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春天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20 19:12:35 版权声明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1
2、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3、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买花》
4、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8、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9、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2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3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4
关键词:中学生;现代诗歌;赏析;海子
一、中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中学生受人生经历、阅读条件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赏析现代诗歌,特别是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存在着盲点和误区。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现代诗歌的美的同时,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不过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海市蜃楼。试想,“面朝大海”又怎么能看得见“春暖花开”?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不够准确,他们往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为一种现实存在,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理想追求,从而错误地把它确定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下面,我就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赏析现代诗歌。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创作背景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前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此可见,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能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这样的生活只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中。
三、研读文本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
之所以叫做“研读”是为了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现代诗歌的“诗眼”有时就藏在诗歌的题目中,作品的感情基调也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中。所以研读文本就应该从解题入手。正如前文所述,“面朝大海”并不能看见“春暖花开”,或者说,当抒情主人公“面朝大海”的时候,他看见的“春暖花开”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因为大海上没有“春暖花开”,“春暖花开”只能是在“我”的身后。“我”幻想,“我”憧憬,却始终不能面对。而诗人没有言明的“身后”却是一语成谶。
再看正文,诗中三次出现的“从明天起”、“愿你”以及诗歌最后一句的“我只愿”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5
关键词: 海子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读“幸福”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平易、朴素、通俗易懂,一直以来被广泛流传,不仅因为它是一首精品诗歌,它还是中国当代学院派诗人海子抒情短诗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海子对生活的咏赞,是诗人内心喜悦的抒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诗人给予所有善良人的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祝福。
一、关于海子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表面上看似明丽,透过诗歌,我们看到了诗人海子是用心灵在歌唱,他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但这一切与世俗纷纭的生活相隔遥远,他甚至一生都在试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诗文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的节奏清新、明快,情感淳朴、欢快。诗人的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二、诗歌的表象:诗人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与“幸福”的祝愿
诗人海子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我们作了诠释。诗歌一开始,给我们展示一幅诗人理想中的“幸福”图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描绘了诗人海子向往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简单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闲散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清静、温暖、独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了海子对生活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海子满怀着“幸福”,他并不想独享,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向亲人们告之“我的幸福”,并且还要对亲人、对所有人的祝愿,要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祝愿他们也幸福。即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地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甚至不忘给无生命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海子心中那充溢的幸福、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人已下定决心摒弃生活中的烦扰和沉重,他要发现、展示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因为,只要面对生活中的美好,就能心胸开阔、感情欢悦、充满幸福,尘世生活的幸福也会感动每一个人。
我们吟咏、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诗人海子的激动、欢愉、轻快、幸福的感情无不流露在诗的字里行间。
三、诗歌的背后:诗人“幸福”的悲哀
“幸福”本来是一种经过自己体验后的感觉,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尽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里行间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从诗的起句开始,加了“从明天起”的时间限定语,意味着今天的不可能性。诗人海子的幸福是“从明天起”,而不是过去、现在,更不可能是此刻所拥有的,说明海子今天的生活并不幸福,他要把自己的幸福寄希望于“明天”,而且是要从“明天”才开始行动,这就为整首诗定下悲凉的基调,他的幸福只像“闪电”一样快速、神秘,让人战栗。
(一)诗歌的孤独
海子经历了生命中的两难的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选择生活在诗歌王国里,他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追问和矛盾困惑的痛苦。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想,独守寂寞,以诗歌为生命,以生命为代价,为理想奉献了全部身心。他不甘于庸俗的生活,追求纯净和理想的园地,苦苦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显示了他对诗歌和人类生存的独到理解。海子献身于诗歌是以牺牲尘世“幸福”为代价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只”字,我们看到了海子坚定的决绝之心,弃绝尘世幸福,他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坦然而坚定。尘世生活的轻松与温暖,能够使平凡人享受到的幸福,但对海子来说,他的精神气质使他不肯违背自己的本性,更不能背弃自己的人生信念,哪怕会给他带来一生的孤独和伤痛,他也要坚持走下去,这注定了他的“不幸福”,幸福离他原来越来越远,海子为自己心灵难以企及的幸福唱了一曲挽歌,而他的选择加重了他内心的沉重和痛苦,令他无法承受这生命之重,终于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6
