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6-08 02:55:54

有关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创新文化变迁的历史启示

就中国而言,如果没有1978年以来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或者说没有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和理念改进,中国就绝对不会取得令全球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是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观念创新,一次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的理论创新,这两次观念创新,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变化。由于有了科学正确的理论航标作为强力引擎,才引起了后来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即制度创新,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重建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推进民主化进程,并积极建构健康协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获得了全面进步,基本上达到小康社会,并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我们可以因此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无论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跨越式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论创新,即文化创新先行,其余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文化理念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推进其他现代化,文化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支撑系统,一切先进发达都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先进发达,一切落伍落后也都首先是文化理念的落伍落后。从世界现代化浪潮演变的基本规律看,如果没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的启蒙运动等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创新,更不会有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及其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也就不会有继之而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没有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就更不会有后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浪潮。鉴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反应链,即社会发展需要造就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孕育和催化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启动和引导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诱导和孵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促进和撬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和支撑社会进步。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而且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其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动力传递结构是:社会需要→思想解放→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通过文化创新而实现文化繁荣,对任何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首要价值和终极意义。全球性的文化发展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文化愚昧落后或缺乏文化创新的情况下,而实现了发达繁荣和民族昌盛。全球化的实质是文化竞争,就是各种不同文化面对面的直接较量,在文化优劣的直接较量中,通过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过程,从而提升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直接遭遇的严峻挑战,就是其愚昧落后的文化体系对全球化冲击的不适应性和被动性,其文化软肋无法获取核心竞争优势。

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决定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从一定程度说是由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创新文化的先导性。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板块的发展中,文化起着先导和灵魂作用。然而,每一种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都有其时代性,特定的文化体系总是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的产物,它作为人们行为的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都只能适用于某个时代,没有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精神动力。试图以一成不变的永恒精神来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创新文化的基础性。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社会,每个国家、每个组织乃至每个人是没有办法在彼此分割的情况下能发展下去。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全球化竞争,在这竞争中每个参与主体都希望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但最关键的就是知识创新能力或知识竞争优势,增长与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这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但知识竞争的实质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有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之分。全球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深刻而精辟的指出:“世界上将不再有贫穷的国家,而只有无知的国家”。[1]无知是原因,贫穷是结果和表现。贫穷的国家或个人的诸多现象背后,实质上就是愚昧无知。无知是贫穷的根本原因,贫穷是无知的结果和表现。正是从这种意义讲,文化创新是每个国家、组织、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工作。创新文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文化经济,小到从一个商品的研发开始,就要从形和质方面考虑到文化的含量,从销售服务等都要一定的文化元素,否则,这个商品能否被人们接受就是问题。从这种意义说,观念、文化、方法变了,就可以摄取“滚滚而来的财富和源源不断的效益”,我们称之为文化知识的一切东西,已渗透到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这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进入大文化时代。历史上,国与国实力较量往往体现在土地、人口、能源和技术等因素占有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人们不再仅仅注重经济和军事力量,而越来越看重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和国民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中,文化软实力居于首要地位。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物质基础,战略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意志、动员人民的能力等精神因素是使物质基础成为实际起作用的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一切经济和军事的手段最终必须通过人的掌握运用才能发挥作用,而人是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深刻影响的社会主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个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是任何物质力量都难以匹敌的穿透力和向心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变革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越来越明显,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国家和经济起飞的强大驱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因文化而生动,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技术价值问题是创新的核心问题,贯彻于技术创新发生、应用、转化和扩散等诸多环节,对技术实践具有导向性作用。一个技术创新的立项,当决策者认为它有价值,对人的需要能够满足时,才可能实施。此时技术创新决策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技术创新的可行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技术创新和成果的使用过程中,观念文化对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文化观念引导技术创新,或者说科技成果成为文化的某种载体。技术创新包含着独特的价值内容,向社会提供新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文化价值观念是人们在对现实事物中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评价依据,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每项技术创新都需要知识的积淀,这些知识来自于文化的各个领域。科技创新促进文化观念的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深入。科技发展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而促进哲学范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地进化,深刻影响并革新人们的认识方式及价值观念。牛顿力学的创立于17至18世纪,机械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唯物主义的机械论观点,造就了一种从自然哲学到哲学、社会科学以致人们日常生活普遍接受的机械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18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改变了哲学家的思想观念,19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决定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许多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已经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因果关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仅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而且科技创新也引领和支撑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表现在高新技术融入文化领域,构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催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文化创新影响和助推科技创新,可以从观念、制度、方法、习性和价值等多个层面,对科技的发展带来影响。科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大意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把答案指向了文化。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体系,而从根本上阻断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发展道路,这一解释,即使不是唯一原因,起码也是首要原因或基本原因。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方向将影响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速度,影响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

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战略任务,服务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注入创新的“基因”,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宽松、自由、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建设分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科学精神、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的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保障,环境文化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首先是精神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加强对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调动和激励工作积极性。要提倡创新的理念,使创新文化与员工的人生价值实现完美统一,使他们的人生价值通过创新为社会作贡献得以体现,以激发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身于创新活动。具体讲就是继承发扬爱国奉献和创新为民的传统,树立创新为荣和创新为魂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尊重实际、理性质疑和创新开拓的科学精神,正直诚信和敬业严谨的职业道德,善于协同和友好竞争的团队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创新文化的载体和保障,制度文化也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要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确立多元互动的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评价体系,目的是建立一套价值导向明确,有利于保障创新的规章制度,如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激励制度、财务审核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等,并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要处理好破和立、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破时保留精华,立时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的政策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激励、宽容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机制和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再次是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一要从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入手,兼顾物质方面和活动方面。目前文化载体建设存在载体设计针对性不强、载体之间关联性不强、文化落地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精心谋划和科学构思,广泛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创新文化提供丰富的内涵和发展的源泉。二要统筹规划,形成功能完善、服务共享的创新环境。通过文化外化形态即物质载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聪明、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可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实现创新文化精神理念的不断凝练和内化,为创新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时代特征和行业特征,结合具体实际,不断推进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和环境文化创新,为推动全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本文作者:俞亢亢工作单位:齐鲁银行电子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