所;师范类院校5所。其中,开设有体育专业教育教学的院校有近20所。如何改进和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本、专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是各大高校都在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高校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重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复合型通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指导思想;研究方向和出发点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一致;为有效改进和提高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本、专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就业率服务;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学生就业状况,明确教育目的及课程、专业设置方向,拓宽学生的能力培养渠道;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全面、稳定、快速的发展。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依据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日趋下降的现状。面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完成对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的调查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找出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与外部因素,分析其关联性。在课外教学及运动队训练;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体育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服务。

二、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的关联性;就业成功与担任学生干部获得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关联性。并提出体育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选择、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配备、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为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基础。

1.影响因素一,体育高等教育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配备、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和改革措施和建议;

2.影响因素二,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就业率打下良好基础;

3.影响因素三,本课题从对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经验,拓展到面向全体体育专业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4.影响因素四,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及培养方案。从中积累经验及成果,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为体育高等教育的培养,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找到切入点。

三、培养和提高体育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完成对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的调查研究和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找出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与外部因素,分析其关联性。在课外教学及运动队训练;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方面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体育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服务。

1.将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促进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2.开发和研究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作与合作,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通过研究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学校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专业技能,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求;

4.在对影响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突出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打破以往研究过于单一的局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阐明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关联性因素与分析对策,为高校教育研究者和我省高教行政管理部门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将继续深入研究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的有关问题,呼吁社会及管理部门重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体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模式、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逐步得到完善,培养出真正“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逐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数码时代;插画;设计;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步入了数码时代。插画艺术也在曲折中逐渐打开市场,迎来发展中的春天。

插画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插画,俗称为插图,是一种非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视觉化的直觉形象,对文字内容加以辅助说明,广泛应用于出版物、影视、广告等传播媒体中。随着插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插画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延伸。现代插画不止具有传统插画对文字的说明与补充的功能,而且在视觉形象说明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与其自身色彩与造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插画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发展历史悠久。插画艺术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我国最早的插画是由民间年画起源的,它是商业插画的前身。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但后来遭到影视媒体的冲击,发展陷入了瓶颈。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插画发展再次呈现出生机与活力,逐渐蓬勃发展起来。插画艺术与数字化技术手段逐渐结合起来,压感笔和数位板的出现开启了插画艺术的数字化趋势。它代替了传统插画师手中的笔和纸,在创作方法上更加方便灵活,大大提高了插画的效率,并且风格形式多样,效果也更加直观。另外,数码时代主要的阅读特征就是“读图”,视觉体验是无法复制的,插画艺术的发展更是时代需求的明智选择。数码时代,为插画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数码时代插画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代数字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革命,插画设计艺术在这股技术革命中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与多媒体技术一同发展

虚拟性

传统插画主要借助印刷物进行传播,而现代插画艺术不仅应用到平面媒体中,也广泛渗透到网络等动态媒体的领域。由于网络媒体的实时性特点以及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就为插画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插画呈现出虚拟化的形态,同时这也是由网页、游戏以及电子出版物的需求所决定的。

综合性

传统插画作为单纯的二维画面,已经不能满足数码时代人们多元化的视觉体验,现代插画越来越呈现出多维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插画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使插画艺术形式逐渐朝着融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感知的形态发展。这将使插画艺术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大大增强插画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动性

互动性是数字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帮助,插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且人性化。例如,插画可以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音效的搭配与观众的情绪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们对插画传播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交流的平台更加广阔,弥补了传统插画信息单项传播的不足。

逐渐凸显艺术性和个人化

插画艺术与多媒体技术手段之间的完美结合,使现代插画艺术呈现出与传统插画所不可比拟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的优势,使现代插画艺术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给现代插画设计以强烈的艺术感。但是现代插画艺术在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机械化和单一的缺憾,对数字技术的过于依赖,使得现代插画缺少了手工的亲切感。当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视觉就会转向插画的艺术性体现和个人风格的彰显。艺术性是插画的灵魂之所在,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插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插画的创作者来说,要注重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本土元素的运用,并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这样才能创作出不朽的插画艺术作品。

