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在学校体育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3-05 11:06:04

具身德育在学校体育的应用研究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工作神圣使命。根据完成此使命之需要,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探索学校体育与德育融合,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作业、运动竞赛等工作中践行具身德育,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育人质量之道。

关键词:具身;体育;德育;融合教育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即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学校教育五育分家,体育工作只顾提高学生体质体能之目标,只顾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与体育大课间中的身体练习密度与强度,德育部门只管开展道德说教提高学生道德纸笔考试水平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行为是教育者内在教育理念的外在显露。此等乱象,皆是离身认知教育理念在教育工作者内心深处的对外投射。显然,离身认知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行动无法让体育肩负起立德树人之重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党和国家赋予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理论作为教育行动改革创新的指导。本研究以近年认知心理学新成果——具身认知为指导,结合在学校体育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需要,践行具身德育,探索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以体育德”之育人路径。

一、具身认知与具身德育的基本内涵

想要弄清楚什么是具身德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具身认知。20世纪中叶,西方心理学界大量专家学者围绕认知心理学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这股研究热潮引起了世界各国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各界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持续至今,愈演愈烈。纵观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建立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指导之下的传统认知(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和建立在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身心一体论”指导下的具身认知两个发展阶段。因此,具身认知也被称作后认知主义。传统认知认为认知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特殊功能,认知与大脑的关系好比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关系,认为认知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因此,具身认知诞生后传统认知又被称为离身认知。具身认知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1]。具身德育就是指源于具身认知的德育,是指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2]。具身德育是德育工作者为破解学校德育工作过度依赖填鸭式灌输导致“知行不一两张皮”之困境,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把具身认知理论与学校德育相融合。用于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是具身认知在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国化运用。

二、具身理论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真知是具身理论的核心思想,体育课程是一门以亲身实践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活动课程,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实践性活动与身体体验。丰富的实践活动与身体体验是体育课程区别于语、数、英、道德与法制等以端坐于教室学习为主的静态课程的最大特征。相对于以上静态课程,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践行具身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天然优势。学校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须有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精神,筑基立德树人任务工程思想之意识,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选取必要的体育目标与德育目标,选择与体育、德育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让德育内容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身体练习体验相互融合,协调一致,让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如,高一新班组建,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互不相识,新集体缺少班级凝聚力,需要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作为体育课的德育教学目标,继而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统领内容原则选择队形队列、团体健美操、图形跑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教学内容。(二)在体育课外作业中的应用。教师在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体育与健康课时间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等方式……[3]2018年10月29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武汉召开的专场会上表示:体育与健康课上学会的运动技能,也需要课后训练和锻炼,因此,也要留课后作业[4]。体育课外作业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享受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健全人格、改善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有一定作用。然而,对学生体育课外作业的成完情况监督是体育作业实施的难点。随着手机与网络的普及,教师当然可以要求学生以视频或打卡的形式对学生的体育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但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管理负担。学校可以借此作为德育契机,践行自身德育,在向学生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的同时对学生开展诚信、自律方面的德育工作。如,结合诚信与自律教育向学生布置“进校100绳”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下午进入校园后自觉到运动场完成不少于100下的跳绳练习,然后再回本班教室做其他事情。教师可以不定时到学校运动场指导学生练习、询问、检查学生作业执行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诚信、自律的好品质。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育课后作业监督与辅导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诚信、自律的良好品质。(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的应用。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课外运动竞赛是校内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生最为喜爱的校内竞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运动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舒缓学习压力,释放青春活力,还可以通过妥善的活动组织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在竞赛活动过程中对“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亲身体验,加深其对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如,在比赛前对学生开展文明参赛、文明观赛教育,对参赛运动员检录时加强组织管理,组织运动员分组列队有序候赛,对观赛学生开展卫生文明、言语文明管理,严格执行裁判规则,营造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的竞赛活动氛围。另外,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生课外运动竞赛时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学生全员运动会,妥善组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赛事活动的育人功能。(四)在阳光体育大课间组织实施中的应用。组织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号)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具身德育可以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作业布置等工作中找到践行路径。在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同样可以根据具身理论的指导,将体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践行具身德育,达成一举多得的育人效果。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行动和身体所处的环境会对个体认知造成巨大影响。如,边点头边阅读会提高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认同感,边摇头边阅读会降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认同感。又如,寂静昏暗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不安的体验进而产生消极的认知做出保守的决定……音乐和自编操是阳光体育大课间的两大特色元素,学生参与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时,音乐与学生身处的活动场地共同构成学生身体所处的环境,学生的身体会根据自编操音乐按编定动作做出相应运动,产生相应的身体练习体验。学校要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践行具身德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除了可以参考其在体育课程教学、运动竞赛及课外作业中的应用,还可以把阳光体育大课间的音乐与自编操动作编排作为体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的突破口。如,选择《精忠报国》《男儿当自强》等一些容易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或家国情怀的音乐歌曲作为大课间的自编操音乐,结合音乐编排学校武术自编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使命,需要新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新实践。具身德育是认知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具身认知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体育活动伴随有丰富的运动实践与身体体验,具有应用具身认知理论,践行具身德育的天然优势。学校体育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践行具身德育,开展体德融合工作,可以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神圣使命。(二)建议。(1)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更新思想认识,明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把“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自身工作目标。(2)学校体育具有应用具身理论的天然优势,具身理论在学校体育工作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学校体育工作者可运用具身理论,践行具身德育,开展体德融合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落实立德树人之育人任务。建议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与德育人加强具身德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05–710.

[2]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搜狐网.王登峰:体育课也要布置家庭作业[EB/OL].[2018–11–01].

作者:江筱毅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泉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