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时间:2022-05-19 03:51:59

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1、建立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客观需要

1.1弱势群体体育公共利益权利被忽视。在目前社会保障条件下,社会弱势群体在收入、教育、医疗均处于社会的底层,应享有的公共体育资源也被忽视,或者被相对剥夺。因为贫弱群体往往由于民族、社会地位、生活区域、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体育权益决策时,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也没有为他们而发出的声音。弱势群体的体育公共利益处于公共体育利益的边缘,在享受公共体育资源时也会遭到部分公众的社会排斥,导致他们产生公共体育利益被剥夺感。剥夺感的出现可能对剥夺他们的公众怀有仇视心理,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隐患[3]。

1.2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行为普遍存在。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体育活动是学校的基本责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我国陆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体育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从立法上规定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保障了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然而,由于部分学校以升学率为目标的绩效评估,学生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等,在各级中小学校园里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行为普遍存在。如部分学校不按规定开设体育课、挤占体育课、不设置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按时举办学校运动会、学校体育场地与体育经费挪作他用、不购置基本体育器材等。忽视学校体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严重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体育权利[4]。

2、我国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为了使体育公益诉讼制度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其进行完备,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是必要的,下面针对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提出几点设想:

2.1将投诉作为体育公益诉讼的必须前提。为了及时有效地制止和处罚侵犯公益的行为,行政执法与司法相比,具有主动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行政执法部门在接到投诉之后可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把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10]。而与此相反,诉讼程序纷繁,时间相对过大,显然没有行政执法得力。因此,有必要规定体育投诉作为体育公益诉讼提起的必经程序。只有投诉无门、无果时,方可提起诉讼[5]。

2.2设立预审制度。指在审判机关正式受理体育公益诉讼之前,对体育公益诉讼人的起诉进行审查,以确保体育公益诉讼人所控的侵犯体育公益的行为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排除没有事实根据的起诉。必要时,可由人民法院将体育公益诉讼人、被告召集在一起,在质证和辩论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以决定是否立案?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为谁?以何种类型的案件立案?

2.3设立保证金制度。体育公益诉讼中起诉和诉讼标的缺乏足够的利害关系。这就使体育公益诉讼人缺乏相应的动力追求胜诉的结果。为防止体育公益诉讼人在启动诉讼程序后,随意退出或无故缺席,造成法院审理机制的瘫痪和司法资源的浪费,可以规定法院在受理案件之时,要求体育公益诉讼人交纳适当数额的保证金,作为体育公益诉讼人完整地参加诉讼过程的物质制约手段。在诉讼程序终结之时,不论其是否败诉,法院都应如数退还保证金及相应银行利率。

2.4修改有关举证责任的理论。关于举证责任问题,学者众说繁谈并无定论。笔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举证责任中的提供证据责任和说服责任。前者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基础,后者则是确定败诉责任的指针。故对有关公共利益损害或可能损害的事实证据,由体育公益诉讼人提供,而对于提供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责任,则由被告承担。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不断地提出新的证据以达到胜诉的目的。至于说服责任的承担问题,不应做“一刀切”的规定,可在制定实体法时对说服责任的分配问题作出规定。(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公益诉讼法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一步,体育公益诉讼制度在公益诉讼法中具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建构起一套合理、缜密的体育公益诉讼制度是对公益诉讼法的重要理论支持,尽管在体育公益诉讼制度研究、制定、试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和责任”。

本文作者:刘巍工作单位: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