插画设计趋于产业化流行化

插画艺术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化和流行化的趋势。流行文化是一种社会消费现象,本身也具有产业化的趋势。大众对插花艺术的需求形成了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也推动着插画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生辉。插画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只有与流行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与观众需求相契合,在不断的发展中,插画艺术在引领时尚和创造流行文化中也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插画设计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助于促进插画信息的有效传播。

突破专业限制向多元化发展

插画设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出了虚拟性、综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这使得插画设计突破专业的限制,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数码时代的插画设计融多媒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以及数字处理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是对各个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它是在不断汲取各个学科的营养,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数字技术为后盾,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弥补插画师某一方面专业的不足之处。通过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插图师完全可以一身兼多职,绘画、摄影与电脑综合运用,从而让插画设计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表现效果。同时,数码时代的插画设计也促进了企业、市场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数码时代的插画设计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同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是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集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插画这种大众传播形式也将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 吴振韩.数字媒体插画艺术设计风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3-55.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现金流 高校 内部控制 风险控制策略

一、高校现金流的概念和作用

高校现金流是指高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现金净流量,也可理解为在运动状态中的现金,更准确地说是现金的变动结果。现金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金流是高校保持正常运转的剂。一旦缺乏剂的,高校就会出现财务困难,乃至发生瘫痪。第二,现金流是高校财务状况的报警器。如财务结构失衡,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过高,流动比例过低等都可能造成现金流量问题。现金流信息是评价高校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弹性、抵御风险能力以及决定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随着高等学校事业法人地位的确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度集中式管理逐步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模式。高校在办学结构调整、规模发展、资金筹集、经费使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自,而这种自,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高等院校应切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改善学校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所以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策略不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因扩张而大量贷款,导致学校现金流运转困难,有的学校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无法支付日常开支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的日常运行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三、当前高校现金流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管理者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执行不得力。对现金流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必要的追踪,对现金内部控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实践中对现金流的管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和被动性特征。一些高校只有在发不出工资、无法偿还债务、无法支付日常开支的时候才关注现金流管理。要系统提升高校的运营质量,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从观念上确实重视现金流管理,充分认识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措施,构建现金流管理控制体系。

2、缺乏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依据《会计法》第2条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定出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并未引起有些高校足够的重视,没有依此对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视,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现金流内部控制的手段有待改进

现金流内部控制的手段比较侧重于事后分析,而缺乏事中的控制,特别是事前的预测和安排。在控制手段的运用上也比较单一。

4、没有建立相应风险预警系统

对财务风险的判断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依靠财务负责人或财务人员的经验估计基础之上。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和管理。同时高校也未建立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制度,确定相应的风险分析评价指标。

5、现金流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还不健全

由于高校对现金流缺乏足够的认识,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仅停留在运营层面,并没有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现金流管理的内容仅仅涉及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战术性管理,没有同高校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整个现金流的流入、流出及其现金净流量分析、控制工作尚未开展。

6、缺乏一套对整个现金流控制过程的监控

包括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人才和缺乏相应部门的监控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需要涉及现金流整个流程的控制活动,也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的监控系统。

四、建立健全高校现金流的风险控制策略

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高校的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可以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具有相当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的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必要时还应当聘请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专家的参与。

2、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

为有效地化解现金流风险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影响,应当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当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估计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了解高校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现金流预警系统来动态追踪和识别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忽视或没有觉察出的现金流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把仅注重发现险清的消极预警变为分析根源、改进管理的积极预警,变静态预警为动态预警。

