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6:52:52

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1

1.培训对象的资格和需求难以确定,培训市场运行不规范。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在明确就业技能培训条件(一是有就业要求,二是有培训愿望)的同时,使培训政策的帮扶范围不断扩大,培训对象除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外,还包括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几乎涵盖所有未就业人员。随着培训对象范围的扩大,培训对象的资格审核难度也随之增加。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很难解决培训需求的真实性等问题。目前,许多地方采取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由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先行组织实施免费培训,然后通过审核将培训补贴拨付培训机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解决就业问题是国家培训补贴政策的初衷。而当前的职业培训机构大多数是民办性质,他们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提供的培训条件常常受成本收益的约束。由于培训市场没有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补贴,千方百计扩大生源,甚至组织一些没有培训需求的人员参加培训。比如农村转移就业培训,一般情况下,春节过后外出务工人员都出去务工,在家的人数很少,培训机构把农村的老、弱、病等留守人员召集起来进行培训,以赚取培训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补贴资金的浪费,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培训资金应有的作用。同时,受培训机构条件及专业的限制,培训后是否能实现就业也难以保证。2.培训内容缺乏与市场需求对接,培训监管的精准度不够,短期培训严重影响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多数民办培训机构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开设培训项目时缺乏市场需求调研,选易避难,只注重培训项目数量的增加,不注重培训质量的保证,导致职业培训技术含量不高。培训机构受经费投入、办学实体实力等因素制约,办学资源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培训质量。近年来,国家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放宽,劳动预备制培训期限由原来的2~3年缩减为半年到1年,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大量就业资金用于补贴短期培训。再加上大部分民办培训机构为了降低运行成本,有意简化培训内容,缩短培训时间,致使培训对象受训时间缩短,有的培训时间只有几十课时。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扩大生源,宣传时说培训人员可以“随到随学”,但在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滚动式“随到随学”的形式不可能使学员得到高质量的培训。这样就会导致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培训后受训对象的技能水平依然低下,适应不了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初高中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就业岗位,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失去生源,中等以上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而没有一流的技术人员,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造成我国的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全国各地因技能培训补贴引发的就业资金违规违纪使用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除相关人员的主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培训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监督,培训过程没有统一的、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培训监管的精准度不够,主要在于培训补贴政策与现实需要脱节,市场是调节劳动力的主导因素,劳动力的市场化势必要求劳动者的技能需求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而目前技能培训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要做到培训补贴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化要求相适应,国家就必须对培训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扶贫的优势

1.高职院校的公办地位保证了培训对象与项目选择的精准对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是各级政府所属的公办学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职院校在当地政府的监管下,办学方向与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培训对象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需求,也可以接受培训教师的指导,为其量身选择培训项目,享受“专业选择—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由于不以赚取培训补贴资金为目的,因此对培训对象的选择审查能够严格准确,保证了培训对象的身份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使真正的未就业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得到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2.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保证了培训对象能得到高水平的精准培训。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高职院校拥有大批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他们既能为培训对象讲解理论知识,又能为培训对象进行技能操作示范,更能将自身的企业工作实际经验融于其中,使培训对象获得高质量的多重收获。3.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条件保证了培训对象动手操作能力的精准提高。高职院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硬件设施较为完善。高职院校在申报开设各个专业时,要经过上级部门及专家组的评审。只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均达到要求,才能保证招来的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才可以获得专业的开设和培训资质。因此,培训对象尤其是贫困人员在高职院校接受技能培训,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使用设备及工具操作练习的机会,从而使培训对象的动手能力得到质的提高,为其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政府推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扶贫的策略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调整补贴政策,促使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短期培训补贴曾经对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中长期的技能人才培养已不适用。随着产业升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政府应及时调整培训补贴政策,逐步取消对短期培训的补贴,将扶持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上。从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建设入手,加大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能力和水平。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除实行学费全免和发放助学金的政策外,实行奖学金制度,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鼓励初高中生完成学习技能的培训,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鼓励家庭困难的初高中学生到高职院校进行3~5年的学习,这样既避免了短期培训补贴的资金浪费,又为长远的产业发展培养大批的高技能人才。2.强化技能就业政策导向,调动高职院校开展精准扶贫性质的技能培训。劳动力的市场化必然要求职业技能培训走市场化的道路。国家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的受益者应该是培训对象,尤其是贫困人口中的培训对象。但目前实际的主要受益者成了培训机构,因为培训机构只要开展了符合要求的培训就可以享受培训补贴,而培训对象或培训内容却不一定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后未必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应该重点放在通过扶持就业达到精准扶贫上。比如鼓励企业联合或委托职业院校进行就业人员的上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通过补贴高职院校培训经费、代缴受培训人员社会保险费等其他补贴办法,调动职业院校扩大技能培训的积极性,调动家庭贫困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对于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实现自谋职业、自我创业的人员,重点进行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四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功能必然从单一地培养专门人才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高职院校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还没有发挥主力作用,更谈不上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而要真正实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就业和创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贫困人口。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得最直接、最密切,对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调动和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开展针对贫困人员的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作者:李惠民 郑强 王永康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韩娟.中国劳动力培训的模式选择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2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2

