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3-15 06:49:59

红色故事读后感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1

《红色少年的故事》中的这个小故事必须会让你深深感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红色故事读后感这天,我读了《红色少年的故事》里女英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刘胡兰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她十分热爱学习,但是校园办了几天就停办了。刘胡兰十分想念上学的日子,她一有时间就会用手指写字。

有一次,鬼子又来抢村里的粮食。刘胡兰让乡亲们把粮食藏起来,她自己把鬼子引到一个地主家了,她运用自己的智慧把村子的粮食全保住了。

刘胡兰15岁那年冬天,敌人把刘胡兰抓走了。在敌人的严酷拷问下,刘胡兰也没有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单,敌人把她的队友用棍子乱打,又架起铡刀把他的队友杀害。刘胡兰视死如归,最后也英勇牺牲了。

刘胡兰这种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在应对困难时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此刻的生活多么完美,那么我们更就应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红色故事读后感《红色少年的故事》中的这个小故事必须会让你深深感动:

一天海子山上着火了。山上有3500亩珍贵的森林和电视卫星接收站,这是国家的重要财产呀说完他像离弦的箭冲上山,他不顾人们的劝阻,强行冲上山,在火势最猛的地方,他为了挽救一棵小松树被肆虐的火蛇吞噬。又一位小英雄―赖宁离我们而去,他为了保护国家财产牺牲了。他虽然壮烈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在,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祖国着想的精神,那我们的祖国必须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幸福。

这些小战士们虽然一个个倒下了,但又有一批新战士又站了起来,他们永久生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意志是永恒的。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英雄事迹永久铭刻在我的心中。

我们要向你们学习,报效祖国,成为又一批小战士。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绽放,为祖国添加姿彩,使祖国更加绚丽。

红色故事《小兵张嘎》读后感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抗战时期,年仅13岁的张嘎为了替被日军杀死的奶奶报仇,加入了八路军。结果他在多次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帮忙八路军击退日本鬼子。

读完这本书,我相当佩服主人公张嘎,他在奶奶死后,不仅仅没有一撅不振,反而想着该如何为奶奶报仇。于是,他加入了八路军。我想:他只有13岁,可尽愿意在战场上“抛头颅,撒鲜血”,这中精神是我们这些同龄人所没有的。然而,在战场上张嘎靠的不止有勇气,更加有智慧。在“鬼不灵”(一个村庄名)战斗中,八路军预判失误敌人的计划。全靠张嘎凭借智慧,用鞭炮搅乱了敌人,从而促成战斗顺利发展,最后将敌人一举击溃!有一些人正是有勇无谋,只会向前不顾一切地冲,有利的局势反到化为乌有。因此:张嘎在最后成为了优秀战士。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2

我是女作家杨红樱的粉丝,我买了她的《杨红樱校园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等书。对她的每本书我都爱不释手。

杨红樱阿姨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做过小学老师、儿童读物编辑、儿童刊物主编。她从19岁就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现已出版童话儿童小说50余种。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韩等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发行。她还获得了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

我反反复复读过她的《笑猫日记》中的《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和《那个黑色的下午》。我先来介绍《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故事是这样的,笑猫和虎皮猫结为夫妻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们生了四个调皮可爱又机灵的小猫咪,这四个孩子分别叫:胖头、二丫、三宝和小可怜。我很奇怪,前三个的名字都那么好听,而老四为什么叫“小可怜”呢?我为此迷惑不解。书中写道,她瘦弱多病,因此,叫小可怜。在全家万般呵护下,她已经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就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却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在抢救小可怜的过程中,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哥哥姐姐,都表现出感人的骨肉之情:哥哥姐姐都屁股朝外堵着洞口,不让寒风吹着他们的妹妹;爸爸心疼三只小猫,让他们坐在自己的肚皮上,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他们被冻僵的屁股;妈妈一直抱着小可怜,直到她死在妈妈的怀里。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家庭啊!

《那个黑色的下午》是指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那个黑色的下午,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我原来以为这是杨红樱阿姨编出来的故事,听奶奶讲,这是真实的一件事情,那时我小,还在幼儿园。现在读这本书,看到灾区的人们正在正常地生活学习,是那场大地震打破了宁静,很多人都死在废墟中,“我”,指笑猫,也在寻找自己亲人的过程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其中有搜救狗、搜救猫、训导员以及搜救队员、鹩哥等等,他们都舍己救人。我被这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动。杨红樱阿姨虽然以动物为主人公,实际上是讲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让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3

关键词:美术;绘本;绘画

绘本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快乐画”巧妙地使用故事方式引入,让他们感悟美术、热爱美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其愿说愿画,乐说乐画。

