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6 15:18:34

红色文化设计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地方产品;包装设计

一、红色文化与产品包装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反抗、抗击外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以及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体现出的被反复实践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红色精神以历史文化形态为载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红色文化教育和发扬的重要性,提倡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推动红色创新和红色文创活动。相关政府机构也出台了多个法规政策,规划了红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鼓励创新设计红色文化衍生产品,促进红色文化消费。红色文化可以作为旅游遗迹和重要的精神指引,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指具体的人和事迹、书籍文献,以及历史遗留建筑物、革命老区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为各种精神内涵,这些精神都演变为如今的抗疫、抗洪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内涵。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产品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产品的包装设计也在不断受到重视,在推广红色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应用在地方产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泛红色”产品包装设计的滥用

红色文化商品的包装设计应当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使用鲜明的色彩,运用独特的材料将文化与包装设计融为一体,将插画和图形的多种表现方式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体。但是,当前许多红色文化产品主要在革命遗迹景点和历史博物馆周围展销,外观设计趋于同质化,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与产品包装的结合。而且没有针对类型、功能和区域的不同将所包裹的红色产品进行区分,多数是以大红色为主要基调,简单印制人物形象或景色照片于包装之上,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红色文化,造成了众多的“泛红色”产品包装,缺乏美感和设计感。

(二)落后于潮流,缺少创新

面对时展的潮流,消费群体的审美也不断改变。尤其当90后、00后作为新时代的消费主力军时,红色文化在包装设计上的体现要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特点,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角度要体现时代特点。然而,在此方面众多设计者趋于保守,考虑到红色精神的严肃性,不敢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发,或者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片面、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材料和工艺设计,缺乏时代进步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主要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

(三)文化熏陶能力缺乏

目前在产品包装设计中传播红色文化这方面下的功夫并不多,基于红色文化的包装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较少。专家学者主要通过红色课堂、红色专题讲座等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知识,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类话题较为严肃枯燥。为更好地起到思想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效果,应当将教育融入生活,通过在包装设计中体现历史革命事迹、英雄人物事迹,以更潜移默化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以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

三、红色文化在地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元素

(一)图形

包装设计中的图形首先要表现出红色文化特色,可以运用简化的图案表现实物形象,使用简笔画勾勒出实物形象特点,或者直接使用实物图片。红色文化元素也要从当地的红色文化现象和景观中提取,回顾百年来的伟大斗争,从革命遗迹和事迹中提取丰富的元素材料,以此提炼出合适的图形图案。

(二)造型

包装造型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一点。实际上,红色文化产品的造型设计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如饰物与服装造型、建筑造型、景观造型、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等。这些造型从不同的表现内容入手,具有多元性和美观性,可以对包装设计提供参考。这些具有文化特征的造型不仅能够凸显地方包装设计的特色,还能够表现出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使人们接受红色教育。

(三)材料

包装材料可以巧妙运用当地的土特产,制作出的材料,既具有乡土气息,使消费者易于接受,也方便实现环保和绿色回收。利用红色元素的同时,不能为图方便简化设计,简陋的粘贴复制无法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元素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并表现在包装设计上,赋予包装设计时代感和创新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

四、红色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的要求

(一)多元企业联合设计

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联合多企业共同设计产品形象,进行授权设计。文化产品输出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动漫、IP形象、影视文学等均可以被授权成为文化与包装联动的形式。因此,当地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景区可以将包装设计委托给第三方平台,或者共同参与设计创作和产品销售,减少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集思广益,设计出多元化的作品,实现红色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红色产品集群。

(二)规范设计元素的使用

红色文化的表现具有严肃性质,红色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不可有任何的哗众取宠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不可诋毁伟人形象,不可歪曲历史事实。因此,在规范红色产品设计时需要严格规范,把握尺度,将红色元素的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然而,在当下的红色产品设计中存在着很多元素滥用的现象,在进行设计和元素使用时过于娱乐化。因此,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对于革命人物、革命事物的要求规范进行设计,要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红色文化,并达到宣传目的。

(三)增加数字交互功能

互联网时代科技发达,可以将智能产业与包装设计相结合,比如在包装上添加二维码,让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得到相应的红色文化讲解等,增加产品设计智能程度,使技术成为消费者与产品互动的桥梁。当今,红色景点和红色博物馆多采用数字技术,发展出数字旅游、数字展览等功能,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文旅体验。同时也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产品包装设计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在有效控制包装实体成本的同时将包装技术与数据库相连接,使红色文化以创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与发扬。

(四)结合时代潮流

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时,需要结合时代潮流,瞄准主要消费群体,考虑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文化审美,改造保守的包装风格以便吸引年轻群体。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需要从营销传播渠道、产品定位等方面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年轻化,赋予红色精神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促进红色文化在新生力量中的传播。在包装设计上,可以通过国风插画和二次元设计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红色产品内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红色文化的色彩和元素。

五、赣北地方产品设计实例

赣北是一个革命老区,江西瑞金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大量的革命先辈在此扎根发展,铸就了一批优秀的政治革命领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革命纪念馆。赣北一直拥有着浓厚的地方红色文化背景,此地的红色文化产品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起到了良好的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六、结语

包装设计不只是产品的衬托,若想要长久发展,需要多方位传递地域特色文化,表现出红色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打造地域品牌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包装设计带来的视觉感受使消费者联想到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化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以达到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静.红色文化视角下南梁地区文创产品包装创新[J].中国包装,2021(2):38-40.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主题景观;设计要点

1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建设意义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为养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2]。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主题景观,集纪念性、地域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4],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价值。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景观,对于有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修缮革命历史文化旧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促进红色旅游开发,以及推动革命老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设计要点

