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体育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04-06 09:15:48

学校学生体育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生命意识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中学体育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对中学体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生命意识教育的含义,分析了中学体育与生命意识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理论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渗透。

关键词:生命意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渗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且中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生命意识淡薄。中学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与安全教育、生命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抵御危险,预防隐患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目前生命教育已经在美国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生命意识被定义为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近年来,生命意识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一些省市出台的教育决定、方案中不断被提及,并在实际教学中逐渐被展开。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有详细的制度和规范,且课程目标明确,内容详实,主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的生命意识教育虽然刚刚起步,但通过众多教育者的实践已经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与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

二、生命意识与中学体育

中学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魄,而生命意识的培养则可以贯穿到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当中。传统的体育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中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的需要,拓展体育理念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将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渗透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中,能促进中学生的成长。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基础的生理知识、人体解剖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科学的认识,了解人体在特殊环境中的生理反应,掌握一些解决生理问题的方法,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一)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理论部分的渗透生命化的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应突出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需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出体育与生命之间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促使学生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之中。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偶然事件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看似无用,却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应急技能与知识。(二)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基本部分的渗透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基本部分是充分展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关键部分。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项目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为主,强调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缺少趣味性,不能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教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还要求为学生普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因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通过传统项目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跑、跳、投与攀爬等技能外,还要通过增加诸如体育舞蹈、游戏、健身操、踢毽子、武术、跆拳道等趣味性项目,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中学体育课堂之中,提高中学生的生存能力、团队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三)生命意识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结束部分的渗透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结束部分主要是总结课堂内容,带领学生放松身体,回收器材。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放松身体,教师在此期间强调“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其次,指导学生参与课外锻炼,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切实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生命意识,使其认识生命、珍视生命,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生命意识。

作者:秦虎 单位: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磊.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4.

[2]刘金凤.生命安全视阈下中小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构建与方案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3]秦虎.论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6(8):18.

第二篇:中学体育教育中篮球运动的育人功能探究

【摘要】自从三人制这种篮球运动传入国内,这项运动已深到人们地深爱。它主要的特点就是适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校园中,三人制篮球运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健身,而且也可以发挥其娱乐和育人的作用。本文探讨三人制篮球运动在中学体育中所发挥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三人制;篮球运动;育人功能;探究

由于三人制篮球比赛可以在较为简单的场地上进行,同时这种项目具有激烈性的对抗,并且运动量强度适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三人制篮球融合了趣味性、游戏性以及娱乐性的个性特点,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因此,中学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三人制篮球帮助中学生提升身体素质,进而对培养中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一、提升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较大,通过运动的方式能够排解学生压力,而篮球则是最好排压方式之一。第一,三人制篮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学生通过参与运动而把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达到自我调整与完善的目的;第二,参与三人制篮球的学生需要把注意力投入到比赛过程中,时刻关注每一个运动员和球的走向,然后自己做出战术移位,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暂时地忘记学习、成绩、升学等,彻底地放松自己;第三,篮球这项运动可以锻炼中学生心理的稳定性,因为篮球比赛场中变数较大[1],而且在较短时间中可以迅速扭转战局,所以参与此项目的学生必须要保持平衡心理状态,同时心中还要坚信不到最后一刻,决不可放弃的信念,在成功和失败中能够用平常心对待。

二、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根据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分析,感觉器官和肢体发育最为重要,当时中学生需要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他们会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长期保持高度的专注度,四肢发育和稳定都受到了较大地影响,因此,通过三人制篮球赛运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身体健康的水平。首先,三人制篮球这项运动比赛的周期较短、场次较多、比赛时间间隔较短,因此,可以提升人体中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心脏中血液的输出量,进而提高呼吸力量、肺活量以及耐力;其次,三人制篮球比赛要求中学生具有较快的反应迅速,在比赛中做到心、眼和肢体都保持在同一水平和时空中,眼睛需要具有十分灵敏地观察场上一切变化,然后把赛场上的信息较快传达至大脑,实施分析、做出判断,然后把大脑处理信息的结果传达给身体四肢,这一系类的反应都需要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这也锻炼了学生视角观察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肢体触觉;最后,这项篮球运动可以锻炼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这项运动中包含了运动速度、身体力量、柔韧度、耐力、反应的灵敏性、身体的平衡性以及弹跳力[2],所以在竞技运动中,这需要运动员能够做到快、准、稳,然后完成跳、跑、传和投等动作,这些都需要学生身体接做出迅速反应,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这项运动,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体格的功效。