一、首先教会学生临摹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最初学画画,都是从简单的临摹开始,因为我认为临摹绘本是学习绘画技巧的重要手段,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了让绘本教学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事先铺垫:这个绘本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猜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画家会用哪些颜色;用什么材料上色等。在讲述过程中,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纷纷感受到画面的色彩和纹理,等到他们临摹时,学生已经能基本掌握画面的绘画特色了。

二、为绘本的“留白”补画

绘本图画中“留白”,就是说绘本中的图画,是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图画,能引领学生走进故事情境,蕴含了文字无法表达的语意。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展开想象,给画面补充内容,可能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三、自主创作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4

另我震撼的是在基于当时的延安,在1938年,《西行漫记》的结束语,斯诺先生就预言,帝国主义反动派一定会被这个新生力量所埋葬。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西行漫记》读后感,请您阅读。

《西行漫记》读后感1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特地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政党新闻的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昔日的历史与今日的感动。

《西行漫记》读后感2不久前,有一部卫视热播剧叫《红星照耀中国》,剧中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本书启发了无数中国青年,轰动了海内外。鉴于这一点,我趁着假期特地找来这本书阅读了一番。

这本书叫做《西行漫记》。它的作者斯诺的姓名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了。他早年在美国从事过无数的职业,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历经重重困难,来到中国成为了一名记者。其后,他又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及道路的封锁,经过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红区,采访并收集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写成了《西行漫记》(别名:REDSTAR OVER CHINA)一书,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不得不说斯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徐徐翻开书页后,我彻底被震撼了。国民党曾称中国共一产一党,称中国工农红军为赤匪。那么这二万五千里长征,自然会被他们抹杀。然而长征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中国共一产一党在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这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首壮大的史诗!

长征如同一座熔炉,锤炼出中国共一产一党坚强的领导核心——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同志重新回到了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一旦有了坚强的舵手,再大的浪涛也不能阻挡中国革命的道路。

长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共一产一党独特的先进性——红军离去那一晚,当地群众自行组织,打着灯笼,拿着火把,护送红军北上。二万五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段传奇的胜利,更让整个中华民族看到了曙光。

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功绩震烁神州,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群群衣衫褴褛的战士,传奇般的远征,以其执着和勇毅,为黑暗的世界点燃了一盏明灯!

长征精神是什么?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它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曾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主席说过:“只有在长征中纪念长征,在奋斗中继续奋斗,才能挺立精神的脊梁。”

那么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继承并弘扬红军这种不怕牺牲,不怕困难险阻,顽强不屈的精神!以理想为魂,以信念为魄,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刻苦学习,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西行漫记》读后感3在这个信息自动推送,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本书呢?

当你偶尔有整块时间的时候,是在刷剧,刷微博朋友圈,刷小视频,还是在购物车里挑挑拣拣呢?

为了缓解爆炸式信息过载带来的不适感,最近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一、《西行漫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二、这本书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政治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鸡巴”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这本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是勇气。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读后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度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第三,是踏实过好生活的心境。读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为革命殚精竭虑的伟人,跟我们一样是血肉之躯,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跟我们一样是个普通大众。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的负重前行。我们现在享受着他们的恩泽,只有踏实过好现实生活,不辱先人,不祸后代,才是对他们艰苦抗争岁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国的历史是由伟人和千万革命先驱书写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给我们写好了历史蓝本,等待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续写辉煌。

《西行漫记》读后感4在家里书架的最上面,有一本封面早已泛黄的书,封面的颜色是已经褪色的橘黄色,一个吹军号的红军战士侧身像成为封面的主角,这本书就是《西行漫记》--一本我父亲小时候的书。当我得知这次作业的时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红军战士的侧影--尽管我还是在高一的时候读过它。也许,曾经读过的这本书,还藏在记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刚读这本书,对它的名字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西行漫记》呢?难道不知道还有一本赫赫有名的《西游记》吗。后来上网查资料得知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红星照耀中国》,尽管《西行漫记》这名字更诗意,我还是觉得前者更贴切些。

细读这本书,仿佛跟随作者的足迹,来到1936年的陕甘宁边区。年代的久远,让我们难免对有些文字感到生疏,可是这丝毫不妨害斯诺告诉我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这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的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却,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

彭德怀、林伯渠,直至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迷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以各种形式去同情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在书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他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书中记载了斯诺与共产党领导人及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回想起《西行漫记》,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书中所体现的红军精神——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应是静止的,而是历久弥新的;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新时期新阶段,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在我们的学习中要坚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我们的内涵,成为对社会的栋梁之才。

《西行漫记》读后感5在这个信息自动推送,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慢慢地看一本书呢?