2.1景观的空间设计。景观的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了景观的空间结构、空间序列和空间尺度等方面。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空间布局结构可以通过景观轴线进行控制,设计采用线性与节点结合的空间序列进行组织,从而使空间的景观序列更具有规则感、秩序感和节奏感。空间尺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受众的观察距离与角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体量高大的雕塑置于平坦的地形上,仰视的视角给人以崇敬之感。又如,在线性空间中,道路两边种植高大乔木,可以形成垂直空间,增强景深效果,对人的视线也起到引导作用。2.2景观色彩的把控。色彩对于人的心理会产生较强的暗示作用。红色文化景观具有政治性、纪念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需要营造出发人深思的环境氛围。例如,灰色给人以沉稳的感觉,易于营造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又如,红色是国旗的颜色,象征着革命、斗志、热血。红色,既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视觉表现,也是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景观设计中将红色作为构筑物、雕塑或是小品的主体颜色,可以给游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启发游人透过红色来理解主题景观的内涵。2.3注重景观的体验感。红色文化主题景观承载着弘扬红色文化和传达革命精神的使命,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回忆、沉思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在景观营造时要重视游人的体验感,设计可以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引用、再现等表现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出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时可以引入创新的表现形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动静结合突出体验性和参与性,引起游人的共鸣,增强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吸引力。2.4突出景观的地域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5],有着时代历史的记忆和地区文化的烙印。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要根据各个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来进行统筹规划。对于红色文化的历史遗存、遗物、建筑、旧址和场所需要重点修缮和保护,对于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红色主题景观的建设可以塑造区域红色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田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逢田南特支旧址重建项目景观规划设计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广西田东县林逢镇政府东侧,南接南百二级路,东西长约240m,南北跨度约176m,总设计占地面积为36030m2。场地现状的用地类型主要有文体科技用地(土地庙)、居住用地(民居)、公路交通用地以及农田和果林。位于场地东面的田南特支旧址,为本次设计重点需要保护和改造的场地。3.2设计目标与主题。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林逢镇是右江河谷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党支部的发源地,是点燃革命燎原之火的红色火种。本项目以“红色党支部”作为主题,突显林逢镇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特色。设计紧紧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展开,充分利用场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结合第一党支部红色文化元素,保留和再现林逢镇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因地制宜构建主题鲜明的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目标将项目打造成为集革命纪念、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宣传的窗口,同时也为田东县人民提供了一个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的场所。3.3总体布局与主要设计内容。项目总体布局呈“一轴、两带、五区”的格局。①“一轴”指的是由项目入口贯通南北的主要景观中轴线。景观轴包含了五角星革命纪念牌坊、英雄大道、中心主广场以及第一党支部陈列馆这四个关键景观节点。穿过位于入口广场的五角星革命纪念牌坊,便是长40m,宽20m的英雄大道。大道两侧设计了林荫树阵,树下排列着对右江地区革命斗争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雕塑。中心主广场位于景观中轴线上,长80m,宽60m,为居民进行文化活动、表演和集会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广场铺装以壮族传统纹饰为基本元素结合圆形作为基本图形进行拼贴设计,体现出民族地域特色的同时又突出了强烈的向心力,象征着人民群众永远跟着党走,围绕在党的周围。第一党支部陈列馆位于中心广场北面,设计充分借鉴了壮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特点,结合现代展览建筑的功能需求与设计手法,融合红色文化元素,使整个展览馆具备了功能性、文化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性。②“两带”指的是“环生态湖休闲景观带”和“党支部故事文化景观带”。“环生态湖景观带”主要包括将军亭、红色文化长廊、画舫、亲水平台、文化雕塑等景观节点。“党支部故事文化景观带”总长约150m,由9个描述党支部故事文化的景观小品组成欢迎式的景观序列。景观小品将人物雕塑设计巧妙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结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将党支部的故事场景生动再现。③“五区”包括红色文化旧址区、疏林休闲区、台地休闲区、生态湖区、居民安置区。其中,红色文化旧址区是整个文化景区的中心,主要通过场景再现的形式来了展现红色文化,形成互动式的景观空间,打造集观赏、休闲体验、集会、表演以及接受革命爱国主义再教育的红色文化基地。疏林休闲区包括了“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墙”和“革命红飘带”这两个景点。“右江河谷文化展示景墙”斜跨贯穿整个疏林休闲区,由5组长4m,高2m的景墙组成。景墙上雕刻的浮雕生动再现了右江河谷旧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的文化场景。“革命红飘带”设计通过夸张的尺度进行表现,在草坪上设计了1条长约66m,平均宽约1.2m,高约0.4m的红色起伏景观石带,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染力。3.4设计特色。①红色文化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本设计方案主要以红色文化为设计主题,以民族特色景观为主要载体。通过内和外、精神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右江革命老区地域特色与壮族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②红色开发与绿色生态相互平衡。红色文化主题景观建设是开发区域红色旅游的有效载体。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红色带动绿色,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绿色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例如,场地西侧设计的台地保护林景观带,基调树种选择象征革命英雄的红木棉。场地中央在保留原有湖面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改造,在大面积的绿色本底上随宜嵌入红色革命元素,绿中有红,红中透绿。

4结语

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营造对于弘扬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设计中更好的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绿色生态的有机融合,需要在实际建设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建永.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号召力和凝聚力[J].人民论坛,2019(7):128-129

[2]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101-103

[3]梁军.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9(7):136-137

[4]黄磊.红色文化主题景观的属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5):89-90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3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宣传时,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有的红色资源正好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一)参观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观具体的红色文化古迹来熏陶学生的革命思想,从而达到对于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具体的红色文化建筑古迹主要包括:江西省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通过整合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建筑,来达到对红色思想文化的和谐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各个红色遗址具体形象标志的设计,以及对于整体形象的策划构建,来宣传红色文化。存在于瑞金,在当年被称誉为“红军留下的八角帽”的中央临时政府,不仅在建筑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化和韵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感,而且含有相当深厚的红色文化思想,搞好该遗址的重建工作,使得塑造红色经典的标志性的形象来推广红色文化这一形式贯彻到了实处。

(二)具体制作设计

1.设计内容

在1933年7月5日的《红色中华》刊登的《怎样进行“八一”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文章中明确指:“一切宣传品——宣言传单报告大纲画报等,必须尽量通俗扼要”①1934年9月11日的《红色中华》发表的《宣传方法介绍——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一文指出:“