为充分发挥全省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院校、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教秘〔20*〕705号),要求各地各校上报面向社会开设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经学校申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初审和省教育厅审核,现已将培训项目向社会公布(见附件1)。为切实做好培训项目落实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培训工作领导体制。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培训项目学校校长要亲自过问培训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加强与农委、劳动、扶贫等部门的联系,主动承担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培训任务。同时积极拓展培训市场,大力开展各类培训。

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资源,要排好教师、设备和培训内容,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大力开展培训宣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培训工作。要认真研究相关群体的特点,创新宣传手段,通过报纸、电视、宣传单等多种媒介深入乡镇、社区,开展针对性宣传活动,力争使更多需要培训的群众获取培训信息。

四、务必保证培训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对培训项目的指导监督,有效地实施培训教学,确保培训质量,要紧紧围绕学员的学习需要,加强学员实践技能的培养,确保参训学员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水平。

五、努力加强就业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要高度重视学员的就业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争取订单培养计划,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3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整合培训资源和资金,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挥最大的效益,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二条为更好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立*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

第三条职业技能培训是指由*市直劳动、教育、农牧、妇联、团委、残联、扶贫办等部门组织的培训时间在1个月(或培训时间在140学时)以上的,以促进劳动者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就业能力培训或创业培训。

第四条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员的学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补助,或对培训机构因降低职业技能培训收费标准而给予的补助。

第五条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自治区专项支付资金、市本级财政性资金及通过失业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支的培训费、社会捐助等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六条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以培训对象直接受益为原则,以培训代金券等形式直接发放给培训对象,或者直接对降低职业技能培训收费标准的培训机构给予补助。

第七条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只对*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特定培训对象给予补助,不包括其他人员培训。

第八条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由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具体培训任务和项目的特点提出方案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后报*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决定。

第二章培训机构的确定及要求

第九条每年年初,根据*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监察、审计及劳动等培训主管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程序,对培训项目在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中进行政府采购。对中标的培训机构确定为*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定培训机构。

第十条以后年度培训机构的确定,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监察、审计及劳动等主管部门对上一年度*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定机构进行考核,合格达标的培训机构可继续保留资格;或根据当年培训计划等情况按照公开招标程序重新进行确定。

第十一条由于残疾人培训具有特殊性,对其培训机构的确定,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监察、审计、残联在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等开设适合残疾人特点的专业(工种)培训机构中公开招标确定。

第十二条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就业需求,提高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技能,科学设置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选用劳动部门规定的教材或开发适合培训对象专业技能要求和就业特点的教材,注重操作技能,严格培训管理,加强就业衔接,提高培训就业率。

第十三条经政府公开招标确定的指定培训机构要向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报送以下教学管理资料:专业设置、开设课程、选用教材、教学计划;学校章程、学籍和学校以及教学管理制度;招生简章和广告以及学校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推荐就业等资料实行备案制。

第十四条经政府公开招标确定的指定培训机构要在每期培训班开学前将参加培训人员名册及教学计划安排报培训主管部门备案,做为培训主管部门审查、监督培训计划执行,考核培训机构及其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培训时间在1个月(或培训学时在140学时)以上,或经*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认的特殊性短期培训,由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培训专业(工种)所需培训时间要求,提出培训时间建议,报市财政局会同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第十六条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对象充分就业为目标。培训对象的培训考核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证率要达到82%以上、就业率要达到90%以上,对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指定培训机构,按照实际完成的比例支付培训资金。

第三章培训代金券的发放

第十七条“*市职业技能培训代金券”(以下简称代金券)由*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内容确定发放。

第十八条代金券的发放对象为经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确定的特定人员。

第十九条代金券由*市财政局负责监制(样式和资金额度另行规定)。

第二十条代金券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使用,代金券必须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本人签名。

第二十一条培训对象每人三年内只能享受一次培训代金券。

第二十二条代金券填写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种必须要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校)或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培训或鉴定工种资质相一致。

第二十三条培训等级以初级工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兼顾中级工的培训,具体培训等级、内容由市财政局会同培训主管部门根据具体培训对象确定。

