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探究

时间:2022-01-29 11:31:0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探究

摘要:社区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存在场地设施、健身指导、技能学习、活动保障等方面的诸多瓶颈,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尝试运用“互联网+”下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依托网络平台,实现社区与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并提出搭建“社区体育网络交流平台”的设想,给出模块化、共享化和多样化的平台设计原则,以及平台设计流程,旨在借助网络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优质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推动双方共同健康、可持续地互动交流.

关键词:网络平台;社区体育;高校体育;互动交流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积极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多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项研究试图采用“互联网+体育”方式,在社区与高校之间搭建起一座创新型“社区体育网络交流平台”,旨在解决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瓶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区与高校在体育资源综合利用上的有机融合[1].

1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交流合作现状

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互动性较差,影响了两者的交流发展.1.1体育人才缺乏共享机制.拥有专业知识的体育人才是保证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据2017央视经济大调查数据显示,按英国180人配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存在280万缺口,且现有社区体育指导员以业余兼职居多,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体育知识培训和长期体育实践经验积累.高校的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成员、高水平运动员等都是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最佳人选,他们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为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指导、竞赛组织、比赛裁判等相关体育活动提供帮助.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的体育人才资源难以为社区居民服务,其主要原因:①高校体育人才没有充裕的时间到社区进行体育服务.②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提供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上述两点造成了社区体育人才缺乏,而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2].1.2体育设施缺乏共享机制.据2016年中国社会体育检测公报数据显示,有51.8%的社区居民常年在非专业或体育设施不健全的场所里锻炼身体,在城市(如天津)一些社区居民经常在马路上、胡同里、甚至屋顶上进行体育锻炼,城市老城区和老旧小区严重缺乏体育锻炼设施和场所,制约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据2015年全国体育设施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的体育面积占全国体育面积的1/3,可以说在体育设施保有量上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社区体育开展场所拓展的有力补充,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体育设施和场地在某些时间段处于闲置状态,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高校体育设施有效利用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和高校在体育设施使用上存在信息不畅的问题,高校体育设施信息难以做到公开、透明,导致社区居民难以了解到何时、何地拥有空闲的体育设施.1.3体育课堂缺乏共享机制.体育课堂共享是指社区居民利用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了解运动知识,学会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其开展活动的地点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可在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小区内部,学习形式可以是现场教学,也可以是网上传授,教学地点灵活,学习形式多样是体育课堂共享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社区的调查显示,在社区居民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走路或慢跑健身占43.82%,广场舞蹈占38.15%,其他健身方式仅占18.03%.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社区居民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存在单一性,且参与者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和青少年很难在社区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这样的局面将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3].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区缺乏体育培训活动,以常规情况下社区居民的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为例,首先居民需要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要求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然后需要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最后还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在学习运动项目上,上述过程中存在的多个因素都将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到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之中.反观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首先体育课属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必须进行学习,然后学生选课前还可以向教师和同学进行咨询,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最后高校体育课程拥有较多的项目选择,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此外,我国部分高校还拥有个性化的体育选修课程,如:游泳、轮滑、攀岩、拳击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社区居民和高校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如果能将社区居民的体育学习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将对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丰富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是,纵观全国社区居民进入高校体育课堂进行学习的案例还很少.1.4体育活动缺乏共享机制.体育活动共享是指,社区居民借鉴高校在体育活动组织和安排上的经验,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其开展活动的地点可以在社区居民所居住的小区内部,也可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里,组织者可以是社区居民或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高校师生.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次数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社区每年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次数仅为1到3次,低于我国全民健身(2016-2020)计划当中要求城市社区每年开展3到5次,且参与人数超过50人,活动时长达到1天的中小型体育活动的标准.之所以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频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开展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大多数基层社区职能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来经常组织活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多次开展活动,这就导致了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呈现开展频率低,形式单一的特点.而高校的体育活动则具有开展频率高,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除了每年有5到8次全校大型体育活动之外,各院系、各班级、校工会组织的中小型体育活动更是不计其数.社区体育活动次数较少,这不仅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而且还不利于其锻炼健身意识的养成,及社区运动健身氛围的形成[4].通过体育活动共享将有助于这种现状的改变.

