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3篇

时间:2022-07-01 10:15:09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3篇

第一篇:中职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挑战与对策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六条提到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这项政策的支持下,各中职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在各专业与学科中进行有益尝试。文章就1+X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1+X;信息技术;专业建设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由于学习门槛低,各专业开设信息技术方向课程比较多,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更新快、核心技能难,导致不少专业学生竞争力弱、就业存在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取消了很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二十条”)提出的启动1+X工作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笔者试通过几年的1+X在中职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X政策简介

这里的1+X,顾名思义,“1”就是一本中职学历证书,“X”是若干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是基础,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X”是补充、强化与拓展,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两者是相通的。不少“X”证书有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能够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国际先进水平,它是学习结果的凭证,更是能力水平的呈现。与以往职业资格证书不同的是,它划分的初级、中级、高级,每一级都与“1”(学历)的相应层次相衔接,与岗位层次相对应,与技术复杂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相适应。同时,1+X证书源自职业标准(行业专项技能标准),更有利于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进“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实现了课程体系重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二、当前中职信息技术专业1+X概况

2020年1月,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描述: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与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清晰地将中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炼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与运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该标准将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几个方向均纳入信息技术标准,包含基础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8个部分)、拓展模块(涵盖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可以说信息技术专业目前及将来发展的各个分支(或方向)均有涉及。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从这一点上讲,与1+X深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再来看看2019年6月开始相继推出的四批1+X项目(证书)。2019年6月,第一批1+X试点评价组织及名称公布,共6项(见表1)。其中,Web前端开发就是信息技术专业类的。2019年9月,第二批1+X试点评价组织及名称公布,共10个项目(见表2)。信息技术专业占了2项,分别是传感网应用开发和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2020年1月公布的第三批试点评价组织范围扩大,在77个项目中有21个涉及信息技术专业,如无人机驾驶、网络安全评估、网络安全运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同时一些较大的支柱型企业陆续加入培训组织者行列。2020年9月公布的第四批试点评价组织范围进一步括大,总共379个项目,信息技术专业有关的达58项,既有专业性很强的无人机应用、区块链系统应用与设计、人工智能语音应用开发,又有体现基础性的中文速录、WPS办公应用等,信息技术专业可选择的“X”项目余地更大。

三、相关挑战及对策

(一)问题与挑战

第一,“X”证书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匹配度可能不高。各校都在办信息技术专业,但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不同,甚至师资、设备设施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都不同。众多的“X”证书,如何选择心仪的项目考证来助力专业建设,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往往受信息技术专业体例、规模与地位等制约,一些学校只能选择少量的、易通过的证书,但这又易引发专业匹配度不高、含金量不足等问题。同时信息技术专业或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第二,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政策把握不准。当前的1+X证书培训,背后大都有企业参与,那如何衡量企业参与的度?同时目前的政策是否与学生毕业挂钩,到底是否必须取得一本职业等级证书,还是不考证照样可以获取毕业证书?这本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如何,对就业有何好处,是否真的能让用人单位普遍认可?能否与各地的学业水平考试结合,一考多用等?还有包括学校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与每年考试人数、通过率等产出问题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二)对策与思考

第一,结合学校专业实际,遴选所需1+X项目。这是第一关。一校往往有一校的特色,大力推进1+X工作首先要选好项目,要结合学校专业实际“精”“准”地遴选。“精”是指不选多的,只选合适的,一至两个即可。“准”是指选与学校特色、学生能力、学业水平考试、技能高考(竞赛)、社会应用兼顾或中高职可衔接的项目,不选通过率高但无实际价值的。最好能让学生考一次就可兼得多种效果,如与学业水平考试有联系,通过了指定等级1+X考试项目,其相关学业水平考试通过就比较容易;与技能高考挂钩,如通过1+X指定级别,技能高考复习就容易很多;与技能竞赛特别是国赛项目挂钩,可以用现成的设备设施进行强化,对技能大赛选拔培养也有较大益处。一些合作不佳的、不切学生实际的项目则不跟风。充分运用好专业组力量,精准地选出心仪的1+X项目,如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选用“网络安全评估”或“网络安全运维”,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可选用“数字创意建模”或“数字影视特效制作”等,这些项目背后有品牌大公司支持,技术成熟,学生发展有保障,获得证书较有成就感,也适合就业。第二,做好相应宣传、培训及课程规划。在专业教师、学生、家长甚至企业中宣传,让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家长均能普遍接受,并愿意参与其中,体现“到”“适”两效。“到”是指宣传发动到位,课程规划到位,培训组织到位。“适”是指要让教师这一师资群体感觉到舒适(不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感觉到适用(不难),企业感觉到合适(好用)。1+X项目大多是社会热门或成熟的技能项目,应用面广。学校在开展1+X尝试时,最好结合课程、专业发展,将一些课程纳入专业规划(如网络安全专业在高一下学期开设安全基础课程,到高二上学期再开设安全认证等系列课程),用好培养起来的师资,在专业学习中渗透1+X考证要素,让“X”课程与正常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第三,及时总结经验。目前,公布的四批1+X证书评价组织及相关名单只是国家为适应各地、各专业发展所做的初步工作,随着技术的更新,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着力“提”和“升”。“提”是指提炼试点学校、考点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少失误甚至少犯错。“升”是指增强1+X实践的信心,及时改进方式方法,让各方面发展有提升。用好1+X政策,让政策对参与1+X教学的教师有倾斜,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获得国家(学分银行)学分的快乐体验,做到让教师不苦、学生不累、用人单位开心,实现多方共赢。通过这些提炼、总结、吸收和改进,更好地让1+X生根落地,支持专业建设与发展。1+X背景下的中职信息技术专业只有扎实推进课改、落实专业建设,通过打造适合自己的1+X项目,树立专业品牌,完善育人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中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21-26.

