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3:14: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校园德育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研究论文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查看全文

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及发挥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然后提出了发挥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措施,包括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各种文化及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活动。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另一类是精神文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一)提高学生认知的功能。有利于小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并能够对国情有简单地了解,同时在生活中也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引导学生的功能。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学校园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三)实践锻炼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是主体,同样也是校园德育工作的主体。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德育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了实践锻炼的功能。例如,学生在参与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陶冶情感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不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园生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各种文化活动的方式展现的。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通过墙报、小报、壁画等形式把德育内容展示出来,学生通过阅读观看,从而被校园文化所展示的内容感化,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1]。

二、发挥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措施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内生动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灌输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教育

校园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特殊园地。校园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形成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为基础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学生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反之,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德育渗透管理论文

校园文化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校园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学校在制订规则、规范时,要考虑不同年级层次提出要求,要认真研究其内容和形式是否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法规条文,其中充分体现了它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我们在德育检查中看到,各校都有一套较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有关对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大致也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外,优化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敬业爱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主人翁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课外文化是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课间活动等等。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的特征。千姿百态,复杂纷繁的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着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充实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给校园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和生机。在学生身上反映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学校德育只能因势利导,教会他们正确辨析社会文化的“香花”和“毒草”。近年来,各级学校举办的“三百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双休日的兴趣班,对增强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提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启发引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近年又推广“乐学”经验,归根到底是要求教育者要同教育对象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做学习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改善课堂气氛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和国内外的有益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勇于改革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其中,中老年老师惯于坚持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也比较迟缓,同学生的代沟比较深。在社会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付出的气力要大一点。

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和谐校园文化学习环境,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指教室、实训基地、课堂和班级。

首先,教室、实训基地是教学场所,属于静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培养和熏陶。因此,在创设和谐校园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主题鲜明、和谐得体,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警示启迪性,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院确立了“立足油田,面向社会,贴近经济,服务企业”的办学方向和“立足行业与面向社会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产教结合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德育工作创新工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局面,并形成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紧贴学生就业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学院十分重视学习环境建设,将其作为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特色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我们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以“两室两美”(教室、寝室、美的环境、美的心灵)为主题的“文明教室、文明寝室”竞赛活动,着力抓好两室“三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学院确定教学班既做到规范统一,又体现班级专业特色,赋予各班级独特的文化气息。学院要求教室内做到“六有一无”,即有国旗、班训和班徽、学习园地、名人名言、荣誉角、卫生角,无一切与教学气氛不相吻合的事情和现象,彰显班风文化氛围,并充分体现班级个性化特征。班主任从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室文化入手,十分重视本班教室的整体设计工作,从桌椅摆放到环境卫生,从班规、班训的制作到名言警句的选择、书写、张贴,都非常讲究,把争创“文明教室”活动列入德育创新工程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教室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和优化。不可小看一幅名言警句,它可能成为学生的座右铭;不可低估悬挂国旗的作用,这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满腔热情;不可轻视一个小小的荣誉角,它会随时唤醒学生的进取心;不可忽视教室的明亮清洁和桌椅的整齐有序,它会使学生自觉产生爱护美好环境的愿望。

其次,高职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属于动态环境,主要由人为因素形成,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接受主动性、纪律性教育。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好每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而且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的形成也是一种有益的影响。而教师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敬佩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衣着整洁大方,谈吐自然流畅,举止文雅文明,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气质性格的养成。课堂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使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的德育影响。

最后,班级是有组织的学生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的影响应该是民主、团结、统一和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班风,是营造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院提出了班级“四个一”的建设目标,明确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抓个体、重考核,在管理中引入竞争,在竞争中强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风气好、班风正、学习气氛浓厚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养成爱集体、守纪律、讲团结、爱学习、乐于奉献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成为品学兼优的高技能人才。反之,一个学习气氛淡薄的班集体,有可能使学生形成自由散漫、盲目骄傲、斤斤计较、怕吃苦的恶习。因此,在构建和谐学习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品德素质和工作作风,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融入一个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集体环境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查看全文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作用

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网络世界的影响。初中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2-16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形成人生三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又由于现阶段缺乏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而很容易误入歧途。这一现状决定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如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是学校一直孜孜不倦探索的话题。而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无疑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一、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让这种意识转化成他们的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抽象的思想观念只有和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因为相比于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硬教育”,用更贴近人自身审美诉求的“软教育”更容易达到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以往老师对学生空洞刻板的说教,采用朗诵、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方式传达德育内容,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释放了个性,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艺术和教育的相互渗透。