三、提升中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人制篮球赛十分讲究队员之间相互配合与协作,因此,中学生在组队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队员之间做到有效沟通,一方面是培养各个队员之间默契度,另一方面便于队员之间相互了解,才能够在赛场中做到相信自己的队友。由此可知,中学生通过参加这项篮球运动,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通过与队友的沟通做到相互信任、宽容以及理解,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从三人制篮球比赛角度分析,它属于一项小团体运动,由于每对参与的人数较少,只需要三个人,但是此三人在场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齐心协力配合中完成比赛,由此可知,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组织三人制篮球运动可以对中学生自信、个性、情绪以及自我约束都能够得到锻炼,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具有全局观念,个人需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进而实现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培养的目的,使得中学生能够在运动中学会顽强拼搏的精神[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尊重,这对健全中学生的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中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三人制篮球运动,可以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以及交际能力都是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此项运动发挥出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此外,由于这项运动所要求的场地、运动器材等不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起来较为容易,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项运动而体验到篮球所带来的激烈对抗性能力,这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排解自己心中的郁结,而且也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中学生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志亚 单位: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兴祥.论三人制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中的价值[J].科技资讯,2014,12(15):240.

[2]何琳,李静.不同赛制篮球对健身者心率、肺活量的对比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5):19-20.

[3]霍东,王洋.探析高校开展三人制篮球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11):112-113.

第三篇:论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揭示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对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方法,为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中学生

在中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当务之急。而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现在中学生多数心理都是健康的。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有人曾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从对我校1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3.5℅的学生存在各种轻度心理问题,有4.9℅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而从对我校退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其中因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占50℅以上。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促使人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体育运动能产生一种叫安多芬的物质,这种物质有助于让人产生愉快感,令人心理愉快,从而能促进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这种物质的产生也从侧面说明了体育运动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运动的各种竞赛活动一般都包含强烈的竞争精神,挑战精神,超越精神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时总是伴随着强里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向上、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做好心理准备。3.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参加体育时可以使学生互相产生亲近感,使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这有利于学生忘却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人的心理障碍学习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升学压力加大,可能会使许多学生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当学生参加某个项目体育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运动能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焦虑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三、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情绪上相互感染,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学练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体育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包括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重任务。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然后因人而异地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鼓励那些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稳定学生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电化教学、计算机进入体育课堂。采用生动形象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学习体育兴趣,让学生领略人体运动的力与美。使学生产生锻炼的欲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例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学生因怕体育课做不好技术动作而产生紧张和焦虑,增加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4.改进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之前进行心理的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鼓励,增加彼此的信心,巩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例如,在上一节枯燥的中长跑课时,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进行鼓励;然后是学生自我的暗示,如“我一定行的”“我是最棒的”之类的话;最后是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通过这一系列的暗示和鼓励,一定会让学生的自信心更强,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也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5.建立一种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体育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同时还可以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体验学习进步的乐趣,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生的心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作为体育教育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金海 单位:山东省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孟绍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张立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黄祖文.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01).

[5]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05).

[6]李有伟,曲业煌,胡君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7]黄长城.试论多维体育观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完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第四篇: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现如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探索,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探索的趋势和口号。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使之成为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那么,在以课业繁忙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学,如何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进行一些更为有益的提升和转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探索;体育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内容及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跟随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进行,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单一的体育技术传授模式,更具体来讲,是由教师在场地上做教学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而后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掌握技能的效果。这样做的弊端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对体育教育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较为局部和浅显的层次,无法从体育精神和健康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而对于学生而言,则会出现喜欢体育活动却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心态,这对体育教学也很不利。