这篇关于201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诗文背诵知识点的文章,是
一、古诗文默写:1、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 ? ? ?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 ,可以为师矣。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知天命, , ,不逾矩。(《论语十二章》)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 (《论语十二章》)7、《论语十二章》中说到:“ , 。”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求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9、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 , 。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10、子曰:“ , ,乐亦在其中矣。 , 。” (《论语十二章》)11、《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时光流逝的一则是: , 。12、子曰:“ , 。”(《论语十二章》)13、子曰:“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14、《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15、《观沧海》一诗中写山水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16、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观沧海》)17、客路青山外, 。(《次北固山下》)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春江水涨,风和帆正的联句是: , 。 1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出时令交替变化的联句是: , 。2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1、孤山寺北贾亭西, 。(《钱塘湖春行》)22、《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莺燕争春的诗句: , 。23、《钱塘湖春行》写早春花草的诗句是: , 。 2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春天钱塘湖无比热爱的联句: , 。25、 ,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26、《天净沙 秋思》一诗中表达作者羁旅在外、孤独之情的诗句是: , 。27、神龟虽寿, 。 ,终为土灰。(《龟虽寿》)28、《龟虽寿》一诗表达出老当益壮的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 。29、 ,不但在天; ,可得永年。(《龟虽寿》)30、 ,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31、《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村的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 。32、《过故人庄》一诗中写出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 , 。33、《过故人庄》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留恋不已的诗句是: , 。34、清晨入古寺, 。(《题破山寺后禅院》)35、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36、《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写出寻幽探胜的联句是: , 。 37、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38、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明月以带给远方朋友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40、君问归期末有期, 。(《夜雨寄北》)41、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2、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43、《泊秦淮》一诗中借歌女之音来指向不顾国家艰难、只顾享乐的上层人物的诗句是: , 。44、 ,赚得行人空喜欢。(《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5、正入万山圈子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6、半亩方塘一鉴开, 。(《观书有感》)47、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48、一曲新词酒一杯, , 。(《浣溪沙》)49、 , 。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50、《浣溪沙》一诗中伤春感时而对仗工稳的名句是: , 。51、 ,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52、 ,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53、争渡,争渡, 。(《如梦令》)二、现代文默写: 1、盼望着,盼望着, , 。(《春》)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 。(《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春》)4、桃树、杏树、梨树, ,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5、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 , 。(《春》)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7、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春》)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 。(《春》)9、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 , ,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10、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春》)11、“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1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春》)13、春天像小姑娘, , , 。(《春》)1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向前去。(《春》)15、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16、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 17、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秋天》)18、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19、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秋天》)20、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 。(《秋天》)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7
关键词:《诗》;《春秋》;周公;孔子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090?05
《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对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前人大多只在字面疏解,也有的试图抉发其奥义,但语焉不详[1](74)。本文认为,孟子这一命题有如下三方面的含义。
意蕴之一:《诗》《春秋》皆记史
顾炎武《日知录》云:“《二南》也,《豳》也,《小、大雅》也,皆西周之诗也。至于幽王而止。其余十二《国风》,则东周之诗也。‘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西周之诗亡也。诗亡而列国之事迹不可得而见,于是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出焉。是之谓《诗》亡然后《春秋》作也。”[2](卷三,144)顾炎武道出了孔子《春秋》以史继《诗》之深旨。顾氏之说甚精,但语有未晰之处,钱穆先生指出:“当西周之时,不仅列国无《诗》,即王室亦不见有史。周之有史,殆在宣王之后。其先则雅颂即一代之史也。周之既东,不仅列国有诗,并亦有史。”[3](134)钱穆先生的论见有一定的启发性,西周之时明确的编年记事体还没有成熟起来,所以他说“即王室亦不见有史”,但是编年记事体不成熟,并不代表不去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而是以诗体的形式记载史,所谓“雅颂即一代之史也”。到了东周,不仅各国有自己的编年记事体史书《春秋》,也有自己的《诗》,《诗经》里的《国风》即是代表。
