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价值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31 10:57:00

新农村建设价值管理论文

摘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是在农村环境下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弘扬井冈山精神,对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价值;作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精神就是在农村环境下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将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准确把握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实质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

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必须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和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四面白色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国民党反动军队频繁的进攻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界军民坚定必胜的信念,粉碎了敌人四次"进剿"、三次"会剿",不断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显著标志。艰苦奋斗成大业。在国民党反对派频繁的军事"进剿"、"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井冈山军民正是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极度困难,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它的长期性、渐进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加上农村人口众多、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解决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就是一个通过渐进的量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飞跃的长期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办法,艰苦创业,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巨大财力,中央也对新农村建设也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工

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意味着农民在做出牺牲促进城市和工业发展后,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奉献

井冈山斗争时期,无数革命英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塑造了一座座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高耸丰碑。在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残酷的斗争中,有四万八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现已查实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5744人,还有3万多革命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其中永新县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575人,无名无姓的8000余人。郭沫若1965年在《宿永新》一诗中曾写道:"领袖亲征三度来,前驱人物费栽培。长征逾万参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正是革命烈士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井冈山的腥风血雨中,留下过、、何长工等一批留学生,王尔琢、伍中豪、朱云卿等30余位黄埔军校生,何挺颖、李却非、谭梓生等诸多大学生和、毕占云等起义军官艰辛而又执着的足迹。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指战员常在颈脖上系着一条红丝带,取名"牺牲带",表明了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他们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自觉抛弃优厚的生活环境,在偏僻闭塞、艰苦卓绝的井冈山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们选择了牺牲广大农民利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量向城市倾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的大量资金就是靠农业、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起来的。国家实行的工业、城市偏向分配政策和制度,使农民受到了歧视性的"非国民待遇",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和负担的严重失衡。根据利益均衡理论,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应该支持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部分积累,但当工业有了相当程度发展后,就应回过头来反哺农业,扶持农村,从而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在通往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种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的步伐显著加快,不断发达的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工业化正处在中级或中期阶段。此时,国家就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城市偏向的分配政策和制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向农村、农业倾斜,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分配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广大农民这个主体,但仅仅农民的参与显然力量过于单薄,它需要国家财政的倾斜性支持,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倾力奉献。

三、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风俗及其复杂,没有统一模式,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大力创新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一直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城市。秋收起义受挫后,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引兵井冈,带领工农革命军来到湘赣边界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也开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此,1927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还受到了处分,被撤销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共湖南省委委员。但矢志不移,在艰苦的战斗中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首创精神和开拓勇气,才开辟了一条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之作的井冈山道路。邓小平后来总结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就是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1]P27

分析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我国不能走单纯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子,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是一个教训,也不能仅仅依靠增加财政投入解决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现成经验,加上中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风俗及其复杂,没有统一模式,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要创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工作指导,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财政投入体制,实现财政政策转型,提高财政投入比例和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持。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以宁冈县为例,井冈山斗争时期宁冈总人口仅5万余人,而参加红军和各种地方武装的就有1万余人,其中参加红军的3596人,暴动队3804人,赤卫队1115人,少先队1625人,儿童团1348人[2]P155。边界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内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一个关键因素。边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建立和保护井冈山武装割据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才形成了一道道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参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显示着我国政治文明状况。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农民参与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的普遍推行,农民的参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突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作为一个在全国人口数量中一直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群体,我国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程度和水平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仍存在极大差距,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调动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一是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教育是基础。是否受过教育以及受教育的内容和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与的重要因素。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项任务,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完善农民参与机制,疏通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渠道。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当前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建立和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参与渠道,使农民参与制度化、法制化、有序化。其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应适当增加农民代表的名额,增强农民在公共事务决策机构中的话语权,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善选举制度,尊重并保障农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保证农民能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表,真正反映农民要求和愿望。其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实现当家作主,表达和维护自己利益的一条基本渠道和途径。当前,尤其要健全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完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管理等制度,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权保障和救济制度,使村民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参与本村政务,真正落实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制度。其三,确立农会的法律地位,培养和增强农民在参与格局中有效博弈的能力。现代政治实践证明,一个阶层或群体参与的程度、质量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而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则往往取决于自身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民至今仍缺乏专门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团组织。因此,成立真正意义上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组织,对外代表农民参与社会的各类活动,不但能发挥其应有参与功能和整合、统领各经济组织、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教育等经济功能,还具有直接的社会功能,如防止农民各方面利益被侵害以及侵害后帮助农民获得及时救助,进而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弥补当前农民在各级代表中的人数偏少、话语权较弱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