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体育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它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因此,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提高自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总的来讲,新的体育教学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各方面特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1.体育理念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重新被确立。体育教学改革第一部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对体育精神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建立一种“热爱健身”“终身健身”的心态和理念。此外,要通过竞技精神和拼搏精神的传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影响,让学生的抗压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的意志更加坚定顽强、品德更加高尚、心理更加健康。2.体育技能的掌握目标的第二部分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重合之处,就是让学生能掌握篮球、足球、武术等体育健身的技能,但是不能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下,因为传统的体育模式会由于教学较为单一枯燥,使学生缺乏兴趣,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3.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改革第三部分目标是让学生有独立健身的能力,并且能养成健身的习惯。现如今很多学生因为忙于学业而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参与,结果身体情况急剧下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不到保障。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应该针对这方面做出修正和改进,让学生上完体育课之后还能感受到体育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愿意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抽出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身体素质。

四、体育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做法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管理者,而应该成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和主动学习者。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对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心态能够与课程向契合。2.建立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建立对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逃避和排斥的逆反心理,不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连基本的课堂秩序可能都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亲切、积极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觉到愉悦和快乐,心态放松、配合,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3.完善相关体育理论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教材陈旧、理论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也容易让学生排斥。体育教学要有所发展,首先要从理论上开始完成改革,防止两种极端出现,一种是理论过深,学生看不懂,一种是理论过“虚”,学生不愿意看。4.改革教育方法所有的改革探索最后都要落到实处,而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配置当中。就体育教学活动而言,目前有几种方法是值得探索的。(1)开展竞赛教学活动。人在青少年阶段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这可以成为体育教学活动加以利用的因素。在课堂上以及课外适当地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教学,例如在篮球课上设置投篮比赛环节、在足球课上设置颠球竞赛等,这些能提升学生的兴奋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2)引入讲解、自学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授人予鱼”的讲解教授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学完某一项体育技能后,在面对下一项新的体育技能时可能就束手无策,甚至是在同一体育项目中的不同环节,都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入自学模式,从而完成教学。可能会有人对自学的学习效率提出疑虑,认为学生尚处于各方面的发育阶段,自学能力较差,影响教学效果。事实上,如今的信息量庞大,各类资讯爆炸性地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青少年对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能妥善地加以引导,恰恰是自学体育技能的最好时机。让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是,由学生先阅读教材或者观看教程,并根据教材或视频教程里的内容进行模仿,从而初步掌握该技能。而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评点和纠正作用,对于学生可能发生错误的地方予以点评,并加以引导,有了先期的学习和课堂中的引导,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牢。(3)开展“自选练习”活动。“自选练习”活动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范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这在中学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属于比较先进的模式。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那么就会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对体育技能进行钻研,从而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这种“自选活动”,使组织形式多样化,更加便于管理,而且可以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先天优势,依照其所擅长和兴趣加以引导,对于选拔体育尖子、组织体育赛事甚至之后的升学活动都有重要意义。(4)引入现代化技术教学。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到操场或者体育场馆里进行体育活动,而应该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指现场录像、幻灯等相关的科技手段。现代、新奇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具有发散性思维,学生还能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带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从而全方位进行培养和提升。

五、结语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都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抓升学考试,甚至不愿意开设体育课程,这看似为学生的成绩着想,实则是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的保护,非常不合理。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也要得到提升和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活动势在必行。当然,就目前而言,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硬件软件方面都还相对滞后,但只要进行有益的探索,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作者:闫正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上海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慕白,冀可.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91-92.

[2]周福贵,王小红.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1999,(04):86-87.

[3]黄继珍.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6,(05).

[4]江少平.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J].体育科学研究,2006,(04).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备受关注的问题。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仍存在诸多问题。该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教育

2011年,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吹响了新一轮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号角。高校体育教育向来是培育基础体育教育人才的摇篮,是产生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工作母机”[1]。然而,从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到现在,改革的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脱节,未找到两者合适的切合点。这也将成为影响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结合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是极其必要的。