二、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方式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主要是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德育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中学德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信息,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给中学生,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书法展等,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凝聚正能量,展现、检验和评估学生的特长和价值,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确立学习努力的方向。(一)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陶冶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欣赏作为文化艺术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过精辟阐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在东方,我们的《荀子•王制》中有过类似的表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也是在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艺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过去的一些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像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这样一些让人热血沸腾地革命歌曲中,学生会在那些激昂的节奏里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也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首完美的合唱作品,需要其中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服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磨合中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实践表明,当音乐进入人的大脑皮层,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崇高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这种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人。(二)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例如诗歌朗诵、作品赏析就是培养学生高雅文学趣味的重要方式。诗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能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培养热爱生活等情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朗诵屈原的《离骚》,学习诗人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爱国激情和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等。同时,激励学生也成为一个像屈原一样拥有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高贵的心性的人。(三)将德育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节日。中华民族有很多承载重要文化信息的传统节日。学校文化艺术活动应该结合能体现地域特征的艺术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如陕西的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要扯开嗓子大声吼,正如歌谣所唱“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蓬要翻”。学习独有的传统文化,做一名有深度和广度的陕西人。

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主要目标,无论采用何种艺术形式,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最后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形式也最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个舞台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作为学校来说,借用丰富地艺术形式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于双方来说一个双赢的事情,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学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网络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新时代下,学校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探讨

摘要: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内涵及辩证渗透关系进行研究,指出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彰显其德育功能。并利用当前的网络环境,创新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良好社会道德、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各普通高校的学生,生源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等。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虚拟网络又占领了高职学生的生活空间,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全校师生的精神认同和归宿。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成果的总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人文教化,即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即具备大学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也是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所在。作为体现高职院校师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文化形式,高职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德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德育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引领者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查看全文

校园节日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摘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包含的思想理念,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内化于心。通过探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联系学校德育的现状,寻找提高学校德育效率的途径,更好地为培养有道德的新时代人才助力。

【关键词】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学校德育;途径

一、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的发展。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造环境,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环境则因为人的不断改造反作用与人本身。古时,孟母为了儿子的健康发展三迁居所,创造了“孟母三迁”的佳话,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曾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荀子•劝学》)充分体现了人作为德育主体对德育环境的自觉选择与改造。今时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也是现代教育人对教育环境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在满足学生的多姿多彩校园生活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蕴藏的思想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德育方法,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传达的校园文化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理、心里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人进行的关于构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模式的环境改造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有益尝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寓教于乐”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力与团体合作精神。良好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道德的整体进步,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与学校德育建设的现状

1.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多局限在传统模式上,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单一,缺乏活力,千篇一律,不是邀请教师进行德育讲座就是局限在课堂上放教育影片比如感动中国等等,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与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人在心不在。特别是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的膨胀发展更是让枯燥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成为摆设,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率变得极其低下。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外部环境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提出了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极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社会上各种思潮弥漫,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德育环境承载的各种积极、消极价值观与道德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学生深受德育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学校德育的复杂度与难度,也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设发出了挑战。

查看全文

中职校园文化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论述校园文化构建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中职校园文化构建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构建、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对德育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德育工作;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中职学校要重视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概述

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就要求管理者明确校园文化内容,掌握校园文化的实际情况。中职校园文化是指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并涵盖中职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优秀的中职校园文化,可以陶冶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校园文化的不同类型,一般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及校园制度文化三个部分。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最具体、最直接,校园内的环境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范畴,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状况。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而成的能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包含校园的道德、风尚、知识、思想、艺术及行为习惯等内容,它遍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精神文化的熏陶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校园精神文化也代表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是外界认识和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是学校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保证了学校有条不紊地发展,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

二、构建校园文化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查看全文

德育工作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夯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着力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有效落实德育阵地化、网络化和实效性,努力探索科学合理的的德育工作基本模式,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一、用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让环境润物无声、浸润心田

众多专家学者强调,环境育人。无容置疑,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浸润和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校徽,会成为学生心中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一句校训,会成为学生不断努力和前行的方向;一首校歌,会成为学生心中最动听的旋律;一面可以看到学生英姿风采的墙面,会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地方;一句留有自己署名的箴言,会成为学生最信奉的格言;一棵自己可以照顾的小树、一本自己可以随手可取得童书、一件自己可以随手可取得的体育器材,可以成为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说话,让学生真正可以轻松地融入美丽和谐的校园。让一片洁净的校园让孩子无颜乱丢乱扔,让彼此的笑容与和谐让学生不再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二、推进联动机制,让家校社教育合力助推学生更好发展

学生的良好发展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针对当前农村学生德育养成“5+2=0”的流失现象突出的情况,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教育机制十分重要。成立家长学校,做好家校联动。分别以班和年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德育处牵头,成立家长学校。分层次开展家长学校成员培训,组织家长开展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讲座;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议学生学习、道德养成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共同商议教育的办法;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教室,体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老师的工作和付出;建立教师实地家访制度,让老师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找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难,让教育“对症下药”。建立村校联动、社区与学校的联动机制。当前,留守儿童现象突出,隔代教育问题多发,发挥村居组织的监管协作,配合教育十分必要。定期走进村居或者邀请村居走进校园商议、座谈。村居努力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丰富学生周末、假期在家的兴趣活动十分有益。努力推行“家长”制度,组织爱心家庭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帮扶,让孩子心灵温暖,不再孤单。

三、丰富学生社团,成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成就学校独特德育校本课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