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8 17:44:04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1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教育

校园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特殊园地。校园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形成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为基础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学生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反之,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等德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引导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正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模糊、摇摆甚至错位。例如,有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经济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使学生在无形中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政治导向上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

(二)规范行为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行为功能表现为两种约束形态,即“硬”和“软”。“硬”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规、校纪、校训等制度文化建设。这种规范和约束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制度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内化为自觉要求。“软”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风气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的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观,更好的把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三)情感陶冶功能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如果校园环境整洁优美、课室的教学设备完善齐全,学生的心态自然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产生激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陶冶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增强自觉学习的原动力,消除厌学的消极心理。

(四)精神激励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强调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激励学生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方法。如在“清明节”“雷锋月“”国庆节”等富有人文教育的节日,组织师生开展扫墓、参观烈士故居、学习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学习到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辱观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在校园内实施的途径。

(一)营造优良校园环境,发挥环境扬德的作用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以及校园绿化、教学硬件的构置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雕像、警句名言、廊墙面文化等。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制定的,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具体地说,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加强文化活动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整体风貌、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应多组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能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声的教育语言,学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具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隐性影响”,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功能。

作者:何标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兰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载《今日科苑》,2010年第8期.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各种文化及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活动。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另一类是精神文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提高学生认知的功能。有利于小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并能够对国情有简单地了解,同时在生活中也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引导学生的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学校园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三)实践锻炼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是主体,同样也是校园德育工作的主体。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德育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了实践锻炼的功能。例如,学生在参与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陶冶情感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不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园生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各种文化活动的方式展现的。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通过墙报、小报、壁画等形式把德育内容展示出来,学生通过阅读观看,从而被校园文化所展示的内容感化,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1]。

二、发挥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措施

(一)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小学校园应当积极成立各种艺术团、文化学社及书画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领导应当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开展活动的合适场地、一定的资金投入、活动开展的时间等,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等,使学生参与活动,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准。文化活动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要加强引导,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二)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苏霍姆斯林斯基针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工作曾经说过“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者是利用校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在目标。”小学校园的领导者要不断优化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要在建筑上体现艺术美,更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教化[2]。加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园建设,学校要从校园设施的建设上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三)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渗入学生的生活,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资源,但弊端是当小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世界对外界进行了解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摆脱虚拟世界的问题,并且网络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给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3]。因此,小学校园应当加强对校园网络的重视,清除其中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将良好的德育知识加入校园网络,从而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结语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小学校园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并将其德育功能有效发挥,这也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小学校园中,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吉有.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积极发挥德育功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200.

[2]粟正伟.浅析小学校园文化与艺术在育人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7):8.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4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最近的德育工作检查中发现,各校都十分注意德育的经费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我区规模最小的渔业小学,用于美化、绿化环境,建造宣传栏等主面就用了6000多元。各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美化、环境绿化,并按照上级要求,做到学校1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无小摊贩摆卖零食。注意管理学生的仪表、环境卫生。扎实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形成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青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校园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文化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黄岐中学组织歌咏队、管弦乐队,定期组织演唱会和音乐欣赏会活动。不少学校鼓励学生文艺创作,投稿《黄岐文艺》,写影评、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全区培养了一批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书法家。1996年市艺术花会的各项文艺比赛,全部夺得了金奖。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精神,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侵蚀。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是校园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在于德育渗透。

对于校舍不足、场地窄小的学校,从整体美的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安排设置各种活动场室,完善各种制度,提高校舍和场地的利用率十分重要。各办学单位在近几年的教育投入中,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四所学校已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验收,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办学条件已上等级的学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更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总体协调,富有特色,兼实用性与艺术性;中学、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合各类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5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指教室、实训基地、课堂和班级。

首先,教室、实训基地是教学场所,属于静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在创设和谐校园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和谐得体,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警示启迪性,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院确立了“立足油田,面向社会,贴近经济,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和“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产教结合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德育工作创新工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局面,并形成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学院十分重视学习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特色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我们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以“两室两美”(教室、寝室、美的环境、美的心灵)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寝室”竞赛活动,着力抓好两室“三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学院确定教学班既做到规范统一,又体现班级专业特色,赋予各班级独特的文化气息。学院要求教室内做到“六有一无”,即有国旗、班训和班徽、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荣誉角、卫生角,无一切与教学气氛不相吻合的事情和现象,彰显班风文化氛围,并充分体现班级个性化特征。班主任从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室文化入手,十分重视本班教室的整体设计工作,从桌椅摆放到环境卫生,从班规、班训的制作到名言警句的选择、书写、张贴,都非常讲究,把争创“文明教室”活动列入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教室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和优化。不可小看一幅名言警句,它可能成为学生的座右铭;不可低估悬挂国旗的作用,这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满腔热情;不可轻视一个小小的荣誉角,它会随时唤醒学生的进取心;不可忽视教室的明亮清洁和桌椅的整齐有序,它会使学生自觉产生爱护美好环境的愿望。