(1)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2)画报的内容要浅鲜通俗化,群众易于看懂”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在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作品时,并不是信手拈来如此简单,它的具体工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在其内容上必须具备大众能够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特性,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才是关键。第二还要具有民族性这一特性,从中透露出对于民族特色的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要本着扬弃并存的态度,具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具有独创性,在主题上应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充分寓意于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

2.设计色彩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来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给予其精神上强大的震撼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持树立红色文化的形象和品牌个性,首先应该把具有象征性的色彩融入于作品之中。例如红色往往是代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甚至红色本身已经超出了自身所代替的含义,因此红色作为革命形象的具体色彩,表现在作品中应该占据主要阵地。其次,设计作品不仅要引起广大的文化共鸣,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质,所以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应以红色作为主调,并配置代表地域性的主题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革命自豪热情。

3.设计造型

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性能,从而引发其消费成果,是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因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实性的体现,并流露出美的享受。借鉴苏区地区的历史遗存物的形象,例如建筑和衣物等,都可以从中吸取其特性,苏区房屋的八角造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构造,采用的是八角帽的造型,并结合现代的文化气息。在选购材料上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将造型与材料的整体融合,使之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寓意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内的目的。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以红色文化与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文化课堂氛围,以此来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就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作品背景做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种初步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具体的口号等让学生感受这一氛围,在学生受到了这一氛围的感染并融入这一情景之后,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者让指定的学生作为领头人,其余的同学作为附和的人群来响应,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神、提劲,并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创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化思想内涵,并根据这一精神内涵自由地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及生搬硬套。

五、新媒体形式的运用

在现代这个信息性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的方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传播途经上,最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的具体过程中,新技术的介入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整合媒介资源,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弥补红色文化在传播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堂教育学中选用先进的多媒体,例如图文共存的影像结合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其展现方式,还能使其更加生动。我们不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课堂之上,还要使之走进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可以运用手机、博客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束缚,以信息的准确为基准,优良的传播手段为制成,相信对于红色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将革命情怀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的这一宏伟创想已经指日可待。

六、不断进行课堂总结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课堂总结是一个必要且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同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是有一定联系或者是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对一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学习,可以进行举一反三;通过相应的总结,并进行延伸,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法的确定,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认可、否定、修正、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实施的准确性与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总结,不论是形体还是文化的学习,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消化,不断地提升自我水平。另外,在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课堂讲解或文字阐述的形式对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作品的融合、韵味、内涵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七、结论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4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该规划场地位于**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公务员之家: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公务员之家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沈阳;红色文化;设计价值

一、沈阳红色旅游文化现状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以红色文化为话题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已较为广泛。在我国一些红色革命老区旅游业蓬勃发展、红色文物古迹遗产的保护以及红色精神教育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皆可体现我国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喜好与热衷。同时这也为沈阳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目前针对沈阳地区的红色旅游文化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沈阳市现有红色文化遗址资源80余处,众多的红色文化纪念地形成了鲜明的红色文化内涵。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诞生、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中国审判日本战犯旧址纪念馆、沈阳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文化载体是都是沈阳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着重对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进行传承,提升沈阳城市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用红色文化构筑城市之灵魂,最终将红色因子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使红色因子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辉,为推进沈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红色引擎。

