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社区营造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08 05:28:57

红色文化传承社区营造实践研究

摘要: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的国家公务员小区,留存着我国早期城市建设、人居生活环境的岁月印迹,可以说感受百万庄小区的沧桑变化,就能感受到70年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变迁,这里凝聚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万庄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里程碑。本文通过分析百万庄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其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并对百万庄小区的文化保护、文化传承和人居环境的社区营造工作提出策略和思路,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社区营造;百万庄小区

1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文化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①。2020年8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将“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与标准的组成,反映了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地位,也对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如何保护、传承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指明了方向。

2百万庄小区的红色文化基因与历史文化价值

2.1基本情况

百万庄小区位于北京市西二环外车公庄大街南,占地面积约为0.21km2。小区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竣工于1956年,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住宅小区②,建成之初主要作为建设部、机械部等中直单位的配套住宅,因此也被称为最早的“公务员小区”。

2.2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从空间价值分析,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早期首都规划建设的实物见证。百万庄小区在借鉴西方“邻里单位”模式和苏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形”,围合布局的建筑圈定出各区范围,建筑间形成的院落型空间内向且安静,这种空间是良好的交往型空间。时至今日,这些楼间的院落依然吸引着居住于此的人们停下脚步,促膝而谈。小区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建设的理念,具有中国居住小区“教科书”的意义。第二,从文化内涵分析,百万庄小区是社会主义初期进入城市建设的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物质载体。百万庄小区的第一代居民来自国家诸多部委机关,如核工业、冶金、航空、电子、机械、建设等部门,百万庄小区几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各行各业开拓者、佼佼者的生活区域,曾经在百万庄小区生活的名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领导人,如李鹏、李济深等,也有红色文学《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还有革命年代多次参加过爱国救亡运动的地下工作者。百万庄小区可谓是“卧虎藏龙”,这里真实记录了当时国有部门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遗存不多的计划时期生活空间的物质载体。第三,从建筑特色分析,百万庄小区整体呈回字形、围合式的组群布局。作为当时的重点项目,建筑户型设计、建筑施工、工艺和材料都体现了较高水平。小区内建筑以4层以下建筑为主,建筑材料讲究,选用上等红砖砌筑,建筑门窗选用东北红杉木,楼梯及内部设施(门把手、门锁)选用苏联黄铜料,建筑内部统一装修并布置有成套家具,可以做到“拎包入住”,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建设品质的时代特点。

2.3红色文化基因

百万庄小区自建成之时就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居住理念和模式上,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其红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居住建筑特色,是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和表象呈现;就其精神内涵来讲,百万庄小区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发展印迹,可以说感受百万庄小区的沧桑变化,就能感受到70年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变迁,这里凝聚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万庄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里程碑。

3百万庄小区社区营造实践

社区营造是新时期我国推动社区品质提升和老旧住区改造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0年的英国,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提出:社区营造的定义不同于政府主导,社区的管理实施多由民间自发,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的重点是自下而上的规划、更新、管理。2000年以后,已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百万庄小区面临着环境和建筑的不断衰败,就其是拆是留,各方僵持不下。正当百万庄小区要拆迁的消息引起社会热议之时,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以下简称“青盟”)成立了“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希望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唤醒大众对于这一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的关注,进而促进其物质空间的保护、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利用。

3.1文化保护方面

2015年底,“爱上百万庄”志愿者小组开始就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空间整理工作。首先,来自各界的关注百万庄小区的人士相继在媒体发声,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了“爱上百万庄”的一员。因此,关于百万庄小区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文章相继刊登到各大媒体上并累计获得过百万的转发量。例如,家住百万庄小区的北京《法制晚报》记者成怀喜对百万庄小区进行了报道,刊登了《百万庄岁月枯荣》一文,一时间百万庄小区保护在社会中反响甚大。在将百万庄小区保护下来避免拆迁的第一步工作中,社区营造志愿小组的发起人通过政协文案积极建言,并推动将百万庄小区列入历史街区的文案顺利递交到两会提案的行动。2019年6月21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被公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429处建筑被拟定为历史建筑,这其中就有百万庄小区。此时,是保护百万庄小区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60岁的共和国第一住区百万庄小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历史见证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有了“历史建筑”这一身份的百万庄小区明确了法定地位,远离了拆与保的纷争。百万庄小区应该保留下来并受到保护的共识至此形成。但是,就目前工作而言,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历史建筑群的修缮、维修工作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其作为历史建筑本身,没有经过系统的资源梳理和更新设计,下一步应对入选历史建筑进行专项研究,针对性地制定修缮措施。