其次,高职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属于动态环境,主要由人为因素形成,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接受主动性、纪律性教育。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每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的形成也是一种有益的影响。而教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衣着整洁大方,谈吐自然流畅,举止文雅文明,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气质性格的养成。课堂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使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的德育影响。

最后,班级是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民主、团结、统一和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是营造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院提出了班级“四个一”的建设目标,明确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抓个体、重考核,在管理中引入竞争,在竞争中强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风气好、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厚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养成爱集体、守纪律、讲团结、爱学习、乐于奉献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反之,一个学习气氛淡薄的班集体,有可能使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盲目骄傲、斤斤计较、怕吃苦的恶习。因此,在构建和谐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品德素质和工作作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融入一个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集体环境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文化活动环境,构筑文化育人阵地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环境统称为文化活动环境。校园环境属静态文化活动环境,是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体现。建设和谐校园,首先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形象的塑造。从环境上看,校园应该体现文化教养和高雅品位,即优雅、宁静、整洁、美观;从主体上看,和谐校园文化要求师生品性高尚,举止文雅,这样才能展示文化教养的魅力,使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充满文化育人氛围。

我院十分重视优化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实施德育工作创新工程的第一要务。整洁优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在育人过程中起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警句悬挂在主体建筑上,催人奋进的系列警示牌置于绿树丛中,以奋发进取为主题的汉白玉雕塑耸立在鲜花盛开的花坛中央,宣传橱窗、板报长廊在校园内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形成了洁净、文雅、美观、宁静的校园环境。由于我院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基础建设和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得到了美化、优化、净化,置身于我院校园,犹如步入美丽的花园,既使人感到优美、舒适、雅致,又令人振奋和鼓舞,也自然产生一种言行约束力。栽树种花,美化道路,标示校训,书写横幅,办板报,设宣传窗,看起来是些小事,然其所发挥的德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校园环境的优良程度与德育功能成正比,即环境越优美、文化氛围越浓厚,学生遵章守纪、热爱校园的自觉性就越高,爱美情感、公德意识就越强,学生自我教育、自身转化的内驱力就越大。

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环境的主要形式是群体性活动,属于动态文化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创设一种优化的群体文化活动环境和氛围,使各项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净化动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院始终坚持以优化和谐校园文化活动环境为前提,每年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民族音乐知识比赛、高雅音乐欣赏会、民族艺术和中外文学名著欣赏报告会、“民族之声”文艺汇演、京剧艺术欣赏会等文化活动。通过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通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强化德育创新工程的效果。

我院在优化文化活动环境过程中,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做文明大学生”活动为载体,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学生文明礼貌公约,从风纪、仪表抓起,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化,组织礼仪文化讲座,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另外,人际关系氛围也是学生文化活动环境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学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回报心理,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和学习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多年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创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坚持以美化静态环境为基础,以净化动态环境为条件,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这是实施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途径与举措,有利于构筑校园文化阵地,强化德育效能,形成文化育人氛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天津日报,2006-10-19.

[2]雷旭.大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科学教育,2006,(21).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6

一、用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让环境润物无声、浸润心田

众多专家学者强调,环境育人。无容置疑,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浸润和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校徽,会成为学生心中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一句校训,会成为学生不断努力和前行的方向;一首校歌,会成为学生心中最动听的旋律;一面可以看到学生英姿风采的墙面,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一句留有自己署名的箴言,会成为学生最信奉的格言;一棵自己可以照顾的小树、一本自己可以随手可取得童书、一件自己可以随手可取得的体育器材,可以成为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说话,让学生真正可以轻松地融入美丽和谐的校园。让一片洁净的校园让孩子无颜乱丢乱扔,让彼此的笑容与和谐让学生不再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二、推进联动机制,让家校社教育合力助推学生更好发展