二、红色旅游文化价值及产品特性

红色是中国的象征色,寓意着吉祥与喜庆,红色文化也被作为中国特有的文明符号,红色旅游相关产品主要通过图形、色彩和文字三类要素来演绎红色因子。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著名战役场景及枪支物件等战斗工具,为相关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各类图形素材。将红色文化设计因子抽象提取出来,有利于在相关产品设计开发中进行适度应用与创新。结合当代审美与文化精神需求的提升是红色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设计核心,相关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视觉设计渗透在红色相关产品的各个方面。当代社会公众审美取向更加多元化、包容化,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和接受愈发普遍。不同时代的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喜爱和偏好不尽相同,对红色文化的追求也有所异同,对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的关注度自然也有不同。传统红色旅游纪念品因造型款式老旧,款式单一又缺少创新,很难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而通过视觉设计的多样性和载体多元化的丰富形式,逐渐符合部分受众群体敏锐的感知度,提升红色艺术时尚的审美偏好。对青少年群体影响较大,迎合大众时尚潮流并结合现代视觉设计手段运用到红色文化相关产品设计当中,易获得受众认可。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的情感风趣性有助于拉近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距离感,唤起中年人对红色文化的情感以及老一辈对红色革命的追忆;其艺术创新性满足受众群体对红色文化独特美感的表达和对经久不衰红色文化的传递;其产品形式的多元化可体现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市面产品种类繁多,购买者可任意挑选出自己满意的相关产品载体,既实现红色文化元素的广泛运用,又能满足受众的不同诉求。1.红色旅游文化价值①文化价值红色文化鼓舞并激励着人们为理想和信念拼搏奋斗,是在物质条件匮乏年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我国红色文化,使得中国人民更加具有凝聚力,并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红色文化中的精髓,即红色精神时刻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作为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红色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继承发扬,可对当代年轻一代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一定帮助作用。②经济价值我国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红色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极大促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和连带产业的发展。另外,众多改编后的红色影视作品也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如《建国大业》《红色娘子军》《亮剑》《八佰》等。其中今年上映的《八佰》上映34天就创造了将近30亿票房的好成绩。年是国庆70周年,随处可见的红色题材宣传画、标语及五星红旗的景象,大型商场、超市等各大购物中心随处可听到播放着改编版的红色歌曲,将红色文化植入人心的同时添加新的时尚元素,使红色经典“动”在我们身边。③艺术价值红色文化显示出的是一种独特审美旨趣,红色文艺作品大都伴随着我国重大历史事件而产生,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壮美崇高的美学特征通过各种载体的感性显现,时代特征鲜明,传播力度强,深入人心,激发出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感和思想,很好地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人民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以革命史实为基础再创作的作品,在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最易获得壮美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记录了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迹,艺术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以红色宣传画为例,其取材大多源自生活,曾被大量印刷,张贴在大街小巷,在革命战争年代鼓舞了军民士气,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感性形式上的大、内涵上的刚烈和力量上的强大等特点,唤起了人们内心的激情、勇气、力量。很多红色文化题材的艺术创作者正是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感染,把激情倾注于作品,而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作品也充分展现了红色文化的强大感染力。2.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特性①直观感受性基于红色文化因子的设计产品具有直观感受性。对红色文化的视觉设计是时代的产物,根据受众对其视觉感官的需求,使基于红色文化设计因子的设计开发制作出相关产品具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即购买者利用简短的时间无须深入了解产品每个细节内容,而是通过视觉的冲击得到直观的感受。红色相关产品其外形首先是人们读取的对象,购买者通过观看就能获得产品的特有信息,因此需用通过简约生动的设计来吸引购买者,在视觉设计中需要注意图文结合以及特殊地域元素的应用。②时效决定性运用红色文化因子创作的相关产品是一个快消时代的新产物,红色文化产品视觉设计的时效性与其商业性有很大关联,为了达到更好的商业目的,商家经常会选择不同节日做商品促销,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时相关产品的活动力度较大。红色文化产品的视觉设计保持时效性可让红色相关产品销售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令购买者耳目一新,刺激消费欲望,达到商业销售目的,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变化、商业的需求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红色文化产品包含大量红色文化信息,在对其进行视觉设计过程中,需注意把控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合理安排位置排列关系和视觉冲击力度,便于购买者浏览之后的快速抉择。③情感风趣性红色文化的革命情怀及其文化趣味性使中小学师生寓教于乐,大学师生在互动中领悟红色情感趣味的真义。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因子需揣摩受众心理,关注用户情感体验,发挥情感攻势和心理暗示的力量,达到传播红色文化的目的。对红色文化因子视觉设计中的风趣性恰恰符合当代社会娱乐化的大方向,相关产品以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吸引大众目光,是一种视觉感受在心理反应的状况。目前消费特征随物质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审美的重视,想要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受众认可红色文化产品,就要考虑红色文化因子在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多方面走访调查,以形式美感法则创造意念,让红色文化因子与现代设计接轨,保持视觉设计的创新化和多元化。④文化交融性依托沈阳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因子设计相关产品,对带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沈阳遗存大量革命相关事迹,蕴含着宝贵的精神与丰富的物质财富,是沈阳红色特色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当今,红色文化因子的相关设计应充分并合理运用文化本身具有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特性,给受众带来更深层面的艺术体验。其中,调动主观抽象的思想价值在红色文化因子的视觉设计过程中值得重视起来,一件红色相关艺术品常因其积极的价值信念而使得购买者对其产生敬仰和崇拜。在红色因子的设计应用方面需全方位交融红色文化的艺术特点。此外,红色文化因子的视觉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其简单的文化层面上,还要感悟它所携带的红色革命精神文化价值,更深地溶入艺术创作当中。⑤艺术潮流性红色文化因子的艺术设计变化在视觉设计中对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传播,提取红色文化因子视觉要素首先要杜绝特效,以二维形态展现,有助于辨别,灵活运用做减法的设计原则,强调对一切红色视觉元素做减法,避免不必要的元素出现在产品当中,使得视觉展现层次清晰,注重技术美学应用,把握技术美和功能美的融合关系,帮助购买者迅速高效地达成商品选择,提高艺术潮流性。在结合现代潮流同时尊重红色文化因子原有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将传统和现代工艺及材料相结合并进行合理搭配使用,进一步创新突破,使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具有现代感和潮流性,不断创新红色相关产品的视觉形态,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红色文化相关产品。⑥传播教育性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激励我们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向上、敬业奉献。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对传递红色精神、传播红色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必要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中,时刻提醒当代人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现代设计中,将红色文化因子融入文化教育的产品中,再现沈阳革命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增强大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认知,领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并提高思想境界,使不同受众体会红色文化力量,树立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三、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传播推广的作用

红色旅游相关产品的设计传播对红色文化的推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国家层面来说,设计传播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可有效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沈阳市经济水平的发展,进而更好更快地促进辽宁省的综合发展,以及红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对不同红色区域而言,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与红色因子的结合,为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融入复古红色革命元素,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设计模式,丰富设计内涵,提高设计效率,拓展文化传播方式。推广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可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化发展,创新优化区域文化传播载体,与现代化设计接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红色文化在相关产品设计方面与时俱进和不断突破创新,对当代设计打造红色文化性艺术作品创造机遇和挑战。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的传播对人民群众来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寄托。打造精品红色相关产品,带动地区红色旅游,增加红色文化产品爱好者从业岗位,提高就业者的工作机会,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普及当代人对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对红色文化精神情怀的追求和向往,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沈阳地区的经济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结语

虽然现在已不再是革命战争年代,但红色文化在新时期仍不断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基于沈阳红色旅游文化的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可将历史中的红色因子继续发扬传承,并将时隔久远的红色文化注入新温度、新内涵。传播推广沈阳红色旅游文化从国家层面来看,对树立我国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更多的海内外人士认识到我国以及沈阳地域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民族自信,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沈阳城市来说,红色旅游文化相关的设计推广有助于沈阳市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助于当地政府更有效地保护并传承红色遗址遗迹,为红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柳鹏.辽宁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传承与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7.

[2]万宁.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辽宁红色旅游品牌传播研究[D].渤海大学,7.

[3]沈阳日报.焕发红色文化新活力点燃沈阳发展新引擎[EB/OL].

[4]李翔.海南红色文化的符号化研究[D].海南大学,6.

