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2 17:34:01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范文篇1

文化艺术通常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展示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和趋向,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是民族思想与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等功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和全球化浪潮是当代国人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红色文化艺术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虽然脱胎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对于当下仍然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化价值。

《红色文化艺术的时代阐述》一书以遵义红色诗词和黔北作家的红色文学创作为基础,深入而系统地介绍了红色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历史意义及其当代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为红色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翔实而深入的资料。笔者在开展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南方局支部工作的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9XKS030)时对该书作了重点研读。

全书根据文化艺术作品的类型及研究方式分为三个编目,分别为红色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红色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红色美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第一编包含四个章节,涵盖了遵义红色诗词的德育功能探究、黔北作家的红色文学创作、红色经典的阐释空间与改编原则及“红色经典”的语言表述特征研究四个主要命题,通过对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遵义诗词及黔北红色作家群的研究,深入论述了红色文学的发展历史、现实意义、阐释空间及表述特征。第二编包含五、六两个章节,分别阐释了高校红色经典音乐的传承与教学互动模式研究,贵州高校红色经典音乐的审美教育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这部分通过实地的调研,细致的考察,在切实把握红色经典音乐的特殊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将红色音乐融入学校课堂的意义与方法,为进一步继承红色文化阐明了路径与方法。第三编包含最后的七、八两个章节,探讨了以红色美术为载体的红色视觉艺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以遵义会议相关题材的绘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在遵循红色文化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实施建立相关红色视觉文化资源库、构建红色景区产业链、实现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常规推广以及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品牌等多种途径的社会实践。

综观全书,作者通过对遵义文艺研究者和创作者等实例的探讨和分析,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及红色文艺创作结合起来,并与当今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相融合,加深了人们对红色文化这一特殊文化类型本身的认知和把握,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其变化规律,把握其内涵精髓,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红色文化价值传承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方案,以促进红色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弘扬与传播。作者还综合运用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知识,多视角、全方位地剖析了红色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以增强本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作者:袁冬梅

红色文学范文篇2

“红色经典”与苏区精神一脉相承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物的因素,因此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5]无疑,作为文化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色经典”的价值地位更为重大。就赣州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红色故都”上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土地上,留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印迹。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文化问题不断突出,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充斥,金钱利益的驱使,人们对物欲的热切追求逐渐消释着赣南人民在长期的历难中形成的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赣州苏区革命精神的某种缺失。而“红色经典”有关“理想”、“终极关怀”、“神圣性价值”等内涵与赣南苏区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生成的苏区精神一脉相承,合理看待“红色经典”及其主要特征显得尤为重要。“红色经典”具有“红色”和“经典”的二重性,即“红色”凸显了这类作品题材的共通性和自身的独特性,“经典”表明这类题材作品价值的评价高度。“红色”,是因这些文艺作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题材,高扬着革命理想主义旗帜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文艺思想的引领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上自历经“五四”的老辈文人,下至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民作家,凝合成一股巨大的“红流”,追忆革命斗争,歌颂工农兵,激励工农兵,改造“阶级敌人”。这些作品虽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然而,其“红色”特质无不是特定时代下“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6]“经典”,是因它们曾是那个时期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至于被改编和再造无不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之深之远。尽管存在着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但是这些独特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群体性“红色”特征和所流露出来的包含着理想、崇高、集体主义等意涵的革命浪漫精神无不具有“经典”的内涵。这些作品真实地书写了劳苦大众在实现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历程中,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中,依然坚守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的热情及其对牺牲精神、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的不懈追求。这无疑表明了“红色经典”“既植根于时代,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6]“红色经典”是“中国式”的经典,有别于传统的“四大名著”,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鸿篇巨制,有别于充满苦难精神的俄罗斯文学。“红色经典”的“中国式”特色在于整体性地建构了关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及其新中国初期社会斗争和生活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民族文学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具有’史’的价值。”[6]

赣州当代文化建设与红色经典

红色文学范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保护;发展;传承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狭义上讲,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蕴含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内涵。红色文化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红色精神和延安精神,具有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大学生学习和发扬的重要精神文化[1]。

2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需要用兴盛的文化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传统作风。传承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意义:1)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只有具有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国家和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业才能早日实现。2)红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教育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激励着一代一代人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3)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引领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宣传渠道,让红色文化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提升红色文化自信[2]。

3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先进的文化,是重要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3.1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由于缺乏对大众传播规律的认识,过于强调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往往是枯燥说教方式,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为人们所接受。2)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在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得不到充分利用。另外,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红色文化资源不加以保护,造成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3]。3.2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的解决对策。1)利用网络传承红色文化。网络作为新兴技术,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主要以微信、微博、QQ等一些网络媒体,参与和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主要采用理论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高校组织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不能时时刻刻学习红色文化精神。网络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将网络多样的渠道和红色文化教育相互联系,才能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适应时展需求,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2)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红色文化资源是珍稀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难以修复。在保护红色资源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宣传和普及保护红色文化的知识,增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另外,应完善红色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专项保护资金的投入,科学地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4]。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人们积累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光芒。学习红色文化,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更可以大大增强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在21世纪,要将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侯福章.浅谈如何弘扬红色文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1):8-10.

[2]吉颖晨.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J].北方文学(下旬),2017(7):175.

[3]吴光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6.