学生的良好发展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针对当前农村学生德育养成“5+2=0”的流失现象突出的情况,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教育机制十分重要。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家校联动。分别以班和年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德育处牵头,成立家长学校。分层次开展家长学校成员培训,组织家长开展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讲座;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议学生学习、道德养成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共同商议教育的办法;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教室,体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老师的工作和付出;建立教师实地家访制度,让老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找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难,让教育“对症下药”。建立村校联动、社区与学校的联动机制。当前,留守儿童现象突出,隔代教育问题多发,发挥村居组织的监管协作,配合教育十分必要。定期走进村居或者邀请村居走进校园商议、座谈。村居努力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丰富学生周末、假期在家的兴趣活动十分有益。努力推行“家长”制度,组织爱心家庭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帮扶,让孩子心灵温暖,不再孤单。

三、丰富学生社团,成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成就学校独特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不仅是学生语数成绩的水平。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闪光点,培养每个学生的阳光和自信,才是教育的本真。因此,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势在必行!社团的成立,问卷是第一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结合校园文化重点、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有效推进。在社团的开展中,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让社团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组织到位、教材到位、师资到位、地方到位、经费到位。

四、创新德育活动,打造农村德育活动品牌

创新德育活动,应根植本地区风土人情,应根植当下时事风向、应着力全员参与,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树立“坚守就是品牌”的意识。结合时事、民风民俗、节庆假日,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如三月四月“触摸春天”踏青、赏花、风筝节等活动、五月“端午棕香”包粽子活动、六月“歌手赛”“合唱节”等活动,九月“采果节”、十月“拥抱日”“换客节”等活动。让德育活动能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和向往,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润物无声,养德养情。

五、打造完美教室,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根据班级实际,引领全体学生共同打造一间有灵性、有愿景、有精神的教室。这间教室应该有有一个师生共同认同的名字,有师生共同的梦想,有一首表达师生梦想或者精神的一首歌、一个标志,有为了这个梦想而共同产生的约定。这间教室的所有布置都为自己而定,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布置是为了展示孩子们的成功,这些布置都是记录孩子们的成长。

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表彰成为师生持续进步的动力

鼓励表彰的力量是巨大的。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的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向上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学生是天真的,学生是聪明的,做一个老师的艺术就在于能否唤醒和激励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然后发现并鼓舞他。工作中,建立从个体到班级、到年级、到学校的阶梯式激励制度十分必要。如,学校构建“争章夺杯”激励机制,班级构建与之匹配的奖励制度,学生可以在班级日常表现中的各种成功得到校级奖励。每一学期竞评“班级冠军”“年级冠军”“校级冠军”,一枚金章、一个奖杯会成为学生最珍贵的力量。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7

一、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让这种意识转化成他们的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抽象的思想观念只有和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因为相比于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硬教育”,用更贴近人自身审美诉求的“软教育”更容易达到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以往老师对学生空洞刻板的说教,采用朗诵、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方式传达德育内容,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释放了个性,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艺术和教育的相互渗透。

二、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方式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主要是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德育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中学德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信息,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给中学生,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书法展等,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凝聚正能量,展现、检验和评估学生的特长和价值,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确立学习努力的方向。(一)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陶冶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欣赏作为文化艺术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过精辟阐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在东方,我们的《荀子•王制》中有过类似的表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也是在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艺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过去的一些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像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这样一些让人热血沸腾地革命歌曲中,学生会在那些激昂的节奏里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也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首完美的合唱作品,需要其中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服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磨合中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实践表明,当音乐进入人的大脑皮层,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崇高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这种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人。(二)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例如诗歌朗诵、作品赏析就是培养学生高雅文学趣味的重要方式。诗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能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培养热爱生活等情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朗诵屈原的《离骚》,学习诗人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爱国激情和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等。同时,激励学生也成为一个像屈原一样拥有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高贵的心性的人。(三)将德育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节日。中华民族有很多承载重要文化信息的传统节日。学校文化艺术活动应该结合能体现地域特征的艺术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如陕西的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要扯开嗓子大声吼,正如歌谣所唱“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蓬要翻”。学习独有的传统文化,做一名有深度和广度的陕西人。

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主要目标,无论采用何种艺术形式,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最后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形式也最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个舞台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作为学校来说,借用丰富地艺术形式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于双方来说一个双赢的事情,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学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网络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新时代下,学校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育敬.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7(36):9.