第二十四条代金券的发放程序:代金券由培训主管部门注明培训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培训项目名称等内容,加盖*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公章后,由培训主管部门直接发放到培训对象手中。培训对象据此根据培训专业(工种)到政府采购确定的指定培训机构凭身份证和户口办理培训手续后接受培训,培训对象在代金券上签字后将代金券交与培训机构。

第四章资金申报、拨付和使用

第二十五条凡属于本办法(试行)列入的培训主管部门要在每年11月底前将下年度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其资金计划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根据各部门报送的培训、资金计划,统一汇总全市下一年度的培训、资金计划,报*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培训计划及资金总量。市财政局根据培训资金计划将培训补助资金预算指标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将预算指标下达到各培训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市财政局根据培训主管部门培训项目进度,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直接将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统一拨付到承担培训任务的指定培训机构。

第二十七条采取培训代金券补助方式的,培训主管部门依据经审核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代金券、办班通知、原始签到册、培训结业花名册、部分结业证书复印件、推荐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名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人员名册、收费凭证和部门验收证明等有关材料,对培训机构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报告提出审核意见,并申请市财政局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机构。

第二十八条采取降低职业技能培训收费补助方式的,培训主管部门依据经审核的培训机构提供的项目合同书、办班通知、原始签到册、培训结业花名册、部分结业证书复印件、推荐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名单、职业技能鉴定通过人员名册、收费凭证和部门验收证明等有关材料,对培训机构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报告提出审核意见,并申请市财政局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机构。

第二十九条从失业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支的培训费,按照自治区下达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主管部门对指定培训机构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报告的审核意见,由市财政局以文件形式下达到培训主管部门,培训主管部门据此从基金中将培训资金转入*市财政局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专户,市财政局按培训进度以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

第五章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第三十条市财政局负责全市各培训主管部门培训资金计划的汇总和上报,负责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培训及其资金计划的下达,并根据培训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财政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和工作经费,负责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培训机构政府采购,进行代金券的印制与管理;配合培训主管部门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检查、验收和总结。

第三十一条市审计局负责对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计划、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确保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规定规范使用财政培训资金。

第三十二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对职业技能培训各工种的技能等级鉴定等工作,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运作,保证培训对象及时接受技能鉴定。

第三十三条市教育局负责配合各培训主管部门利用本系统职业学校的技术和资源,积极承担培训任务,认真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第三十四条培训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培训计划的申报、实施,负责组织、协调对经政府采购后确定的本部门业务范围内指定培训机构及其培训方案、培训教材、培训质量的审核、考核工作,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培训代金券的发放、管理,负责组织、协调对本部门培训项目的考核、验收、总结,负责审核指定培训机构拨付职业技能培训财政补助资金报告及其申请拨付工作;负责积极争取自治区对口部门职业技能培训资金。

第六章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培训机构不得因财政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而借机提高收费标准,增加培训对象的学费负担。凡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变相缩减培训时间的指定培训机构,一经发现将取消该培训机构下年度参与*市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投标资格,并相应核减其补助资金。

第三十六条培训项目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第三十七条指定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对象台帐及其就业台帐,报市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备查。对培训对象培训后考核合格率在95%以下、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证率在82%以下、就业率在90%以下的培训机构,将取消下年度参与*市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投标资格。

第三十八条培训对象领取培训代金券时,要登记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并要有签字、签章(手印)。

第三十九条对未按规定培训内容和指定培训机构使用培训主管部门发放的代金券的,市财政局不予资金结算。

第四十条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项目中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工种),在培训对象职业技能鉴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该培训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送市财政局审核备案;对培训不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工种),在培训对象培训班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该培训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送市财政局审核备案。

第四十一条培训主管部门于12月底前,向市财政局报送当年培训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资金安排及使用情况报告。

第四十二条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公示制度。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要对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培训人员、收费标准、资金补助、资金使用及培训就业等情况,在部门政务公开栏、网站、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及培训机构的培训点向社会进行公示。

第四十三条市财政局和培训主管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认真查证落实举报事项,对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市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管理,规范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的手续,遏制虚假广告,保障举办者、办学机构和广大接受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人员的合法权益,引导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和诚信办学,现就加强我市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的备案范围

凡经批准设立的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刊登、播放,或者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自行张贴、散发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均应报审批机关备案。

二、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的内容

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包含以下内容:办学机构的名称(全称)、简要情况(含学校的性质);审批机关;办学地址;办学许可证号;办学层次、办学条件、招生对象;招生专业及招生数量;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期限;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颁发何种证书;报名办法等。简章和广告内容必须真实,不得有虚假内容,不得误导受教育者。