从《孟子》上下文来看。“《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接着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各国都有叫做“春秋”的史书,晋国的叫《乘》,楚国的叫《梼杌》,鲁国的仍叫做《春秋》,都是一样的。鲁国的《春秋》和孔子的《春秋》都是编年记事体的史书,而且这种史书在春秋时期是很普遍存在的,不仅晋、楚、鲁有,其他各国也都有,所以,《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那么这种编年记事体的《春秋》是何时发展成熟起来的呢?它和《诗经》有关系吗?《春秋》是记事史书,《诗经》是韵文诗歌,孟子为什么把《诗》和《春秋》放在一起呢,而且还是先后相承的关系。
这要从《诗经》的内容说起。《大雅》其实都是记载历史的诗歌,比如其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从周代始祖后稷到公刘再到文王,反复歌颂。《大明》不仅叙述文王武王之功,还描述了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写得绘声绘色,雄伟壮观。这种以诗记史的方法是一种很古老的传统,“各原始民族用英雄诗律来说话,这也是自然本性的必然结果。这里我们也应赞赏天意安排,在共同的书写文字还未发明以前,就安排好各族人民用诗律来说话,使他们的记忆借音步和节奏的帮助能较容易地把他们的家族和城市的历史保存下来。”[4](432)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开始用文字记载历史,但以诗记史的传统仍然保留了一段时间。周代的史官早期重在记言,《尚书》中的西周书部分便是例证,《牧誓》、《金滕》、《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君奭》、《无逸》、《立政》等,以“王曰”、“王若曰”、“周公曰”、“又曰”的形式大量记载了武王、周公的话。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诗经》中的历史叙事比《尚书》中的《西周书》还要系统,还要重要。
《西周书》虽以记言为主,但亦间或记事,言和事往往是分不开的。比如《牧誓》主要记载武王誓师之言,但开首云:“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又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显然属记事。《金滕》篇开首云:“既克商二年,王有疾。”乃叙事之缘起,并交代时间。所以,《庄子·天下》曰:“《书》以道事。”《荀子·劝学》:“《书》者,政事之纪也。”是把《书》也当成记事之体。朱熹则径以《尚书》为纪事本末体之滥觞。
记事之体,除《西周书》间或有之以外,甲骨、金文亦多有记事内容。甲骨卜辞反映的是王侯贵族的王家活动,所记内容以农事、兵戎、祭祀方面为多,是以贞卜的结果和极简单的记事相结合,这表明它具有官方文书的性质。而且有些卜辞所记有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在表述形式上已经初具历史记载的萌芽。到了西周金文,其记载的内容更为丰富,其中关于征伐、俘获、赐土田臣仆、赐车马旗服彝器金贝等事的记载较为详细。金文的记时方式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种规范性的形式。如《牧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颂鼎》:“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其记时形式是:年、月、月相、干支。这就直接为后来《春秋》的记时体例提供了范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编年记事的体例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但“百国春秋”即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国史应该起于何时呢。可惜当时的国史没有一部流传下来,我们依据现有的材料推断可能起于西周晚期厉王、宣王之时。
首先,史官的职守在宣王时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主掌天文历法到以记史为职。《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其祖先“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其次,幽厉之后周王室开始把西周史官分派到各诸侯国去。《史记·历书》云:“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左传》中更是记载了不少流散到诸侯国的西周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杜预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太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董狐其后。”其三,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厉宣之前的史实存在严重缺环。文武到成康的历史我们还可以从《诗》、《书》中窥探,但穆王以后直到厉宣却明显没有太多史迹可寻。即拿刚发现的清华简《系年》为例,其中第一至第四章涉及到西周之事,但都是从叙述周初开始,一下子便转到西周晚期。第一章是从周武王径直转写厉王、共伯和、宣王;第二章则直从幽王写起;第三章从武王克殷、成王平叛又直接转到“周室既卑,平王东迁” [5](141);第四章写卫国的历史,但主要还是详述周惠王以后的事。如果不是存在历史记载的缺环,《系年》不会避而不谈的。
另外,共和元年是我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可能是编年记事的一个起点,“推断其时每当朝会议政之际,原负责记录王言、撰拟诏命的史官,此时则列位于朝会,负责专门记录朝政大事,并负责宣示中外。史官此职,是作为诸侯卿士摄位共政体制的监督与见证。……共和时期的史官制度,最后形成共和十四年逐年记录而成的编年大事记。宣王即位之后……共和时期编年纪事之法仍旧不废,并做为史官记事制度一直沿用至后世。”[6](292)这样一来,随着编年记事体史书的发展成熟,以诗记史的形式便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了。
意蕴之二:《诗》之旨与《春秋》之义一脉相承
周公创制雅颂,编纂《诗经》,其目的是作为治平之具、政教之本,推行德治、兴旺周邦,乃一代王者之大典。有学者指出:“《诗》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推行宗法礼乐精神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礼乐精神。……《诗》作为周人明教化、宣扬经邦济世的思想工具,正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初衷所在。”[7](30?32)而孔子作《春秋》亦是要继承周公之旨,义在拨乱世反诸正。
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王者之迹何时熄,而《诗》又何时亡的呢?一般认为是宣王以后至平王东迁这一段时期中。在宣王之前,“王者之迹”是如何体现的呢?钱穆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周王室是天下之共主,……每到冬天,他所封出的四方诸侯都得跑到中央来共朝周天子,而周天子在那时祭其祖先,更主要的是祭文王,许多诸侯一同助祭,就在这庙里举行祭礼时唱诗、舞蹈,唱的便是周文王一生的历史功绩,所谓雅颂,便是如此般的用来作政治表扬。又如周天子有事派军出征,在临出以前……欢迎凯旋,同样再有宴享歌舞,……那时遇礼必有乐,而礼乐中亦必寓有史,这些都是周公制礼作乐精意所在。[8](18?19)
后来王室衰弱,王者的创业伟迹已经没有了,诸侯也不常到朝廷来朝贡了,王室没有新功德,相应也就没有了歌功颂德的诗歌。所以是“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了。
那么周王室在祭祀或者燕飨时为什么要唱这些诗歌呢?他们编辑雅颂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应当源于周公的“制礼作乐”精神,《诗》、《书》、礼、乐都是周公的治平之具、王者之典。朱熹《诗集传》云:“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故或欢欣和说,以尽群下之情;或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词气不同,音节亦异,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9](129)从《诗经》的编纂角度来说,即《诗经》的第一次编纂是周公所为,主要是雅颂二体,风仅止二南,其意图是把它作为政教之本。成康之后昭穆共懿孝夷皆无治平之诗。《尚书·周书》的主要部分亦为此时周公所编。第二次编纂当在厉、宣、幽时期,此时已无颂,主要是变雅。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九:“以此二雅,正有文武成,变有厉宣幽,六王皆居在镐丰之地,故曰丰镐之时诗 也。”[10](539)是西周初期是正雅之诗,西周晚期是变雅之诗。第三次当时春秋后期所编,主要是搜集列国之诗。所以我们研读《诗经》一定要注意它的时段性,赵逵夫先生即指出《诗经》的作品“往往集中产生在某一段时间中,这同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的主导思想有关。周公旦的‘制礼作乐’及成、康时代祭祀乐歌与仪式乐歌基本框架的形成(如《周颂》和《大雅》中的大部分作品),宣王中兴过程中与宣王初年一些卿大夫在恢复周室道统中的创作活动的勃兴(《小雅》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和《大雅》中的少数作品,《周颂》中的个别作品),便是最突出的实例。”[11](1)经过周王室礼乐文化精神的渗透,《诗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反映原初先民生存状态和心理愿望的文学文本,而是带有鲜明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的政治性文本。