当你偶尔有整块时间的时候,是在刷剧,刷微博朋友圈,刷小视频,还是在购物车里挑挑拣拣呢?

为了缓解爆炸式信息过载带来的不适感,最近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时的时间重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一个外国人写的中国红军早期革命纪实报道。

一、《西行漫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今陕甘宁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纪实报道,先后在当时的国内外报刊连载,后来集结成书。书中描绘了当时的地理人情,刻画了很多朴实的红军形象,也描述了许多红军早期革命的历史事件。跟我们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对比,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大片那般畅快。

关于书名,还有些小的曲折,书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中文时,为了在当时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护身份、便于传播,才起名《西行漫记》。

二、这本书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当时拍摄的人物照片。这是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这些照片无法重拍,无法修饰和篡改。这些照片也是从其他书籍和渠道无法获取的。在这些照片里,有党和军队的领袖,有普通士兵,还有很多普通的群众。而奇妙的是,如果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后来新中国的主席和开国元勋们,从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群众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还没读书,光是浏览这些照片,就会让人游走于现实和历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画面感。

第二,因为它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它描写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语言,完全没有建国后书籍那种避讳政治领袖的语言风格,而是极其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画像。比如,书中描写脱掉长裤乘凉和捉虱子的领导人,描写笑容憨厚的彭德怀和朱德,描写一个叫向季邦的小红军被人取外号“像鸡巴”的故事。当你沉浸在这些故事当中,你会发现,那些开国领导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在炮火冲天、战斗你死我活的革命岁月,他们也有狗血的儿女情长和生活的鸡零狗碎。“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作为普通人,看罢这本书,会有一种超然应对现实各种困难的豪迈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书中有多名新中国伟人和名人的独家自传。写当年的伟人传记的书很多,但由伟人自述形成的自传,独此一家。书中有朱德、彭德怀、徐海东这些大人物的自述传记,还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旁观伟人的历史境遇,洞悉伟人的成长心路历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过好这一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这本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是勇气。从作者写作此书的经历来看,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勇士。1936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日本全面侵华在即,西安事变尚未发生,读后感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报刊的记者,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担当和毅力,促使他不顾生命安全,深入红色区域,成为报道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个外国人呢?靠的不是勇气是什么?而从故事本身来说,促使党和红军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到建立闽赣革命根据地,到五次反围剿,到两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建立稳固的陕甘宁边区,一路走来,屡败屡战并最终站稳脚跟的,是什么力量呢?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勇气。如果把自己代入那个历史年代,我们会有那般的革命战斗勇气吗?这是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命题。

第二,是信念。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领导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放弃安稳的生活,辗转艰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革命呢?再看那些普通红军战士,为什么甘愿吃苦,甚至像强度大渡河那样明知一定会牺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为了全国人民得解放,过上太平日子的信念。如今,我们已经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生活,我们心中,还有那种信念吗?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5

一、情境中体验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将阅读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形象、宽松的情境,通过幼儿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使幼儿轻松愉快的融入阅读内容,从而促进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在阅读活动《秋姑娘的衣裳》中,根据故事,内容在活动室布置一串串通红的辣椒,紫亮的葡萄,黄澄澄的秋叶,争奇斗艳的以及甘蔗、梨、苹果……将故事内容创设成一个真实、生动、富有动感的情境。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仿佛自己就是美丽的秋姑娘,飞进果园、飞进菜地、飞进树林……她轻轻吹一口气,苹果红了,辣椒也红了;梨儿黄了,树叶儿也黄了;葡萄紫了,茄子也紫了……情景交融,幼儿沉醉在优美的故事情节里。思维分外活跃,体验着作品带来的丰富情感,那么自然真切,丰富生动,在与阅读情境的互动中,感受着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再如,在阅读活动《两只小羊》中,教师借助实物创设小羊的“家”与“独木桥”,并配上“哗哗”的流水声。在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和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激发幼儿与故事主人公小黑羊、小白羊进行互动,让幼儿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它们对话,真实地体验了故事里角色的处境与心理活动,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后续阅读的强烈兴趣和欲望。

二、观察中理解

观察是理解的基础,也是体验的前提。在小班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中角色表情、动作及主要背景的变化,并提出能促进观察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的思维,主动地体验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如,阅读活动《小老鼠贝贝》中,对贝贝的懒惰(太阳升得老高了,贝贝还躺在床上,一个接一个地打呼噜)和贪吃(见到西西的奶酪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张大嘴巴,口水直流)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如何通过观察这些画面让幼儿深刻地体验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呢?我一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中背景以及主人公贝贝的动作、表情,一边提观察性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贝贝是一只懒惰的小老鼠?贝贝看着西西的奶酪,表情怎么样?它心里在想什么?”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围绕着问题仔细地观察,然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加深了,对故事情感的体验也不断地丰富,幼儿的阅读能力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想象中丰富