三、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程序

(一)备案办理时限。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于拟日10个工作日之前报审批机关备案。

(二)备案提交资料。申请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的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需提交以下材料(一式三份):

1.办学许可证(或批准办学文号)和招生文件;

2.填写完整的《*市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表》(需加盖单位公章及负责人印章);

3.招生简章和广告样稿(含文字、图片、影音资料等)。

(三)备案受理机关。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工作由办学机构的审批机关受理。

市劳动保障局批准设立的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须将申请材料送市劳动保障局职业培训处;区劳动局批准设立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须将申请材料送其审批的区劳动局办理有关手续。

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凭加盖了受理单位备案印章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表到有关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办理手续。

四、民办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的法律责任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一条:民办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凡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的,由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后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民办学校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骗取钱财的,出资人不得取得回报。民办学校未履行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手续而擅自在媒体刊登、播发,或通过其他形式张贴、传播、散发招生简章、广告的,或者备案后擅自更改有关内容的,或者未办理续期备案手续而使用超过备案注明的有效期限的招生简章、广告的,审批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对有关学校和媒体予以通报批评;对招生简章和广告内容严重失实,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将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5

第一条补贴对象及条件

凡对当年新招用且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需劳动保障部门鉴证)的持《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残疾人证》或《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优惠证》的本区户籍城乡劳动者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区行政区内企业,可以申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培训的专业原则上既是本企业岗位所需,又是国家劳动部门列为就业准入的职业;

(二)具备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所必须的师资、教学实习场地和设施设备,且对应专业的师资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培训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教学大纲达标,培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第二条补贴标准及经费来源

按照我区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的70%执行,最高不超过700元/人(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费)。其经费由区财政专项安排。

第三条补贴申报程序

(一)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前,书面向区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交培训申请,由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对其资格进行审查,经审查同意后,企业再向区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供《企业职业培训开班申请表》,并附上培训教学计划、使用教材、课程表、培训场地、设施设备、任课教师情况,报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认定后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由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组织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验收培训成果。完成培训计划、达到培训要求的企业,按照培训本区户籍员工合格人数,向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并报送以下材料:

1.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2.企业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表;

3.企业培训学员花名册;

4.企业培训学员考勤表;

5.培训人员的《居民身份证》、《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或《残疾人证》或《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优惠证》、《职业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6.培训人员与企业签订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二)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查并填写《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审批表》,报区财政局审批后,由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将审批补贴支付给企业。

第四条培训的管理

1.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合格的,由企业颁发《职业培训合格证》,由鉴定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2.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采取日常巡查、重点抽查、举报专查等方式进行培训质量监控。对在培训工作中,未按相关要求实施培训,弄虚作假的,不予审批补贴;对虚报、骗报的补贴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享受培训补贴的企业应及时将培训补贴情况记录在持证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残疾人证》、《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优惠证》上。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6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7

一、培训完成情况

2020年我县围绕“中式烹调+乡村旅游”、返乡创业培训、驾驶培训、挖掘机培训、SYB创业培训等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开展16期培训,培训78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5人)。

二、培训对象

我县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认真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在培训对象的资格审核上严格把关,通过下发培训意愿摸底调查表和走村入户初步掌握我县劳动力培训需求,并结合当年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经查,我县职业技能培训对象为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五类人员。

三、培训项目情况

(一)培训机构选定

我县严格按照《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2020年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通知》文件要求,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共2家培训机构承担我县职业技能培训,分别为:州万祥职业培训学校、都江堰永泰工程机械技能培训学校。

(二)培训监管情况

一是培训前期工作。培训前期培训机构均向我局提交开班备案申请表、培训方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培训资金使用方案等相关资料;二是培训期中工作。在培训开展期间,我县通过实地检查的方式,不定期开展培训期中检查,检查培训开展、学员签到、培训课时是否符合规定等情况,并做好培训督查记录台账;三是培训后期工作。培训结束后,严格要求培训机构按照培训资金申报内容,提供培训资金申报材料。并由就业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三部门分别进行核实、审核、复核。

(三)培训资料监管情况

经查,我县2020年培训资金申请材料齐全,符合相关文件要求。具备由培训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资金申报表、资金申请函、费用清单、开班申请、培训方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培训学校师资证明和学校资质证明、开班公示、开班公示名单、培训简报及影像图片资料、结业公示、结业公示名单、学员报到花名册、课堂教学登记表、考勤表、结业登记表、培训学员户口薄或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培训协议或合同等相关材料。

四、资金支出监管情况

(一)资金拨付

我县根据参训人员是否达到规定学时,是否取得相关证书,通过公示栏和电视台进行公示后,按其合格率进行资金拨付,2020年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品牌培训等资金支出107.05万元,培训资金均已发放至培训机构。

