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与“三农”的关系

时间:2022-09-09 02:56:47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与“三农”的关系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当时处于“两半”社会,面临敌强我弱的危机形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团结军民一起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并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占领农村达到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目的。这个道路理论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系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教训而得出来的,历史和现实也证明,这条路无疑是正确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与“三农”的关系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通过对革命形势的科学分析,转变战略部署,毅然决定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通过走一条新的道路来突破反革命力量的包围,这就开启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根据新环境和自己长期探索的经验对农民问题作了深刻研究:第一,从社会地位看,农民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剥削最严重,具有最强烈的革命性;第二,从革命力量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三,从生产地位看,农民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了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把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才会凝聚力量获得胜利。正如他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在农村革命斗争期间,深入调查研究了中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和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在准确把握农民的革命诉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有利于广大农民的土地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斗志和积极性,使得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民成为革命胜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村为革命的根据地

在大革命失败后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在综合分析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基础上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到:“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他还认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表明,坚定地认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能有效反击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促进革命高潮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所以,在革命斗争中极其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当时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他还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建设,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而成为革命力量由弱变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并借此打击反革命力量,逐步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以农业为革命的物质基础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等人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实践经验总结的。但是以农村为中心和以城市为中心存在巨大差异,那就是农村根据地位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工业极其薄弱的偏僻地区,又长期处于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革命形势严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根据地无法进行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只能依靠本地最基础的农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只有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为革命战争环境中的军民提供粮食,保障他们正常的生存需要,为继续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团结农民提供物质基础。所以,从实际出发,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等的供给问题。”为了解决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问题,满足军民生活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通过率领军民兴修水利、进行土地革命等方式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在当时的革命战争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是民生之本,保障了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提高了军民的革命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敌人的贸易封锁,保障了革命胜利。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革命实际出发,把“三农”问题定位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通过团结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来夺取革命胜利。历史证明,这条道路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促进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脱离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国家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工业上,对农村的发展相对忽略了,所以造成广大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遭到重挫。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当今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建成。因此,“三农”问题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正如所说“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农”问题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问题,通过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全方位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抓住了“三农”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势头逐步提高,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一些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说“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也认为“农业改革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新时期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秉承对农民负责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最紧迫、最关心的生产要求和生活诉求。只有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自主权和首创精神,解决好了与农民的利益相关的问题,才能赢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给予我们的重要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1927年到1934年,一共做过十多个细致周详的关于农村的社会调查,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实践证明,这些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完成以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作风,结果导致我们党在制定农村政策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和偏差,对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农村建设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综上可以看出,进行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问题,做出合理决策;反之,就会导致失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深入到农村和农民中作调查研究作为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当前我国在“三农”问题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如农民收入不高、农业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最终制定出真正反映农民意愿和代表农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全方位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李白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