[5]李真真.红色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4.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7

(一)红色文化是当代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及讲话中都强调要传承和发扬。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党的十八大、关注的重点。[1]同时,随着以研究、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主要任务的红色文化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红色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红色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都是当下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进一步意识到正是无数先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革命的成功,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树立坚定的信心,奋发图强,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二)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研究中的背景。湘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灿烂的红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湘南有许多中国红色革命时期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革命历史事件是1928年1月12日由、领导的湘南起义,以及湘南起义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还有长征时期湘南的汝城县沙洲村的“半床被子”的感人故事,被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特别提到。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各个时期,都有著名的革命领导人的足迹,留下了许多为人民津津乐道的红色革命故事以及红色文化遗址。湘南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接收信息方式的改变。[3]随着数字化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丰富的媒体形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也应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有效传播湘南红色文化,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意,处于前沿的传播媒介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承担了时代赋予的这一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湘南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出易于大众接受的红色文化的新的传播形式,是当前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二、湘南红色文化的界定与内容

(一)湘南红色文化的界定。湘南红色文化是湖湘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湖南南部以郴州地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追求国家兴旺、民族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共同创造并形成的先进文化。湘南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二)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遗址3个方面的内容为主。其中心内容是在由、领导,王尔琢、胡少海等革命先辈参与的革命历史事件(湘南起义、郴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莽山洞联席会议等)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及后来在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发生的革命故事。著名的“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遗留下来的红色旧址大多散落在郴县周围的宜章、桂阳、资兴、桂东、汝城等地。其中有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颁布纪念地、资兴苏维埃政府旧址。

三、湘南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党中央对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湘南各地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所、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文化美术馆等,出现了许多研究红色文化的学者及优秀文艺作品。除此之外,地处湘南腹地的郴州市建立了3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有2个部级、5个省级、29个市级。市政府大力宣传红色文化,积极推进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红色文化逐渐渗入高校的思政教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教育核心。

四、湘南红色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实践

(一)湘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重要创作源泉湘南红色文化在数字媒体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湘南红色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将湘南红色文化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题材,不但能增加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且更容易被世人接受。高校深入调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建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意点;分析湘南红色文化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红色遗址以及与革命事件相关的生活场景等,并将其作为主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湘南红色文化历史事件有湘南起义、郴县苏维埃政府建立、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莽山洞联席会议、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成立、“插标分田”运动、围攻大铺桥、安仁会议等事件。革命历史人物以、、、胡少海、王尔琢等人为代表。红色遗址包括与发生在各个县、区的革命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的革命地址。湘南红色遗址以宜章、汝城、桂阳、桂东、资兴等县为主。宜章县境内包括碕石彭家的湘南起义旧址群、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等;位于汝城县境内的湘南起义旧址群,以汝城会议旧址群为主,包括湘南特别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位于桂东县沙田镇沙田圩的第一军规广场等等。通过对湘南红色文化的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各种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加以整理和提炼,选择适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的体裁作为创作作品的主题。在调查研究湘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对湘南红色文化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字媒体设计作品的思想性,让学生在收集与整理湘南红色文化资料时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有效提炼红色文化元素,与数字媒体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现代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作品。从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固有的形象思维及单一传播模式,用新的视觉形象及表现形式来丰富湘南红色文化的内涵。这对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设计内容与传播形式上丰富湘南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法,是在新时代对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是湘南红色文化的转化和创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基于移动互联的自媒体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应运而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互的传播形式使得传播的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人们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形成互动。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已经成为当下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因此,只有将湘南红色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平台,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互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湘南红色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形式。1.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从湘南红色文化的内容出发,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红色文化资料,存储相关数据,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备档和共享,并以此为主要内容和题材,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如插画设计、绘本设计、动画设计、视频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料,提炼元素,进而对红色文化进行转化创新,这个创新包括对已有的艺术形象、元素、风格的创新再设计,以及在挖掘以前没有艺术形式的历史事件及相关的生活事迹后创作新的作品,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弘扬、传播。2.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分析研究红色文化题材的数字媒体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及传播方式,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表现形式,尝试多样的设计方案,完成系列作品设计。运用当下的传播方式——网络、移动客户终端等进行宣传推广,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赏并主动参与活动,如红色文化故事的动画及趣味情节互猜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对湘南红色文化保护项目开展众筹,让民众广泛参与,从而实现对湘南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3.与湘南地域、文化、经济相结合,设计制作文化创意商品。如与湘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出具有湘南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纪念品,打造湘南红色文化IP,建立湘南红色文化旅游平台等,力求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增长。4.在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与红色文化精神紧密结合,将红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精神。

五、结语

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数字技术作为手段,研究湘南红色文化,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使湘南红色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传播中发挥湘南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培养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意义。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党的传统文化观内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303.

[2]李绍斌.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3D打印

一、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

(一)传承红色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指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创意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即其创意来自文化设计的产品。简单来讲文创产品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的产品,其核心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3]在我国,文创产业本世纪初才逐渐兴起,但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近十年来,文创已融入到各行各业,成为热门的概念和新兴的行业方向,甚至“万物皆可文创”。红色文创产业是文创产业在红色资源上传承和应用的一个具体类别,伴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契机,迎来了双重发展机遇:一方面是文创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在产业模式和创新发展上已有成熟的经验和产品模式,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拓展具备了良好的背景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以及建党一百周年、建国七十周年等重要纪念节点和文化强国的大战略,给红色文创产业带来发展机遇。通过设计的手段将红色故事、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等红色文化以产品形式具象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是通过提炼红色文化元素,用设计创作的手段把红色精神物质化提炼,最终以创意产品的实体形象来展示实现,其核心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在设计创作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产品背后赋予的深厚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其体现的是红色文化元素的表达,即具有“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的红色元素的表达,产品是否能够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体现红色资源的各种形态展示;是否能够传承红色传统,用产品把党和人民的革命奋斗故事表述及传承;是否能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精神用产品表达,感染产品的使用者和观众。

(二)实现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红色文创产品不仅仅是通过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爱国信仰和革命优秀的精神品质来塑造产品表达,更需要结合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综合打造,用当地代表性的文化讲红色故事,创红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华,把红色文化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红色体验旅游线路等政策,既可以将两者的文化精神诉求叠加传承展示,又能突破部分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瓶颈,拓展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激活红色经济的潜力。因此,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意义既要挖掘红色文化元素背后的精神信仰,又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技巧,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用设计语言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二、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考虑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地域性特征,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在设计创作阶段的关键是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即文化内涵的结合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其设计实现方法分三个步骤:

(一)寻找可结合的目标项目

寻找合适的、可结合文化内涵的目标项目,即红色文化项目的具体选取和与之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选取。相结合的两者不是随意选择搭配,而是通过文化内涵分析、背景研究等,将具备逻辑关系、具有叠加效应的、具有共通性的两者有机融合。选取的两项目可以是地域文化的共通,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共同诉求,还可以是各种逻辑关系的相通。如下文所附的产品案例,选取的红色文化“中共一大会址”和非遗项目“徐行草编”,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时间节点,用本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讲本地知名的红色文化,因此两者是具有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具有碰撞出火花的可能。

(二)通过挖掘两者的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

1.挖掘非遗项目的特色文化内涵:当选定需要融合的目标后,需要分别对两者的文化内涵分别进行剖析。非物质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和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会和人的长期交往中所凝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5]其作为两者结合展现形式的主体,需对项目的历史渊源背景、发展现状、工艺特色和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整理出红色文化与之融合的设计表达可能性。2.寻找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共通性:结合的两者项目其精神表述在本质上应当具有共通性,宏观层面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信仰和精神力量,是精神财富的具化表达。红色文化是讲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或物化形态承载的红色精神,如“嘉兴南湖红船”“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往往是当地千年来历史文化人文的沉淀,源于民间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创作、勤劳坚韧的民族精神等。这两者都是人类和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体现,对于艺术设计的素材提取上,只要找准了共通性,确定了主题,设计表达的形式就可以尝试各种产品创意。

(三)探索产品的设计呈现形式

通过研究和挖掘两者文化内涵确定结合主题后,主要是根据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艺特色和技艺方法以及产品设计构思的特点,探索和创新文创产品的呈现形式、具体制作工艺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市场需要传统手工艺能在有效传承技艺为前提下,结合高新科技工艺,对接商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融合力度。[6]传统工艺与新科技结合,解决了部分传统非遗工艺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如3D打印技术在非遗、现代工艺美术和文创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与琉璃、陶瓷、漆艺、草编、景泰蓝等各类传统非遗工艺的结合已相当成熟(图1、2),做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在这伟大的历史节点,为了向党的一百岁生日献礼,通过与徐行草编非遗传承人王勤老师多次的沟通,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建筑为原型,结合草编技艺和3D打印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3D打印技术结合“徐行草编”制作的“中共一大会址”红色文化的非遗文创产品作为应用样本,从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特色、呈现及制作进行了分解剖析:

(一)产品创作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特色

1.设计理念:基于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基于两种文化结合进行设计创作,需体现两者的共通融合之处。产品设计之初,立足上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抓取了建党一百周年和中共一大会址文物建筑的契合点作为红色文化的元素。与此红色文化相融合的表现形式,考虑到市场常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文创产品并不能体现产品设计特色,故探索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助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特色来进行融合设计,当地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既能反映该区域的历史自然风貌和勤劳手巧的文化内涵,又能把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两者具有绝佳的创作融合契合。2.产品的设计特色:采用非遗“徐行草编”精美的手工草编编织物的纹理质感作为外观呈现,以实体建筑“中共一大会址”建筑为设计元素主体,将上海本地的非遗草编技艺的文化元素和民族特性通过具有典型的红色文化建筑模型展品呈现,从结构造型提炼、细节展示、色彩选择、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结合、未来的扩展应用等方面综合体现设计特色:(1)结构造型的提炼及片状结构的细节特色:产品的整体造型、结构和细节图案,以“中大一大会址”的建筑物原型严格按照比例尺寸进行建模绘制,整体造型保持原真性。提炼门头、浮雕、墙面、屋檐等建筑细节的元素进行设计组合,利用中国传统大漆的技艺丰富浮雕的色彩和流线(图3)。产品结构采用3D打印的片状输出,参考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进行拼装。因此每一片打印的原始片状结构均根据各部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设计和装饰,参考徐行草编工艺品的墙饰、手工编织的纹理和质感、接口和缝边的设计处理,对每一片状进行设计后期的处理,使每一片状均能独立地保留建筑结构特色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各自部位的装饰特色以及细节元素的丰富度。(2)色彩选择与重构:色彩上以保持整体原真性为原则,同时考虑到所有片状结构均以草编技艺的黄草织物进行装饰,需符合原材料黄草的选色及染色。“中共一大会址”是上海区域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各细节均为传统色彩,以徐行草编的纹理选材、染色及晾晒的技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整体上充分考虑各构件色彩搭配的原真性,局部考虑美观性和突出性,如青红交错的里面基础颜色,白线及黑色大门等,而红色门楣上方雕花采用中国大漆工艺的中国红,增加局部的色彩冲击力,丰富了整体色彩的明亮度和协调性。(3)体现传统工艺与新科技工艺的结合:以时下流行的新科技3D打印技术为实现手段,并通过3D打印模块,搭建建筑基本框架,达到新工艺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目的。通过分析“徐行草编”的历史源流,工艺特色,考虑到草编造型多样,图案不同编织方法也不同,一般包括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件等步骤。[7]其编织过程可以完美与3D打印的模块结合,因此确定产品的呈现方案: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框架主体,用非遗草编编织和漆艺上色等技艺完善细节和外部装饰。(4)设计的扩展性应用:文创产品从早期设计构思到模型成品后,需考虑未来产品的应用和扩展性,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产品。通过元素的提炼后进行设计创新,为未来各类拓展应用提供基础,例如本文的产品案例,其最初设计目的是作为红色文化展示品,后期可在此设计验证的素材基础上实现扩展性的设计应用:参考中国古建筑的榫卯建筑,延伸设计片状的可重复插拔的结构,为每片结构赋予相应的非遗草编技艺,制作拼装玩具,主打青少年儿童群体市场。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为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提供一个方向。