(二)资金管理

我县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支付采用专项资金管理模式,由县财政集中支付、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将培训资金申报材料报请县就业局核实,县人社局审核,县财政部门复核后将培训补贴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培训资金使用按照其使用范围,用于学费补助、食宿补助、教材补助、教师授课费、影像资料制作费、证书制作成本费、交通补助等与培训相关的费用支出。

五、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难度大。一是贫困人口分散,地域跨度大,组织集中培训难度大;二是4月底至10月属于我县大部分群众外出采挖野生药材、菌类时间,在家人员较少,组织集中培训难度大;三是部分贫困劳动力注重短期的务工收益,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集中组织贫困劳动力培训难度大。

(二)下步工作打算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8

经过认真的筹备,春节长假后我县第一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标志着我县惠及返乡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喜事、好事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展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失业返乡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我县陆续出现失业农民工返乡,截至目前,全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含季节性返乡)已达4.03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的8.5%,其中,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已达到2.99万人,占失业农民工返乡总数的74%。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已成为我县当前就业工作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县劳动就业部门举办本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市、县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对各乡镇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愿望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实际需要,举办本期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失业返乡农民工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八大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

“外出务工把钱赚,不在家里当穷汉”,已成为同志们的共识。但我县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技能,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外出务工,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者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劳动者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农民工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落实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的实际举措。

在此,我希望在座的农民朋友,要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确保此次职业技能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为重点,以扩大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协调配合”的原则,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培训转移与就地转移并重的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促进全方位就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齐抓共管。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引导和扶持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共同做好指导、服务、检查工作

2.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我县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为主渠道,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按需施教,扩大就业。根据我县劳动力资源现状搞好劳动力市场分析调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工会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就业的效果。

二、培训内容及机构

(一)培训对象

符合国家规定的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条件的人员,身体健康,年龄在16周岁至50周岁之间,参加预备制培训学员年龄可放宽至15周岁,参加困难企业在岗培训的职工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培训类型、时间、方式及要求

1.技能培训(含预备制培训):实行长短结合,开展时间一般为实际天数至12个月,其中,针对“两后生”的预备制培训,培训时间为6—12个月。订单和定向培训,培训时间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需求合理确定。其他技能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5天,具体培训课时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工种需达到的规定课时为基础,在合理范围内核定,培训期间每天培训课时不超过8课时,时间超过一个月的长期培训,每月应适当安排学员至少休息2天。技能培训每班不应超过60人。

2.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分为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和EYB(扩大你的企业)四个阶段的培训,每班不得超过30人。其中,GYB培训时间为3天,培训学时24课时。SYB培训时间为10天,集中培训学时80课时。IYB和EYB培训时间为5天,集中培训学时40课时。SYB、IYB、EYB培训对培训合格学员的后续指导服务不少于6个月,半年内每周向学员提供不少于8小时的咨询指导服务。

3.企业职工在岗培训。由企业依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对在岗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具体培训课时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工种需要达到的规定课时为基准,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需求,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合理范围内核定。培训相关要求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

(三)培训机构

凡3个月以下的短期培训,原则上主要由县内具备培训资质的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承担。3个月以上的就业培训,原则上统一集中到县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三、实施方式

(一)生源的组织。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目标任务的通知》(从府办发〔2012〕32号)要求,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情况积极组织劳动者参加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向广大劳动者宣传、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劳动者的意愿和培训专业,由户口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报名登记,核实其基本情况报县就业局审核同意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到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对象的车费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二)申报开班计划。培训机构必须在开班前10天将开班计划报县就业局审核。审核内容:培训机构资质、办学条件、教师师资、培训教材、培训农民工、培训工种、培训目标、培训地点、培训时间、课时安排等。原则上开班每班不超过60人。

(三)加强监督检查。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后同意开班的,在开班期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要协调县纪检监察、财政、工会等部门组成专项监督检查组开展检查,及时记录培训机构培训和监管情况,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发现问题的,要限期整改,如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将取消该班计划,并通报批评。

(四)检查验收。采取检查项目档案、走访培训对象、抽样已转移的参训对象进行核实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考试与考核。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对参加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学员,职业鉴定机构要积极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鉴定合格的要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并予以记载,并纳入数据库管理。

(六)网络监管。在培训期间,培训机构要及时将培训资料录入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网络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的监管作用。

(七)资金拨付。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及时将培训资料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经财政部门复核无误后,按规定及时划拨培训补贴资金给培训机构。

(八)经验交流和奖惩。各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收集、分析和总结推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规律,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个人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职业技能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印度;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演变;启示