红色文学范文篇4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遗存,其内容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和鲜活的现实性,呈现三性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特性,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意蕴:

(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都产生大量红色资源,可以说红色资源与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相伴随、相印证。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形态的中国化范式展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理论资源也在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成果———思想,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理论资源非常丰富,以纪念馆、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为代表,都是具有鲜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都是内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建理论、政治斗争的路线和艺术、建军思想和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主要是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路线而展开,红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也在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红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这时期物化形态的红色资源并不多,主要有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江西新建县的“小平小道”、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居、江苏江阴的华西村、深圳的邓小平塑像广场等,然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却十分丰富,如小岗精神、华西精神、张家港精神、深圳精神、浦东精神等。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境界

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其内容重点体现在具有党建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上,它涵盖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及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无私献身的英勇奋斗精神,展现着共产党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贵州的息峰集中营、红军长征遗址等,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所留下的遗址和文献,是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井冈山、大别山、西柏坡、大庆油田、抗美援朝等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所留下的遗址,是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深刻教材。这些红色资源无论是对党员、师生,还是对广大群众,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党纪教育和廉政教育时都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当然,上述所列红色资源的各项教育意义并非各自独据,而是相互包含并统一于理想信念教育系列,都是红色资源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利用红色资源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鲜明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

作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的救亡与振兴而浴血奋斗中所遗留下的红色资源,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色资源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频仍、艰苦备尝时期,伟大的抗日战争进一步锻造了中华儿女的坚贞不屈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留存下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及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事迹,如抗日敌后根据地遗址、平型关战场遗址、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杨虎城、赵一曼等;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西沙海战、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等保家卫国战斗遗址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爱国英雄。这些不朽的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典型写照,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道德楷模的典范性红色资源,还蕴涵着感人肺腑、振聋发聩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教育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等时代英雄的事迹及精神,他们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的典型化身,是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对青年一代进行“三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都用得着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教育资源。在当前多元化思潮影响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三观”教育和道德示范作用,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对于弘扬主旋律,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教育优势。

(四)深厚的文化素养蕴涵

红色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不仅表现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还表现在创新、创造和求实、求是的新文化创造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有在根据地、边区、解放区等红色区域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所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等,这些红色文化既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理念,又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到今天,这种红色文化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仍受大众的欢迎,如《长征》、《延安颂》等[1]。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上。主要有: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抗洪抗震救灾、青藏铁路精神、孔繁森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他们在推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中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新文化,形成了永远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的奋斗精神和创新价值观,可以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

(五)生动的实践育人效能。

红色资源作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资源,在学校实践育人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红色资源的存在形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的特点,可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体念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与熏陶,这是学生在第一课堂所无法体会到的。例如,凡参观过渣滓洞、白公馆、息峰集中营的学生,他们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感和思想的洗礼,这是任何一堂思政课的教育效果都不可比拟的。二是通过对红色资源的考察实践,可以起到德育过程的感悟和美育作用。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学生通过亲临其境,很容易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和战斗的情境,从而感悟到革命者的伟大抱负和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由于红色资源大多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陶冶,也是一次美育的历程———深受山美、水美、革命者的心灵美的综合熏陶。

二、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模式

红色资源是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只有经过教育教学环节的应用,才能成为优质资源,究其原因,一是红色资源的诞生和存在是历史的自然产物,并非为教育教学所专有,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发掘其教育意义;二是在于时代的变迁,受众与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原生态红色资源的意义需要经过发掘研究,赋予时代意义的转化利用,才能为新受众所接受;三是红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亦有利于促进红色资源的研究应用[2]。由此看来,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教育应用,可使之边际效用最大,发挥作用最佳,进而优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转化利用?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教育利用模式,笔者为之总结概括如下:

(一)单向灌输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活动,而这种自觉是以灌输为前提条件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3]。灌输的教育模式可以分为单向灌输模式、双向互动灌输模式。单向灌输模式也称“直接告知式”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典型范例,它虽然在教学改革中所获诟病甚多,但一直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其优势是直接启迪,信息量大,理论深厚,说服力强。红色资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接触或了解到,大部分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唯有借助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职业优势,把红色资源及其意义“直接告知”学生,使到受教育者在更广的范围、更深意义上了解和把握红色资源及其精髓。

(二)交流互动模式

交流互动式也是一种灌输模式,“直接告知”式教学的弊端是在传授式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和结论的告知方式,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地听、记、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会受到遏制,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交流互动式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有效方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讲授引导+交流互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是一个系列的学习过程。当红色资源被引入课堂教学时,教师讲授引导可以是“直接告知”式,同时加入启发式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启迪学生利用红色资源自主学习,进而引发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单向灌输模式与交流互动模式的结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常用、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三)潜移默化模式

潜移默化模式就是把红色教育资源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思想教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重视红色资源在情感教育中的德育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受红色资源德育之美中拥有一片纯净、美好的蓝天,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趣味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来实现的。教育理论认为,兴趣是教育的最好老师,趣味的教育力量更多地依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许多红色资源都具形象直观性和情感鲜明性,是引起学生趣味感的前提,随着学生对红色资源形象和情感的接纳,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也就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红色资源的遗址、景点;图片、视频;文学艺术作品;红色资源的艺术再现形式,如演讲朗诵、歌咏表演、纪念雕塑和纪念馆等,都是潜移默化教育的最好题材。教学活动、党团活动、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发挥红色资源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