一、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各项专业能力与水平,培养一批面向基层教育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然而,由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受到旧大纲及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如过度重视体育竞赛成绩,学科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特别是与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运动员型教师”[2]。这种教学培养目标过度强调培养体育老师某一项运动项目的能力,而忽视了本科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既精通一项专项运动,又对各个运动项目、运动技能都有初步了解的“复合式人才”。(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具针对性,课程体系庞杂,专业化程度较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科目多是宽泛的理论知识,脱离中小学基础教育实际,既无对中、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又无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过度注重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知识面比较狭窄,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全方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需求。(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落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依旧是以“填鸭式”“仓储式”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规方法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1],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具针对性、创造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及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各项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注重,忽视了学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四)学生学习项目技能单一,专业水平不高一方面,大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步入大学前学习体育的时间短,练习次数少,运动技能掌握不全面;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无法选择两个及以上专项进行学习,且大多数学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不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要多样化,因此,对体育教师的项目技能要求就更全面,且中、小学的学生大多心智未健全,学习方式主要以模仿练习为主,假如教师的示范不标准或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的项目技能、专业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专业培养的关键点之一。(五)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交流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一直存在缺乏沟通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小学体育教育多研究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初、高中体育教育多研究初、高中体育教育问题。其研究的立足点均从自身出发,几乎未从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视角来研究问题。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高校一般也只考虑到了自身的师资力量、场地因素、地方特色资源,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课程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却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结合中小学体育人才需求特征。

二、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策略

(一)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与时俱进,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2]。另外,注重与基础教育的实际相接轨,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教育理论、科研能力,且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全面思量中、小学的人才需求,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二)完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其与受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就业等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在强调体育教育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3],同时,重视体育教育类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其次,结合中、小学体育人才需求及高校自身资源特色,删减不合时宜的课程,增添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体系。再次,与时俱进,在当前体育产业人才缺口巨大的市场背景下增加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课程比例。最后,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三)改变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个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参差不齐,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未考虑到这些,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降低。优秀的体育教学方法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营造一个和谐欢快、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同时,随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更提倡启发式、情境教学式、案例教学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多于第三学年下学期或第四学年上学期以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时间大概为2—3个月左右[4]。这种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未能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体育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等方面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认为,学生在大一至大四学习期间,应尽可能多地去中、小学参加见习、实习等其他实践活动,而不是仅通过最后某一阶段集中的实习。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及早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发现自己与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差距,并进行努力。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生和中、小学体育教师沟通加强,有利于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合作关系的建立。(五)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为提高基础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教师可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观摩和研究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可邀请知名度高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教学技能比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的评委;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可定期邀请中、小学体育教师到高校举办主题讲座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双方相互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彼此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作者:吴力 邹欢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祝平,黎文普,秦小平.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接的背景、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2):83-87.

[2]肖威,江玲,吕新颖,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81-1682.

[3]伏小亚.宁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对接研究——以体育“教师教育”学科教学课改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105-106.

[4]崔哲雄,张晓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3(3):78-80.

[5]关北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J].体育学刊,2013(3):75-77.

第六篇: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

摘要:为了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革新体育教学观念、实施分层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忽视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并探究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这表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个性潜力的挖掘,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升,还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审美品位、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坚韧意志,通过一系列的运动项目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部分协作性竞技项目还考验大学生的智力。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互为依存,相互作用,二者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才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师要重视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也应当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还要注重提升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能力,并将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终身体育锻炼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体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当根据以上综合目标分阶段设置阶段性目标,以增强体育教学的导向性。

(二)革新体育教学观念

若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督促高校体育教师及时更新体育教学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并自觉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指导思想。此外,高校体育教育也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并鼓励学生自觉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体育技能。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实施分层教学

当前,高校学生在体育基础、能力、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体育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练习进度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那些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制定难度较大的运动计划,鼓励他们尝试多种训练项目,进一步挖掘他们的体育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特长,进而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效率。对于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计划,适当降低训练难度,可以安排他们先学习难度较小的内容,以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采用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体育教学计划。同时,还应当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调动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素质教育具有密切联系,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方案,采取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逐渐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还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兴趣,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

作者:何贝娜 单位:湖北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牛奔,李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44-145.

[2]杨晓春.探究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政法大学学报,2013(4):34-35.

[3]吴燕.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J].贵州体育科技,2009(2):7-10.