每一个故事都是按照情节的发生、发展、变化这一线索展开的,情节的发展、变化也为幼儿的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如果我们根据阅读重点,在故事情节的一些转折处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幼儿充分想象,那么,将大大增进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如:阅读活动《鸡妈妈和鸭妈妈》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出现了转折:鸡妈妈来到河边,它想过河却不会游泳,心里很着急。这一转折为鸭妈妈出场帮助它埋下伏笔,也为幼儿充分展开想象并进行角色心理体验提供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急于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活动,而是停顿下来将展开想象的“球”抛给孩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鸡妈妈过河吗”?带着问题,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自由地驰骋:有的说,“我送个游泳圈给它,就不怕水了!”有的说:“请小鱼背鸡妈妈过河。”还有的说:“鸡妈妈可以打电话请人帮忙”,“鸡妈妈可以大声叫鸭妈妈来帮忙”……他们纷纷将自己的想象与同伴分享,并自然地将自己融进故事情节中,以角色的身份体验故事里小伙伴相互帮忙、相互照应的美好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阅读画面中的特殊符号、细节部分,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使教师、幼儿、图书积极有效地互动起来,增进体验,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

四、表演中深入

表演是一种动态体验,需要幼儿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的外显行为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而且对故事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阅读活动《小猫学本领》中,有一幅猫妈妈夸奖猫小弟,而猫大哥在一旁低下头,心里难过的画面。猫大哥为什么会难过?它心里想什么?能深入体验猫大哥此时的心理活动对体验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采取了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幼儿深入的理解它。我一边引导幼儿观察猫大哥的表情、动态,一边提问:“猫妈妈表扬了猫小弟,猫大哥听了,心里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猫妈妈会对猫大哥说什么?”不仅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并积极鼓励他们运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表达猫大哥的难过、后悔,还分组扮演猫妈妈和猫大哥的对话。在这静态思维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环节中,幼儿与故事角色融为一体,思维活跃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表现,深入地体验了猫大哥由于不认真学本领心里难过、羞愧的情感。另外,故事中小猫学的三个本领“跳高、爬树、捉老鼠”这三个动词,我们结合动作进行理解和教育,将故事内容与情感的体验引向深入。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6

[摘 要]《狼大叔的红焖鸡》是一本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有趣绘本。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阅读、猜测情节、角色对话、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以思促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的道理。

[关键词]图画书 阅读 以思促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1

【作品分析】

图画书《狼大叔的红焖鸡》是日本作家庆子·凯萨兹的代表作之一。我们传统观念里的狼是凶恶的、残忍的,但这部图画书完全颠覆了常规思维,讲述了狼大叔从最初的对母鸡垂涎三尺,到最后非但没吃成母鸡,反而给母鸡一家做了许多美食的有趣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大笑,孩子们也感受到了狼大叔的善良、可爱。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此书的图画,大灰狼表情夸张,动作滑稽,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们通过观察画面,想象情节,创编补白,练习表达,并在此过程中感受爱,领悟爱,分享爱。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阅读、猜测情节、角色对话、互动体验等方式,孩子们想象图画背后的情节,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们的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阅读活动分五个环节:

谈话激趣——“谈论平时你所了解到的狼的形象”,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储备,为阅读过程中讨论狼的形象的转变作铺垫。

观察封面——阅读绘本封面和扉页,引出故事主人公狼大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绘者和出版社,教给学生绘本阅读的方法。

阅读故事——教师引读故事,学生想象、体验。教师翻页时,故意暂作停顿,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猜想。

尝试表达——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物语言,尝试用“他可能在想: ,可能在想: ,可能在想: ” 和“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的句式进行表述。

互动评价——学生给家长讲述故事,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绘本阅读学习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体会作品的风趣幽默,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把观察、想象、表达结合起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3.创编补白,续写故事,使学生乐于表达,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片,巧妙谈话,激发兴趣

1.在你的印象里,狼是什么样的?(凶恶、残忍、可怕)

2.有这么一只狼却十分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做《狼大叔的红焖鸡》。

【设计意图】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储备,引出阅读活动的主题,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封面,认识人物,感谢作者

1.看,这只大灰狼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2.封面的下方标有图画作者、文字作者和出版社,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留意这些,要感谢这些把好书带给我们的人。

【设计意图】阅读图画书先从观察封面开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必要的阅读习惯。低年级的学生自读一般是不会阅读封面的,教师要关注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此书的同时学会感恩。

三、观察细节,体验角色,揣测心理

(一)了解故事起因,配乐模仿

1.狼大叔今天吃了什么?他一手拿着叉子,一手拿着刀子,可能在想什么呢?