(四)学科渗透模式

红色资源学科渗透利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为相关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利用提供素材。红色资源题材广、种类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是学科渗透利用的优质资源,如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都是直接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研究的主要学科,这些学科无论是科研上还是教学上都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运用,而且学科间经常需要交叉渗透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研究;二是红色资源通过各学科研究和教学而实现育人功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不仅仅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运用进行育人,不同学科在运用红色资源育人上各有其独特效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直接思想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学科更具理论说服和“三观”塑造功效;政治学、历史学、党史党建等学科更具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更具方法论意义;文学更具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因此,学科渗透模式是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尤为高校所常用。

(五)全面融入模式

全面融入模式是指红色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做到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都有对红色资源的积极运用。全面融入模式表现在教学环节上恰当地运用红色资源、活动育人中经常运用红色资源、环境育人中处处可见红色资源、党建育人中着重运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中深入红色资源、文化育人中弘扬红色资源精神。

三、红色资源的教育利用路径选择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途径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和上面的利用模式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一)教材渗透、课堂融入

具体而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相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与之相配套。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红色资源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对接,如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红色资源联系起来讲授,有条件的,可亲临现场讲授;其二是把思政课的讲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大学生到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知识互补渗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红色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其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堂的结合,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魅力,如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文化展览,举行红色实践报告会、定期播放红色经典电影,举办红色主题摄影展、组建红色作品读书沙龙等。这种教材渗透、课堂教学融入形式,既有利于改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网络开发、多媒体应用

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设一批红色教育资源网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红色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为了使红色资源成为学校和各级政府及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各红色资源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可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和远程教育机构,使红色资源借助网络走出深山僻壤,让更多人通过远程方式接受红色资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等教育机构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红色资源专题教学资源库,广纳具有红色资源属性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教学课件等电子资源,以供教学教育使用,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教育网页,将资源库中的图片、视频、课件和文字资料等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开发红色游戏网站;或利用全维模拟技术,开发网上全维虚拟红色景点游览系统等,使授众在游戏娱乐中“近距离”接受红色资源教育。

(三)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社会实践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最受欢迎的途径之一。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国家重大纪念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瞻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缅怀革命先烈;在党、团活动日,组织红色专题教育活动,探访红色圣地、拜访革命前辈;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下社区活动,与街道文化站联合举行红歌歌咏比赛、“建党九十周年庆典晚会”等等,培养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最佳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红色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一是在校园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利用学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设红色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以营造红色文化的宣传氛围。

(四)唱阅经典、艺术表现

一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在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二是以传唱红歌为主要途径来弘扬红色经典。红色歌曲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其平实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和简练的艺术语言,向大家讲述着革命故事,传播着革命真理,弘扬着革命精神,也寄托着革命信念。三是开展红色经典文学颂读、红色经典图文展示、红色经典影片赏析、红色经典演讲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唱阅红色经典、艺术表现红色文化的方式,拓展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形成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红色教育氛围,激发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抵御各种腐朽颓废思想的影响,从而牢固其思想信念。

(五)实践体验、场景再现

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和直接感悟是实现教育资源转化的直接途径。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和开拓者的深深印记。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模拟当时的生活、战斗、工作场景,会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例如,武汉大学就曾组织大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实践育人活动,在革命老区开展社会调研,深入老区体验红色教育,分别前往江西井冈山、湖南刘家坪、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地开展实践活动,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穿一身红军服、吃一顿红军餐、访一个红军寨、走一段红军路、学一首红军歌、感受一段红军深情、重温一遍红军誓词、追忆一位红军将领、寻访一片红军战场、参观一个红军纪念馆”的“十个一”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情景回放、现场感受、亲身体验,使他们深入领会了长征精神,感受了红军的战斗精神和军民鱼水深情,更真切地感悟到当年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积极乐观、众志成城、共同御敌的革命热情,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4]。

(六)各方参与、形成合力

红色文学范文篇5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红色文化;出版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红色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应运而生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红色文化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随着十月革命的洗礼,中国人民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从而指导中国革命道路,逐步改变了中国被压迫的局面。当时,在国内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意识到文化不能独立于时代而存在,不能就文化论文化,应将其放到革命事业全局中统筹考虑。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步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了共产主义理想。

(二)红色文化在革命中发展成长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对文化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本指导的红色文化得到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发展各有侧重,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使命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标志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使红色文化迅速成长。在这一时期,毛主席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对推动当06时的红色文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将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提倡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向民众普及革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进而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造性地将革命文艺进行了阐释,认为文艺对中国革命运动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即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红色文化作为强大的“精神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抵抗外国侵略者、反对内战的有力支撑。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红色文化。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为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主推力量,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文化宣传,使他们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而出版恰好能够承担起这一文化宣传重任。比如,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等反映社会变迁的红色经典作品,立足中国实际,进一步推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一时期,西柏坡精神成为红色文化的代表。历经了不同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红色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标志着红色文化的成熟。

二、出版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主动担当起书写历史、反映时代声音的重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在特定年代的思想和精神诉求,深刻记录和反映了时代声音。1938年4月,毛泽东等人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创造性地将文化与革命结合起来,担负起宣传和推动革命发展的重任。这一时期,出版成为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1932年,苏联首次公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文艺的信件。瞿秋白迅速对其进行整理并翻译出版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成为我国文化运用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第一本论著。此时的出版物作品还有:夏衍等人编著的《野草丛书》、中苏文化协会主编的《苏联文艺丛书》《抗战文艺丛书》等;《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等马列主义著作。此时,宣传刊物也有百余种,其中,《新华日报》《救亡日报》《新中华报》《中华文化》都是影响较大的重要文化宣传阵地。