第七篇: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分析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视野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人民正在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可是健康问题已称为困扰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且一些健康疾病逐渐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迅速、发病人群基数大等特点。对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造车让你给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素质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体魄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学体育应不断改革,不要墨守成规,顺应时代和教学发展的需求。

一、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虽然是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和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1.学校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低。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很响亮,学校也以宣传栏、网站等平台宣传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嘴上说一套,行动确实另一套。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教学的理念仍是过去的老一套。学生更不知道何为素质教育,更不要说去实践。2.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跑、跳相关的一些基本动作的练习。可是这些基本内容学生从小学学到了大学,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死气沉沉。学生唯一在意的就是期末考试的体育成绩。而教师经常将“平时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学生上体育课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体育课逃课、无故请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已司空见惯。3.教学设施落后不齐全。教学设施落后、不齐全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也非常大,看到这些陈旧的设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并且陈旧的设施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安全隐患。对教师的正常教学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设施不齐全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趣味性差。4.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选修课和必修课也是以竞技项目为主,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的余地,因此,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学生多是为了学分,无法真正体会到体育课带来的运动快乐与满足感。大学体育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论课,一种是实践课。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1.提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必须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一定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形成自学的好习惯,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3)以素质教育为引领理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思想,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2.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教学内容多元化,设置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力和满足感,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在教学创新方面做足文章。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把教学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做好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学生吸引力大的场地设施建设,为教学内容多元化做准备;(2)进一步完善体育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容,还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可以将竞技项目以外的一些休闲项目纳入选修课的内容,让兴趣真正成为学生的体育教师,让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特色体育项目。3.强化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学生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化过去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现状,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助产士,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一味强调教师扎起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学生称为体育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认为上课只是听,只要带上耳朵坐在教室里即可,可是想想可能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大学体育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体育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时展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思想认识、学生主体地位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希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有新的突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拥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

作者:朱铁峰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

[2]张翠玲,李金龙.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

[3]沈艳.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路径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4).

[4]韩新功.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14(04).

[5]关世范.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才智,2014(22).

第八篇: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太极拳以其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优势成为了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太极拳教学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中太极拳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太极拳;意义;措施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全民运动项目。随着太极拳文化的兴起,太极拳项目也已成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加强太极拳的练习,已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然而,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普及结果并不乐观,存在教学课程少、师资力量不够,太极拳参与人数过少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校园普及太极拳运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中华名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开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太极拳也成为了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纵观近年来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其结果并不乐观。从大学体育教育大纲来看,教育部十分重视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并将二十四式太极拳编入了大学体育教材中,但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太极拳教学有着边缘化趋势。太极拳是我国中华名族文化瑰宝,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太极拳本身也具有强身健体、集健身与医疗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教育部十分重视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并积极推广。但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太极拳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太极拳教学课时偏少,专业太极拳教师过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然而,继承、发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的责任,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加强太极拳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太极拳的意

义2.1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大学体育教育倡导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它作为一种全新和主流的大学体育教育理论,是符合人们的体育精神需要的,体育教育,不仅是让大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进行运动来增强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推广太极拳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太极拳的练习不局限于任何时间、地点和年龄,老少皆宜,太极拳着眼于手、身、步、法的一致,能够缓解精神疲劳,促进血液循环,长期训练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对于大学生来讲,太极拳的练习在作为一项运动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乐身心,放松心情的效果。2.2调节情绪、改善心理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就业压力的剧增,使得大学生产生紧张、抑郁、悲观的心理,长此下去,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健康疾病。因此,在现代大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倡导健康体育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一种适应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运动的新观念,而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集道家、医学、武术于一体的文化财富,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养身之道。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推广太极拳教学,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自我调节精神压力,对娱乐身心、放松心情有着积极影响。2.3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精神博大精深,容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自然无为”、儒家思想“中庸”以及佛家思想。高校作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培养体育人才、太极拳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学习能力强,正是学习太极拳的最佳时间,通过练习太极拳,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亮点,一张名片,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3.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中太极拳教育的措施

