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生文化发展困境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2-04-28 08:59:10

农村民生文化发展困境及实现路径

摘要:当前农村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发展滞后的现象,当前的农民文化还存在着一些发展困境,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解决农村文化发展困境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民生文化;实现路径

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之一,努力推进农民民生改善。2014年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又在其中对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民生文化是指满足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建设,这一话题引起了国家管理部门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热议。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两大基础要素,当前农村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当精神文化生活却滞后于物质生活的发展进度,所以发展农村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还不相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当前我国农村民生文化发展困境

“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满足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发展还较为缓慢,但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的顺利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基层政府对农村民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放不到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仍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之上,对于农民民生文化的关注度不强。同时,由于缺乏文化管理专业人员文化站干部业务不专,人员老化的种种原因,又加剧了农村民生文化的发展困境。由于基层文化部门通常条件差、待遇低、编制解决困难等原因导致了长期无法吸收高等学历文化人员的现实困境。而且心气高或是个人能力较强的人才也不甘心呆在基层,留下来的人员又不安心工作,从而导致了当前农村文化工作面临着“鸡肋”一般的困境。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薄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置后。按照国家规定,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即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这属于文化公益事业,得到了国家的人力与财政支持。但近年来部分管理部门以及基层部门对农村民生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导致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费不足,经营困难等问题凸显,形成了调子喊得高、实际效能低的内外“两层皮”。绝大部分农村更是没有建立村级文化广场,其他文化娱乐设施更是踪迹难寻。

3.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都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或经商,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日常空闲时间多消耗在聊天打牌等休闲活动上,而对政府开展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参与。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孩子,少量的青壮年女人老人文化偏低,孩子要上学,一些从事田间作业的农民,他们平日里耕种辛苦,无暇关心政府开展的文化活动,有些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有举办这些活动,所以更谈不上参与其中。所以,农村文化服务对象也不稳定,国家劳神费力建起的活动场所又有谁去?

4.农民收入水平低,限制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农村居民的节俭意识较城镇突出,农民在日常消费中尽量节约,在日常生活支出中用于购置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较多,比如食品消费支出、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而用于自身发展的资料支出和文化娱乐的支出较少。比如成人培训费、学杂费、书、报、杂志,电脑软件等娱乐用品消费支出。过度的节俭消费习惯抑制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在农村市场上的销售,特别是影响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积极性,从而妨碍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化市场的启动。

5.传统民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如今,在广大农村,传统优秀文化演出十分鲜见,而通俗歌星演唱会或一些从事色情表演的大棚演出团演出却异常火爆I如福建省福鼎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村文化积淀厚重。目前,只有沙埕铁枝、福鼎饼花、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等寥寥无几的几个项目参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面前失去往日的魅力,现有的民间特色文化日渐消亡,如何进行挖掘、开发、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迫在眉睫!6.文化活动走过场,指向不明确,内弄不贴心。基层许多地方,为了完成上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应付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走过场,不能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围绕热点、结合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久而久之,政府组织活动“疲软”,群众参加活动消极。

二、推进农村民生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乡镇文广站是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农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合理确定乡镇综合文广站建设规模,注重把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等活动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共享共用,以形成相对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建管并举,发挥作用,激发乡镇文广站新活力。乡镇文化广播站建设是典型的民生工程,三分在建,七分靠管,只有建管并重,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广站的服务功能,带给百姓更多的实惠。同时积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民生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力度,探索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化机制,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2.打造精品,积极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突出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开展有针对性、地域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农村、民族特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还可以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广大农民群众身边。同时加大面向农民工文化培训的力度,组织馆办文艺社团积极深入农村、社区、广场巡回演出,组织文化工作者走进基层辅导献艺。

3.管理创新,探索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创新管理,建立相应的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持久稳定的发展。实行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形成完整的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评估机制体系。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每年对镇、村文化设施运行与管理进行督查、通报、考核和奖惩。开展等级文化站创建活动,制定了等级文化站评定标准,从领导重视、基础建设、队伍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对各镇文化站进行综合考评,提高各镇文化站科学管理水平。其二,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与农家书屋建立长期帮扶联络关系,定期为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并通过举办讲座、读书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民读书。将“农家书屋”与“会议室”、“文化活动室”等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出版物供应,逐步实现县、镇、村图书资源共享。其三,鼓励非公有文化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好非公有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策,例如,在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中,增加多元化的合作性投资项目,鼓励私人投资开办图书馆、群艺馆等等,同时在用地、税收等方面体现政府的护理,更要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力度,正确引导非公有资本、非营利性文化基金会健康有序地进入民生文化服务领域,扩大供给侧,从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让更多的普通农民收益,丰富文化生活。

4.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以点带面。重视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开创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新格局,注意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全面发展,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澳大利亚创意产业和创新研究中心CCI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消费者在文化产业链中所起的作用,过去被低估了,鼓励消费者扩大文化消费,将会有力地促进整个内容产业链,推动整个国家创意产业和创新体系的繁荣。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逐步实施,文化产业链的逐步丰富,有理由相信,农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会逐步增加,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差距将会缩小,青山绿水的深处一样飘扬着歌声,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将会日益提高。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定的从以上几项措施入手,我国的农村文化生活一定可以得到健康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阶段,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刘佳楠 张静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立雄.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民生文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3].《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齐心.农村民生文化需求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1,(350).

[5]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6]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刘成富等译.2012.

[7]澳大利亚创意产业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7月,核心资源来自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并且与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它的宗旨是推动澳大利亚创意产业和创新体系的发展,让数字内容产业的国家经济和文化方面向上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引用的是CCI所做的“公民消费计划”的有关内容.

[8]花建等著.《文化软实力:全球背景下的强国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