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动机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05 11:14:22

运动动机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关系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健康,如今健康更是引起国家的重视。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的口号已经喊出。为了解决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人们不断的研究影响人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因素,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想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在校园中更好的实施体育活动,必须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以及他们的身体自尊状况,本研究通整理资料,来获取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以及身体自尊相关数据,分析其关系,为以后体育心理研究提供参考。

1、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的概念界定

体育动机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毛荣建提出体育锻炼态度是体育锻炼主体对体育锻炼的评价和反应,对体育锻炼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张力伟在他的研究中提出,身体自尊是一个人对自身身体特征的评价和感受。

2、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量表的使用

2.1、测量运动动机的量表。经过查阅知网,了解到有许多学者对体育动机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测量体育运动动机的量表。量表的内容不同,研究内容也不同。有学者采用张力为的《运动动机量表》。有参与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3个题目,共6个题目。此量表适用于体育专业的人员,更能反应体育专业人员的运动动机情况。从资料显示有很多研究人员用此量表来测得体育专业人员的运动动机,清楚明了的说明体育专业人员运动动机状况,为科研提供方便。2.2、测量体育锻炼态度的量表。对体育态度的研究大多以毛荣建的《体育态度量表》为基础。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绪体验、行为控制和主观标准。题目共70道,该量表由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题组成,最终得分越高,其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该量表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应用,结构公式模型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3、测量身体自尊的量表。学术界对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采用Fox编制、徐霞、姚佳编制和修订的《身体自尊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身体能力、身体状况、体征美和身体素质四个子量表。此量表一共有30个题目,经测量发现,测量方便、可靠、有效。

3、不同测试对象的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的研究情况

3.1、不同测试对象的运动动机情况。国外学者uonamano等人对从事体育活动青少年的动机做了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动机受外在锻炼的影响,且外在锻炼对运动动机具有消极预测作用。学者mull、bayless、ross&jamiesion对中国高校学生进行了研究,指出人们参加休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追求体质”和“乐趣”。国内也有学者对青少年的运动动机进行研究,季贵园在其论文中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育动机的变化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内部动机由高水平先降低再升高。3.2、不同测试对象的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国外学者JiriStelzer等人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态度消极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低于体育态度良好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减少会增加肥胖、近视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Erpijskofboben&amp《学生的体育态度和动机》一文中指出:对学生的态度和动机进行科zabukovec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些国家年轻人久坐的时间正在不断增加,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为了扭转这样的现状,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利用体育运动形式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国内有学者研究得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均有所差异;初中生好于高中生,男生好于女生,郊区学生好于城市学生。整体来讲,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着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3.3、不同测量对象的身体自尊研究情况。国外学者MeAuley在研究中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锻炼水平、身体素质、自我效能、身体状况、力量等方面均会影响身体自尊水平。Bacccouche、Arous、Trabelsi通过研宄发现体育锻炼对于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情绪控制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我国对学生的身体自尊研究有很多。夏荧研究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运动等级的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有差异。张婷婷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中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整体来讲不同的测试对象身体自尊水平不同,某些条件下身体自尊水平高低受年级,专业等方面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研究情况

4.1、运动动机的影响因素。经过查知网,了解到影响人们运动动机的因素有很多,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因,另一个是客观因素。王立言在其研究中,发现:影响哈尔滨市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动机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场馆设施、领导重视度,以及赛事举办。王文成和刘大为调查得出:体育基础、体育兴趣和体育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动机的因素。王贤亮发现,家长的体育支持会影响孩子的运动动机。总之,不同的测试对象有不同的运动动机,人们的运动动机也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运动动机会随着人们不同的需求而变化。4.2、影响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黄艳梅研究的出:影响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有身体、心理、自身惰性,时间少,场地费用不足等方面。王希平发现,健身应用程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有影响。曾力的研究表明,家长对体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综上可知:人们对体育锻炼态度研究逐渐丰富起来,更多的关注其体育锻炼态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4.3、影响身体自尊的因素。影响人们身体自尊的因素很多,白永磊经过对大学生的研究得出,性别、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产生影响。庞文琦发现,对于女大学生来讲,她们的体育锻炼时间与其身体自尊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顾雪艳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舞蹈锻炼提高身体自尊,促进身心健康。由此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会影响人们的身体自尊水平,但是具体通过哪种运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自尊影响程度深浅等这些问题。还需要人们继续进一步研究。

5、运动动机、体育锻炼态度、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情况

5.1、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关系的研究情况。国外学者经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动机对锻炼行为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影响学生们的锻炼行为。在非体育教育阶段,体育动机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被试的运动动机有利于增强其积极地情感体验,且对锻炼者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学者杨慕春和李昕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动机和体育态度受性别和地域的影响;(2)体育动机与体育态度的某些维度呈正相关;(3)运动动机中的参与和回避两个维度可以预测体育锻炼的态度。经资料显示研究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的并不多,对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研究的还没有,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运动动机和锻炼态度影响程度深浅也未有研究,这说明需要学者们对不同人员运动动机锻炼态度进行更具体更细致的研究。5.2、运动动机和身体自尊关系的研究情况。关于国外研究身体自尊的有很多,大多是通过建立模型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来又相应的实验研究。Marsh-shafelson提出了自尊结构的层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当某一特定领域的自尊水平发生低水平变化时,整体自尊水平也会在较高水平上发生变化。研究运动动机与身体自尊的并不多Sonstroem和Morgen2009年在Shvaelonz中自我概念多维等级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锻炼和自尊模型。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男性大学生由于平时业余生活中体育锻炼活动角多因此身体自尊水平要略高于运动量较少的女大学生。李京诚认为:要想长期锻炼,必须依靠内部动机激发,进而可以提高自尊。田绿梅等人认为:“身体自尊水平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由资料显示体育动机和身体自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5.3、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关系的研究情况。2011年国外学者林德沃尔提出了运动与身体自尊模型,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阐述了运动影响身体自尊的内在机制,进而提出运动与身体自尊应放在研究的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心理因素,还要考虑运动与身体自尊的关系。国内学者邱大明的研究表明,中国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变化。相关研究发现,体育锻炼量与身体自尊的某些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根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锻炼态度和行为对身体自尊和各个维度有不同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如今人们对身体自尊的研究逐渐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锻炼是直接对身体生理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方式,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影响,不同条件下会产生那种关系,这些都将是人们研究的内容。

6、小结

综上所述,如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看重,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在乎,身心愉悦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身心健康是人们越来越乐于追求的目的。因此有了学者们开始研究身心健康,了解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影响,而在体育运动这一活动形式中,首先是了解体育运动动机,因此可以看出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运动动机,来反映出大家对体育是参与还是回避的心理;通过体育锻炼状况来掌握人们的体育锻炼态度,好的体育锻炼体育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评价来掌握自己身体自尊,从儿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资料显示出研究体育运动动机的学者较多,然后研究体育锻炼态度的学者也很多,研究身体自尊的文献很多,关于三者之间两两研究也有很多,其中较多的是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较多,运动动机与身体自尊还很少,运动动机与锻炼态度的研究甚少,将三者之间放一起来共同研究的还没有,不同的测试对象这三个方面会不会有所不同,这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贵英.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8.

[2]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斌.体育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5.

[7]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8]张力为.身体自我与心理发展[J].体育科学,2005,(5).

[9]季贵园.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特征及变化[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饶花 付哲敏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