2.大灰狼费了好大的劲,好不容易找到一只鸡,他会怎样呢?“啊,这只鸡红烧正合适。”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这句话?

3.狼大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后面。蹑手蹑脚是什么样子?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

4.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分析故事的发展,揣测人物心理

1.狼大叔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2.(师接着讲故事)狼的动作快不快?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图)狼又戴上了什么?这位“大厨师”准备做什么?他会做吗?他是怎么准备的?

3.狼的煎饼做成了吗?

(看图)狼的煎饼多吗?他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这些煎饼看起来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想象:在回家的路上,狼的心情怎样?

4.(看图)后来,他每天夜里都给母鸡家送去一百个香脆的甜甜圈。

“每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5.又过了几天,狼又做出了什么美食呀?(看图)看,他捧来了一个一百磅重的香甜的蛋糕。

狼为什么要把食物白白送给别人呢?

(三)感受故事高潮,进行角色体验

1.终于,万事俱备,那正是狼大叔一直期待的一个晚上,他要对母鸡下手了。

(看图)看狼大叔那样,你觉得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呢?

在出发之前,他还做了一件事,什么事?

猜猜,“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狼大叔轻手轻脚地走在去母鸡家的路上,他越想越开心,他可能在想:

;他也可能在想 。那只鸡现在怎么样了?胖得像什么呀?

2.门突然打开了,母鸡尖声叫起来。(老师继续讲故事)你们听出害怕了吗?说说你们听出了什么。(母鸡亲热地称他为狼大叔)狼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直往后退,显得怎样?

3.(看图)来了那么多的小鸡,看这些小鸡个个圆滚滚的,肥嘟嘟的,这全是谁的功劳啊?

4.你看到了什么?瞧,鸡宝宝有的跳到了狼的腿上,有的飞到了他的肩上、胳膊上,有的甚至趴到了狼大叔的头上。站在他肩膀上的小鸡靠在他耳边轻轻地说:“

。”胸前的那只鸡抬起头说:“ 。”趴在头上的小鸡低下头说:“ 。”尾巴上的那只鸡踮起脚大声地说:“ 。”

这时的狼大叔又是啥样儿呢?这么多小鸡送上门来,狼会吃掉他们吗?为什么?

(四)讨论故事结局,感悟做人的道理

1.那天晚上,狼大叔吃到红焖鸡了吗?不过鸡太太倒是给他做了一顿相当丰盛的晚餐。

(看图)没吃上红焖鸡,狼是不是很伤心呢?回家的路上,狼大叔背着手,跨着大步,笑眯眯的,看样子心情不错。他一边走一边想:“哎,怎么会这样呢?”是啊,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做了那么多美食,不就是想要吃母鸡吗?干吗又不吃了呢?

2.鸡妈妈对狼好吗?你看,鸡妈妈亲热地称他为狼大叔,还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鸡宝宝都跳到狼身上,夸奖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厨师。

3.他们为什么会对老狼这么好呢?

4.狼大叔以后还会来吃母鸡和她的孩子吗?走在回家的路上,狼还在想:“要不,明天我再给这些小家伙们烤一百个香甜的小饼干吧!”

小鸡们称他为狼大叔,老狼称鸡宝宝为小家伙,他们就像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设计意图】此故事语言简洁,内涵却很丰富。它的内涵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低年级学生还很缺乏阅读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往往不会留意图画的细节,阅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肤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画面,观察思考,放飞想象,体验情感,学习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图画也是会说话的,阅读图画书时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留意图画。

四、想象续编,互动交流,小结升华

1.故事的最后,狼大叔还想送美味的小饼干给鸡宝宝们。第二天,狼大叔早早地就起来了,他要烤饼干,他会做哪些口味的呢?他给小鸡们送去的时候,又会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呢?把你编的故事画下来或者写下来吧!