3、重视现金流预算管理

应重视现金流预算管理,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的高校财务管理,离开了现金流预算管理,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依据和管理重心。现金流预算是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一定时期内全部货币流入和流出数额并加以平衡的预测。高校应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将现金流量预算充分细化,对未来现金收支状况进行预测,以周、旬、月、季、半年、一年为期限,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确保现金流预算的准确性,提高现金流量预算的执行力度和精度,以便及时做出筹资方案、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审视,从而全面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完善现金收支控制制度

制定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限和责任,一方面,对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良性的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对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及完整。

5、现金流视角下风险的定量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通常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要准确预测高校财务风险,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尤其是现金流指标更是财务指标中的风向标。定量分析法是在完整掌握各种财务指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

代数学方法,据以建立能够反映有关变量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各类预测模型的方法体系。定量分析分为单变模式和多变量模型,单变模式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来对风险、危机进行评估。单变模式的分析方法通常采用趋势分析法和横向比较法。趋势分析法是通过观察连续数期的财务报告,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分析某些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其变化趋势,从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作出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可以了解有关现金流变动的基本趋势,判断这种变动是有利还是不利,并对现金流未来发展作出预测。趋势分析法通常采用编制历年会计报表方法,将连续多年的报表,至少是最近3―5年的会计报表并列在一起加以分析、以观察变化趋势。这样分析比单看一个报告期的会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和信息,有利于分析变化的趋势。横向比较法则侧重于高校与同规模其他高校的比较,横向比较法通常分析高校在某一方面的优劣,进而针对面临的问题采取措施。

单变模式对现金流的定量分析指标,依据需要了解和分析的问题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于高校来说现金流定量分析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其一,现金流的结构分析。现金流结构是反映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现金流入结构比率、现金流出结构比率、流入流出比率及其内部结构比率等。其二。流动性分析。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其三,获取现金能力分析。事业收入现金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其四,发展潜力指标。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一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

多变量模型是通过两个以上的指标组合来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模式。比较多的是运用爱德华・阿尔曼提出的“Z计分模型”判断高校财务危机的大小。

6、现金流视角下风险的定性分析

在财务风险预警中,由于一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也影响着高校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除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应结合一些相关的非财务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果。现金流定性分析法是根据专业经验知识,结合预测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对高校现金流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做出理性推测的方法。一般可以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征、竞争状况、管理模式及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现金流的正负影响度。

进行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对于找到潜在的联系和趋势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现金流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调查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等。

7、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分析报告

风险评估就是预测潜在的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财务管理者应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事件:一是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影响程度。应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常常是相辅相成、结合使用,定量分析定性化,定性分析定量化,以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可信性。事实上,有时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为有效。一方面,定量分析会受到高校在不同时期各项因素的变化、对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财务预警的全面需要;另一方面,由专家靠经验作出判断的定性分析,其结论比较灵活,可以随着高校的发展变化作出修正,从而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因此,风险评估分析中不可单纯强调定量指标的权威性,还应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判断和预测,以补充定量分析的不足,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从而对风险作出综合评估,提出专门的风险分析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熊敏: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J],职业圈,2007(22)

[2]彭钢、胡德春、王和林:试论新时期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消费导刊,2009(7)

[3]刘凤娥:不可忽视的现金流量管理[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1)

[4]张雪峰: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弱点及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9)

影视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物流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投入结构;分配结构;产业波及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文章以山东省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五次投入产出表为依据,通过五个时间段的纵向比较得到山东省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及趋势,总结得出相应的问题与结论,为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流产业;投入产出分析;投入结构;分配结构;产业波及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s in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of Shandong province,this paper gets the industrial linkage status and trend of Shandong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rough five periods of vertical comparison. It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and conclusions, and provides theory basis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input-output analysis; input structur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dustry spread effect

