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理性思考

时间:2022-09-07 02:59:30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理性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瘦肉精”到“毒生姜”,从“镉大米”到“僵尸肉”,一度引发消费者的恐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人们逐渐将希望寄托于我国的刑法制度,以期通过法律强制手段来规范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刑法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只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对此,本文主要从理性角度探究了刑法对我国食品安全保护的介入,望对我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完善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理性思考

一、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现状及刑法保护施行意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现状。新社会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实现了迅猛式的发展。然而在食品市场中,存在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从商品销售过程中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而想方设法的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物质,使其色泽更亮丽,口感更鲜滑,可是所添加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时代不断在进步,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也愈发多样高明,比如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来完成食品犯罪行为,以迷惑执法者。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食品犯罪案例正在逐年增长,如2011年所侦查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为7.69万,在2012年又直接增长到了11.1万件,有关部门终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在国家强硬政策的实施下,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绩[1]。(二)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施行意义。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得到了暂时的控制,如果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因素,还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此外,对待知法犯法、屡教不改的食品经销商就应该对其采取强硬式的措施,实行关押政策或者是严重的经济处罚,责令其改正。由此看来,在食品安全保护管理工作中,刑法制度可以对违法者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不受到侵害,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单靠刑法来杜绝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必定是行不通的,我国需要在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护机制,并将刑法制度作为最后的抵御关口,综合多方面因素全面整治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二、理性看待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干预

(一)刑事立法要保证理性独立。现阶段,在我国的食品安全保护工作中,人们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即是将刑法的功能过度放大,认为在刑法的制约下,就可以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实则不然,刑法制度其实应该作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在其他解决措施都无效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借助于刑法来解决。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尤其在我国的县级市地区,食品安全管理市场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标准,因此在食品流通销售过程中质量检测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在我国的农村,由于消费者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以上情况研究可知,仅仅通过加大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刑事立法要保持自身的理性与独立,做法律政策施行的坚实后盾[2]。(二)刑事司法要秉承公正原则。近时期,我国愈发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显著增强了执法力度。例如,我国之前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案例,当事人就被处以死刑,由此可见我国刑法的强硬性。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也是较为复杂的,在某些地区的地方官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全力支持发展经济,对于知法犯法的食品制造商也采取纵容的态度,虽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对食品安全违法人员过度纵容。这就相应要求我国的刑事司法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对待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

三、我国食品安全安全刑法保护现存的弊端

(一)立法理念亟待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向高科技方向演变,如新时期下出现的转基因食品,虽然它丰富了现有食品的种类,带给人们特有的味觉体验,但是仍不能排除它所暗藏的风险问题。我国的刑法立法较早,不能反映现在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发展的需要,并且我国的刑法中只是记录了事后的惩治方法与措施,缺少必要的事前预防细则。因此为更好的落实食品安全保护工作,我国刑法需要及时更新立法理念,从防御食品安全风险的角度加强立法工作。(二)刑法与食品安全法缺少连接。在我国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中,刑法中明确表明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事实上,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前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有规定构成食品安全犯罪的行为,需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我国的刑法中因为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义与《食品安全法》有一定的出入,导致后者无法实现真正的制约效果[3]。(三)管制范围与刑法措施亟待整改。目前,我国刑法的管制范围亟待扩充,在开展食品安全保护工作中,刑法只对直接构成食品安全威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质量监管商规定了整治方案,然而忽略了对食品运输人员以及仓库管理人员的管辖制约工作。除此以外,我国的刑法措施也有待完善,在对食品犯罪商施行关押处置时,规定其需要交纳相应的并处罚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花钱买刑的现象,但是也引发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交纳并处罚金时,法官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感来判定处罚金的金额,这样对法律权威的树立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刑法中并处罚金的范围可以设定为单位高于个人,如此也就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

四、强化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立法有了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方面,由原先的整治政策转变为现今的防御措施,这是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一大进步。为确保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我国的刑法也需要及时更新立法理念,在制度中不仅要体现出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的惩治措施,同时也要补充相关的安全风险预防政策,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挽救方法,以实现与《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对接,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4]。

五、总结

为实现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我国需要健全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体系。一方面从法律角度以强硬的措施制约不法食品销售商的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要从规范食品安全监管市场入手,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同时也要提升消费者的防范意识,掌握对安全食品的基本辨别方法。只有将基础的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能够实现对食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并推动食品工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舒洪水.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明知”的认定[J].法学,2013(8).

[2]陈涛,潘宇.食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治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胡洪春.浅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J].犯罪研究,2012(10).

[4]刘红,杜菊.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10).•151•

作者:万泓 单位:湖北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