印度早在1936年就出台了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伍德报告》。回首印度职业技能政策发展历程,可分为印度独立以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萌芽期、1947—1960年的形成期,1960—2000年的发展期,2000—2020年的逐渐完善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与规律。

1印度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萌芽时期(1947年以前)

印度在被殖民统治早期,技能培训还未正式出现,民间技能传承还多以父子相传、师徒授受的方式进行[1]。随着印度工业化的发展和战争需要,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伍德报告》(1936年)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具体方案做了明确要求,提出印度各辖区,可根据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开班对口职业培训,建立了负责行业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因此,《伍德报告》可被认为是印度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最早期政策文件,在此推动下,印度开始开办职业教育。后来,又有1941年的“战争技术人员”培训计划;1944年的“萨金报告”等非正式文件。总体来看,印度职业技能培训在该时期发展较缓慢,尚无较完善的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文件颁布。

2印度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初步形成时期(1947—1960年)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国内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开始实施第2个五年计划以后,第二产业的支柱行业重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上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印度开始实施“工匠培训”计划,并于1952年成立了负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专门机构——中等教育委员会,1953年颁布了《中等教育委员会报告》这一政策文件,报告提出,在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强调发挥学徒培训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手工艺和生产技能,学习技术、商业等实用性课程,为以后毕业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一时期,尽管印度政府还未为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或政策制度,存在培训师资缺乏、培训各机构沟通不畅等问题。但印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机构,在学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学校,技能培训更加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教育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后来的政策制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印度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快速发展期(1960—2000年)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进行了经济社会改革。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印度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劳动市场,加上信息的发展,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社会急需大量的技能人才。为解决技能人才的紧缺,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度政府积极探索技能发展的政策文件[2]。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多项涉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如1961年出台的《学徒法案》《理工学院法案》、1968年和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1966年的《教育委员会报告》,1987年颁布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法案》,印度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间里程碑式的文件是1986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这个政策是对1968年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完善,并于1992年进行再次修订。涉及技能培训的政策内容:一是教育公平方面,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消除教育不平等,注重妇女的教育,让妇女参与到更多的职业培训中,为妇女提供特殊支持;关注发展部落等落后地区民众的教育;为残疾和智障儿童提供正规教育,并进行联合培养。二是在教育体制中方面,“10+2+3”学制在全国得到普及,“10”的前5年为小学教育,中间3年为初中阶段教育,后2年为高中阶段教育;“+2”为教育分流,分为学术流和职业流。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是一个比较详尽的培训政策文件,文件中重点提出关注妇女、儿童、残障等特殊群体,实现了教育分流,规范了教育过程,这一时期的制度职业培训技能政策文件纷纷出台,使其获得了较快发展,为印度国内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政策保障。