2.学生续编,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总结与提升,所讨论的话题也逐步由表象走向深入,由聆听走向创造,由故事走向生活,由他人走向自我。

五、家校互动,亲子阅读,共同评价

1.给家长讲述《狼大叔的红焖鸡》的故事内容。

2.在家长的协助下,完善绘本阅读学习单。

3.家长反馈学生在家的阅读表现,在括号里打星(最多3颗星)。

(1)喜欢阅读课外书,不需要父母督促,有主动阅读的习惯。( )

(2)每天坚持阅读课外书。( )

(3)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能简单圈画好词好句。( )

【设计意图】为亲子间创建相处的机会,以共同阅读和互相交流读后感想的方式,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教后反思】

《狼大叔的红焖鸡》是一个幽默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情节夸张,画面有趣,让孩子们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爱的教育。孩子们爱上了这位可爱又善良的狼大叔。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7

关键词:儿童绘本;色彩;情感

0 前言

绘本,又称图画书,“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生动有趣的图画故事为主的当代儿童绘本不仅让儿童享受了视觉上的饕餮大宴,也让他们学会启发与思考。特别是为2~12岁左右的儿童创作的儿童绘本,以画代言、简洁易懂,成人可以清楚地知晓个中含义,处于认知能力较低的低幼阶段儿童亦能阅读,生动美好的画面与文本故事的契合,启发着家长和孩子一起求知、解惑、领悟人生,儿童绘本借助图画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细节独特魅力,表达文字难以描述的形象及场景,给予儿童灵动、形象、直观以及美的视觉感受。色彩作为绘本图画中的重要艺术语言,在儿童阅读领悟的过程中展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顺应了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获得他们的认同,在刻画形象、渲染气氛、抒感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帮助绘本作者传达主题思想,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绘本画面中色彩的运用方案,不仅决定了整本图书的视觉效果,引导了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影响了儿童的身心成长与情感的发展。

1 儿童绘本设计的色彩情感特征

1.1 简洁易懂

儿童插画的色彩要简洁易懂,让儿童能够清晰的分辩绘本中色彩的表现内容。色彩能通过人眼的生理功能和冲击作用影响到心理,产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要少量甚至避免使用模糊、复杂和晦涩等不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色彩。“我们对各种颜色的反应来自这些颜色与某些自然物的联想,也就是说,我们将红色与血,白色与光,雪与骨头联想在一起。”莫莉.班在如是说。儿童绘本的色彩运用要鲜活,也要忠于自然色彩与生活色彩,生动直观的展现出事物的色彩,让儿童一看到图画的色彩就能联想起相关事物与内容,从而帮助儿童解读文字、认识世界。

深受儿童喜欢的“米菲兔”系列绘本中,迪克・布鲁纳将图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目标是让出生在任何一个语言国度的孩子都能轻易“读懂”他的书。他的图画语言采用最为简单的元素,线条单一,粗而且匀,颜色采用最简单的几种色块,最常用的是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而且是纯色,色调简单直观,贴近生活,几个月的小孩子都能读懂他的图画故事。《迪克.布鲁纳的一切》这本书对米菲兔系列故事中颜色的运用也有所解释:红色,用来表示幸福的场面;黄色,一般多用来表示孩子们在室内的背景;蓝色,作为背景使用时表示寒冷或不安的心境;绿色,常常被用来当作原野,公园以及室外场面的背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只不断重复的永远睁着小圆眼,抿着X形嘴的小兔子的形象,内在情感却很丰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迪克・布鲁纳用不同的背景色塑造出米菲兔或好奇或沉思,或快乐或悲伤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赋予红、绿、蓝、白等色彩不同的涵义与情感,用简单的纯色块将色彩的情感表达属性发挥到极致,米菲兔系列绘本被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誉为“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

1.2 色调鲜明

儿童绘本的色彩要鲜艳,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3岁以后,儿童开始进行自发性的色彩选择,容易被鲜明的、跳跃的色彩所吸引,仔细观察儿童绘画时的用色习惯,不难发现,他们习惯于用跳跃、明亮的纯色来描绘自然中的物象,反映出儿童在进行色彩选择时倾向于纯色的本能,倾向于选择鲜艳的、能表现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满足本能情感需要,给这一时期的儿童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而明快、动静结合的色彩激励环境,会给他们以强有力的外在信息刺激,这些信息将成为童年的美好记忆,并成为永久的精神印记,在他们成年后遇到相同的外在信息时,会催生强烈、鲜明的情感律动。因此,顺应儿童的色彩感觉与情感反应特征,使用高明度的纯系,让孩子不断接触明亮的色彩,远离黑暗与忧郁,成为儿童绘本插画色彩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原则。