(二)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展现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人民出版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成为首批出版图书。19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要求:“中央局宣传部在明年7月以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20种以上。”仅数月时间,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籍12种,各印3000册;后来又出版了列宁《劳农会之建设》等著作以及“共产主义丛书”5种。出版书籍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中最有利的武器,有效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发展。1931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明确阐释:建立无产阶级文学首先需要文化的大众化,这是为了让更多民众了解、接受革命思想,也是为了“把为人类更好的将来而斗争的精神灌输给读者”。无产阶级文化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课本和一般读物”。1938年,《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被相继翻译出版;1939年,《斯大林全集》(5卷本)出版,此时,出版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共地方出版发行部、解放社、大众读物社、抗日军政大学编译科和马列学院编译部等出版机构陆续成立,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提出“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对当时引领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浅说》《列宁主义概论》《共产党和共产党员》就是代表性图书。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被称赞为“全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传播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这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与此同时,抗战文艺作品、军政干部培养教材、解放区建设论述和传播生产经验等书籍纷纷涌现,其中,《抗战与教育》《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就彰显了服务革命、服务宣传、服务人民的出版传统和特性。革命战争期间,出版格局的多元化对团结政治力量、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高效有力地宣传抗战具有积极意义。

三、推陈出新,承担起繁荣红色文化的历史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来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源泉,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国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在革命实践中对两者的再凝聚、再提升。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革命中的萌芽、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流[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17.

红色文学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红色文化;整理保护;对策

需要自觉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在继承并弘扬革命文化的同时,立足于时代背景,着力构建并积极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的根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与创新。作为我国第一批被正式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在中国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民众亲切地誉为革命圣地。在这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1935年1月,红军万里长征经过遵义时留下了让遵义百姓深感自豪的红色文化印痕。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应加大力度收集、整理、保存红色文化史料资源,以文化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笔者在调研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后,对遵义红色文化史料整理、保护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1.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目前已被正式确立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将其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被授予了诸多其他称号,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初,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率领工农红军抵达遵义后,即直接驻扎于此处。2.娄山关。其所处位置较为特殊,正好处于遵义县与桐梓县的交界地带,有黔北第一险隘之称,早在古代,就已成为军事家必争之地。目前已被正式确立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将其认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被授予了诸多其他称号,比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此处的一块石碑上,清晰整齐地镌刻了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此诗向人们重现了娄山关战斗的具体情况,该战斗是红军长征之后首次取得的重大胜利,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红军烈士陵园。我国目前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遵义市小龙山上,气势雄伟壮观,氛围庄严肃穆。这里长眠着2.5万余名红军烈士。红军烈士陵园现已列为全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同时被确立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我国首个为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专门修建的陵园,向世人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四渡赤水”长征文化的特殊性、全面性以及客观性,向人们讲述了战役的残酷性以及我军的刚毅不屈。它位于赤水市城郊杉树坝,是展现长征文化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习水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位于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1935年初,中央红军刚入驻遵义,数十万国民党军向遵义地区发起围攻,其主要意图是防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且大范围“围歼”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习水发起青杠坡战役,进行了长达62天的转战。这场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正式开启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征程,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遵义红色文化元素多元厚重

1.红色文化元素中有一系列关键的大会旧址。贵州省的红色文化关键元素标识便是有“一栋楼”,这栋楼便是遵义会议会址,把遵义会议当作是一个会址系列,留下的并非单纯只是“一栋楼”,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中心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楼,如红军遵义总政治部旧址、遵义旧居、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苟坝会议会址、长岗红军医院旧址、长岗马店会议会址、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等多个会址,形成了一个会址体系。2.红色文化元素中有一系列关键的作战旧址。由于有了黎平会议,红军才会向黔北涉足;由于有了猴场会议,才会出现强渡乌江作战;由于有了遵义会议等以后的系列战略转移,才会出现了一渡赤水、二渡赤水、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等一系列关键军事演习。这些为今日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历史遗产。3.红色文化元素中衍生了一篇篇带有革命色彩的文学著作。由于遵义会议,的影响力获得了毫无疑问的认可。领着中央红军,不仅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史诗,而且还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如《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等,展示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转折的光辉画轴。因而,遵义会议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栋楼,而是许多栋楼的代表,与这种会址相符合的一系列关键作战旧址和文学著作一起,相互组成了遵义会议管理体系的一个整体架构,它是全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艺术财富。遵义不愧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承载了诸多与革命战斗相关的精神遗产,为红色文化的整理与剖析提供了重要素材。加强遵义红色文化史料整理及史迹保护研究是增强遵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其核心价值是要让红色文化转化为遵义精神、遵义价值、遵义力量。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全面深入地挖掘、规范合理地整理遵义红色文化史料,重视并强化文物保护,这有助于推动遵义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因为他们是红色旅游的精华部分。做好红色文化中去伪存真后的史料整理及史迹保护研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遵义经济稳健化、长效化、有序化发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构建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和创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服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遵义红色文化史料整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文化遗产的涵义未达成共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含义进行清晰明确地规定。即便是现行《文物保护法》,也没有对“红色文物”等相关概念进行清晰明确地界定。2.地方文献缺乏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对老景区地方文献资料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提升不够,而新景区地方文献资料缺乏。部分建成的红色旅游景区存在就景区建景区,没有在思路上拓展,在业态上丰富,在史料范围上延伸,对新的景区开发地方文献史料各自为政,红色文化元素体现得不充分,出现“散、小、弱、差”的局面。3.红色文化遗产存在主要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问题。红色文化遗产与其相关的资料仍需挖掘、收集,其价值主要以经济价值来衡量,难以为其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其实,红色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价值是社会文化价值,加之红色文献资源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性即非再生性,伴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受经济发展、国民思想意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部分革命历史遗址原始生态旧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散布在交通条件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乡村的革命遗址,基本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管理,抑或是只采用非常简单的方法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导致很多革命遗址只能在被人们忽略的情形下自生自灭。4.存在体制问题。由于体制问题,在传承红色文化及史迹保护中,留不住优秀的讲解员和相关专业人才。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红色文化人才缺乏,特别是旅游部门从事红色旅游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加之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红色旅游的长足发展。5.红色文化元素推动度假旅游发展需更新改造。遵义本就应当提升城市的基本建设品位和营造其特有的红色文化艺术,改进对遵义会议会址、杨柳街、中央红军街等红色游玩景点和凤凰山、留念城市广场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方法,在市区重点路段和区域设置红色文化标志牌、文化墙、电子屏等街景,用文字、图片、影像、音效等方式宣传遵义红色历史,营造红色文化氛围。6.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缺乏吸引力。红色文化产品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仅限于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讲解程式老套,展示形式老套,形成不了视觉冲击力,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四、红色文化史料整理保护的对策