《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虽谓政有小大故雅有小大显似牵强,但雅诗系乎王政废兴确实毋庸置疑的。即便从《诗经》的来源角度观察,《诗经》与劝谏、政教之关系亦紧密相关。比如以《国语》为例的献诗之说:
《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晋语六》:“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韦昭注:列,位也,谓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以讽也。)
采诗之说: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孔丛子·巡守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诗谣,以观其风。”
上博简《孔子诗论》亦言:“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引)而逖,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12](127)所以,周公所编之诗是为王政而用,所谓“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
孔子作《春秋》之义又何在呢?《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段话说得非常明确:“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曰:‘周道衰微,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其义甚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昌明“周道”,以达王事,与周公精神一脉相承。
《孟子》:“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句话前人多解作孔子作《春秋》窃取了《诗经》褒善贬恶的大义,其实这是误解。此句上承“其事”、“其文”,说的都是各国的史书,很明显“其义”当然说的也是各国春秋的“义”,这个“义”又当何解呢?章太炎先生已经明确指出:“义即凡例之谓。窃取其义者,犹云盗其凡例也。”[13](116)是孔子作《春秋》秉承了各国史书的义例。通过借鉴这种义例而达到作《春秋》的目的。
《左传》昭公二年载韩起聘鲁,见《易》、《象》与《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据此可推测,鲁之《春秋》的记载可能起于伯禽之时,记载了西周盛世的朝觐、会同、征伐之事,所以说“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但孔子所作《春秋》为何起于隐公,当是隐公以上《春秋》已经不存,否则,周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肯定会存其盛世之事以为典则,以警后世。所谓夏殷之礼,杞宋不足征,夫子况且叹之。
孔子见不到早期鲁国的《春秋》,只能“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14](509)鲁之《春秋》,主要限于鲁国之史,其于列国之事,或赴告不全,甚或有所隐讳,不能得其实事,孔子作《春秋》则要把各国的历史都写进去,其事则齐桓晋文,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孔子的《春秋》可谓是当时的一部世界史了,“其书中所表现的乃是其时诸夏一部大整体的大全史。自然亦可说是人类当时文化一部大整体的大全史了。远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早已有此眼光,早已有此见解,正在全世界人类文化史史学史上有它卓然无比的价值。”[7](22)孔子之所以如此编纂自有其中的道理。但是孔子非周之史官,他把周王室的《史记》和鲁国的《春秋》整合删削。由此一转手,性质发生了变化,政府的官史变成了民间的私家著述。私人著国史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孔子又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原来藏在王宫的国史民间是看不到的,所以也就不能知道“天子之事”,但经过孔子的整理传授,天子诸侯之事便流传于世间了。所以孟子又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周公制作《诗经》是作为政教之本,歌颂王者之丰功伟绩,以开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则是昌盛周道,拨乱反正,以为东周。
意蕴之三:孔子是周公之后的又一圣人
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实际上是指出孔子是继周公之后又一圣人。这在《孟子·滕文公下》也有交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把禹、周公、孔子作为前后相承的三圣,揭示了圣人道统的先后次序。《论语》中还不曾把尧舜与文武(或汤武)放在一起称述,而《孟子》中不但有“尧舜,性之,汤武身之”,还有“尧舜性者,汤武反之”这样的话。又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又极力盛赞孔子,《孟子》一书中孔子被提到八十一次之多。所以后人凡言圣人,皆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孔子又被尊为“至圣先师”。
而在孔子自己也以追循周公为志,其平生所志所学所尊仰者,独在周公。所以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朱子说:“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15](94)孔子生在鲁国,鲁为周公的封国,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春秋时期,礼坏乐崩,许多国家的礼乐之制已经不完善,但鲁国却完整地保存着周礼。《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大夫韩宣子使于鲁,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是周礼的践行者,上至鲁公,下至卿士,皆循礼而动。所以《礼记·明堂位》说鲁国“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孔子自幼受鲁国礼乐文化的影响,成为其“法则周公”的最根本原因。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太庙”即周公之庙。进了太庙孔子向专职人员请教礼制、礼仪,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孔子还曾西游洛邑,在实地了解了周朝政治文化以后,孔子喟然叹息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之时,夏殷之礼文献已不足征。所以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庸》拼合这两句话说:“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为什么从周呢?刘宝楠《正义》引《汉书·礼乐志》云:“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借鉴夏商二代之礼,加以损益,制礼作乐大兴文教,所以能成文武之政。孔子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所以《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文武”。朱熹说:“祖述者,远宗其道。者,近守其法。”[15](37)所谓文武之道其实就是周公之道。
孔子的德治思想亦可追溯到周公那里。《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以道德教化为为政治国的基础,反对单纯依靠行政、法制来治国,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为政》)。又特别强调当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些思想和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一脉相承。周公主张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强调“惟命不于常”(《康诰》);其“敬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无康好逸豫”(《康诰》),知“稼穑之艰难”(《无逸》);其“保民”思想,认识到“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蔡仲之命》),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其“明德慎罚”思想,在提倡“敬德”的同时又主张“敬明乃罚”(《康诰》)。周公的思想言论成为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论语》中还载有周公的言语,《微子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可能是孔子引用周公之语来教导弟子。《论语·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反过来即是说周公既有才能又有美德,既不骄傲也不吝啬。
综上,孔子尊周礼,行周道,以继承周公之志为尊。有感于周道衰微,而作《春秋》,拨乱反正,以昌明盛世。“《诗》、《春秋》相表里,《诗》之所刺,《春秋》之所贬也。”[16](124)《诗经》的雅颂部分有不少是歌颂文武之治,它虽然是诗歌,却是以韵文记史,周公制作《诗经》以作为政教之本,圣王之典,以开升平之世。孔子《春秋》秉承各国《春秋》义例及书法精神,标志着编年记事体史书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马银琴. 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重诂[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74.
