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7 09:37:20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策略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有相应时间锻炼身体。然而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这也体现出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被忽视的严重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重点对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理论体系进行阐述和研究,并且提出了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问责、加强相关人员体育能力培训、多方监督,共同促进等策略。

关键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策略

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以多元化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学校课外活动的理论当中的一些观点和原理,最早是在哲学范畴以及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并且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认知。我们所谓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包括了该理论的内容和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的来源等,课外体育活动就是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实施。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降,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不力有着较大关系。

1.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含义和性质

1.1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含义。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同时,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课外体育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差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全面、场地环境种类多。然而,当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形式相异时,达到的目的也有所区别。与此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组织形式以及不同的活动目的下,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也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将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十分必要。然而,“课外活动”的概念自从引入后,就引起了争议,但是还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引入国内,并且在当时也对其定义产生了共识[1]。在该概念在中国学校教育经历了几十年之后,也没有更多针对概念的争论,足以说明了其合理性。但是对概念含义的界定,即便是经历过了多年之后,也没有最终的统一认识,所以本论文也不做明确的阐述,将重点放在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性上。1.2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1.2.1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课”含义。从课外活动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并非学校现代教育生来就有的,而是由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活动。后来,教育界的专家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认为将课外活动归入到学校的教育范畴,能够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课”的含义指的是“课程”的含义,“课外活动”对应的英语是“outofclassactivities”,指的就是进行教育活动之外的时间活动,仍然以学科为中心。1.2.2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内容。目前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只有在学校才能够严格的按照计划和时间,进行有效的实施。如果离开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时间无法保证,而且学生的自由也会受到限制。而且如果从定义上进行严格界定,在校外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划入到“社会体育”、“社区体育”等范围内。如果考虑到社会现实,不确定性较强,活动的实效性难以保证[2]。1.2.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时间限定的特点。当前我国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限定是每天最少一个小时,其中并不包括体育课和早操。由于早操的活动时间只有十多分钟的时间,其锻炼的效果不强,并且课外体育活动安排的时间也不在早上。虽然学生的每节体育课时长有将近50分钟的时间,但真正用于学生身体锻炼的时间较少,锻炼效果很难保证。1.2.4其他特点。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性来说,其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针对体育专项进行训练的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范畴。同时,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运动项目种类较多。即便学校不可能满足开展所有运动项目的条件,对于学生的锻炼也要给与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帮助,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另外,不论是何种体育活动项目,学生的参与都应该是自愿的,学生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统一,否则会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体系

2.1社会学理论基础。体育活动从社会属性上讲,属于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是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当中的。由于体育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意义、自身功能、学科地位等以及体育的内容、手段都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体育也被赋予了社会学解释。从社会学教学而言,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体育问题的社会学。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针对体育创建出了新的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适应了一定的行为方式和能力,掌握了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3]。对于青少年,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态度,能够对社会道德进行自主判断。体育社会化,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同时还增强竞争意识,规范道德标准,对学生今后的社会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2心理学理论基础。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为体育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心理学中的“活动理论”,是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体系的基石。随着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对于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不同层次人群锻炼的心理学研究也不断展开、深化,这些研究充实和发展了现代心理学理论,坚实了不同学科理论的支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最求更加强烈,热衷于体育运动,这些都要求心理学理论要不断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人们提高了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层次,开始要求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理论也要求心理学提供更多的支持[4]。与此同时,心理学加强了对运动的心理健康、运动的社会互动等主题研究,为当代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体系的深入、完善以及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3教育学理论基础。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世界教育的最终追求是为了培养出全面的、和谐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适应对于人的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的要求。马克思针对教育理论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他认为教育就是将智育、体育以及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一种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方法,也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理论也进行了进一步论证,全面发展就包括了实现德、智、体多方面,针对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也就涵盖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多个方面,他们整体共同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体育教育非常关键,它是传授学生健身知识、锻炼技能,发展学生体力,提升学生体质的教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拥有强壮的体制。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于人的体制和灵敏性、适应性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正处于发展智力,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的发展,必须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够高效地投入到学习当中。2.4体育学理论基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教育与体育两大系统,不仅是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现代体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双重的背景来源。从整体层面上看,作为学校课外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外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支持,同时它也是学校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坚持的基本思想、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必须与国家宏观教育的目的、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要求相适应[5]。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之间要相互配合,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学校现代体育的目标,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肩负着挖掘和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责任,这也是学校已于教育必须承担的一份义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结合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够更好地实施。

3.当代中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3.1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虽然我国学校体育在改革开放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学校体育法规体系,但仍有待于完善。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必须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体育法规的建设,针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出台相关的法规,如针对学校体育场地被侵占的问题出台一定的制度予以约束。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体育法以及与体育相关的行政法规推行的保障。3.2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问责。在基础教育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合理调配学校教师、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统筹教育经费、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实行问责制。首先,地方政府要清楚的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不能将体育教育置于边缘地位,要把它当做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要进行评估,加强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将评估的结果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其次,对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全程监督,严格问责。对于学校工作中不能有效贯彻体育政策的规定,学校体育工作不力的单位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追究其责任,比如发现侵占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的行为,要对其校长进行政绩责罚。3.3提升相关人员体育素养。首先,要提升地市教育局长的体育素养。教育局长的体育工作能力以及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知水平,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搞好学校体育,就必须要求教育局长具备高素质。其次是校长,校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提高校长的体育素养,学习新的理念,提升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参加培训的情况可作为校长考核内容之一。第三,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作为一个班级的总指挥官,同时也是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协调者,体育的认知和个人体育水平的高低,对班级的体育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都需要班主任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3.4多方监督,共同促进。学校要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自查,并且将开展的实际情况记录在案,上报到教育部门。政府的相关部门则要建立多方监督的体系,对不同的教育部门进行分工,发挥他们整体的监督力量,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定期暗访,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与此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充分使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邀请家长等社会监督量反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政府还要建立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的检查。3.5正确把握指导思想。在实践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课外体育活动是我国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学校体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主权,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学校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活动项目和内容,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体育特长[6]。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把我的价值取向要合理,主要表现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要追求活动的“生活化”,将学生锻炼的“生活化”作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只有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坚持这样的价值理念,才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运动习惯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等的发展。

4.结论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问题比较严重,必须加强实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要让学生实现自主活动,促进学生“生活化”的运动。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予以监督;要不断提高教育局长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校长和班主任体育认知能力的培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书彦,周登嵩.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体育学刊,2010(6).

[2]李世宏.学校体育伦理的内涵、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8):58-60.

[3]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2):31-34.

[4]张传龙.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实践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6):78-79.

[5]李育刚.“阳光体育运动”三位一体运行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147-149.

[6]姜志明.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5-46.

作者:王虹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