0 引 言

物流产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并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1]。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物流产业以其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服务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部门,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同时,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服务模式,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山东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南部,与长三角经济圈遥相呼应,是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截止2012年,山东省公路、铁路、海港、内河水运、航空和管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也初步形成,这为发展山东物流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山东省的货运总量高居全国第一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四位,外货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表明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效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然而,山东省物流产业在利用自身优势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运营成本过高、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产业布局不合理、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使得山东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远低于国外发达地区。因此,从宏观层面分析物流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描述和认识物流产业关联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在物流业的产业关联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4]。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关联视角分析山东省物流产业目前的发展真实水平,研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山东省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描述和认识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对于优化物流产业相关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探索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山东省1987~2007年五次投入产出表为依据,通过这五个时间段的比较得到山东省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及趋势,为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为了便于从产业结构中对比分析得出一定结论,首先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将物流业单独定义为物流产业,与其他三产业共同建立起四行四列的投入产出简表。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理论[5]对山东省物流业的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1 物流产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1.1 投入结构

物流产业的运行既要直接消耗物流产业以及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品,又要间接消耗产品,这就构成了物流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消耗关系。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反映投入结构的常用参数。

(1)直接消耗关系

直接消耗是指物流产业生产单位产品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使用量,又被称为投入系数,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它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a■=x■X■ i,j=1,2,…,n (1)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条件下,各生产部门之间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a■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山东省1987~2007年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如表1所示:

从列向看,表格的每一列表示的是当年山东省物流产业对第一、二、三(物流产业除外)产业以及物流产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从行向看,表格的每一行表示的是物流产业对某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五个阶段的情况。类推得到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情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外,物流产业对第一、二产业和物流产业自身的直接消耗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而其对于其他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量则是呈下降趋势。

综观整个表格可以发现,物流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产生,需要直接消耗最多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品,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对物流产业自身也有一定的消耗,直接消耗最少的则是第一产业的产品。表明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依赖性最强,对第一产业的直接依赖性最弱。

(2)完全消耗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物流产业除了直接消耗各部门的产品之外,还要通过对其他部门产品的消耗间接消耗该部门的产品,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完全消耗关系。完全消耗系数为增加国民经济某个部门单位最终使用所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其他部门产品的数量,其公式为:

B=I-A■-I (2)

据此可计算出物流产业与其他各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如表2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外,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和物流产业自身的完全消耗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综观整个表格可以发现,物流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产生,需要完全消耗最多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品,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对物流产业自身和第一产业的产品消耗数量相当,都较低。

1.2 分配结构

物流产业的运行,自身生产的产品既要被其他产业直接使用,又要被其他产业间接使用,从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则是反映这种分配关系的常用参数。

(1)直接分配关系

直接分配关系是指某一产业产品分配给另一个产业直接使用的价值占该种产品总产出的比例。直接分配系数是反映直接分配关系的主要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h■=x■X■ i,j=1,2,…,n (3)

直接分配系数反映的是i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j部门提品的情况;它反映了i部门对j部门的贡献程度大小;侧重于反映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山东省五阶段的物流业直接分配系数如表3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外,物流产业对物流产业自身的直接分配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综观整个表格,物流产业直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一大部分都是用来满足第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其次是直接分配给其他第三产业,直接分配给物流产业自身和第一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都较少。同时,物流产业直接分配给其他第三产业和物流产业自身的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物流产业提品和服务给第三产业的量在逐渐上升,物流产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在渐渐增强。

(2)完全分配关系

完全分配系数是某一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间接分配(包括一次间接分配、二次间接分配……多次间接分配)给其他部门的数量。它反映了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直接和间接的全部贡献程度。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用公式表示为:

D=I-R■-I (4)

山东省五个阶段的四部门完全分配系数如表4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外,物流产业对物流产业自身的直接分配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物流产业除了1987年对第一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较大外,之后各阶段对第一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呈下降趋势。不难解释,物流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后,各种技术和服务开始启动,使得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存储、运输等成本明显降低,才导致完全分配系数的减小。综观整个表格,物流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一大部分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给第二产业,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产业自身和第一产业较少。这表明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供给推动作用最强。