[2] 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 日知录集释(全校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 钱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9.
[4] 维柯著, 朱光潜译. 新科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5] 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 上海: 中西书局, 2011.
[6] 葛志毅. 谭史斋论稿五编[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7] 王妍. 经学以前的《诗经》[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7.
[8] 钱穆. 中国史学名著[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5.
[9] 朱熹. 诗集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 孔颖达. 毛诗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1] 赵逵夫. 诗的采集与《诗经》的成书[J]. 文史, 2009(2): 1.
[12] 马承源主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 章太炎. 国学讲演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4]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8
主持人上场(男)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槐花飘香,柳絮纷飞,奏响一曲春天交响乐。(女)春天是诗歌的季节,春天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仿佛都写满诗意;
(男)这个季节总让人想起,一片片嫩绿的小草,一只只吟唱的鸟儿,一缕缕芳香的泥土,一群群奔跑的孩子。(女)而那些奋发我们前行的诗歌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犹如一股美妙的清泉,时时洗涤我们的心灵。(男)金山下,蒲江畔,曲水流觞,(女)阳光沐浴,柳丝含情,绿叶赋诗。(合)且让我们举杯,与春天痛饮,与诗歌畅游,相醉于马高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敬爱的诗人朋友,亲爱的观众朋友,(男女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参加马站高中2008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在此,我们感谢您的到来,愿您在这里度过美好温馨的时光。(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嘉宾,他们是: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最衷心感谢
(女)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男女合)马站高级中学2008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一(男)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合)春花春水春光春风,春思春寂春归春梦(女)这就是中国的春天,请欣赏《中国的春天》
朗诵者:高一(2)、(3)班同学
二(女)人生是美丽的奇迹,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男)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拥有着美丽的梦想!(合)那就让我们展翅高翔,让我们撑起生命的长篙,让我们启程远航,把命运交给未来,奔向为了,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男)请聆听《相信未来》
朗诵者:高一(5)班
三(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幅北国风光图令人魂牵梦萦,一代领袖毛泽东引领着我们走入了如此多娇的江山画面,请听诗歌朗诵《沁园春.雪》
朗诵者:高二(9)班
四(女)日月轮回,潮涨潮落,万事万物都有开始和结局。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注重自身生命的过程,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朗诵者:高一(1)班
五(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让我们把对春天的憧憬编织成一曲曲美妙的歌曲,唱响马高的校园。下面请欣赏《春天组诗》
朗诵者:高二(1)班
六(女)走进雨中,就走进了生命中最真的路!倾听雨中,才能结识丁香一样的姑娘!
请欣赏:诗歌《雨的印象》
朗诵者:七年(5)班
七(男)面对着清风,请把自己的诗情,留给春天的黄昏。面对着自己,请把心中的畅想,飞越渺茫的梦海。请欣赏:《清风吹断春朝梦》
朗诵者:八年(6)班
八(女)运动场上有你们地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地拼搏身影你象一只雄鹰,翱翔在晴空之中你象一匹骏马,驰骋在战场之中(合)我们为你欢呼跳跃我们为你骄傲同学们,在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2008北京奥运之际,让我们心怀奥运,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吧(男)下面请欣赏由高二(7)班范青青、洪星星同学给我们带来《奥运之心》诗歌朗诵
朗诵者:高二(7)班
九(女)爱你,有时并不需要言语,文明的行为,是最好的诠释;爱你,有时并不需要表达,回响的歌声,是最好的慰藉。请聆听《英雄赞歌.枝》
朗诵者:高二(2)班
十(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请欣赏:现代歌曲版《再别康桥》
十一(女)春天的阳光是多情的,它用叶的浓清,花的娇艳和风的缠绵为我们编织着迷人的梦境。让我们用喜悦去寻找春天的阳光,用欣慰去感受春天的温暖。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一树春天》
朗诵者:高一(4)班
十二(男)'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新的开始,春天是新世纪的希望。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的祖国,我要用太阳金色的语言,用心海浩瀚的蔚蓝为您写一首诗;请欣赏祖国诗歌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朗诵者:高二(3)班
十三(女)春天里,我们每天的感受都是新鲜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也是一种心情;更是来自心灵的一支歌。请聆听由高一(7)班李晓静同学给我们带来诗歌朗诵《像是一支歌》
十四(男)苍翠的高山,沉默不语,那是您的光辉形象,比它伟岸。(女)挺立的松柏,聆听您的英雄事迹,在您面前,才显得那么渺小。(合)让我们深怀一颗崇敬和感激的心,来缅怀先烈,告诉他们,我们永远记着你们!(男)下面由叶莹秀、黄慧彬同学给我们献上《阵亡将士纪念日》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9
一、唐诗中的“日”