1.充分彰显法治的引领作用。自觉遵守《文物保护法》,并以此为指导开展红色遗产保护工作。此外,当地政府还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法律条例,推行严格规范、严谨合理的分级保护管理制度,根据新时展环境,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应时展、成效显著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方案。2.城镇发展战略要从深度、宽度以及高度上增。强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意识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遵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明确其具体种类、分布现状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在保护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地揭示及深入剖析。将来,遵义要打造二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在执行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中,要以打造出与红色文化之乡相一致的城市为总体目标。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突出政治效益,强调红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从历史进步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规律的信念。强化试点引领,优化红色文化空间布局,坚持产业融合,推动绿色发展,突出经济效益,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引领,彰显城市红色文化特点,提高城市质量,突出红色文化元素,把转折之城遵义建设成为中国红色文化名都。3.地方文献普查和项目推进的重点。加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对红色文化史料整理保护的资金投入。红军在遵义一带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被纳入地方文献普查的重点,联动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红色标语口号、红色故事的抢救整理。以详实厚重的文献史料支撑和推动以长征文化体验为龙头的项目建设,着力塑造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红花岗老鸦山战斗遗址等项目品牌;打造苟坝红色旅游创新区、茅台酒镇、丙安镇、土城镇等红色旅游小镇;创建中国红军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歌会、红色文化对外合作交流论坛等红色文化城市品牌[2]。4.政府解决相关人员人事编制。政府需要重视和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并解决相关人员人事编制(比如:解决五好讲解员等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编制问题)。5.开展红色经典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依托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成熟的现代技术,积极打造一批规模适中、功能强大且极富教育意义的实体及线上展示馆,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保护和利用珍贵且无法再生的地方文化资源,并由此带动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研发。6.着力优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投入机制的改革。依托于旅游业迅猛发展的良好契机,将红色资源与旅游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打造红色底蕴深厚且有别于其他一般旅游服务的新型旅游品牌,促进红色文化事业、文物保护、区域经济建设等红色文化产业链有机结合,打造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为主题的渝川黔红色文化旅游“金三角”,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谐化、区域合作整体化发展。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构成,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鼓励并引导全民加入到红色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行列中来,自觉整理并妥善保护遵义红色文化史料。为了更好地发扬遵义城市精神,对红色文化展开深入细致地研究,将遵义打造成为一个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进红色文化对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血液中凝聚着红色基因,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江峰.文化视阈下的党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3-94.

红色文学范文篇7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小学教育;融合教学;德育

红色资源是在长时间红色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学、红色遗址遗迹等资源,探索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创新,能进一步彰显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德育引导作用,使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思想性和深入性,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德育活动的科学发展。因此新时期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小学教师在对德育指导工作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融合和系统应用,展现红色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全面推动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规划。

一、红色资源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的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要在整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遵循特定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资源开发体系,保障红色资源在德育教学指导中的应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夯实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

(一)尊重小学生的成长需求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指导中的应用是为学生群体服务,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规律作为前提和基础,在系统调研和深入分析小学生成长需要、德育引导需要的前提下,选择能与小学生成长发展状态相契合的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指导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内容,借助红色文化的力量形成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契合学校德育教学要求

依托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创新小学德育引导体系,教师在实际开展德育指导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求进行分析,系统解析当前学校德育文化的内容,然后探寻红色资源与学校德育文化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关联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确保能实现红色资源与德育引导内容的有效连接,能形成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从而借助红色资源的应用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增加学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构建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学校德育育人体系,更好地推动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创新发展。

(三)筛选匹配的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红色资源适合不同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创新学校德育指导体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教育指导的现实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开发,有意识地针对红色资源实施系统的整合分析,选择与学生匹配的红色资源内容,支撑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将红色资源导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实施合理化的教育和指导,使红色资源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

