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食品语言与饮食文化探究

时间:2022-06-03 02:41:49

民间文学食品语言与饮食文化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日俱增。如何保护、挖掘、了解及开发民间文化,使之得以发展并发扬光大,成为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重点内容。民间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了解和学习民间文学是探究饮食语言和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因此,饮食文化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历史,渗透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特殊且重要的文化表现。

民间文学是一种体现民众生活文化的文学种类,研究民间文学,有利于了解一个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传承和发展。徐兴海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文化概论》一书,以中国食品文化为主,世界食品文化为辅,探究食品文化对人类社会体系产生的影响。探析食品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又怎样通过语言、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体现出来的。本书剖析了不同饮食习惯背后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以及社会观念,解析食品具有关乎国家存亡的重要影响。最后,本书还通过探讨中西食品文化的区别进行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和分析。还相继介绍了酒文化、茶文化以及其营销知识,提供食品文化文献。并对食品文化的探究现状和未来展望展开简要概述。本书可作为通识性文化教育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文化研究者的参考资料。民间文学不仅包括了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多的在体现人们生活中传承、传播和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饮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饮食文化因为地域、民族和加工方式等因素差异产生不一样文化风格和饮食习惯,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既存活在民间文学里,同时又充当民间文化的重要成分并反映相应的风土人情,是反映社会情况的重要表现。因此,以民间文学作为资源素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民间文学中食品语言与饮食文化的探究。

第一,语言。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最主要的工具。这里的语言包括文学里的语言,也包含人们口口相传的口头传统。如:神话、民间传说、民谣、谚语、谜语以及戏曲等,有些是笔墨相传,有些是口口相传,有些是两者同时进行着流传。但民间文学语言涉及饮食文化的多为口口相传的载体,如,大别山的采茶歌、少数民族地区的敬酒歌、山歌等都是民间文学里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反映当地民众生产劳动、民风民俗或是男女感情的重要方法。饮食文化和饮食语言不仅表现在人们日常对话中,还以民歌、民谣、传说神话等更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第二,文字。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式因地而异,五花八门,享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饮食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实践出来的重要成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丰富多彩的工业食品、菜系以及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对周边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字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是中国文明最集中、精粹的体现。食品和文字同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食品语言与饮食文化可从文字开始。在传统优秀的诗词作品中,不难发现常有关饮食的记录和描写以及相关的文字。如“禾”字,“禾”字在古代代指谷物,因此,与吃有关的字很多都是以它为边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禾”字派衍生出了很多与粮食有关的字,譬如“香”、“秀”等,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词义逐渐发生改变。

第三,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最能体现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尤其对于地广物博、多民族的中国来说,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尤为明显。中国自古有描述南北饮食喜好的南甜北咸之说,南方以大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而产生的饮食差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最能体现他们的饮食文化,且很多节日都吃特定的食物。例如,布依族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三月三吃“苞谷花”;水族端节吃“韭菜包鱼”;苗族吃新节、吃鸭节、杀鱼节等,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交相辉映。因此,风俗习惯也是学习和了解食品语言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民间文学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在文化开发、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中国有独特的地域、语言、饮食特点和风土人情,食品语言因地域、民族或烹饪方法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变得丰富多彩。饮食文化在民间文学里多表现为故事、神话传说、民歌以及风俗习惯等口口相传和行为习惯的体裁特点。

从民间文学角度进行食品语言和食品文化的探析,是比较直接、有效且真实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助于挖掘民间食品资源、唤醒并提高饮食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民间文化与饮食文化的联系。促进民间文学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承以及开发其相应的民间饮食文化,为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敬儒 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