任何文学作品的太阳,比不上唐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春天来了,诗人早上一出门,看见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高空,不由自主地发出“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惊呼!太阳底下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也是属于黎民百姓的;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春天的,更是属于一个盛世的,因此意象是非常丰富的。诗人有了雅兴,继续旅游,来到庐山脚下,看见日出随口吟出“日照香炉生紫烟”。早上的雾气经太阳折射出五颜六色的景象来,显得特别的壮丽,这种朝气正是诗人所具备的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特征。诗人坐在河边,极目眺望,看见西坠的红日,就唱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驰骋天外,没有胸怀若谷哪来的这般荡气回肠,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同样有人坐在河边,低头看见大江涌流,就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好像没有前面那位那么大气了。有的诗人走在荒原上,就吟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心里有点疲惫,看不到天涯尽处的芳草。太阳从春走到秋,诗人从早走到晚,这是自然的四季轮回,也是人生的艰难旅途。从诗句当中我们读懂了大唐王朝的兴盛发展到衰落,一个时代的车轮,在诗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反映到诗歌中,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其情感十分的真挚,其表现手法十分的多样。
二、唐诗中的“月”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我们读出了古人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看见月亮圆了又缺了,时而欢呼时而悲伤,心中就有了诗意。
月是乡愁。出门在外,看见月亮满盈了,就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家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不,李白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这一抬头一低头的功夫,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其意象内容十分的丰富,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月是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虽然我不能亲自陪伴你到遥远的地方去,但是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就是我,看见月亮就等于看见了我,我是时时刻刻伴随在你身边的。
月是历史的哀怨。“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戍边的将士换了一茬又一茬,连绵不绝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样一个迷蒙的夜晚,诗人杜牧的心情也是迷茫的,因为他听到了《玉树花》的亡国之音。一个盛世王朝在走到尽头的时候,往往发出靡靡之音。
月是修炼。“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走进自然,走进忘我的世界,诗人就是明月,明月就是诗人,幽静空旷的树林里,诗人在弹琴吟诗画画,外界的纷扰在这里销声匿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啊!只有潺潺的流水声回荡在山间,偶尔有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果割舍不掉红尘的恩恩怨怨,哪有这般的人生修养,我们从中能领悟到“禅”的思想内涵,佛家的至高境界,这也是生活的一项内容。
三、唐诗中的“春”
春是希望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是青春的象征,诗人就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春景图。“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是个丹青高手,她给人们描摹裁剪出一幅万里画卷,她是这般的人性化,这样的有情有义。这里完全没有风沙的肆虐,没有春寒料峭的不尽人意。唐朝的雨也是缠绵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看这种气度,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今天的人好好学习的地方。当然了,唐朝的春雨,也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无情,但整个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唐朝的春天,是中华民族的春天,是我们永远回味的春天。
四、唐诗中的“秋”
秋天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伤怀的,看见落叶了就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生命就像这个秋天的落叶一样,马上要凋零了。你在这里独自伤怀,那里有人寄予秋天非常高的期望,“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不比春天差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收获希望的季节,为何要那么悲观呢!至少也可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放下烦恼放下负担,尽情地饮酒。从这个意义上说,秋天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看看贾岛,满满的朋友情。在今天这个金钱社会里,难得有这种纯净的友情了,值得学习。
除此外,唐诗中需要品读的内容还十分的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间的荣华富贵社会的千罗万象,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正因为它的内容和王朝一样,非常的广阔和博大,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需要品读它的思想内涵,赏析它的艺术价值。教学中需要将其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唐诗的精神营养。
(王政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三中学 734300)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此,需要挖掘它的精神内涵,汲取一定的思想精华,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需要欣赏它的艺术价值,获取一定的艺术细胞,来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日月山水,春花秋月,是唐人眼中的好题材,需要好好的学习,将这些诗句当做实现人生梦想的铺路石,一块一块地装到自己的行李袋里。
一、唐诗中的“日”
任何文学作品的太阳,比不上唐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矗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春天来了,诗人早上一出门,看见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高空,不由自主地发出“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惊呼!太阳底下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也是属于黎民百姓的;不仅仅是属于一个春天的,更是属于一个盛世的,因此意象是非常丰富的。诗人有了雅兴,继续旅游,来到庐山脚下,看见日出随口吟出“日照香炉生紫烟”。早上的雾气经太阳折射出五颜六色的景象来,显得特别的壮丽,这种朝气正是诗人所具备的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特征。诗人坐在河边,极目眺望,看见西坠的红日,就唱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驰骋天外,没有胸怀若谷哪来的这般荡气回肠,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同样有人坐在河边,低头看见大江涌流,就吟诵“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好像没有前面那位那么大气了。有的诗人走在荒原上,就吟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心里有点疲惫,看不到天涯尽处的芳草。太阳从春走到秋,诗人从早走到晚,这是自然的四季轮回,也是人生的艰难旅途。从诗句当中我们读懂了大唐王朝的兴盛发展到衰落,一个时代的车轮,在诗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反映到诗歌中,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其情感十分的真挚,其表现手法十分的多样。
