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经典作品对文化自信的提升

时间:2022-08-30 10:50:06

看经典作品对文化自信的提升

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交流让世界成为地球村,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地域、民族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

一、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特点

(一)技术赋能,文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技术革命赋能下,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深化种群意义上的人类整体概念,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共同体观念把人类个体和整体作为最根本的终极价值和关怀对象。①人们寻求着相互认同的道德理念,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障碍和信息交流的壁垒,还促进了不同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种群受众之间的传播与共享。全球化时代,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机会日益增多,特别是媒体传播力的加强,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得到了传播和改变。(二)“交流—理解”成为普遍共识。跨文化传播,实际上是各个文化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以追寻普遍认同的过程,是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构建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主体联系的过程。文化交流强调主体和主体间的理解包容、平等互鉴,尽管各文化主体的社会力量存在差异,但都以“交流—理解”为普遍共识。跨文化传播需要相互尊重,冲破民族、疆域的局限,在交流中,借鉴他者文化精华,明确自身的文化立场,促进各种文化间的大发展、大繁荣。(三)跨文化传播策略的重构。跨文化传播的方向是共同的认知,但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是双方的差异化。各个文化自有的内容,常常凝聚了各个文化群体自身千百年来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往往是支撑群体不断延续的精神力量。所以,跨文化传播中,一定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切忌先入为主,一定要真正发掘和认识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各文化主体间平等互信、包容互鉴的合理秩序,特别要关注各个文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时,坚持各群体的文化自信,在尊重、汲取其他文化群体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同时,用新的视野、新的理念重新挖掘和认识自己群体文化的精髓,重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经典咏流传》创新文化传播的分析

(一)对中国诗词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处理。电视节目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文化语言类节目,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凭借精致、有创造力的“央视气质”,让众多专家、学者看到了部级平台的高水准和创新力,让经典作品具有传承性。《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名称就颇具特色。“经典”是指经过长时间沉淀仍经久不衰的作品;“咏”体现该节目的创新之处,歌以咏志;“流传”即是传播、传承之意,交代该节目是以电视综艺的形式传唱经典诗词。《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对经典古诗词进行严格挑选后,谱曲传唱,让古诗词在现代音乐的演唱中焕发出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很好地实现了经典古诗词的“流行化”传播,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二)以情感叙事求共鸣,以时代精神求升华。《经典咏流传》邀请海外华侨、对外汉语专业传播者、海外留学生等参与节目。例如,在第11期的年度盛典中邀请具有留法经历的二胡艺术家果敢与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进行联合演出,共同演唱唐代诗人崔颢的名篇《登黄鹤楼》,以中英双语的结合打破文化传播的界限。节目组秉承着“歌以咏志”的理念,反复挖掘经典诗词的时代内涵,将诗词背后的人文故事和传唱人的人生故事巧妙勾连,使观众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在节目现场无论是演绎艺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对中华古典文化怀着深深的爱,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怀着深深的尊崇。节目对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精准提炼,例如,青年经典传唱人赵照在演唱根据清代《声律启蒙》改编的歌曲时,音调婉转流畅,歌词工整富有美感,在小朋友的童真伴奏声中,观众被甜美的意境所深深吸引。(三)以音乐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经典咏流传》节目对古诗词进行传唱演绎,并以叙事化的方式呈现,生动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涵。歌唱家龚琳娜、作曲家老锣携编钟演绎屈原的《离骚》,恰当融入现代编曲思维,以编钟声部加强节奏感,用号角的音色作为低音支撑。曲调通过一字多音的表达技巧使得旋律与诗词和谐共生,浑然一体。编钟再次奏响,激发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热情,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中国传统音乐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焕发生机。

三、《经典咏流传》对外传播思考

(一)本源式传播营造独特中国气质。广播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而文化传播的要义是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咏流传》节目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探寻古典诗词中的多元化价值与内涵,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里对经典诗词中关于爱情、亲情、家国、思乡等情感重新演绎并提炼升华,以新的艺术形式满足当代受众需求,实现了跨时空情景再现。古典文化中渴望与向往的寄托、对未来无限的想象和探究,应该通过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用汉语言表达给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气质。(二)注重效果,传播中国精神。中国古诗词高度意境化的语言,具有讲究对仗工整、留白等审美特征,语言晦涩难懂,海外受众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用现代传播模式,以全球化的视听解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播,从而跨越了文化传播的障碍,保证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效果。我们说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浓缩着千百年来连绵不断的中国精神,这个永远不灭的中国精神就是我们要向世界表达的内容。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我们要注重对中国精神的传播,例如台湾歌手陈彼得在演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几度哽咽,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与观众形成温情互动,随后吟诵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抒发出对祖国深切的爱。(三)节目生活化美学意境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美学意境的追求,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需要从意境范畴重构生活化的本体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经典咏流传》在制作过程中运用情景交融的网幕设计营造出风雅脱俗的节目氛围,从而有效实现了文化意境的准确传达。《经典咏流传》节目注重听觉设计的视角,除了原有的主持人及嘉宾的台词表达之外,还灵活运用音乐性的手段,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美学意境,使电视节目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一种虚实相生的实体对象。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意识地提炼日常审美境界,营造生活化美学意境,是电视节目在激烈的跨文化传播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跨文化传播,要把握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精准把握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感,让“交流—理解”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力。《经典咏流传》节目以电视综艺的形式,推动经典作品叙事化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未来发展中,跨文化传播也需要注重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表达,建构美学意境,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杨超 揭其涛 单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