2 物流产业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效应就是在一定的产业间联系的状态下,某一些产业发展变化导致其他产业部门变化的情况。产业波及效应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关联的动态分析,即在特定的产业联系状态下,某些产业的发展变化如何通过这种联系影响到其他产业。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称为影响力,把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

2.1 物流产业感应度系数分析

一个产业的感应度反映的是该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能力和程度。物流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当国民经济各个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需要物流产业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下。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S■=■ j=1,2,…,n (5)

根据计算公式以及整理得到的四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简表和相关系数的计算,可得到山东省五个阶段各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如表5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山东省物流产业历年来的感应度水平基本维持在0.5左右,虽然低于全部产业平均水平,但是考虑到物流产业是从第三产业抽离出的部分产业部门,数量较少,所以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拉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物流需求的增加必然能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2.2 物流产业影响力系数分析

一个产业的影响力反映的是该产业的最终产品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也可以说产业影响力就是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乘数。这种影响力表现为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影响力的相对水平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它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中,物流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个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6]的计算公式为:

T■=■ j=1,2,…,n (6)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以下;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以上。一般来说,影响力系数越大,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越大,对社会生产的辐射作用越强。山东省五个阶段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如表6所示。

通过比较发现,山东省物流产业历年来的影响力系数基本维持在1左右,即物流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最终产品供给,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多生产1个单位的社会产品。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仅次于第二产业,在四个产业部门中影响力水平居于第二位。这说明了物流业对山东省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具有巨大地推动作用。

将物流产业五个阶段的影响力系数用折线图表示,其走势如图1所示。

可以发现物流产业的影响力水平是呈上升趋势的,特别是2002年到2007年的上升幅度最大,说明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对其他各产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生产的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山东省想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开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就不得不加大对物流产业的重视程度。

3 结论与分析

本文以山东省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五个阶段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经过分类整合得到四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简表,再结合产业关联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投入产出法,对山东省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系数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得出了山东省物流产业的发展特性及其对其他各个产业及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如下:

(1)从物流产业直接消耗关系和完全消耗关系的投入结构来看,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从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量两方面来看,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是最高的,占到了60%以上;其次对其他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也较高,物流产业对自身和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都较低。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间接消耗量明显大于直接消耗量,表明物流产业的活动中会大量的间接消耗第二产业的产品;同时,物流产业对其他第三产业的间接消耗量呈递增趋势,表明物流产业对其他第三产业的间接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表明物流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间接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总之,山东省的物流产业通过直接和间接消耗各产业的产品,特别是不明显的间接消耗关系对各个产业产生较大的依赖关系,从而拉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物流产业直接分配关系和完全分配关系的分配结构来看,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的直接和完全分配系数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都是四产业中最高的,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产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分配来为第二产业提品(或服务)。物流产业的发展将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分配关系对各个产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带动各产业的发展,其中物流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3)从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各产业的波及效应来看,山东省物流产业历年来的感应度水平基本维持在0.5左右,虽然低于全部产业平均水平,但是考虑到物流产业是从第三产业抽离出的部分产业部门,以为数不多的产业部门能够达到如此的感应度,足以证明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拉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山东省物流产业历年来的影响力系数基本维持在1左右,仅次于第二产业,在四个产业部门中影响力水平居于第二位。并且物流产业的影响力水平是呈上升趋势,这有力地证明了物流产业对其他各产业有较大地推动作用,并且作用越来越强,对社会生产的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2年到2007年的物流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上升幅度最大,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张江华,刘维娇.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物流产业分析[J]. 物流科技,2010(9):36-38.

[2] Hideo Fukuishi. Input-Output Analysis for Transportation Economy and Logistics[M].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AG & Co KG, 2010.

[3] 张江华,李晓晨. 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J]. 社会科学,2010(5):118-120.

[4] 王岳平. 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 管理世界,2004(6):65-72.

[5] 列昂惕夫.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经济学[M]. 崔书香,等译.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