3.1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太极拳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全面讲解太极拳理论,渊源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对太极拳有着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项目,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太极拳攻防功能的讲解,提升大学生对太极拳的理想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在了解太极拳拳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将太极拳作为一项爱好长久的学习下去,进而在社会上进行推广普及。此外,高校要积极开展太极拳文化讲座,开展太极拳竞赛,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3.2培养太极拳的师资队伍太极拳的练习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高校在积极提升体育教师的太极拳技能水平,增强太极拳的师资力量。首先,高校对太极拳教学不太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太极拳教学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好的教师指导,学生是能难领悟到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只有具备了很高的太极拳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太极拳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次,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力度不够。太极拳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太极拳套路中的基本手型、步型以及身型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太极拳能力考核,可以增强太极拳教学的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交流学习,专家指导等形式,增强教师队伍能力。3.3采用高效的太极拳教学方式太极拳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推广,因其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功效,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高校作为太极拳教学的主要场所,必须开展好太极拳教学。而高效的太极拳练习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创新,高校应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良好的太极拳教学大纲,明确太极拳的讲授内容,课时以及考核方式,确定太极拳练习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理论教学的误区,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动力,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教师在讲解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完整的教学示范,在对每个动作进行分解练习,并可将太极拳纳入到学校的早操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切实感受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领悟到太极拳文化的精髓。此外,还可以开展校园太极拳竞赛,邀请知名的太极拳专家到校讲演等等。3.4联合办学,普及太极拳运动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当地高校采取联合办学形式,培养高素质太极拳运动人才,建立太极拳人才库,加大太极拳运动的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名师或招收一些太极拳特长的学生。体育部门在当地定期举办太极拳交流或竞赛活动,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宣传,增强学生或市民对太极拳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运动,传承太极拳文化内涵。4.结语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兼具强身健体、修生养性的活动,具有增强体质、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太极拳文化现象已逐渐盛行中国,大学校园是推广太极拳运动的主要阵地,要发挥宣传、培养高水平太极拳人才的作用。高校要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深入探索太极拳的教学方式,增强太极拳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太极拳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发扬下去。

作者:桂源海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李兴汉、李刚.《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王雪芹.《太极拳的生理医学效应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第3期.

[4]闫民.《身体观视域下太极拳的哲学意蕴》,《体育科学》,2015年第2期.

[5]吴敌.《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

第九篇:基于通识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教育模式发展显著,而且很多教育模式在诸多高校都呈现出专业化倾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这导致了他们对非专业知识了解的匮乏。据此,很多高校开始注重通识教育的开展,并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通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1高校体育通识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

大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利用通知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本专业学习效果。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十分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且将体育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度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建设者。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而培养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通识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并能够在社会这个大学堂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通识教育本身就是对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进行的一次升华,而且通过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自动形成锻炼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健康素质,并能够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2高校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高校体育教育极为重要,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心理素质。通识教育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还需要创新更多的教育模式,并通过灵活实践来提升教育效果。这对于丰富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育组织形式同样意义显著。实际上,通识教育就是当前体育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当前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补充主要是借助于体育社团、俱乐部以及选修课来实现,通过这些方式开展通识教育,可以更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也能对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进行更加充分的实践。

3基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3.1构建先进的体育通识教育理念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创新改革时,需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要积极引导全校教职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学习通识教育理念和内涵,并能够对通识教育和体育教育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刻了解。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教育理念,并通过该理念来指导体育教育改革工作。在不断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力、道德思想和身心健康等领域给予高度重视,而且要在诸多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落实这种通识教育理念。3.2基于通识教育的体育教育目标及主体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更多是以老师为核心进行教育,对此要进行革新,要让学生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以及能力给予全面的调研,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的前提下,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并构建完善的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型教育结构关系。另外,高校要基于通识教育构建明确的改革目标。要摆脱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而是将意志、情感和身心健康、适应力等诸多层面纳入其中,进而构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而且在此目标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每次的教育活动中都能够获得知识,并能逐步达成最终的教育目标。3.3基于通识教育开展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创新体育教学课程,要实现这点,还需要对通识教育战略目标给予良好把握,并基于学生具体情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涉及到的体育教育课程和改革都需要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基础。另外,在丰富体育教育内容时,还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素养的要求来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学生的道德、文化、身心和创新、实践等各类素养融入其中,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3.4基于通识教育开展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在通识教育模式下,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要注重方式的多元化革新,要尽可能地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并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综合素养的培养等诸多内容融入一体。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利用相应的体育专业知识来构成相应的专项教育项目,老师在项目教学法中,可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也能够利用案例分析法来形象教学。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应用各种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形式来对体育知识加以讨论学习,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小组讨论之后,老师需要给予相应的总结,并给出相应的指导结论。此外,还能够使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和体育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最后,作为高校,一定要对体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学生的人文素质纳入其中,并利用相应的实践体育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3.5基于通识教育视角加强体育教育队伍建设开展通识教育,实现教学改革和目标,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持。作为高校的体育老师们要提升对体育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体育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还需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模式,这就意味着老师需要掌握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育方法。此外,高校还需要激励老师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索和革新,并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从而不断提升体育老师的专业素养,并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做到与时俱进。另外,高校还可以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老师自我主动提升综合素养的积极性。还可以发挥领头羊作用,选拔一些优秀的体育老师作为榜样,并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这样不仅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在老师圈子里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环境。3.6基于通识教育视角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第一,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多元评价内容。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结果性评价,对此要进行创新,将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等诸多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评价内容的完善度。第二,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要灵活地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而且还需要将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结合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提升评价的准确性,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构建多元的评价主体。除了老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还需要引入学生这个评价主体,也就是说,在评价体育学习效果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甚至还可以将家长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够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并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提升提供良好的评价基础。