二、唐诗中的“月”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我们读出了古人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看见月亮圆了又缺了,时而欢呼时而悲伤,心中就有了诗意。
月是乡愁。出门在外,看见月亮满盈了,就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家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不,李白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这一抬头一低头的功夫,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其意象内容十分的丰富,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所在。
月是情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虽然我不能亲自陪伴你到遥远的地方去,但是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就是我,看见月亮就等于看见了我,我是时时刻刻伴随在你身边的。
月是历史的哀怨。“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戍边的将士换了一茬又一茬,连绵不绝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样一个迷蒙的夜晚,诗人杜牧的心情也是迷茫的,因为他听到了《玉树花》的亡国之音。一个盛世王朝在走到尽头的时候,往往发出靡靡之音。
月是修炼。“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走进自然,走进忘我的世界,诗人就是明月,明月就是诗人,幽静空旷的树林里,诗人在弹琴吟诗画画,外界的纷扰在这里销声匿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啊!只有潺潺的流水声回荡在山间,偶尔有山鸟,“时鸣春涧中”,如果割舍不掉红尘的恩恩怨怨,哪有这般的人生修养,我们从中能领悟到“禅”的思想内涵,佛家的至高境界,@也是生活的一项内容。
三、唐诗中的“春”
春是希望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是青春的象征,诗人就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看到的是充满活力的春景图。“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是个丹青高手,她给人们描摹裁剪出一幅万里画卷,她是这般的人性化,这样的有情有义。这里完全没有风沙的肆虐,没有春寒料峭的不尽人意。唐朝的雨也是缠绵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看这种气度,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今天的人好好学习的地方。当然了,唐朝的春雨,也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无情,但整个春天“万紫千红总是春”。唐朝的春天,是中华民族的春天,是我们永远回味的春天。
四、唐诗中的“秋”
有关于春天的诗篇10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对比;炼词
1 引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体诗(格律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唐诗语言优美、文字流畅、意境高雅、情感真挚、思想开放而深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库马克盛赞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美时曾说:“世界上哪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呢?”
《春晓》是中国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一首唐诗。此诗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中外许多著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都曾将其译成英文和其他文字。本文选取了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英译文,并对每篇译文的特点及其炼词略作剖析,以期对古诗英译有进一步的了解。
2 原诗与译诗的比较与分析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一:Witter Bynner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The Jade Mountain, Witter Bynner and Kiang Kang-hu, New York, Knopf, 1929)
简评:Bynner是英译中国古诗的名家。对于他的译文,评论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吕叔湘在这首诗的《赘言》中写道:“通首言之,仍是译中佳品”。
从炼词的角度看,Bynner在译文的前两句中使用了“light-hearted”和“singing of birds”,勾画出百鸟欢唱令人心怡神爽的美春景象,体现了原诗前两句的悦春之情。在三、四句的译文中引进了两个功能词“But”和“And”,分别表明了转折、并列的逻辑关系。汉语是意合语言,古诗的语言则是意合语言之极致。这不仅仅是汉语意合性的客观表现,更是诗人人为的结果,是与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的传统相一致的。我国诗歌的思维形态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而绝少逻辑思维。从形式上看,古诗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使用语篇衔接手段。古诗总是抽去一些连结的媒介,依赖事物间的一种潜在的应合,而不在语言的表面求得逻辑关系的建立,其知性活动是隐秘的、“诡奇”的,而这在英语诗歌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给古诗英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译诗中使用连词则会使知性活动物化于语言表面,使译诗带上浓重的逻辑思维色彩。而原诗中这些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深藏在诗人的潜意识中,并没被刻意显现出来。这首诗的语言和结构对于一个具有听说能力和基本自然现象常识的中国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简单易懂的。而且,尽管诗中没有使用连结媒介,但汉语重含蓄、重模糊和意境美的特质使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的神蕴和魅力。而诗的英译文却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来增加诗的意境之美。英语语言重逻辑分析及以形合表意义完整连贯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原文诗中省略的各种关联词在译文中必须加上才能反映原诗的情感,让说英语的读者领会诗的真正意境。
译文二:
Spring Dawn
Sleeping in the spring, one hardly knows its daylight.
Birds are heard everywhere trilling.
Thereve been sounds of wind and rain in the night,
How many blossoms have been falling?