(四)理论和实践结合

在全面促进小学德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依托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做好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和德育指导,还要注意开发创新实践类型的德育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发挥理论指导的优势和实践训练的效能,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红色资源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做出合理化的行为选择。这样就能展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价值和作用,构建完善的红色资源教育指导体系,确保能逐步实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融合应用措施

在小学德育改革活动中,积极探索红色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优势,对全面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带动德育指导工作的进步和优化。

(一)依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小学德育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构建分层次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尝试与社会其他文化部门相互配合和合作,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以及活动目标分析和筛选红色资源内容,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依托优秀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为了丰富小学德育内容,需要将匹配的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融入进小学生的德育活动,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优秀的文化内容和革命精神影响学生。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感知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而且能够丰富德育的内容,以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故事等强化德育的效果。可见,在德育活动中融入本土优秀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必要性。为了达到此目标,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和分类红色资源,始终把握德育活动的组织目标,构建特色专题教育体系,发挥优秀文化资源潜在的巨大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一次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与小学阶段学生相匹配的“红色精神”的内容,活动开始时,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导入活动的主题,嘹亮的歌声、铿锵的节奏,以及红旗飘飘等画面的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之后,给学生讲述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以及通过视频观看红色遗迹。刘栋——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1949年9月参军入伍的他,跟随部队进驻新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开荒造田、天山放牧,当过文化教员,创办过学校,担任过校长。他的一生红心向党、不断付出,是我们的榜样。这种勇往直前、一心为国的革命精神鼓励着我们,熏陶着我们,而且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正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在讲完故事后,我为学生播放了蕴含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学生的情绪高涨,在观看完动画片后,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说一说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想一想自己日后应该怎么做。”为了强化德育活动的效果,完成德育活动的目标,我要求学生回到家和家长一起了解有关红色文化的故事、遗迹以及电影等,并在下一节课中与同学分享,并说一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先辈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代,好好学习!”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达到了不错的德育效果。

(二)运用红色文化精神思想,创设德育校园环境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创新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德育活动时,为了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发挥对学生群体的积极指导和带动作用,可以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挖掘红色文化精神,从而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服务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不仅如此,运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进行校园环境的创建,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发展成效。例如:在自习或者课后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德育课程,增加红色精神的传承和感知环节,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德育价值。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挖掘和发挥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由教师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自主讲述红色故事、文化以及事迹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其中学到了什么,对自身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日后应该怎么做。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组织德育活动时安排学生参与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由学生自行选择承载红色精神文化的载体类型,分析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对自身道德素养与日常行为习惯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一比哪位学生说得不仅具体而且深入人心,充满情感,最后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委进行评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种活动的举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人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创新学科教育活动,促进资源融合渗透

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挖掘和渗透,可以对学校德育改革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效能的全面优化。因此新时期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可以对学科教育活动进行创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科教育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对学生群体德育思想的形成和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保持积极的思想状态。例如:在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可以重点从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和艺术课程的角度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合渗透。如教师在讲解“服务社区”这节内容时,可以穿插红色资源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奉献的价值,明白苦中作乐的深意,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如此就能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有效借助学科教学活动的力量,推动德育指导工作的全面创新,进而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为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条件,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指导体系,使学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创新组织和规划发展的状态。

(四)整理分析红色资源素材,构建德育校本课程

对小学德育的科学组织推进而言,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能凸显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能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全面提升德育指导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要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针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向、要求等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分析和筛选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先进人物故事等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性、系统性的德育指导模式,切实保障德育引导工作的科学系统。例如:在开展小学德育引导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重点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素材等进行筛选,然后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引导的要求,重新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编排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体系,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构建,确保能按照学生的年龄变化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红色文化、理解红色精神,在有效教育指导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效果和德育引导效果,为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做出积极的引领,进一步促进小学德育指导工作的科学发展,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学习体验

在对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展开指导的过程中,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德育引导过程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体验,使红色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全方位提高学校德育指导的科学性。因此,新时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以德育引导作为核心创设研学旅行活动,将红色文化精神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使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德育思想的内化,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实际活动中,可以开展游览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革命历史遗迹等类型的研学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引导系统融合,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体验空间,进一步彰显学校德育指导的综合影响力,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探究能力的优化奠定基础,有效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应用,能充分展现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红色文化教育和指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因此在德育指导过程中,可以针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应用进行分析,在资源整合和德育创新规划的基础上,全方位优化德育引导的有效性,使小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进而使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长甲.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8):29-31.

[2]张莉,王雪涛.试论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2(05):39-41.

[3]李树荣.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新课程,2022(03):15.

[4]年韩清.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研究[J].新课程,2022(03):18-19.

[5]苏福荣.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1(33):34-35.