[2]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3]李虔,卢威,尹兴敬.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18-25.

[4]刘吕亮,王德云,刘芳.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9):61-65.

作者:张海钧 单位:宁波建设工程学校

第二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摘要:2020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需要每个职教人用心研习和亲身实践。在研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转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应从“教材教学”转向“课程教学”、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技能教学”转向“素养培养”,并对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009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对促进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启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2020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比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了诸多重大变化,值得深入研习。

一、研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名称上的变化

指导文件由原“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指导性文件,陈述时大多采用“使学生……”“提高/培养学生……”等方式,指向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即面向教师“教”的层面[1]。课程标准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但它是关于课程的基本规范,强调课程内容标准,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完成课程内容学习之后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规定和要求,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陈述角度从学生出发,行为主体是学生,即面向学生“学”的层面。课程名称由原“计算机应用基础”变为“信息技术”。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强调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具体软硬件的操作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了信息社会积淀文化底蕴的内容,吸纳了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体例框架上的变化

对比两者的体例框架[2],具体如下表所示对比观察,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及附录。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界定和模块内容设计的依据,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课程实施的桥梁。学业质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要求体现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性。附录对课程内容分层和教学设备设施配备都做出具体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规范性。教材编写建议提升为教材编写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修改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拓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外延,强调了课程资源的整体开发与设计[3]。

(三)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

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除了“基础模块”外也有“职业模块”,但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没能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将“职业模块”改成“拓展模块”,并明确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具体内容和课时,其中基础模块为所有专业的学生必修,拓展模块是为不同专业学生适应职业发展需具备的信息能力安排的任意选修内容,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选修1—2块内容[4]。课程内容也做了较大的调整,不再只是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出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等原有内容进行调整,不再局限于Word、Excel等Office组件的操作,而是强调能够根据业务需求综合选用图文编辑软件和工具,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能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新增程序设计入门、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等相关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趋势,更好地对接和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四)评价方式上的变化

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关注教师的教,评价方式上只是笼统地提出要坚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对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做总体描述,并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分两个层次,水平一为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合格要求,水平二为适应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达到的较高要求,两者都是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分别描述,即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5]。

二、转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观念

从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上的简单变化,而是整体性质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从“教材教学”转向“课程教学”

教师在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过于具体的教学提示与活动建议的影响下,较深地陷入了“教教材”的窠臼[6]。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简单而深刻地指出了教材的性质,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参考,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才能确定是不是合适。课程标准才是课程教学的实施依据,备课时应该参考多本教材,根据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域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基础的班级,根据课程标准对选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寻找更为合适的教学资源,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即从“教材教学”转向“课程教学”[7]。

(二)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描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中可以看出,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根据实际学情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探究,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信息能力。

(三)从“技能教学”转向“素养培养”

在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部分教师思维被固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办公软件Office三大件的软件技能操作教学中,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层面对课程内容做抽象的规定,但不具体指定教学内容,如在“数据处理”模块规定“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工具采集、加工与管理数据”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技能教学”思路,转向“素养培养”,即在信息情境和信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在数字化学习情境中不断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复杂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境中履行信息社会责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活页式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依据,教师应打破“唯教材”观念,深入研读并思考、确定教学内容,参考并整合多本教材相关内容,分析班级学情,针对学情实际,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设计课堂学习活动,二次开发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附微课视频,在具有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和准备,同时可作为课堂学习笔记和课后复习资料。