[2]蔡少丽.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85-86.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良好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各普通高校的学生,生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等。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虚拟网络又占领了高职学生的生活空间,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全校师生的精神认同和归宿。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成果的总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文教化,即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即具备大学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也是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所在。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师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文化形式,高职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德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德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高职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环境和载体,德育工作伴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进行,通过校园文化的强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反过来,高职德育工作又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提供了导向,指明校园文化建设正确发展方向。一系列以德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又可以加深校园文化的内涵,推动优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所以说,将两者统一于高校育人的共同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对实现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作用途径和表现形式

(一)建设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导向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院办学理念、学院愿景、目标定位、校训、学院精神、校风、学风等顶层设计,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建立符合学院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品牌的校园文化精神,可以对每个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召力,引导学生发掘内在的潜能,并影响和约束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拉动学生德育建设工作。如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特色校园文化,将高职理念、优秀传统文化、汽车文化、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解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其结合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推动者和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对大学生具有精神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德育工作的进行。

(二)建设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激励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可直观表现的层面,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布局、景观设计、工作环境等方面,是学院精神气质的物化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无形中规范和引导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价值选择,激发广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良好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布局既是可感知的、美丽的景观实物,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其中更蕴含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着中外古老文化精髓,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特色雕塑、长廊更能彰显环境育人的内涵。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环境感人、环境熏陶人的德育教育效果,将良好的环境营造与学生的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实现环境净化心灵的德育效果,为德育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建设科学严谨校园制度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约束作用

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师生员工对待学校制度的一种价值认可度。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准则。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学校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约束。通过建设民主法治、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来修正、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准则。在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对制度严格遵守的过程后,才能将约束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自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和综合素养,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在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制定,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6S”卫生管理等各种企业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园行为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效性

行为文化是学校日常生活中师生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和表达的校园文化形态,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活动形态表现出来。作为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有事可做,通过其感兴趣活动的参与,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能远离网络的痴迷。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活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座谈会、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专题讲座活动的开展,都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开拓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多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教育方式和德育工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不断融合过程中,学校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开辟校园文化德育的新阵地。互联网提高了传统德育工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大形势,根据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特点创办优秀网站、特色网站。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放在校园网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使校园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知识的课堂。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利用本校的局域网和链接一些著名的网站开辟“德育专栏”,如“时事追踪”、“名人专栏”、“道德讲堂”等,通过不同的栏目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网络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新载体。

作者:侯立芬 侯丽芳 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德育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5):55-57.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学校德育;途径

一、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的发展。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造环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则因为人的不断改造反作用与人本身。古时,孟母为了儿子的健康发展三迁居所,创造了“孟母三迁”的佳话,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曾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劝学》)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德育主体对德育环境的自觉选择与改造。今时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也是现代教育人对教育环境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在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校园生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蕴藏的思想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德育方法,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传达的校园文化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理、心里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人进行的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的环境改造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有益尝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寓教于乐”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力与团体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道德的整体进步,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

1.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多局限在传统模式上,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单一,缺乏活力,千篇一律,不是邀请教师进行德育讲座就是局限在课堂上放教育影片比如感动中国等等,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与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人在心不在。特别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的膨胀发展更是让枯燥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成为摆设,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率变得极其低下。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外部环境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极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社会上各种思潮弥漫,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承载的各种积极、消极价值观与道德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学生深受德育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学校德育的复杂度与难度,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发出了挑战。

三、加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途径

1.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模式,与时俱进。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时展中寻求平衡与支撑,立足于现实环境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德育实际需要,建设新的校园文化,改革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模式,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制度,完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管理。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纪念日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紧密联系教师与学生。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借助网络平台,采用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倡导人人参与,积极进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宣传,确保教师与学生、社会、家庭在德育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增强教师、学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总之,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更是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创新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积极发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516.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中职学校要重视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概述

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就要求管理者明确校园文化内容,掌握校园文化的实际情况。中职校园文化是指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并涵盖中职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优秀的中职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校园文化的不同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三个部分。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最具体、最直接,校园内的环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而成的能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包含校园的道德、风尚、知识、思想、艺术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它遍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精神文化的熏陶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校园精神文化也代表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是外界认识和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保证了学校有条不紊地发展,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

二、构建校园文化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要注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中职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1)校园精神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精髓,校园精神文化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教师精神文化构建包括组织教工文体活动、教工兴趣团、教工训练队及设立教工网络互动平台等,学生精神文化构建与教师相近,主要包括组织主题德育活动、志愿者活动及注重学生社团建设等。两种校园精神文化构建皆体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中职学校要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中职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例如,针对中职机电专业学生开设实验课,鼓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2)校园物质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布局、校园的绿化与美化、教室布置等。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质量,又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例如,可以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区设置相应的视频专栏,让中职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滥权谋私,不以官大而为之,廉洁奉公,不以事小而不为”等名言警句,帮助财会专业学生树立克己为人、勤奋守信的职业道德,为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3)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制度文化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准则,以便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与维护。例如,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自律精神,就需要在制度文化构建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督促中职学生主动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龙蛟.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