4印度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逐渐完善期(2000—2020年)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各国针对环境变化提出了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问题,相应地,印度也面临着这样的经济转型发展,基于印度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印度实现经济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技能短缺,如何培养劳动者以使其技能匹配于转型发展需求,是必须面对的难题。当前,印度劳动力总量大约为4.87亿人,约57%在非农业部门就业。只有4.69%的劳动力接受过正式技能培训,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英国为68%、德国为75%、美国为52%、日本为80%、韩国为96%。若将接受过正规技能培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排除在外,那么低技能劳动力约有4.504亿。其中,接受过正规培训且能熟练运用培训成果的非农业工人最多占5.4%,即印度大部分劳动力不具备熟练技能,而现有技能也多为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可见,印度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在现有劳动力素质基础上促进其接受必要的技能提升培训。国家技能开发公司在2010—2014年间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直到2022年,印度的24个关键部门需求的技能人才数量会超过1亿。印度每年有2614万人达到劳动年龄,假设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劳动参与率分别为90%和30%[3],那么每年至少有1616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除了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外,剩下的绝大部分劳动力都需要获得技能,2014—2022年间需要进行技能提升的人数会超过1亿人。在这些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2003—2004年度发展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劳动者技能开发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2009年出台了《国家技能开发政策》是印度政府针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第1个专门的官方文件,该政策在2015年修订为《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2012年出台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这些政策对职业技能培训做了详尽的规定,这一时期印度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逐渐得到完善。4.1《2003—2004年度发展计划》。《2003—2004年度发展计划》单列章节对劳动者技能开发问题进行专门规划,成为印度历史上第1个将劳动者技能开发问题单列章节呈现的官方文件。《2003—2004年度发展计划》提出了印度劳动者技能开发的几个重要理念:其一,倡导包容性技能开发理念,强调关注农村青年、女性、种姓、部落、少数民族、辍学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技能开发;其二,提出基于个体需求提供适宜的技能培训,充分考虑到个体的技能基础差异和所在行业差异;其三,根据就业市场技能需求制定培训课程及内容。4.22009年《国家技能开发政策》。《国家技能开发政策》认为提升弱势群体技能水平是印度技能开发的前提,故虽然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熟练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但同时贯彻包容性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视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女性、穷人、固定种姓和固定部落、少数民族、残疾人、失学儿童均覆盖在内,政府为其提供技能培训机会,解决交通不便、资金不足等培训困难,旨在提升印度弱势群体和下层阶级的技能水平,同时考虑到区域发展均衡、民族发展均衡等问题[4]。《国家技能开发政策》分行业实施技能培训计划,技能培训工作在农业和制造业分别铺开,按培训目标群体的技能现状分层推进培训计划,既关注培训效率也兼顾社会公平。以制造业中的食品加工业的技能培训为例,其技能培训计划分3个层次开展。其一,针对没有食品加工业从业经历者,开展定位于食品加工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技能培训。政府资助326个食品加工培训中心向弱势群体开放,提供能快速掌握的实践课程,培训设计以短期灵活性课程为主。其二,针对食品加工业从业者,技能培训的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能更新和技能提升,以短期培训为主。其三,针对高级技能人才定位于企业家、管理者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为较为复杂的食品加工和企业管理内容,以长期培训为主。4.32015年《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印度政府于2009年颁布《国家技能开发政策》,其后每5年根据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修订一次。2015年颁布的《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是对《国家技能开发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该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快速技能发展需求,以及提高技能水平和可持续性。《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着眼于印度全国范围内的技能活动,旨在统一技能标准以使各项技能更好地与需求对接。该政策指出,技能发展是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个人、行业组织等共同的责任,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通过发展技能来提高就业率和生产力水平。印度政府根据《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成立了技能发展和创业部(MSDE),作为该政策的主要领导部门,负责制定技能开发框架解决技术人才供需脱节问题,负责相关政策的执行与协调,通过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培养具备新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5]。《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旨在打造一个高标准、大规模、快速学习技能的生态系统,打造能够创造财富和就业的创新创业文化,从而确保全国公民具备保持长久生计的能力。4.3.1技能发展政策核心目标。《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技能发展部分的核心目标是促使劳动者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个人潜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劳动者个人技能发展的红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着眼于青年成长需求和雇主生产发展需求,为年轻人和雇主提供高质量技能培训;2)从横向和纵向为劳动力提供成长机会,促进技能培训与正规教育的无缝衔接;3)注重结果导向,通过高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从而改善个人生计,同时提高三次产业的生产力;4)提高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质量和能力,为人们接受技能培训提供最方便快捷的服务;5)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以满足行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6)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实现技术劳动力供求匹配;7)鼓励雇主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标准、开发培训课程、提供学徒机会、参与培训评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国家技能培训标准不断提高;8)实施符合全球标准的劳动力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以拓展劳动力流动范围、促进劳动力流动;9)利用现代技术对国家技能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和监督;10)充分重视在职培训的价值,将工作场所的学徒培训作为所有技能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1)确保社会底层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有同样的机会接受技能培训;12)开发女性人力资源,或者制定适宜的技能培训内容,或者开展专门面向女性的技能培训,促进女性就业,提升女性劳动力参与率;13)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均承担起技能发展的责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4.3.2创新创业部分政策核心目标。《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创新创业部分的政策核心目标是协调和加强全国创新创业发展所必需的因素,具体包括:一是促进创新创业文化发展,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倡导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三是为潜在的创业者提供支持;四是在学校教育系统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五是培育创新驱动的精神,解决社会底层人口的需求;六是为创新创业扫清发展障碍;七是为创新创业提供信贷支持;八是促进女性创业;九是满足社会底层和偏远地区的创业需求。4.3.3促进技能发展方面的措施。《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紧密配合“技能印度(SkillIndia)”的目标展开,为劳动者的技能发展提供了激励和支持,以达到技能发展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劳动者的措施。《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旨在激发劳动者接受技能培训的渴望和热情,通过建立纵向衔接的教育体系,确保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也能够像普通教育一样获得学位,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促进劳动者具备建构可持续生计的能力,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为实现上述目标,印度政府提供了如下支持。一是从国家层面协同著名人士、社会媒体等发起技能发展运动,来提升国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将大学和相关机构作为技能发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三是普通教育引入职业培训方式,将技能培训整合到9年级及以上学生的普通教育内容中,技能培训的比重不低于25%。四是政府在各类制度中加入特定条款,鼓励用人单位聘用经过认证的、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咨询。五是关注年轻人和女性技能提升,为无法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年轻人和缺乏就业能力的妇女提供获取生计的能力。六是政府与产业合作不断扩展学徒制培训机会。2)针对培训主体的措施。印度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私人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培训以增加技能人才供给。一是充分调用公共和私人培训资源,鼓励更多参与者进入技能培训领域,印度政府承诺为现存的和新建的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为社会底层劳动力和边远地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的机构可得到政府的定向支持。二是将目前未被充分利用的楼宇、师资等软硬件资源调配到技能培训领域,例如利用学校的假期、放学后等时间段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或是利用商场、酒店等作为技能培训的场所。三是国家技能开发公司(NSDC)授权私人机构承担起技能培训的任务,NSDC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技能人才需求,并为私人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和长期资金支持,从而不断增加印度技能人才数量。四是提出“印度制造”(MakeinIndia)和“技能印度”(SkillIndia)2个相辅相成的口号,“印度制造”着眼于促进25个部门的生产制造能力提升,以提供更多技能性工作岗位,“技能印度”着眼于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以使技能劳动者更好地满足产业、行业和企业需求,通过两个战略的行动配合最终达到发展产业和提升生产力的目标。印度为此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以促进25个关键部门的协同发展,新兴产业可据本领域技能人才需求设立技能培训机构。3)保证技能培训标准和质量的措施。在《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出台之前,印度中央政府的多个部门承担着不同的技能发展项目,这些技能发展项目因承担主体不同、设定目标不同、培训内容不同而执行不同的标准,虽然相对灵活,但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存在衡量技能培训效果难的问题。《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为促进项目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作了方向性的改变。一是要求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部(MSDE)制定统一的技能发展标准,建立部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LabourMarketInformationSystem,简称LMIS)作为提供经济社会数据模型的数据库,为政府和行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关键性分析和支持。二是由国家技能资格框架(NSQF)制定质量保障框架(QualityAssuranceFramework,简称QA),旨在保证技能培训的产出标准统一,且能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同时要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要与NSQF标准对接。QA是配合NSQF推动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不仅明确设定了不同职业资格的最低标准,还能为职业技能评估提供更可行、更可靠、更公平、更透明的指导,通过不断加强对评估主体的认证来打造良好的技能评估生态系统。

