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消费信贷的县域效应体制

时间:2022-04-07 11:57:00

健全消费信贷的县域效应体制

一、消费信贷政策县域效应评价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真正迅速发展却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果断采取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直补,对节能环保家电、汽车等产品实施补贴等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激活了农村市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加快了城镇化过程,消费信贷业务也随之出现规模扩大、结构完善、品种多元化的趋势。但从政策执行情况看,目前的消费信贷政策县域内存在两方面的效应:

(一)正面效应

1.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直补、对节能环保家电、汽车等产品实施补贴等政策措施直接让利于民,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因而也大大激发了居民的消费热情。据对衡水冀州市400户城镇居民调查,2010年2季度,愿意“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7.75%,比上季度增加5.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个百分点;选择储蓄目的为“大额消费”的居民占21.75%,分别比上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加14.75个百分点,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明显。

2.增加了社会消费总量。消费热情的高涨,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促使居民积极消费、提升生活质量。据调查,衡水冀州市2010年1-5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40元,同比增长13%,带动同期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40.8万元,同比增长1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3.扩大了消费信贷的业务规模。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不断更新,借贷消费已普遍被居民接受,由此引发了庞大的消费信贷需求,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量获得迅猛发展。据调查,2010年6月末,衡水冀州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1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4%,比2008年6月增长154.03%;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贷款比重为12.3%,比上年同期增长4%,比2008年6月增长5.5%,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迅速。

4.丰富了消费信贷品种。多年来,各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原有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发行各类贷记信用卡等新型消费贷款品种,实现了消费信贷品种多元化,充分满足了居民各方面的消费需求,也有效扩展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二)负面效应

1.易引发信贷集中风险。目前,县域的消费信贷品种主要为住房信贷,贷款形式一般为按揭或担保,贷款期限一般在5-10年,最长的贷款期限为30年。消费信贷种类偏少极易使个人信贷业务出现在住房信贷领域垒大户的现象,从而引发个人信贷集中风险。如衡水冀州市2010年6月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8106万元。其中,除去58万元为汽车消费贷款、6万元为助学贷款外,其余8038万元均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信贷集中现象十分明显。

2.部分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国家目前的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内容来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电脑下乡、太阳能下乡、农机直补等政策的补贴对象均为户口在乡镇的农民,而消费能力较强、具有消费升级要求的城镇居民则被排除在国家优惠、补贴的范围之外,银行也没有推出相应的消费贷款项目,使大部分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受政策抑制明显,不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也不利于消费信贷政策效应的持续发挥。

二、制约县域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一)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执行为消费信贷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包括:《公信信贷法》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公平信用报告法》对信用报告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客户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公平信贷结账法》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我国自央行1998年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和法规。现有的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大多由人民银行制定,法律效力层次较低,约束力差,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二)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偏少美国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销售财务公司、信用社、储蓄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机构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推动了消费信贷的发展。而在我国,尤其是县域,提供消费信贷的主体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他们几乎垄断了消费信贷市场。截至2010年6月末,衡水冀州市8106万元的消费信贷业务的提供者几乎全部是工中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联社均因业务定位、结算渠道、业务工作经验、缺乏人才等原因很少拓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既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也限制了消费者个人在进行消费信贷时的选择范围。

(三)县域消费信贷结构单一,风险较为集中消费信贷投向单一,县域消费贷款的投向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如冀州市的消费信贷大部分投向个人住房贷款,很少涉足汽车消费贷款、耐用品消费贷款和教育助学贷款等其它种类。由于投放对象单一,使县域消费信贷的风险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四)消费者承贷能力弱,消费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不足居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承贷能力(主要是指家庭收入水平、户均金融资产数量)的大小,是决定其是否负债消费的根本性因素。居民家庭承贷能力越大,消费信贷所能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据调查,目前县以下的城乡居民家庭15%的收入户能够承受20万元左右的消费贷款;25%的居民户能够承受10万元左右的消费贷款。由此可见,县以下多数居民家庭还不具备负债消费的经济基础,而县以下居民占了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能否真正启动才是经济从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的关键。但从冀州市经济的发展模式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大。2010年1-5月,衡水冀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7298万元,增长29.7%。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40.8万元,同比增长18%,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11.7个百分点,两者对经济的拉动力度差异明显。

