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监控分析

时间:2022-12-04 10:30:00

体育舞蹈运动训练监控分析

摘要: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应了解其项目特点、项目的生理特征,通过测试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结合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对其机能、训练反应进行评价,进而调整运动训练的具体手段、方法,使训练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体育舞蹈项目特点;生理特点;生理生化监控

1体育舞蹈概述

1.1体育舞蹈定义。体育舞蹈是一项由男女双人配合,在界定的音乐和节奏范围内正确地展示和运用身体技术和技巧,包括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地板空间的控制能力等能突显舞蹈质感的动作,并结合艺术表现力来完成的具有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运动项目。1.2体育舞蹈项目特点。体育舞蹈兼有艺术与体育的双重特点,是以竞赛为目的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严格的规范性;(2)高雅的艺术性;(3)体育竞技和健身性;(4)交往的娱乐性。1.3体育舞蹈舞种及风格特点。体育舞蹈主要分为两大体系:标准舞和拉丁舞。(1)标准舞共5种舞蹈:华尔兹、探戈、快步、狐步、维也纳华尔兹。其与拉丁舞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着装正式华丽,握持单一严谨,舞步起伏(跳跃)流动。例如,华尔兹音乐袅娜,步伐婉转;3/4拍,节奏中等,27~30小节/min;探戈顿挫有力,音乐华丽,2/4拍,节奏中等,33小节/min;狐步舞步轻盈,4/4拍,速度中庸,音乐甜愉,30小节/min;快步舞舞步洒脱,速度快,4/4拍,音乐活泼,50小节/min;维也纳舒展大方,3/4拍,节奏快,60小节/min,在比赛中要求选手具有充足的体力才能完成。(2)拉丁舞由桑巴、恰恰恰、伦巴、牛仔、斗牛5种舞蹈组成。桑巴舞动作起伏强烈,敏捷,音乐2/4拍,50~52小节/min;恰恰恰曲调欢快有趣,4/4拍,30~31小节/min;伦巴优美3/4拍,27小节/min;斗牛豪迈昂扬,2/4拍,60小节/min;牛仔节奏速度快,强烈的扭摆和连续的旋转,4/4拍,44小节/min。

2体育舞蹈运动生理特点

2.1体育舞蹈与基础代谢。体育舞蹈训练强度和密度高的选手,只要持续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就有3万多步,行程1万多米,此时人体糖原的储存量增多,脂肪量相对减少,基础代谢率可在标准范围内或略有下降。2.2体育舞蹈与心肺功能。体育舞蹈训练每跳10min,平均心率每分钟135次,相当于最高心率的78%(最高心率=220-年龄)。而每分钟每千克体重的摄氧量,男子为31.2mL、女子为28.1mL,分别相当于最高摄氧量的60%与90%。因此,按该测定计算,连续跳3曲体育舞蹈音乐的运动量就相当于长跑(10~12km/h)、游泳(5~60m/min)、骑自行车(25~30km/h)的运动量,因此,适当的体育舞蹈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功能。因此,连续跳3曲体育舞蹈音乐,大约需10min,就可促使心肌收缩加快,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起到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系统功能有氧代谢运动的作用。2.3体育舞蹈与呼吸系统。就体育舞蹈功能方式而言,标准舞提供的供能更多为有氧供能,而拉丁舞更多为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过的混合方式,在训练的间歇时段通过有氧供能来补充肌纤维中的能源物质储备补充氧亏。体育舞蹈动作与人体肌肉的协调性由于运动的强度决定呼吸的频率和潮气量的变化幅度不一。

3体育舞蹈运动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

3.1常用生理生化指标评定运动性疲劳状况。常用生化监控指标有血尿素、血清酸激酶、血清睾酮TT/皮质醇C比值、尿蛋白、尿胆原、唾液PH值、血乳酸、肌酸激酶、血红蛋白、皮质醇、红细胞压积、免疫细胞、血色素等。常用生理监控指标有肌力肌肉硬度、肌围、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脑电图等。实验表明,10周中等强度体育舞蹈锻炼后,血液中的CD4+所占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CD8+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意义,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各指标无性别差异,提示CD4+、CD8+与性别无关。10周体育舞蹈训练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大部分体育舞蹈选手的血乳酸为8mmol/L以上,接近于10m跑或游泳时的血乳酸水平;不同年龄组选手比赛后,尿蛋白的平均值老年男组高于中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3.2心理与其他指标。体育舞蹈锻炼对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指标的影响显著。这表明体育舞蹈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大,特别是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体育舞蹈学生训练的欲望、训练中的表情、训练客观指标完成情况、学生的体重变化、食欲、睡眠、自我感觉、继续完成活动的感觉程度可进行详细的记录,结合训练指标进行分析,提高体育舞蹈学生运动成绩。