有研究表明,红色和黄色是在儿童早期插画中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之后才慢慢地再接触如蓝色、绿色等冷色调。而从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心理特征方面来看,因为暖色调让他们感觉温暖及安全感,冷色调容易形成恐惧感,所以出于自我保护的生理本能需要,儿童的视觉与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停留在暖色图画上,但是对比太强烈的颜色,在吸引儿童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刺激儿童的视觉感知。另外,低龄阶段的儿童行为处于原生、自发的状态,易冲动,暖色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原色的强烈对比,可以更好地适应了儿童的冲动本能,因此,适宜该阶段儿童阅读的绘本中的色彩皆以强烈饱满的暖色或三原色为主,以鲜艳的、能表现生命活力的色彩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正因为绘本色彩设计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绘本创作者对于儿童的色彩认知能力必须要有所了解,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发展分为两个阶段。3 ~ 5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喜欢纯度高、鲜明艳丽的颜色,特别是暖色调色系的事物,而对黑色系等浓重阴郁的色彩则表现出一种抗拒心理,给这一时期的儿童设计绘本在色彩选择上跨度较摘,对色彩的运用要求较多。第二阶段(6 ~ 8岁)开始,儿童对色彩的感知力逐渐增强,这一阶段的他们不仅喜欢色彩鲜艳的暖色调色彩,同时也可以接受黑、灰色等暗色调的色彩,对同色系或相近色的色彩搭配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儿童绘本中的色彩配置更加自由,色彩的艺术表现力也愈加丰富。

2 结语

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在图画世界中,第一时间征服人眼的总是色彩,它能够传递信息,引起视觉触动,激感反应。儿童绘本设计中,丰富多变的色彩顺应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色彩认知心理规律,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情感诉求找到表达出口,同时,色彩作为儿童绘本设计中的重要的艺术语言,能有力地突出主体形象、烘托氛围、抒感。正因为儿童绘本设计和情感表达关系的融洽,看似简单的儿童绘本才能够不依赖文字,甚至不着一字地感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李全华,李莉,朱良.儿童读物插图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9.

[3] 苔丝狄蒙娜・麦克卡农,苏・桑顿,雅兹亚・威廉姆斯.童书创作实用指南[M].接力出版社,2011.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8

一、激励促读--感知

低年级学生有意识注意时间短。课堂上,他们时而高举小手,时而沉浸在自己所搞的"小发明"的专注中。朗读时要想让他们主动投入,教师必须巧妙地化朗读指导于激励之中。例如:

"这几位同学的朗读真像百灵鸟在唱歌,你能不能也来这样动情地读一读?"

"他(她)读的真好,谁能比他(她)读的还好?"

"谁来挑战这一句最难读的句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的。"

"老师也来读一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那你就是小老师,好吗?"

"哇,他的朗读可真棒,真有点让大家过耳不忘的本领,我们送他一个'读书小天使'的称号。有谁也想当一当读书小天使?"

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的课堂听--我--的!""身坐直,书端正,正确流利有感情......"

用时髦的话讲,也许这就是教师的"炒作",在课堂上把勇气、信心、热情散播给每一个学生,把学生朗读的兴致"炒"得沸沸扬扬,使课堂上朗读氛围因老师的只言片语迅速升温。

二、表演促读--感受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促使其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这种角色体验包括分角色朗读、演课本剧等。在这种感受活动中,儿童的各种身体器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既能使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又能调动起他们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学习了课文《称赞》,我感觉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已不成问题,可对课文对话描写的体会仍然不到位。于是就提出:"我们能不能来演演这个故事?如果要演好这个故事,必须先......""读懂课文!"学生马上接口说。于是,便又细细地读起课文来。接下来先交流:你喜欢小刺猬还是小獾?为什么?再研读文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然后尝试表演:你们能扮演它们吗?最后学生互相挑战切磋:谁演得最好?这样层层深入地读演结合,学生不但弄明白了课文里提示语出现的三种状态,也能准确地抓住"很认真""高兴极了""不好意思地说"等的语气。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世界,再现课文的同时也懂得了: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首先要学会称赞别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需老师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强调,学生在自渎、悟读中细细地体会了文本,而且孩子们令人忍俊不禁的表演也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便是以表演来促读的最大收获--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体验,在朗读中成长。三、想象促读--感悟

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朗读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朗读伴随着对图画的想象。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秋天的图画》时,我先让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看课件观察,再让学生画一画。他们有的画红红的高粱;有的画黄澄澄的梨;有的画红通通的苹果;还有的画紫色的葡萄;蓝天上飞翔的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有了第一次观赏留下的真实表象做基础,再加上自己独特地理解、想象后创作的画面形象,每一个孩子对秋天都有了新的认识,加上他们对生活的积累。此时让学生学生随着诵读让自己所画的图画动起来,再度想象秋天的画面: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个个静止的文字便活起来了,一张张笑脸也随之露出来了,学生个个读得摇头晃脑了起来......恰当地运用想象给文字配"画",在图画与文本的巧妙联系中,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朗读变得有滋有味。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

"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

"谁也想来展示一下?"