(二)产品的设计呈现及制作过程

根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筑测量数据,依照比例绘制图纸,并创建CAD模型。通过3D打印立体光固化技术制作实物模型,并进行试拼装(图4、5)。依据建筑外观颜色,设计草编的颜色、纹理等,并准备不同的材料并染色、晾晒。然后根据各模块开始逐步依次编织(图6),根据模型尺寸将多余材料切除,完成每个模块的编织及修建调整后,最后用胶水将草编和模型紧紧粘连。采用中国传统大漆工艺为立体浮雕门头上色。最后将所有零件试拼装,裁剪多余草编,完善细节(图7)。综上,本次基于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品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综合的过程,后期产品制作过程相对流程化,而重点在于前期的文化发掘和构思设计过程,即从设计意义和设计方法中指导如何寻找可结合的项目,从而进行各自的文化内涵挖掘和设计形式的呈现。

结束语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湖湘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湖湘红色文化的内涵

湖湘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湖湘大地上逐渐形成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先进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如湖南的革命遗址、心忧天下的勇敢担当、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知行合一的实事求是精神等。

(一)物质文化

在湖湘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都秉持着湖湘精神、书写着湖南人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留下了诸多丰富而珍贵的革命旧址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等物质载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文物资源大省。革命旧址有见证日本投降的芷江受降馆、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衡山忠烈祠、新民学会旧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纪念馆有记录着湖南党史辉煌历程的湖南党史陈列馆、尽显秋收起义红色文化底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弘扬长征精神的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等;革命人物故居有故居、刘少奇故居、故居、许光达故居、谭嗣同故居等等。

(二)精神文化

除了物质文化,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也较为丰富,既有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制度、政策、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又有在各类红色事迹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湖南精神等。红色制度主要包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湖南人民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如在在桂东县沙田镇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军规,也即后来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湖南人身上凝聚了以湖湘文化为基础、富有地方区域特色自强不息、实事求是的湖湘红色精神。如作为湖湘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激励着、等革命者坚毅果敢,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带领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形成了思想。湖湘红色精神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鼓舞着湖南人民在革命时期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勇于斗争与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励着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推动湖南的富民强省的建设进程不断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湖湘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发展的历史,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初湖南人蔡和森最早在写过的信中首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发展中国革命,先要组织共产党;1925年在家乡韶山创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再到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我们可以看到,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而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性理论成果———思想,有着极其强烈的湖南元素,生动地体现了湖湘红色文化,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

湖南红色资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生动展现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潇湘大地上开展的革命运动的过程。从1920年夏天、何叔衡、彭璜等人在湖南进行积极创建党的活动,从1949年国家的和平解放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改革开放探索起步到全面发展,湖湘儿女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留下一串串铿锵足印,积累了一份份宝贵经验。这些在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无私的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三)以湖湘文化为基础的湖湘红色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楚国到近现代的湖南,在湖南人身上始终凝聚着一股精神支撑力,这一精神支撑力让湖南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湖湘文化为基础,湖南人形成了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知行一致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精神的湖湘红色精神。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精神使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办了中共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党团干部;开创了思想建军的先河,对部队进行首次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了思想政治建军的探索和实践。湖湘红色文化中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青年学子不断积极向上的精神之源。

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信息渠道多元,需要创新教育载体进行有效引导。湖南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湖湘红色文化素材,深度融入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设计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系统研究全员参与、全程设计和全方位推进的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以湖湘红色文化素材建设为基础,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优化湖湘红色文化素材,充实、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仰建立的心理逻辑,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用生动鲜活的湖南人物、湖南故事、湖南精神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积极使用融媒体时代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手段,系统的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以“铭记革命历史、认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线索建设颗粒化教学资源,将湖湘红色文化素材有机地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同时要紧跟时代,讲述湘籍时代楷模比如“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的生动故事,建设既涵盖历史又贴近时代的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并滋养湖南气质、家国情怀,培养新时代湖南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以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主线,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整合湖南高校的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一体化设计课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构建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互动开放育人平台。湖南省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概有470多处,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位居榜首。本地高校可以对教育实践进行平台化整合,协同构建育人环境,在校内打造湖湘红色文化与专业建设、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育人环境,在校外学校或者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院系特色与湖南省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紧密合作,用多种资源生动的展现湖湘红色文化,从而不断激活青年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此外还可进一步与专业实习基地密切协同,通过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提升,不断养成“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气质。在湖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建立湖南文化底蕴的教育语境和全面立体的教育体验,有针对性地发挥湖湘红色文化的育人与导向价值,释放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乘法效应”,引导高职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投入到湖南的富民强省、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

(三)以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构建湖湘红色文化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设计、全方位推进的湖湘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有机地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湖湘红色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各专业教育从点、线、面进行多维度的融合,让湖湘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扩宽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达到提升湖湘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课程建设上,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课堂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湖湘红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湖湘红色文化广泛融合到校园文化中,结合湖南的革命史开展主题报告、讲座学术活动,开展湖湘红色经典诵读、故事宣讲活动,开展学生喜爱的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以湖湘红色文化教学方式为要点,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创新“学习·实践·感悟湖湘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以湖湘红色文化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任务来驱动课前调查研究、课中团队展示、课后平台交流,改善教育体验,强化过程考核,增进湖湘红色文化认同。首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为他们推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同时又深受学生喜欢的红色文化书籍、红色电影、革命前辈的诗歌、红色歌谣等红色文化资源;拍摄“湖湘红色微故事”、朗诵“湖湘红色家书与诗歌”、唱响“湖湘红色歌曲”;还可以让高职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湖湘红色微作品”,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设计红色旅游路线、会展管理专业可以策划一场红色资源推广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结束语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总书记的切切嘱托,湖南省高校可以通过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文化与红色文化为一体的育人环境,有力推动红色文化内蕴挖掘及教育价值转化,充分发挥互相红色文化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新时代湖南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振强.湖南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106-108.

[2]刘亚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10):11-15.

[3]李芳扬.以红色文化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J].智库时代,2019(1):33-34.