4体育舞蹈学生营养情况的调查

4.1饮食习惯调查。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女性,多为此减少进食量甚至断食,有些学生会有偏食的现象,还有些同学用零食代替正餐,暴饮暴食等现象也会发生。盲目节食或者多吃不仅影响舞蹈水平的发挥,严重时还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加上体育舞蹈学生对营养专业知识的缺少,使这些不良现象越来越普遍化。4.2营养获取的途径。目前针对体育舞蹈专项营养方面的书籍很少,学生主要通过家人、教师、同学、朋友、书刊或电子媒体以及各类广告的渠道获取相关的营养知识。大多数学生通过其他非本专项的营养摄入来调整自身的营养需求,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4.3三大营养素的来源。人体中三大能源物质在代谢中可以相互转化,但彼此不能完全代替。体育舞蹈学生对肥肉和其他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小;其次舞蹈专业学生担心长胖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大部分体育舞蹈学生在奶类品方面的摄入量达到标准,但蔬菜、水果和豆类食物仍然不足。4.4合理营养对提高学生体育舞。蹈运动能力的作用对女性而言,还需要许多特殊的营养摄入,如女运动员的三重综合征,不仅影响了运动能力,还对其短期和长期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合理科学的营养能为体育舞蹈运动提供能量,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提供足够的能量物质。

5体育舞蹈运动负荷监督与调控

5.1运动负荷。由于心率测试作为监控大学生体育运动负荷量的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因而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直观了解其运动负荷量特征。从运动强度来看,体育舞蹈的运动强度远小于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进行体育舞蹈时运动负荷量变化不大,对人体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5.2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内容与原则。5.2.1一般性训练内容。通常情况下,选手的一般性训练包含力量、耐力、柔韧、速度、协调性以及灵敏性训练等,除此之外还要充分重视选手自身素质水平提升的敏感期,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够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5.2.2专项训练内容。(1)体育舞蹈力量训练。在竞技过程中不仅要对力量进行控制,还要与音乐、舞蹈等进行融合。(2)柔韧性训练。体育舞蹈竞技比赛想要保证动态柔韧素质和水平的良好,就一定要有静态的柔韧素质作为基础。再加上体育舞蹈是由男女选手共同配合、协调来完成的一种运动,它会将舞蹈本身的动态性以及选手的柔韧性表现得十分强烈,因此就需要选手具有极好的柔韧素质。(3)耐力训练。体育舞蹈的完成需要选手双方对身体耐力和心理耐力水平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选手舞蹈动作的完成。(4)舞伴间的配合。不管哪一支舞种都会有相应的既定套路,而舞蹈表现力的展示是以完整的舞蹈动作作为基础和载体,因此选手自身表情以及和舞伴间的配合就变得非常重要。5.2.3恢复策略。(1)在运功结束以后需要通过变换动作以及活动方式来进一步降低选手疲劳感,同时进行相应的整理活动。(2)睡眠恢复。在训练结束以后保证睡眠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机体代谢自身的同化作用,降低异化作用的影响。(3)物理方式恢复。在完成较大强度的训练时,可以采用理疗、针灸或者是按摩等物理方式进行恢复,降低选手自身的疲劳度。(4)营养方式恢复。在运功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时就可以补充一定的营养,推进体能恢复速度。(5)心理方式恢复。在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向其灌输信念,对其思想进行激励,有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等方式。

6结语

体育舞蹈兼有艺术与体育的双重特点,依据舞种的风格特点改善育舞蹈选手的身体素质是不容忽视的。其竞技强度既要求单支舞的力量耐力速度,又要有舞蹈与舞蹈之间、轮次与轮次之间的快速恢复能力;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的测量说明体育舞蹈存在生理负荷较大,基础代谢率下降,耐力素质差等特点;中等强度体育舞蹈锻炼后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体育舞蹈在一般性训练中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敏感期,专项训练过程中过多注重单个能力的训练忽视了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训练后忽视了恢复的重要性,缺少相应的恢复手段,特别是学生的疲劳性恢复;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多数体育舞蹈学生为此而减少进食量甚至断食,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建议依据体育舞蹈各舞种的特点加强单支舞的力量训练,模拟赛次、训练体育舞蹈选手的适应能力。调整体育舞蹈的训练强度,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重视各个专项训练水平的提升,针对学生的恢复水平制定一系列的恢复手段。教师应注重上课过程中学生的疲劳程度,调整上课的内容和强度。依据专业的需求和学生身体的发展,完善专业知识,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善烹调的方式,合理减少脂肪的摄入,适当补充营养素补剂,定期进行宣传的教育,注重女性体育舞蹈学员在生理期前后的特点,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陈玉凤,熊健,田静.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78~79.

[2]冯爱云.舞蹈训练的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学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18).

[3]邓红妮,邓援朝,李裕和.体育舞蹈赛后血乳酸和尿蛋白变化的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3(4):48-52,63.

[4]苏志雄,郝选明.心率监测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

作者:李银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