2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网络共享模式

“互联网+”方式的引入,有利于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两者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2.1网络平台下的体育人才共享模式.传统的高校体育人才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服务的行为受到多方因素制约,但是互联网下的体育人才共享机制为高校体育人才走进社区开拓了新的渠道.体育人才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网络给社区居民提供远程在线或离线体育培训,并实时监控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现状,及时给予科学、专业的指导,社区居民也可通过网络论坛与高校体育专家进行交流互动,以达到进行更加科学体育锻炼的目的.通过设置网络交流平台,让社区居民利用平台各项体育服务信息,高校体育人才可以随时关注平台上的信息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对应的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服务.高校体育人才在网络上进行社区体育指导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自身体育运动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健身锻炼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2网络平台下的体育设施共享模式.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硬件设施,国家每年都会划拨专项资金帮助高校建设体育场所,完善体育设施.可是研究显示,高校的体育设施除了满足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外,在一定时间段处于闲置状态,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总体水平不高,导致国家体育资源的浪费.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可以利用社区体育资源网络平台,对空闲的场地、闲置的器材使用情况进行网络,将信息精准推送到社区居民的手机上,居民就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先预定场地,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指定地点参加体育活动.在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设施网络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让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利用高校闲置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这样做同时解决了社区体育设施匮乏和高校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2.3网络平台下的体育课堂共享模式.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社区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项目单一,且新兴的运动项目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居民平时需要上学、工作、生活,自身锻炼的时间本身就少,没有更多专门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的体育课程;另一方面,居民学习专业的体育课程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加上不知道所学的运动项目是否适合自己,最终导致社区居民放弃对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时间、金钱、专业引导是社区居民学习运动项目的三个障碍.但是,在网络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孕育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汗学院等免费在线课程,以及学习平台,社区居民在家里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并且,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在线指导下一步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终掌握该项体育项目的动作技能.网络课程平台搭建起了社区居民与高校教师之间无形的桥梁,整个网络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在为社区居民节约时间和金钱的同时,还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助居民了解体育运动,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开展科学的课程教学,从而促进了社区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专业化进程.2.4网络平台下的体育活动共享模式.网络平台为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便捷沟通体验的同时,也为社区与高校体育活动的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于社区与高校这两个独立的个体来说,网络平台可以成为社区与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在体育活动组织前,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社区居民的民意,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然后在网络平台上与高校工作人员进行沟通,提出具体要求,高校工作人员再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来筹划活动内容,和收集活动信息,组织开展活动,总结活动经验,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平台与高校工作人员完成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工作.高校参与到社区活动的组织安排中去,不仅可以利用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经验、体育人力与物力资源为社区相关部门节省时间和经费,而且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和质量带来了保障.网络平台的搭建,让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无线互动成为了可能,为社区体育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社区体育网络服务平台设计原则及设计流程

