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促学生管理思考

时间:2022-06-09 10:05:39

校园文化促学生管理思考

一、浓厚人才培养氛围,“全员管理学生”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内涵中,培养优秀人才应是一根主线,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受各行各业“量化考核”的影响,近年高校也有了诸多形式的评估和排名。我们知道,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十分复杂,涉及到“学苗”质量、学制差别以及人才培养“缓效性”等问题,即便采取各种手段,也难以对各个高校的“当前状态”打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于是考核的项目更多指向了“科研成果”。据此进行的评估和排名虽未被广泛认同,但对高校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高校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争取立项和上。而人才培养由于在这样的评估和排名中“显示度低”而不同程度地被挤出了关注的视线。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不久前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2]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未被足够重视,作为诸多培养手段之一的学生管理,自然不会被更多关注。不少高校的情况是:只在涉及校园稳定和有了突发事件时,才感到学生管理十分重要,才把学生工作系统充分调动起来;而“危机”一解除,又“马放南山”,回到了老样子。所以,学生管理要真正做得好,归根到底,是高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努力冲破上述评估和排名等虚荣的樊篱,克服“短期意识”,端正教育思想,回归本质属性,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从上到下、从机关到院系、从教学到后勤、从课堂到寝室浓厚的校园整体育人环境;随之形成从书记校长到各级干部、从授课教师到辅导员、从阅览室管理员到宿舍管理员的学生管理氛围。若高校形成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学生的管理将呈现如下状态:

1.学生管理实现“全覆盖”

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求、认真考勤,有效督促自制力低的学生用心学习,阅览室管理员及时提醒学生关闭手机、不交头接耳等,维护良好自习环境,宿舍管理员经常检查学生寝室卫生和遵规守纪情况,等等,如此就相当于在学校的各种场合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养成训练,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2.可及时处置学生事务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规模庞大,许多学校的在校生都有数万人之多。这样大的人群,加之学生情绪易冲动,发生矛盾和影响秩序的情况在所难免,有的情况不及时处置易酿成事端。高校各方面人员均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就可“分兵把口”,从而有效避免产生不良后果。3.辅导员不再“孤军作战”如上所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都从各自的角度介入到了学生管理之中,等于辅导员的工作处处有了“援手”。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辅导员的劳动付出也更容易得到其他岗位“同行”的理解,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其还可从“专业”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以学生为本,调整学生管理的传统内涵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但应有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还应充满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具体说,教职工不只是把学生当作自己职业的工作对象,而且将其视为自己育人事业的同行者,从而由衷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突破既有思维,正确定位学生,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引起这一工作的显著改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一方强势、一方弱势,而真正呈现一种为实现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自身获得良好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合作”关系。这一改变会使学生管理面貌一新。

1.学校和管理者不再“一言堂”

凡是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将通过座谈会、校园网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意愿和诉求。这样,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讨论、发表了意见,相关的决策和措施执行起来会充分、顺畅,因而易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和学生“双满意”。

2.学生会更自爱、更自觉

在与学校、管理者的“平等”关系中,学生会由衷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于是会“转变立场和态度”、“不把自己当外人”。这样,他们就会在情感的推动下,更自爱、更自觉,在各种具体事项的处理上,就不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有“大局观念”,从而更严格要求自己,更有积极的姿态。

3.学生更多地参与管理

学校和管理者不再将学生视为“异己”,而是将其当成可充分信赖和依靠的力量。比如,可放手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者由此获得工作上“延长的手臂”,学生在参与管理中经受锻炼、增长能力。如此,“手段变成了目标,过程产出了结果”,学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重视制度文化,助推学生管理实际工作

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的“法律”文本,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学生管理实际工作的依循,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状态和水平。一套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应体现如下三原则:“一是体现学生意愿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原则,二是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原则,三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则、成为制度和规则主人的原则。”[3]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没有体现以上原则。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实效,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1.制度建设更具鼓励性

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以维护“整齐划一”的校园秩序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出发点,因而多是约束学生的基调。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血气方刚,喜说好动,争强好胜,正是蓬勃发展的好“时节”,高校理应创造各种适宜的条件,鼓励其求异创新、健康成长。所以在学生管理上,高校应来一个思想转变,重新思考校园秩序的概念,深刻认识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审视现有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废改立”,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帮手”,而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束缚。