3.2文化传承方面

在确保百万庄小区不被拆除的基础上,作为民间组织,青盟与展览路街道共同发起了讲述百万庄小区的故事和百万庄60周年摄影征集活动,开启了挖掘小区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尝试。2016年12月,“百万庄60年”主题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真正的主人—老居民们,对着模型、照片追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展览期间留言墙上记录下了“慢慢的故事”,让现今的我们仿佛亲历了那段“红色岁月”中的点滴。为传承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精神,“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小组成立了“口述史小分队”,对百万庄小区中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口述史小分队”联合展览路街道工委、办事处共同启动“讲述百万庄的故事”征集活动。一批年轻的志愿者走访了李沛钰、刘波等多位百万庄小区老居民,最终将那些红色故事记录在册,形成了《血色浪漫百万庄—李济深之子李沛钰夫妇的故事》《飞入百万庄的小白鸽〈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家庭故事》《中国第一代“江姐”的艺术人生—音乐家陈小曼的故事》《百万庄“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工作者陈达后人的故事》《老八路在百万庄—抗日英雄吕文凯的故事》《蘑菇云下的爱情—革命夫妻许廷宝、柳南的故事》等口述史文章,并在百万庄小区建成60周年之际,举办了集中的文化展览(见图1)。同时,街道办也在这一次活动后,专门设立了百万庄社区博物馆,为定期举办百万庄历史文化交流会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和媒介,这些活动都有益于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的追忆、再现和传承。

3.3宜居品质提升方面

在对百万庄小区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笔者更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百万庄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的社区,更新改造中需要格外关注老龄化设施的改善。以西南角的卯区为例,其南临百万庄大街,是当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单位分房,居住其中的多为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现状设施较为陈旧,空间利用率低,以消极利用的停车、杂物堆放为主,除此之外建筑楼前多私搭乱建。据此,青盟组织了设计师志愿者对院落空间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设计,更新改造工作是由青盟平台的爱上百万庄志愿者为百万庄小区改造和品质提升提供的技术咨询。在改造方案中,不断对百万庄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进行强化、传承、回溯。建筑组团之间的院落整治成为重点,在改造中,设计者注重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强调对老人儿童的活动关爱。对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进行分离,布置静态休息区,增加休憩座椅等安静空间。在建筑前增加更多儿童活动区及塑胶场地,利用植物及小微地形进行围合。改造突出了对红色文化特色的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地质勘探的诸多元勋居住于此,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勘探事业奠定基础,于是志愿者在改造方案中,引入地质文化主题,建议利用地质特征明显的石材打造特色条带铺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勘探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主题元素,并塑造由入口至北侧的文化轴线。对于百万庄小区下一步改造工程,尤其需要格外关注的是生活其中的人物、事件、时代变迁等因素,品质提升应与红色文化彰显紧密相扣,弘扬红色文化,切实营造属于人民的生活宜居社区。

4结语

百万庄社区营造的发起人王宏杰曾说,百万庄小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需要先“更心”后“更新”。当前,在全社会已经对其文化价值和保护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管理者、设计者,乃至参与者应更多关注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将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才是下一步百万庄文化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荣香,孙荧.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建筑的文化特征与存在价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03):76-80.

[2]王玉虎.爱上百万庄,一次社区营造公益活动的探索[J].住区,2016(05):100-104.

[3]石莹,刘英檀.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老城住区组织变化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百万庄小区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4):78-82.

[4]佘高红,陈田野.邻里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百万庄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05):105-110.

[5]崔勇.由北京百万庄住宅区看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J].建筑,2018(20):53-55.

[6]刘贺.北京百万庄:街坊式住宅在我国的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18(02):84-87.

作者:王暄 孟娟 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