为了社区体育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与高校体育交流互动,研究团队经过研究讨论后提出建设“社区体育服务交流平台”的思路,并且,提出以人为本的平台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两者更快、更好互动发展的同时,为我国今后相关平台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3.1“社区体育服务交流平台”的设计原则.(1)平台模块化设计原则.为了让两者之间的体育资源能够充分交流融合,“社区体育服务交流平台”设计必须从两者自身实际需求和现状出发,在平台设计上进行模块化设计,已达到精简操作界面和简化操作流程的目的.将平台设置成“社区”和“高校”两个模块接入口,让不同的使用者和参与者能够快速找到平台的切入点,并在其中安插“资源共享”“体育服务”“交流活动”“在线课程”等四到五个二级模块和若干个拓展三级模块.这样的模块化设计原则,既能方便管理员对平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又能让平台使用者可以快速了解平台构架,方便其上手操作.(2)平台共享化设计原则.“分享经济2.0”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了全新资源共享模式,而且让多种资源共享经济模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区体育服务交流平台”的设计上有必要借鉴分享经济模式的特点,将网络资源共享作为平台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实施方面,除了网上的相关体育视频、文字、图片共享外,社区与高校在体育人才、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数据等体育资源上存在着多方面互补共享[5],通过平台的共享化设计可以让两者均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给双方在平台上的交流互动带来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平台的使用率,帮助平台健康、和谐的发展.(3)平台多样化设计原则.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数来源于网络,而网络信息的终端存在多样性,这就要求交流平台的承载面也需要进行多样化设计.除了传统的电子宣传栏、网络电视、电脑渠道之外,智能手机及其中的微信、微博、QQ、Facebook等APP也必须成为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构建“社区体育交流平台”的移动云平台,将为社区居民和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更加便捷、精准、具有时效性的交流互动.3.2“社区体育服务交流平台”的设计流程.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社区体育服务交流网络平台的体育资源互动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1)分析平台资源的结构与内容.基于网络平台下的新型体育资源互动模式中必须要实现网络平台与体育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对网络平台所能利用的高校体育资源从结构方面和内容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在结构方面,需要分析网络平台的任务模块,明确各模块下体育资源内部的组织结构.在内容方面,应该根据体育资源的不同内容,将已建成网络平台内部的体育资源分为基础体育资源和拓展体育资源,再结合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重点将覆盖面广的基础型体育资源进行重新设计,并加以整合转换到网络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2)建立体育资源库.在现实生活中,社区与高校的很多体育资源具有分散性和无规律性,所以在网络平台的新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下,有必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线上数字化体育资源库.网络平台上数字体育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区与高校之间体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缓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在体育资源利用上的矛盾,便于平台使用者和管理者对现实中的体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科学安排.网络平台内部的体育资源库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众多体育资源点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之上,所以必须充分研究各类体育资源的建设目标和意义,并按照资源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汇总.以平台内“体育活动推送”模块为例,就必须以活动开始时间,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层次和活动地点对体育资源进行属性划分,然后放入不同的资源库内,并按照时间、地点和人群设定三个层级的管理和导航.体育资源库必须将体育资源类别设定为最高的级别,下设若干个资源主题,在资源主题下按照网络平台所需的体育社会学关系(如图2所示)进行构建[6].由此建成结构合理、内容清晰的相关体育资源库和体育资源点,在网络平台内部进行归类和数字化转换.相关数字化体育资源库建立之后,还需要对各个不同类型的体育资源进行标签化处理,以便社区居民便捷地通过标签进行体育资源的选择,进而提升社区居民对网络平台体育资源的分拣效率和使用频率.图2体育资源库中资源间的社会关系结构模型(3)甄选网络平台的体育资源.在完成网络平台上体育资源结构和内容归纳和筛选,并建立体育资源库之后,需要根据网络平台的各个模块来甄选出对应的体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初期设计,将给予社区居民体育知识普及,体育活动宣传、组织、总结,以及体育场馆的预定和体育培训的预约等服务,其主要通过四个模块来实现:体育活动推送、体育知识学习、点对点体育服务、运动心得分享.具体而言,对高校各类体育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出适合在网络平台上互动的有效资源(人力、物力、课堂、活动等),并按照各类资源所产生的效果和对应的目标,选择网络平台相对应的资源模块进行资源对接.例如,网络平台的体育资源内容推送模块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居民和高校工作者之间实时互动,高校工作者结合社区居民的要求(体育活动开展,体育场馆预定,体育培训预约等)提供合适的体育服务,活动结束后社区居民还能在网络平台“心得分享”模块反馈活动的开展情况.(4)网络平台体育资源的呈现.在甄选出适合网络平台的体育资源后,需要对这些体育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也就是将现实中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再将处理过的体育资源分解成小块的资源点,并且以体育活动的设计为中心将类似资源点的信息规整在一个封闭的模块标签中,这样的资源呈现方式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在较短时间内了解网络平台的构架,快速实现自身的体育需求[7].为了适应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网络环境,以及达到较好的资源呈现效果,在网络平台上上传的数字资源大小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单个图像类资源大小不能超过4M;单个声音类资源必须在25M内,时间最好在15分钟内;单个视频类资源不能超过110M,如果资源超过限定大小,网络平台需重新甄选资源或对资源格式进行数字化二次加工.

4总结

网络平台的引入,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场地设施、指导服务、课堂教学、信息分享等方面的互动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社区体育交流平台”开拓出了全新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加速了社区与高校在体育资源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为两者的进一步互动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孙华飞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