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与文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2-03-06 10:31:32

红色经典与文化建设初探

在此种意义上,他认为“红色文学”难以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当前“文学经典”的改编与再造消弭“红色经典”精神,更多是以赢利为轴心的商业化操纵。陶东风在《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一书中谈到“红色经典”时说:“所谓‘道德的回归’、‘理想主义的复活’只是表象或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期许。事实是:在“红色经典”改编中体现的文化、经济、政治、伦理、市场、大众、消费等元素在影像世界的奇妙融合中,消费主义与商业的逻辑无疑成了主导的或统帅的作用。”[4]他犀利地批判了《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改编后的“变味”,男女间的情爱被无限地放大,原有的教化功能自然瓦解了。毋容置疑,以上无不表明了学者们对“红色经典”寄予关注,对其出现的弊端予以纠正。事实上,评价“红色经典”的视角与尺度可以也应该是多元的。上世纪90年代后,关于“红色经典”的论争许多就是起因于视角与尺度的差异。陶东风在对世俗文化的评价中提出,首先必须有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一种分析与审视当今社会文化问题的角度与方法。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析与评价“红色经典”,也就是说不仅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眼光,而且要将其放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定位和分析。

“红色经典”与苏区精神一脉相承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5]无疑,作为文化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色经典”的价值地位更为重大。就赣州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红色故都”上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土地上,留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印迹。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问题不断突出,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充斥,金钱利益的驱使,人们对物欲的热切追求逐渐消释着赣南人民在长期的历难中形成的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赣州苏区革命精神的某种缺失。而“红色经典”有关“理想”、“终极关怀”、“神圣性价值”等内涵与赣南苏区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生成的苏区精神一脉相承,合理看待“红色经典”及其主要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红色经典”具有“红色”和“经典”的二重性,即“红色”凸显了这类作品题材的共通性和自身的独特性,“经典”表明这类题材作品价值的评价高度。“红色”,是因这些文艺作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题材,高扬着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文艺思想的引领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上自历经“五四”的老辈文人,下至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民作家,凝合成一股巨大的“红流”,追忆革命斗争,歌颂工农兵,激励工农兵,改造“阶级敌人”。这些作品虽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然而,其“红色”特质无不是特定时代下“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6]“经典”,是因它们曾是那个时期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至于被改编和再造无不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之深之远。尽管存在着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但是这些独特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群体性“红色”特征和所流露出来的包含着理想、崇高、集体主义等意涵的革命浪漫精神无不具有“经典”的内涵。这些作品真实地书写了劳苦大众在实现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程中,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依然坚守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的热情及其对牺牲精神、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的不懈追求。这无疑表明了“红色经典”“既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6]“红色经典”是“中国式”的经典,有别于传统的“四大名著”,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鸿篇巨制,有别于充满苦难精神的俄罗斯文学。“红色经典”的“中国式”特色在于整体性地建构了关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及其新中国初期社会斗争和生活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6]

赣州当代文化建设与红色经典

对于“红色经典”改编后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格调低下的问题应当加以警惕,但历史主义地肯定其意义是第一位的,不能抹杀“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功绩,不能低估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地位。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借鉴和吸收它,以此来丰富和提升当代社会文化。对于赣州这片红色故土而言,尤为重要。首先,“红色经典”对于赣州亲和力和社会凝聚力的重建,对于和谐赣州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当下,精神家园的重构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对理想信仰的高扬。”[7]“红色经典”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谋求生存、追求解放、追求幸福的伟大斗争历史,其中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为理想奋斗不已的崇高精神及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而这些正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这也与赣南苏区精神一脉相承。所以,重温“红色经典”,重唤苏区精神,是对血泪和苦难交织的赣南历史的缅怀,并在苏区精神的感召下,齐心协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其次,“红色经典”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赣南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可以说是对当今时代日益商品化、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肆意猖獗的批判与反思,既切合了当下审美期待视野,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实际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说,赣南人民期待重温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期望复兴红色苏区精神,并以此激励大家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再次,“红色经典”有利于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要推动红色文化创作,把红色精神、红色故事融入文学艺术中,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要广泛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红色经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时尚追求。这些无疑推动了赣州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使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本文作者:许丽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