......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9

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幼儿的视野、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性情,还可以让幼儿借助早期阅读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生活经验、表现亲身体验、表达个性情感,它为幼儿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架设起一道健康成长的阶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幼儿总喜欢缠着成人,为他讲故事,而不愿亲自“阅读”绘本中的故事。而绘本阅读,正是从幼儿倾听成人生动、形象地为其讲故事开始的。于是我们以倾听绘本为切入口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精选绘本萌生阅读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要求:“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讲,家里虽有许多书,但她家的孩子却不愿看书,后来通过了解我发现,在她家的茫茫书海之中,竟然没有一本是属于孩子的。对于孩子来说,绝非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幼儿选择书籍,一定要精选绘本,可以挑选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经典故事,如《西游记》《哪吒闹海》等。只有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故事,才能激发幼儿听、读、看的意愿。还有一定要选择故事情节简单、画面清晰、重点突出的儿童书籍。绘本中的图画都非常精美、形式多样,多数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剪贴,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受美学。如,进行绘本阅读活动《逃家的小兔》时,孩子们看到封面上的小兔和兔妈妈的可爱模样就已经非常感兴趣了,孩子们开始猜测:小兔和妈妈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带着疑问,孩子们开始完整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禁不住“哈哈哈”大笑,原来他们看到了小兔每次逃家都会被妈妈抓住,我又接着问:“小兔是怎么逃家的?”“妈妈是怎么抓住小兔的?”小李说:“小兔想变成河里的鱼逃走,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它钓上来。”小王说:“小兔想变成高山上的岩石逃走,妈妈就变成登山的人走到它面前。”……幼儿在阅读中享受到了绘本阅读的快乐,也萌生了新的阅读兴趣。

二、倾听绘本开启阅读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绘本为幼儿所喜爱的,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教师给孩子讲绘本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画面,那么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甚至会进入角色、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在为孩子讲绘本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声情并茂、自然轻松地读,这样幼儿才会受到感染。当我们把绘本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个性上的差异,有的爱表现,有的就比较害羞。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绘本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能,同时为幼儿开启兴趣阅读的大门。

三、分享绘本拓展阅读兴趣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10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红楼梦暑假读书笔记800字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1红楼,多么熟悉而又神秘的名字。自它问世以来,多少红学家前仆后继,倾其一生只为解得其中真味。对于这部自成学问的奇书,我早已慕其美名,值此寒假,有幸一探其奥秘。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大“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不得不为之惊叹,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读书本来就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不然怎能领会其中奥妙?于是便下定决心,这个寒假,就纠缠上这本“顽物”,一定要把它看完。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眼花缭乱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许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我开始做笔记,自己手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复杂。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意,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很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终于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知识,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这样读书的兴趣和快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终于将这本书“啃”完了。但我却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奥秘没有被挖掘。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交流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奥秘也才逐渐隐现。

随着进一步深入了解,我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兴趣。也许读书就是如此,只有肯花心思去钻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采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的知识和兴趣也许就更多。最终,这本书一定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受益无穷。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2“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3《红楼梦》这本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放下这本名著,我沉思许久,我随着主人公的喜而喜,随着主人公的悲而悲,下面就让我来说说读后的感受吧!

走进熙熙攘攘的大观园,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有慈祥的贾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凤姐;直性率真地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最难忘的,就要属林黛玉、史湘云、惜春和晴雯了。下面让我一一介绍一下吧!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总是让我悄然泪下。她多愁善感,无论是悲欢离合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泪如雨下。她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她不愿看花儿随风飘零,就给它们建造了一个花冢,让它们有了自己的家。

史湘云却恰恰和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心直口快、乐观大方的女孩。虽然她只是贾母的远堂亲戚,很少来贾府,却和大家玩得那么开心,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不仅仅如此,她还在诗社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她的诗也是非常乐观的。

惜春是贾府的第四个姑娘。她性格温柔、随和。有一次,贾母要惜春将整个大观园给刘姥姥。要知道画整个庞大的观园要画差不多一年。可惜春还是微笑着点头答应下来,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整个大观园画了下来。我想:要是我,早就不耐烦了!没错,惜春不仅有着温柔的性格,还有着惊人的毅力。

一提起晴雯,很多人读后不理解地问:“这个不值一提的小丫头你为什么喜欢她呀?”我觉得晴雯是最有反抗能力的丫头。她敢爱敢恨。在抄捡大观园中其它的丫头都逆来顺受,只有她站起来反抗。虽然晴雯被赶了出去最后洒泪告别,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使我明白了:做一天狮子也比做一辈子的绵羊强这个道理。晴雯你虽然是个丫头,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勇敢的姑娘!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那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征,引人入神的情节,我相信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书笔记800字5《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己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