(Ta Kung Pao, May 10, 1979)
简评:
译文二对诗题“春晓”中“晓”字的翻译有所不同。《辞海》中将“晓”定义为“天亮”,并援引“春眠不觉晓”为例,可见诗题之意应为:春天天亮的时刻。在英语中,“morning”指“beginning at 12 oclock at night, or especially at dawn, and extending to noon”其涵盖的范围明显大于“晓”,所以笔者认为,译文一将“晓”译为“morning”,忽视了“晓”的概念意义。
在人称上,原诗遵循汉文化的思维模式,强调“天人合一”,故而刻意将人称消隐;文章通篇未点明“谁”在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而且汉语句子是主题句,只要把事情本身说清楚,不一定要主谓宾各个句子成份齐全。尤其是古诗写作要求文字高度浓缩,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广阔的意境,抒发深厚的感情。但是,英语句子是主语句,语法结构较为严谨,主语不可缺。所以,古诗英译中增添主语就成了普遍现象。在翻译原诗时,译文一直接将消隐的主语译为“I”。可是笔者认为,原诗将主语消隐的目的在于激起读者的共鸣,孟浩然和其他中国诗人一样,以诗言志,以诗警世。所以,译文一的译法排除了读者,译文二中译者在增添主语时,将主语泛化为第三人称,从而与原文的思维方式相协调,因为使用“one”给读者的感觉是:某个人在讲述自己的认识,更利于与读者产生共鸣。
译文三: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简评:
翁显良先生是自由派翻译家,主张把格律体诗翻译成散体。他在《古诗英译》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译诗不是临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更不必受传统形式的约束,押韵不押韵,分行不分行,一概无所谓,岂不自由得很?”。由此可见,翁先生对中诗英译的原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的章法句法字法。从译文看,他的确没有逐字逐句直译,而是极力将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
对于这首《春晓》,传统的理解都认为是悦春之情掺杂着花落春残的怅婉,原诗前两句以极其简练的语言和极富代表性的事物描画了诗人于春晨苏醒,并觉察到万物复苏的场景。三、四句对风吹雨打、花开花落的自然变化,流露出一种岁月易逝,生命衰老的哀愁和伤感。
还有一种理解认为,这首唐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喜春-惜春-爱春的感情,层层递进,勾勒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春景。
“啼”字是这首诗的诗眼。Bynner将“啼”字译为“singing”, 表达鸟欢叫声,给人以美好的联想。译文二采用了“trilling”这个词,除了强调鸟鸣的喧闹,想必也是出于和最后一句中的“falling”押韵的考虑。
而翁先生的译文选用了“cry”一词。他曾说过:“孟浩然写的虽则是一日之晨,却已到三春之暮,‘啼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高卧松云的孟夫子,一朝梦觉,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然而他毕竟是风流天下闻的名士,……发而为绝句,更要讲究含蓄,于是有这首以清新婉约著称的《春晓》。五言四句,一声叹息:晚了!晚了!今天醒来晚了!春光难驻,风雨难堪,落红难缀……”。译者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出发,从“不觉晓”体会到诗中暗含着“醒来迟了”的由衷喟叹,又根据“花落”联想到“风雨”的无情,还将“(鸟)啼”与“花落”相联系,从而感悟到诗人笔下的“啼鸟”不是在高兴地“啼啭”,而是在为“花落”哀伤地“啼哭”,故而才选定了兼有“叫喊”与“啼哭”两重含义的“cry”一词。该词作为诗眼出现在译诗中,能把诗人淡淡的感伤之情巧妙而又准确地蓄含在译诗里面,译者炼词的良苦用心也自见其中。
笔者认为,诗本是触景生情,由情而生的。不同的理解,只要说得通,不妨存异。理解原诗是译诗的第一步,理解的准确只是相对的,那么译文的准确也是相对的。唐诗语言凝炼、意蕴丰富,常常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而诗人竭力构造和渲染的诗化的意境,浪漫的氛围也就蕴藏在这一模糊之中。以本诗为例,由于对“啼”这一模糊性较强的词语的看法的分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译法。颂春则“啼”为愉悦的高歌,惜春则“啼”为悲凉的“哀泣”。不同的译法出于对“啼”字的不同理解,都可谓佳译。然而无论是 “singing”,“trilling”还是 “crying”,都不能像原诗的“啼”字那样,赋予读者多重联想,令人觉得可惜。同时译文三在措辞上添加了较多于原作的解释性手段,例如,译文开篇的第一个词“Late”。原诗中的愁绪很平淡,诗人是在慵懒的春眠觉醒后,听着窗外的鸟啼声,记起夜晚有过风雨,便想到该有一些花瓣被打落了吧,诗人的愁绪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思维中滋生出来。但“Late”一词直接突出了原文中没有的表明的深层信息,破坏了原诗不尽意、在言外的美感。这样把译者对这首诗的理解表达出来,虽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本诗,但似乎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读者似乎过早地被点化,原诗中原有的独具匠心的“含蓄”一扫而空。
3 总评
关于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众说纷纭,就形式与内容问题,有的译者主张以保存内容为主,有的则重在保全形式。从译诗的方法来说,有直译派、意译派;有散体派、诗体派;有现代派、改译派等,真是见仁见智。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诸多译本往往各有千秋,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总的说来,每译文都不能给读者欣赏原诗的全面的感觉,都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缺憾。所选各个译文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他们在中诗英译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均堪称译界高手。即使这样,他们的译文与原诗也有着一定的距离。可见,中诗英译的确很难。译者或是因为缺乏理解,或是因为保全格律,或是因为体现神韵,从而使得原诗的特点难以全部重现。但正如刘重德先生所说:“诗可译,但难译”,译诗者都需要有一股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精神,无论多么艰难,都应力求做得更好,译得更贴近原诗。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通过对多种译文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各种译文的得失,又能欣赏到各种译本的不同风格,不失为提高翻译水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之义译. 谢尔《埃斯库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内幕》[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Second College Edition, New York and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3] 徐国萍.《春晓》英译之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1,(3).
[4] 张冬贵 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2002,(7).
[5] 陈爱钗. 中国古诗英译中不可译的处理[J]. 福建外语, 2002,(2).
有关于春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0 19:12:35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中学物理运动学有关问题分析 2022-10-13 11:45:26
教育和学生的未来有关探索 2022-07-10 15:23:48
建筑设计有关共用楼梯的依据 2022-04-18 10:55:15
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有关工作实施意见 2022-10-11 03:23:42
农村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实施方案 2022-02-20 09:55:33
气象“三农”服务有关思考 2022-11-28 1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