5启示

印度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经历殖民时期到独立建国后的发展,到21世纪后已经不断朝着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印度在21世纪制定的技能发展政策,有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技能发展的质量保障、管理体制,不断推动技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更加有序、更加成熟,体现了政策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些政策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更具备可行性。5.1政策执行参与主体权责明确,保证政策高效执行。印度的技能发展政策明确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非政府、从行业到个人等不同参与主体的权责和目标;特别是设立了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部作为主导全国技能发展的最高实施机构,由总理直接负责,并将原有的NSDA和NSDC进行改制调整,共同构成国家层面的技能发展领导框架;同时,还要求各邦建立邦一级的领导机构,从而形成中央、地位两级管理体制。印度的技能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等,也有行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设立的私立培训机构。其中最典型的是私立工业培训中心,其数量约是公立工业培训学校的5.2倍。在各项技能发展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各尽其职,极大地提高了技能发展和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于满足社会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大幅度提高技能劳动者的培养质量大有裨益。5.2扩展职业技能培训对象范围,实现教育对象全民化。21世纪以来制定的技能发展政策,最大的进步就是强调让全民都有接受技能培训的权利。受殖民时期英国精英教育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影响,英政府创办的多数职校主要招收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女,仅部分学生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印度独立后,《教育委员会报告》首次提出应注重女性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国家技能发展与创业政策》中着重强调要重视对女性、残疾人士、农村边远地区等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教育对象逐趋全民化。此外,自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以来,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融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最新的技能资格框架的出台,更是架构了普职双向流动的路径,打破了职业教育的终结性,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学历晋升渠道,使其有机会进一步深造。5.3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满足国际技能人才需求。由于语言等先天优势及政府的国际化战略,印度在技能发展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造就了规模庞大的国际性专业人才。以软件行业为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大量聘用印度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据估计,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地区的员工中约15%为印度人。印度软件人才已被认为是印度的名片之一。注重国际化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现今印度技能发展政策的突出特点,将国际技能培养项目作为政府重点项目予以推进,旨在为有意向赴境外就业的青年提供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由此,印度政府一方面从政策规范上强调形成更加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还将国际化人才培训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全球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欣.印度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12-29.

[2]刘亚西,张彩娟.印度职业教育的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基于政策迁徙的视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0):91-96.

[3]刘亚西.印度职业培训体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69-74.

[4]宋欣屿.印度《国家技能培养政策》(NSDP)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