4结语

总之,通识教育现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体”,只有把本质工作做好,才能实现人的综合和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也需要以此作为根本。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除了上述提及的几点改革之外,还应该将相关的改革工作落实到实处,并提升改革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构建推动通识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者:刘莹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明娟.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J].雪莲,2015(11Z):77.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312.

[3]王兆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点探究[J].新课程(中),2014(6):44-45.

第十篇:素质教育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

1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是注重形成受教育者健全的个性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中提到的“体”,就是所谓的体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应首当其冲。学校体育的任务就是通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的教学任务正好吻合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于通过体育教学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劳动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结果,而体育教学是达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两者不可分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2.1传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体育课的需要传统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讲解、示范、集体学习、分组练习、个别纠错、巩固与提高的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俗称“填鸭式的教学”。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忽视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完全背离了体育教学“育体”和“育人”的目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室外的实践课教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每个学期只有在因天气原因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涉及,就是涉及也是点到为止或以观看视频来代替。现代体育课教学讲求“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都要求多样性,而且要求整个过程要以兴趣为先导,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传统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体育课的需求,这就要求一线高校教师要结合现代体育课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视角下,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2.2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反馈不足教学效果反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递的各种信息刺激学生发生反应,及时地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信息,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及时并经常性地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1周只有1节课,一线教师首先从自身上就不重视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捕捉,也缺乏教学反馈的知识素养,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出现课上学生精神状态消沉、应付等教学反馈假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缺乏有效地时间反馈;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反馈信息,使教学反馈失去了存在和生长的空间;高校公共体育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体育课的成绩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来决定,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为了给教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得到高分,而存在讨好教师、不反馈教师“教”的过程中的问题,或者简单地反馈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学反馈不真实;在教师教学的反馈方面,很多高校都只有期末进行网上评价这一种简单的方式,反馈信息时间滞后,教师与学生不能及时、迅速地掌握对方的信息,使得反馈的信息未能发挥作用。

3正确把握体育教学思维与实践

3.1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采用固定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目标、单调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育人”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与研究,师生之间只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沟通,缺少心灵上的交流,也缺少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起着诱导、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教师应牢牢把握好自己的定位。3.2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快乐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对技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一纲多本的备课,授课中应有一项训练内容多个运动量和强度的要求,不断变化的多样性教学法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享受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下灵活地掌握与运用知识,使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放松和满足。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地理解、支持和鼓励,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学的纯技术型教学。3.3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在人才培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的每一个项目对脑细胞的激活和开发都有现实的意义。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手段,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参与的一种复杂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首先要有极强的学习动机、坚强的意志力;其次,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参与,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迅速记忆、展开想象、模仿动作,通过多次练习,使动作自动化,从而完成对一项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重视智力因素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其两者协调统一。3.4体育课教学改革应提倡多样性多样性教学能达到增加或延长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视觉神经细胞、听觉神经细胞以及感觉神经细胞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经常变换学生的队形队列、增加辅助教材的多样性、丰富教师的肢体语言、变换教学场合、变换学习方式等都能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其次,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3.5重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比赛等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通过耐久力跑、登山、徒步等项目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观看大型体育比赛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多地参加集体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群体类比赛项目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的思想品质。

4结语

不论是在课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课的实施阶段,都要以素质教育的思维理念去规范教学、去实际操作。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让高校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作者:郑小焕 单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基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吕晓楠.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焦现伟.我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