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08 04:10:20

公共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在2016年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重要的两点:“一是着力加强教育扶贫。坚决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资助救助力度,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二是扎实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财政公平是否得到保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关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问题,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政策,也是社会本质的要求,关系到国家民族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效率不高。目前因受到财政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的农村义务教育过程中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的教育资金供给力有限,无法满足农村学生义务教育的需求,政府作为财政主体,每年投资给农村的义务教育的资金有着限定的数额,不能随着财政收支状况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导致许多农村中小学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资金支持为学生配置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2.投资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的众多学校除了为了纯粹的面子工程把政府剥下来的专项教学资金用到了豪华校舍的建设中,至于基础的教学软件建设方面却明显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同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导致学校财政日趋紧张,既没有合理的引进教学资源,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学硬件,无法满足学生现代化学习的需要。3.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的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足,不仅是教师团队素质较低,同时高学历教师在教师团队所占比例也是较低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西部乡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才只占全体教师数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本科学历的教师数量只占百分四十,教师团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学生正常文化学习的需要,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4.教学基础设施的差异。由于教育专项资金的匮乏,农村的中小学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上还有着极大的缺陷,在很多的农村小学中缺少相应的体育器材、教学设备、计算机设备等,并且很多学校学生上体育体育课连专业的足球场和篮球场还不具备,没有专业的器材支持师生进行体育活动。反观城市的中小学,不仅不具备专业的篮球场、足球场和各种体育器材,甚至很多的学校还有着室内的足球场和篮球场来全天候满足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城市中小学每个教室都有着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设备来满足老师讲课的需要,而农村的中小学全校甚至还没有一台计算机,老师讲课只能依靠板书,严重限制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影响农村义务教育不公平现状的财政因素

1.教学资金预算计划的不周密。对于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来说,影响其教学资金的分配主要是区域财政预算计划在编制时并没有对区域的教学资源分布状况,学校的分布状况作出详细的调查,没有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资金运用状况合理的制定教学资金财政预算报表,统筹合理的安排教育教学资金,导致每个学校教学资金分配不均,无法得到及时的资金补充,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2.政策倾向性影响。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决策阶层开始重视农村中小学的义务教育,但是在教育资金分配程度上,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的中小学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受到政策倾向性的影响。城市中小学由于教学资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每年都可以在相应的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教学工作成绩,就在区域内形成相对较好的口碑影响力,深得政府决策层面的重视,每年就收到相当数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分配。而农村中小学由于其教学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薄弱,每年的升学率有限,无法形成广泛的影响力,所以作为上一级主管部门每年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分配有限,无法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建设,同时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无法保障学生的教学质量,导致学校学生的每年出线率屈指可数。3.地区财政资金规模的影响。从近年来我国地域教育资金的补贴方式来看,除去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规模庞大的资金作为教育资金储备之外,在我国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其教育专项资金的规模较小,分配的质量也较差。知名度较高,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所得的地区专项教育资金数量较大,而办学质量一般,知名度不高的学校教育专项资金的分配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满足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的需要。救穷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限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财政收入较高,政府资金较为充足,可以快速的下拨教育专项资金来改善本地区的办学条件,而经济落后的区域财政收入较低,政府手中资金有限不能快速的下拨教育专项资金来改善本区域的办学条件,所以受到财政收入和资金规模的限制,地区办学水平发展不够均衡,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财政政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措施

1.增加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限制农村教育事业正常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我国的教育经费除各个地区自筹的教育资金外,主要以国家的财政资金为主,然后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每年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左右,远远低于世界百分之六的平均水平,由此来看社会资源对社会教育系统的供给较少,无法满足我国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满足我国科学教育事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对教育系统适当的进行资源倾斜,提升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所占比重是极为重要的,要让其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正常发展的需要。2.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机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狭人稠,人地矛盾突出,广大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分布极为分散,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庞大,学校数量众多,而社会资源有限,无法确保绝对的教育资金分配公平,所以就需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体,针对本区域学校分布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教育公共财政机制来满足义务教育资金不足情况的需要。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育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省资金运用中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好的促进教育资金合理配置。同时,教育公共财政机制的建立需要以本区域的政府为主体,让政府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相挂钩,针对每年的财政收入合理配置、教育经费合理分发,要形成以中央财政为主体,市县两级相辅助的教育资金财政保障机制,合理的划分资金来源,保障教育资金的贡品分配,缩小城乡义务教学差距。3.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要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出了要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之外,还要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通过协调地方与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来加强教育财政资金的补贴。对于中央财政来说,中央财政要从全国的教育整体来协调分配教育资源,很难保障每个区域教育专项资金的均衡,而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以地方政府财政为教育专项资金的补贴主体,能够更加全面地结合地区教育的实际状况来分配教育专项资金,促进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在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的同时,以地方教育部门作为主体要对本区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情况作出实际调查,依据调查的结果来制定资金分配规划,适当地向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进行资金倾斜,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补助,确保农村学校教学水平提升。

四、结语

基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教育质量,造成教育不均衡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资源的分配问题,只有在以财政教学资金作为主体进行分配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教学资金的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的公平供给,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全面完善义务教育体系。

作者:王玥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家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伏威.论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的供给问题[D].吉林大学,2007.

[3]李竹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现状与改革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