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宪法规范的问题探究

时间:2022-11-09 05:24:38

有关宪法规范的问题探究

本文作者:皮纯协吴德星

宪法规范,是调整国家宪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它规定了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宪法规范同其他法律规范一样,有着共同的逻辑结构,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关于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问题

任何法律规范都必须是完整的,宪法规范更不能例外。从逻辑结构上讲,宪法规范由“假定”、“处理”、“假定行为”、“行为后果”四个环节组成。假定,是指宪法所设定的某种行为的前提条件;处理,是指销”的规定,对于有权机关来说,是一种“处理”,代表一种“行为模式;对于被“罢免”或“撤销”者来说,则是一种“制裁”,表示一种“法律后果”。所以.对于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必须运用动态的方法、系统的观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样道理,一个宪法规范的“处理”部分,也可能是另一宪法规范的“假定”部分。例如,宪法第l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闰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摹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范几个问题论有关法宪规宪法所设定的在假定的条件一下,宪政法律关系主体应该采取的具体行为;这两者可归结为“行为模式”。假定行为,是指在上述“行为模式”中,宪政法律关系主体实际采取的具体行为;行为后果,是指宪政法律关系主体因其“假定行为”可受到的制裁或奖励;“假定行为”和“行为后果”可归结为“法律后果”。根据形式逻辑三段论格式,“行为模式”为大前提,“假定行为”即小前提,“行为后果”是结论。宪法规范逻辑结构的完整性具有独特的表现。由f宪法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宪法规范在宪法条文中规定“行为模式”较多;规定“法律后果”较少。而且在“行为模式”中,也多只有“处理”部分,没有明确的“假定”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宪法规范的“假定”部分可能是隐含在“处理”部分之中,也可能是与其他宪法规范的“处理”部分一起,同在一“假定”节制之下。例如,宪法第33条至第56条关于公民纂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对公民(包括人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处理”方式。这个“处理”的“假定”部分是什么呢?这就是宪法第2条第1款所规定的,“中华人民共根本制度”,可视为是一种确认式的“处理”,它同时也可视为对第2条所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J飞人民”的“假定”。第二条本身也是一种“处理”,它也可能是其他有关宪法规范的“假定”

二、关于宪法规范的种类问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宪法规范作不同的分类。我们研究宪法的目的在f促进宪法的完善、保障宪法的实施。而宪法的完善和实施要求宪法规范本身具有结构形式上的完善性和具体内容卜的科学性。对宪法规范的分类也应据此标准。宪法规范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但其“行为模式”却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行为模式”侧重于设定权利,可视其为权利性宪法规范。有的“行为模式”侧重J’设定义务,可称其为义务性宪法规范。也有的“行为模式”既设定权利又设定义务,可称其为权利义务结合性宪法规范。这种权利义务结合性宪法规范,可能表现为权利义务统一的宪法规范,如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时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粗行;也可能表现为权利义务同一的宪法规范,宪法规范的“法律后果”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无法体现法律的国家强制性,宪法的最高权威性。但是,宪法规范的“法律后果”在宪法条文中却有不同表现。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可能存在于同一条文中;可能存在于不同条文之中;可能存在于不luJ的宪法性文件中;也可能共同存在于宪法性文件及其他法律性文件中。对于“法律后果”,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制裁”。根据行为主体“假定行为”的不同,其“法律后果”可能是“制故”,也可能是“奖励”。即使是“制战”,它可能直接表现为“宪政制战”,也可能具体表现为刑事制故、民事制故、行政制裁。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某几种“行为模式”也可能具有一概括性“法律后果”。对于同一宪法条文,在不同的宪法规范逻辑结构中也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如宪法关于“罢免”、“撤如宪法第62条、第67条、第89条关f全因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职权的规定,这种职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不得放弃、转让,必须履行。这样,根据宪法规范逻辑结构的“行为模式”,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点:(l)权利性宪法规范;(2)义务性宪法规范;(3)权利义务结合性宪法规范。它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可视为(l)、(2)两种宪法规范的逻辑归宿,即权利义务统的宪法规范;另一种则是权利义务同一的宪法规范,即职权性宪法规范。根据宪法规范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如卜三点:门)关于国家制度的宪法规范。如我国宪法关j、国家性质、政治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司法、行政制度的规定。〔2)关于国家形式的宪法规范。如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权机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的规定。(3)关于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宪法规范。如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上述两种分类方法,既可使我们从立法技术上使宪法规范更加科学、完整,又可从内容上使宪法更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家民主政治的现实。这样,就可运用宪法学原理进一步完善宪法,当加则加、当减则减,使宪法简繁适当、完整统一。

三、关于宪法规范与宪法条文问题

宪法规范是宪法条文的内在本质,宪法条文是宪法规范的外在表现。宪法则是宪法规范的总和。同一宪法规范,其逻辑结构的不同部分可能体现在不同的宪法条文中;同一宪法条文,也可能体现不同宪法规范逻辑结构的不同部分。这样,就反映出宪法规范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和宪法条文在实际上的不完整性。这里是指每一宪法规范在逻辑上必须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组成,否则不成其为宪法规范;每一宪法条文在实际上不一定包含其所规定的宪法规范的所有逻辑环节。任何宪法规范都必须具备逻辑结构上的完整性。如果某一宪法规范不完整,就必须进一步补充;要么就将这一不完整的宪法规范废除,否则只是形同虚设。宪法规范的不完整主要表现为仅有“行为模式”,没有“法律后果”,从而使宪法规范徒具形式,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完善宪法规范并不要求每一宪法条文都包含具有完整逻辑结构的宪法规范,这是不可能的,也实无必要。事实上,宪法条文大多只是包含某一宪法规范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宪法规范形式上的特点之一。在宪法规范的“行为模式”中,要对其“处理”部分卜以足够的重视。任何法律规范的“处理”部分都是中心环节,只要某一法律规范具有“处理”环节,这个法律规范及行为其表现形式的法律条文就具有了规范性。宪法规范更是如此。但有一点要强调,任何“处理”环节及其所代表的“行为模式”,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后果”相呼应。这就是要表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这种相应的“法律后果”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某几个“行为模式”的概括性的“法律后果”;也可以体现为具体的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后果”、行政“法律后果”。宪法规范必须要有“法律后果”,否则就无法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也就无法保障其法律规范性。就宪法规范的完整性而言,一方面,从宏观上要求完善宪法规范的种类、充实宪法规范的内容,根据宪法规范的内在性质和法律地位,充分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微观上要求完善宪法规范的内部结构,使宪法规范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就宪法条文的不完整性而言,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宪法结构,一方面要求宪法条文前后呼应、逻辑严密、构成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宪法性文件之间及宪法性文件与其他法律文件之间配套协调。这样,就能够进一步从内容到形式建立起以宪法规范为一级规范,刑法规范、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为二级规范,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的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