(五)信用风险管理与转移体制不完善美国消费信贷具有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程序,它有效利用信贷局的个人信用资料,严把信贷入口关;强调风险审核与风险组合控制,从具体操作程序上控制风险,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信贷的风险,使消费信贷的提供者能以更低的成本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从而促进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担保法》以及有关的担保法律法规只有生产性信贷规范,没有针对消费信贷的相关规定,致使许多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时难以获得消费信贷发放机构要求的担保。另外,二级信贷市场还未形成,一旦消费者无力还贷,银行实际上很难把抵押物变现,所有风险将由银行自身承担,制约了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六)抵押物处置困难,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涉及社会多个部门,需要有关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房地产评估、保险等服务收费高,银行在办理个人房屋抵押的消费贷款后,一旦借款人无力如期偿还贷款银行,对抵押物进行拍卖变现将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在县域,没有完善的住房二级市场,房产抵押变现困难,处理房产抵押物手续繁杂,收费较高,对于个人基本生活住房不能用于司法处置,金融债权难以得到维护,都影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七)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县域信用环境不佳到20世纪中期,美国消费信贷的各种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逐步完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个人信用评估制度。这种制度主要通过相关专业机构收集与消费者个人信用有关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正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使社会形成了讲信用的风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我国在启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一是没有对自然人的身份、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制度,缺乏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信用认证机构。二是居民的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贷款机构无法确切了解和核实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借款人收入减少、工作异动、失业、自然灾害等影响居民还款能力的情况,难以控制消费信贷风险,从而制约消费信贷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县域消费信贷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信贷法制环境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目前,应尽快制订《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同时,在消费信贷政策取向上,应多出台有利于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普惠性的消费政策措施,避免政策覆盖上的空白和盲区,全面保护和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消费意愿,建议扩大电脑、电磁炉、节能空调、节能电冰箱、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热水器等消费热点产品的补贴优惠力度,出台鼓励居民进行住房保温装修、休闲度假旅游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规划,银行也应适时推出相应的消费贷款种类,满足居民的各类消费新需求,使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效应更明显、更有效。

(二)建立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分散银行经营风险以社区、村镇为基础,以县城为基本单位,建立健全区域内资信评级中介机构,负责对辖区居民个人信用等级的客观评估。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在经济较发达、个人信用活动频繁的地方,可以设立个人资信咨询公司,负责收集、调查个人消费贷款申请人的人品、收入、信用、抵押品等情况,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资信证明,减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欺诈行为,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探索开办房屋回购业务,一旦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抵押房屋就能处置变现,进一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三)增加消费信贷主体,丰富消费信贷的品种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因此应鼓励更多的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是大力发挥社区消费合作社的作用,开展以消费品为主的消费信贷业务,以丰富消费信贷市场。二是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非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个人消费信贷品种单一化的局面,实行产品差异战略,从而增加消费信贷的吸引力和扩散力。如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的多元化需求,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实行差别化信贷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农村信用社应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研究开发满足农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满足农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在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开发方面,应积极办理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农民通过参与新民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

(四)改善经营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一是重视分散银行资产风险的客观规律,走出信贷风险防范与消除贷款“零风险”的误区。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还款方式、业绩考核以及问责制度等方面,应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信贷及其价格上实行区别对待,提高信贷资产的使用效益,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应完善适宜个人信贷的商业保险制度。积极引导保险公司介入消费信贷保险业务,开展抵押住房财产保证保险、住房抵押贷款险种,形成社会化的消费信贷保险机制,确保银行信贷资产不受损失。

(五)建立和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制度首先,建议修改和完善《担保法》,把消费信贷担保规范写入《担保法》中。其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二级市场,通过消费品的二级市场来转化风险。第三,积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允许其在信贷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对冲贷款业务风险,以降低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第四,积极促进消费贷款证券化,将贷款债权分散到众多投资者手中,每个投资者都把风险控制在与收益对称的可接受范围内,从而有效地分散风险。

(六)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一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通过转移支付体系,减轻农民消费负担。具体包括:构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通信普遍服务基金,提高农民利用信息致富的能力,培育农民的信息搜集、过滤、加工、利用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租赁市场和二手商品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展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使居民能便利消费。四是大力整顿消费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使居民能安全消费。五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广泛深入地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使居民能放心消费。

(七)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消费信用环境应充分发挥个人征信系统的功能,全面反映居民在信贷、透支消费、公积金贷款、收入水平变动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建立个人偿债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及时地反映居民的偿债能力和道德风险发生概率,实现银行与个人信用信息顺畅交流。同时,完善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增加农户的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可根据信用状况向农民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不断增强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