红色文学范文篇8

关键词:遵义;红色文化;高校英语

高校外语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外国文化,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可能就会导致一些西方糟粕思想乘虚而入,甚至造成少数学生对其盲目崇拜。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出发,兼顾本土文化。外语教育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语言和语言教育皆具有社会文化性的属性,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它还有着社会建构功能,并包含权力斗争。高校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除了涉及个人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因素以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性。随着对目标语言的深入学习,高校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及文化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将范围扩大至整个国家,这种群体性的英语学习活动甚至能够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正处在思想变化的敏感阶段,必须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红色文化,一方面,能够让高校学生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让高校学生对自身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并通过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遵义红色文化

1.红色文化的定义。红色文化这一名词为中国独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或参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幸福的革命斗争中,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和习俗等行为成果的总和,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2]。2.遵义独特的红色文化。遵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该文化是以遵义为核心地域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遵义,是黔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红色是遵义的底色。红军长征期间,在这里转战95天,为遵义儿女留下了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发展进程的著名会议——遵义会议以及出奇制胜的四渡赤水、澎湃走笔挥就的《忆秦娥•娄山关》等众多丰富而又厚重的红色文化,留下了卫生员“小红”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留下了586处革命遗址遗迹,2000余件遗物等丰富的红色资源。2015年6月,到遵义考察,做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2016年12月,遵义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红色传承精神高地”目标,将遵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先后投入红色资源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30多亿,打造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纪念体系。而今,以“时代楷模”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为代表的遵义儿女,则向世人展现了新时代遵义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外彰显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城市品质。遵义红色文化旅游作为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吸引了许多国外游客慕名而来。2017年6月,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郑欣在遵义文化旅游欧洲推介活动代表团赴英国、法国、瑞士开展旅游文化推介活动期间,将遵义红色文化作为活动的重点之一进行推介。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遵义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在走向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红色文化作为遵义乃至整个贵州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当地高校学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氛围,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精神导向。在目前外语教学中,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基本是西方文化。大学生正值18―22岁的黄金成长期,他们大部分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尚不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能帮助英语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2.有利于推动外语教育本土化发展。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外语教学的导向也应有所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外语教育的目标是以学习西方经济与科技为目的,培养有助于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因此大量西方文化源源不断进入到外语教科书中,导致当前的外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强调传统价值观,有利于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本土化发展。3.有利于红色精神对外传播和扩大影响。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红色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表达红色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用英文讲好中国红色故事,有助于外国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红色革命;了解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民主、自由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消除误会和偏见,从而使得中国能够在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得以发展壮大。4.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专业学生。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双向的,在引导学生接受西方文化输入时,也应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输出。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多么出色,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中西文化的对等交流。只有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双向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做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遵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1.提升外语教师的人文和政治素养。新时期,外语教师应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当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承担起新时代“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的职责,才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受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可能存在对政治教育认识不够的问题,甚至还认为其与本专业学习无关。因此,在推行英语专业课程引入遵义红色文化过程中,重点就是让专业教师挖掘课程中蕴藏的红色文化元素,在课堂内外指引学生学习本地红色文化并能用英语予以表述。为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英语专业课教师也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了解遵义红色文化内涵外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之中,真正让学生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2.英语教学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1)校本教材创新研究教材是营造浓厚育人环境、实施育人的载体[3]。英语教师应深挖遵义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创新校本教材。首先,到遵义市图书馆馆藏资料室、遵义市博物馆宣教部、遵义市委宣传部等地调研,收集遵义红色文化的汉语素材和英文素材。遵义红色文化可分为历史上的红色文化和当代的红色文化。历史上的红色文化主要是以长征文化为主;当代的红色文化主要以“时代楷模”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疫情防控狙击战期间驰援武汉的本土医护人员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英模们的奉献精神。其次,与本校语言专家、文化专家进行充分研讨,确定增补入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的红色文化素材及其插入章节,之后与翻译专家商榷入选汉语素材译成英文的语言难度和风格。最后,编制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教材红色文化增补本。(2)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创新教学模式,第一,积极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学习的关系,实现“有温度”的教学;第二,邀请党校专家和本地新时代楷模前来授课,指导学生学习遵义的革命历史进程和红色文化传承,使其感性地理解并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的内容及其魅力,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主动传播遵义红色文化奠定基础;第三,创建第二课堂,利用专业优势和课程优势,培养优秀学生和双语志愿者,辅导其撰写导游词与解说词,让他们走进遵义会址纪念馆、红军山、娄山关等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双语讲解,或举办红色文化英文大讲堂、讨论会、演讲等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自信;第四,教学方式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形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3)考核评价体系创新研究创新考核方式,改变以往针对英语教学单一陈旧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及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集“课堂-课外、校内-校外,面授-自主、教师-专家”立体化评价体系,形成红色文化与外语技能测试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对遵义红色文化及其英译文本的熟悉和运用,有利于遵义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传播。(4)红色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学整合途径研究红色文化与英语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相结合,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切忌生搬硬套,应该力求因地制宜、自然弥合、浑然天成,将红色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遵义地区高校的外语教师可以根据遵义独特的红色文化开展教学实验,提出具体的实现策略。

四、结语

高校英语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介绍西方文学文化的课程,还应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和政治素养,将英语教学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突出英语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在融入红色文化的英语课程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不同阶段,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思路、方法、内容及测评方式;同时亦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思政教育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步、协调发展,最终达到英语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海棠,邓秀梅.刍议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4):80-83.

[2]李俊.贵州的长征文化和红色旅游[A].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中共遵义市委,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首届长征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372-379.