2.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随之显著变化。这在“80后”、“90后”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变化,使“代沟”的“沟隔”越来越密。比如,高校差一两个年级的学生,其消费时尚和流行用语及相应的思想观念等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高校应及时感知管理对象的这种“不稳定”,改变学生管理制度的“多年一贯制”,使之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3.制度建设特色鲜明

高校从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到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多种多样,由此积淀的校园文化也大不相同。学生管理制度应反映上述差别、体现本校特色,以与学校的其他方面相吻合。比如,文史类与理工类、普通类与艺术类、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等,其教育思想、教学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有诸多不同,作为重要培养手段的学生管理,从总体模式到具体措施等也均应不同。这要求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只适应这一所学校”的鲜明特色。而目前有些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小和新建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多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往往忽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上进而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建设切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四、树立宽容精神,学生管理彰显灵活性

高校务实与创新的追求,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包容与自由。只有具备这样的土壤,校园才能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学生才能自主进取、勇于探索,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品质。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本质,决定学生管理在发挥维护秩序、规范行为作用的同时,亦应彰显灵活性。

1.“因人而宜”

任何高校正在运行的总的学生管理模式、问题处置方式等,都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而事实上,学生群体的情况是复杂的,不仅专业差别大、年级有高低,而且生源地不同、原有学习基础不一、家庭经济状况迥异等。对这些不同,高校均应纳入管理视野,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尽量避免以“整体的名义”伤害到学生。

2.“特事特办”

在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既有“波澜不惊”的常态,也会有“群情激昂”的特殊时刻。对于后者,要及时、恰当地予以变通,以避免管理的“冷漠与无情”[4]。比如,多数高校宿舍都有晚间统一熄灯的时间规定。这在平时是必要的,以免多数学生的休息受到个别学生的干扰。但若逢重大节日如新年和学生认为重要的特殊时刻如高水平足球比赛或重大晚会等,仍坚持原有规定必遭至学生反对,而根据实际情况和多数学生意愿将熄灯时间适当延后,则定会受到学生欢迎。再比如,高校学生一般男女生分楼住宿,平时不允许进入异性宿舍,但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女生需要男生帮助整理、搬运行李等,则应该自由通行。如此变通,会使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因而也更完善。

3.惩处适当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遇事往往欠缺周密的考量,易发生因冲动而引起的违规违纪行为,如酗酒、打架甚至考试作弊等。对此,应反复掂量,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和性质,除确属恶劣、屡教不改者,学校均应秉持教育人、挽救人的宗旨,“打疼而不打残”,既使当事学生受到应有的触动、吸取教训,更鼓励其悔过自新、健康成长。

五、辅导员为人师表,“变管理为影响、带动”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当中,“为人师表”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教师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5]作为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最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最多,其在工作中和其他方面显现出的综合素质,既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成效,也影响到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又会转化为一种态度,使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或积极支持或消极抵触。因而,辅导员应自觉内化校园文化,强化“为人师表”意识,不断提升“为人师表”的综合素质。

1.努力扩展知识视野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入大学前的艰苦学习,知识已相当丰富,加之具有较之以前学生更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对不高一招、胜一筹的人,很难产生认同感、敬畏感。所以,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仅凭学校的“任命书”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通过积极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向同事同行学习获得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从而在“驾驭”学生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2.公平公正

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定会办理一些关于学生的具体事项,而这样的事项有的是有着某种权力色彩的,比如指定学生参加某项活动、选用学生干部、培养学生入党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在这些问题上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辅导员的形象就会受到损伤、威信就会下降,于是发的号召、做的动员、提的要求等管理目标就会因学生的“对抗”而难以实现。相反,辅导员对所有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落实和执行要求、任务就会容易得多。

3.时时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时被多位长辈“包围着”,很多人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自立能力普遍较低,进入大学后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辅导员能急其所急、帮其所需,学生就会由衷感到辅导员是良师益友,就会缩小心理距离或没有了距离,就会“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6],如此辅导员说的话就容易入耳入脑,布置的工作和任务学生就会认真地去完成。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总的育人氛围,“规定”着学生管理的方向,影响着学生管理的质量;反过来,学生管理又以其鲜活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工作,并积极引导其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树岩工作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