红色文化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入研究

一、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富含着深刻的革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其有利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2]我们脚踏新时代的大地,进一步学习和感悟红色精神,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为逐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具有深远的政治内涵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有赖于红色文化的存在,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的浪潮中,能够站得住脚的原因。我们应该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改革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境界。我们要提升对于红色文化的自觉,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自信,将红色文化融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源泉。 进一步贯彻好党的教育政策,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教育中要建设好思政课,通过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融入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基因中,鼓励青少年争当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

(二)融入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思政课教育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使思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3]陕西省有上百所普通全日制高校,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脚踏陕西这片红色故土,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等伟大精神在此形成。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红色故事,使青少年学生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及精髓,让学生在红色文化影响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需要多方主体投身参与,把推动陕西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使命,让更多学生了解陕西红色文化。[3]新时代要拓宽新思路,在思政课教育中弘扬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挖掘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主动性不强

1.教师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利用率不高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总是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刚好可以弥补理论上的空洞与无力。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更加懂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实事求是的真谛。但是实际上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课时量远远大于实践课,思政课教师在现实中也很难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地挖掘。陕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对于陕西省诸多高校来说,未能建立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所以与学校周边或者临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很少有机会去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洗礼,主要是因为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学中缺乏统一的安排,使得教师们对红色文化资源进学校未能有足够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影响了红色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的发挥。2.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合作,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学段教学上相互独立,进行一体化交流的平台也缺失,导致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很有局限性,教师们无法及时沟通。还有就是思政课教师自身合作交流的意愿欠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也比较单一。大中小学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少之又少。大中小学有效的合作机制主要在于学校之间构建平台。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工作推进和研究探索较少

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不是单靠几个老师或者一两个学校就能推动的,所以相关部门建立保障体系机制非常必要。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不管是政策支持、环境构建、资金支持,还是不同市级、区级、县级红色文化的交流接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专家学者没能加大对陕西本土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价值的研究和提炼,缺乏顶层设计、研究人才匮乏、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是造成红色文化教育缺少优质品牌的重要原因。[4]“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影响力较弱,尤其是对学校来讲。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绝大多数分布在陕北和山地地区,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去将地理劣势变成资源优势,加强对陕西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的情况是作为红色文化大省,还未真正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时间和发生地归类,也没能将其融入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导致学生不了解“家门口”发生的历史事件。管理体制也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各个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红色遗址和纪念馆关注不够,也缺乏对外宣传力度。各地区红色文化管理中心各自为政,未能统一起来,缺少统一规划。

(三)缺少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层面对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研究探索

1.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2012年至2016年间,胡涵锦、刘霞、邱蕊、魏兵[5]等人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整体而言这些学者都注意到了大学各门思政课程与中小学思政课做好衔接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教材和教学内容重复问题、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衔接不够问题、大学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欠缺问题等等,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比如对大学思政课教师而言,首先应避免简单重复中学教学内容,其次应该主动对接中小学课程标准体现大学阶段应有的层次性,还应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技巧以增强教学效果。作为有关部门来讲,要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好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建立大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互动机制。2.相关研究的疏漏目前对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使命担当四个层面培养和引导学生这一问题,在不同学段尤其是在具体课程层面进行的教学衔接研究几乎还没有涉及。这就使得当前的一体化研究一方面缺少从大学具体的思政课课程层面出发,对教师而言没有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几乎没有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要求下的针对大学具体思政课课程的指导性教学对策和建议。

三、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教师要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提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

1.整合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育人价值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前提,是让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理。[6]陕西红色文化丰富多样,且分布广泛,大中小学可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重走红色遗址,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所采用的红色文化素材,多取自书本、互联网等他人研究的文献资料,这些直观的数据资料、图片影集等,能够让思政课更具感染力,这些素材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育人价值。2.让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深入课堂、深入教材首先,大中小学在思政课课时安排上,应该认真衡量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陕西省本土红色文化,课时方面要有保障。其次,开拓思政教育新阵地,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真正凸显出来。为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可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云课堂”“研学旅行”“VR+思政课”等方式,让大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此外,各学段学校可在七一建党、八一建军等节点,举办红色经典歌曲演唱比赛、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分享等活动,推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引导不同学段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其精神的传承。可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红色影片、微视频等,让学生写下并分享观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参观革命遗址、开展调研活动、参与红色主题相关的征文比赛等,发挥思政课育人的功能。[7]3.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首先,组建交流机制。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线上教学凸显了其优势,解决了之前未能解决的距离问题,对于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教师来说极为可贵,为大家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线下进行交流,回到最初原始的状态,这也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其次,打造共享平台。必须打造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平台及时有效地汇集、、传播、接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丰富且质量优良的“资源整合库”,简化教师的信息索取环节、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也为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提供汇聚渠道,更好地供教师进行参考学习。

(二)加强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推进和理论研究

首先,由学术理论界专家学者建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库,让思政课教师获得一手红色资源,将陕西“红色经典”变成“红色教材”,让大中小学学生在课堂中、在实践中传承革命精神。其次,陕西省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大研究扶持力度,制定鼓励红色优秀文化宣传的奖励机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真正做到让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育人效应。最后,还可以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乡村振兴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加强对红色文化重点保护区城镇化建设、产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对口支持力度,在加强红色文化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宣传,提高其影响力,让大中小学学生都能感受红色文化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树立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三)编写陕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材

以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为领头羊,抽取各市县(区)优秀教师、优秀研究员编写陕西红色文化教材。小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趣味性设计,以插画、故事等方式呈现内容,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8]中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体验性设计,可添加一些英雄事迹、革命遗址解说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筑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的教材要注重理论性和探究性设计,在深挖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扫描二维码等形式酌情增添相关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张养妮.简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J].新西部,2019(11).

[2]张善庆,田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

[3]韦雅莉.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9(13).

[4]万丽娜.新时代背景下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少年,2018(36):258-258.

[5]李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河南社会科学,2020(8).

[6]陈勇,王舵,李鑫颖.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9).

[7]韩玲玲.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实践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