红色文学范文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一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资源形态,特别是在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之后,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充分挖掘、合理保护及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积极分析和研究、立项著述及传播推广。特别是在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若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创作有效结合,再充分发挥专业院校视觉艺术的特长,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物、事件、场所通过艺术化再现与升华,促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以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遗址类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不断奋斗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都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这些地方也成为了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奉献和铸就历史的见证。如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因其见证了党的成立而被载入史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大革命、土地革命阶段到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阶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无数个革命根据地,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的过程中,还留下了如洛川会议旧址、庐山会议旧址、志丹县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六盘山长征纪念亭、豫旺堡红军西征指挥部旧址等一系记载着革命重要事件的遗址。在革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革命烈士的旧居、纪念馆等,如同志故居、董必武同志旧居、陈云故居、杨靖宇将军故居、红十四军纪念馆、照金纪念馆、各地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有形的红色资源不但为我们的党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让后来者能追忆当年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战斗的场景,强化了后来者热爱祖国的信念,坚定了他们拥护党的决心。

2.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革命实际,形成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系列理论指导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等,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凝聚成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奋斗的民族精神,进而升华成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革命者高尚的情怀和气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党中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大讨论,促使了改革开放的到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顺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人民美好愿望的行动纲领及大政方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3.艺术类红色文化资源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听觉和认知冲击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先进典型等都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壮大。之后,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在反文化“围剿”中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艺术家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使其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系起来创作了一批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以上海“一八艺社”为代表的众多木刻艺术社团以木刻艺术形式制作抗日传单,油印抗日画报张贴街头,扩大宣传,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之势,号召全国上下一致抗日。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毕业歌》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因其革命性强、流传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文学创作领域,反映井冈山精神的小说《浴血井冈山》、反映长征精神的小说《长征》、反映北大荒精神的小说《北大荒》等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食粮。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在西方思潮不断入侵、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积极健康、正能量满满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现在高校本科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恰逢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而高等教育阶段是他们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青年学子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及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振兴与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发掘红色文化,运用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使青年学生通过与红色革命事实对话,与革命前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对话,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事实面前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增强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避免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红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首先应在青年学子中,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得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等,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我们的第一课堂,精心设计,大力弘扬,使红色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中脱颖而出,从而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应用路径高等美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思修课、时事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为主干课程的第一课堂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以理论分析、史实回顾、时事讨论等教学方法将相关理论讲通讲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课堂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五四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策划组织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使思政教育课上课下相互呼应,真正达到入心入脑。借助红色文化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课的教学和实践效果,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思考和探索下去的一个课题。

1.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红色文化讲通讲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历程中凝结的宝贵历史文化,具有真实可感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化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系列必修课程中不断渗入红色文化历史发展和理论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当下的国情、党情、社情,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可观可感的生动史实树立起青年学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青年学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辅助功能,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目前仍普遍存在重灌输轻内化、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和思政管理者相互配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遗址,体验红色精神,创造红色艺术等,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等环节将课堂所学理论与现实进行对照,培养他们自觉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发挥第二课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术沙龙、主题班会、假期社会实践等典型活动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3.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激发正能量创作热情

艺术创作是高等美术学院专业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西方反社会主义思潮和异化理论不断入侵,青年学生知识获取、思想交流多来源于网络,生活与互联网已高度融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特别是艺术类青年学子大多感性、敏感、自我意识强,重专业轻意识形态,若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学习、艺术创作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作品,就要有效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策划如“为劳模塑像”“改革发展功勋主题摄影”“红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项目,带领学生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与塑造。

参考文献:

[1]张新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26-28页。

[2]任文刚、马兆兴、罗海英:《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卷第2期,第30-33页。

[3]陈诗师:《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年第2期,第59-61页。

[4]赵建国:《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大众文艺》2019年第1期,第220-221页。

[5]陈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6日,第10版。

[6]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红旗出版社,2017。

[7]薛正昌:《根脉与记忆——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8]胡郑丽:《文化资源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红色文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再思考

一、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之间的紧密结合,其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尤为关键。[1]老师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之外,还需要深入分析和了解不同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效果及质量,积极实现这一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高效课堂,以此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二、确立科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能够保障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前期的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这一点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相比,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尽量避免学生活动参与的盲目性以及主观性,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积极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鼓励学生在目的任务驱动之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但是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目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过于注重功利性价值取向分析及研究,没有对思政教育的实质作用以及正面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只关注问题表现的分析,无法抓住红色文化以及现场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基础,难以更好地体现其中的文学价值以及教育作用。作为革命年代的重要表征,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非常明显,只有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作用和优势。

三、开展有效实践

实践教学对构建高效课堂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关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重,这一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重点和关键。[2]在完成前期的教学任务设置之后,老师应该站在实践的角度了解意识观念执行的具体技巧和要求,抓住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及技巧,合理运用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观念与现实成果的有效转变,保证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运用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与技术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首先,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不同技术工具和载体的选择,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网络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感官。其次,大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策略以及实施手段和设计运用的选择尤为关键,老师应该着眼于教育主体的实质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而降低个人的学习难度,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老师需要注重对红色文化本性的分析,实现人文性以及技术性的统一,更好地体现不同红色文化改革的核心要求,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学习研究的过程之中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老师还需要体现技术人文性的实质作用及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四、构建适宜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且持久,要想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作用及优势,老师必须要积极构建自由且宽松的时间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合理运用。[3]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构建高校课堂,老师应该关注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条件,分析新时代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动和新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主体价值,给予学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和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抓住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从而主动参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老师需要构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与学生做朋友,在完成主体教学环节之后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明确不同红色文化资源使用的具体内容及本质,更好地给予学生主动创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尤为关键,老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积极抓住新时代改革背景之下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水平,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厚文,蔡佳.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2018.

[2]卜晨阳,朱晓丹,李聪,等.“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创新传播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