(二)以“以学为中心”为理念,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以学为中心”课堂表面上看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本质上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组织方式的体现,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研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一定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时时处处为方便学生的“学”而设计教学,以“学”的基础定“教”的起点,以“学”的目的定“教”的活动,以“学”的需要定“教”的策略,在课堂上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为使学习活动更具职业性和应用性,教师应创设感知和体验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将遇到的问题与信息技术整合关联,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信息意识,形成计算思维,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履行信息社会责任。

(三)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构建混合式学习场景

借助云班课、课堂派、UMU互动平台等互动性较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场景,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复习课堂学习内容或自主学习其他内容,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并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四)以学业水平评价为依托,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水平评价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活动评价考查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借助互动性网络平台实施混合式学习,平台后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和学科核心素养。总结性评价则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体现[8]。

四、结语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需要每个职教人用心研习和亲身实践,需要将课程标准融入每次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到每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课堂到“以学为中心”课堂的华丽转变[9]。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期待中职信息技术课堂在职教人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职成〔2009〕3号,2009-01-06.

[2]马森.2003版和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教育观察,2019(14):7-9,21.

[3][4][5]徐维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与解读[EB/OL].(2020-04-09)[2020-10-03].

[6][7][9]崔志钰.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中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国家教育意志的嬗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9(4):55-60.

[8]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EB/OL].(2020-08-21)[2020-11-02].

作者:陈芳 姚金桓 单位: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中职病理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信息网络运用于中职病理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本文讨论了当下中职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职院校病理学作为医学界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该门课程对于医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将信息技术全面推广于中职病理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形成互动教学平台,让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的社会化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病理学运用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其内容包含专业知识,社会人文等知识,考虑该门学科的长远发展,目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该门学科中,能够更好地打破学生学习的空间限制,用虚拟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将其运用于日常当中,由此提高学生对该门学科的了解。

1.1信息平台发展提供可行性

学校响应国务院的要求,推出了一系列对病理学改革的措施,将信息技术平台引入到该门学科中,同时也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不论是经济上的拨款,还是技术上的支持,让学校能够自行建立起病理学教学实践平台,教师在该平台中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信息平台,除了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将该节课中学习到的病理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中去,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平台上向教师求助,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1.2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目前中职病理学教学普遍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带领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了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则可以根据问题反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依靠信息化平台,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解决病理学知识学习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二、当前中职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的病理学学科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运用,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该门学科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病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处理临床问题。病理学学科承载丰富的信息量,但是在中职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较少,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地位,意味着要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不同,导致学生学习差异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而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意味着教师只是机械的,将病理学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面对此类情况,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传统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

三、信息技术在中职病理学教学运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病理学教学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采用网络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用视频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育教于乐中提高成绩,将学习到的病理理论知识融合到临床实践中,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3.1教学策略探索

将信息平台运用于病例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引导,但教师并不是课堂的主导,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此时需要借助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的资源,信息平台的运用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主动探究去学习,最后让学生展示自身学习成果,将意见反馈给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3.1.1创设环境根据病理学教学特点为学生创设情景,并提出相关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引出新知识。在学习“损伤和修复”章节为学生创设情境:某男性患者被撞倒在地,左腿在弯曲时感到疼痛,且不能活动,在入院检查时,该名男性体温正常,小腿部有酸胀短缩压痛情况,并且腿部活动受限。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需要创设问题,该骨折愈合的类型是哪种?该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骨折的愈合?3.1.2收集信息完成创设环境并提出问题的步骤后,教师要让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学生按照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同一小组中的不同组员需要分配不同的工作,如查找资料、在医院中了解情况,并学会将关于损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环节中,让学生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的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也需要注意,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旁观,需要在学生进入歧途时,给予及时的指正。3.1.3总结问题在学生搜集资料后,需要进行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不同的小组之间要相互学习、补充,教师在各个阶段起到知识总结和梳理的作用,让学生搜集到的零碎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和完整,帮助学生将知识完全运用于实践中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3.1.4多元评价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后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该类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还需要学生学会自评,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会的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提升他们与团队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由此更好的完善教学模式。

3.2教学方案探究

目前中职院校病理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沉闷的课堂环境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将信息平台运用于课堂,并真正做到将课堂归还于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3.2.1微课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中变得十分普遍,“微课”在这种环境中诞生,并且被迅速应用于教育当中。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一门学科或某个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内容提炼于短小的视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微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要求教师将录制好的短小视频上传到平台上,并将其给学生,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该节课的知识点,但需要教师掌握录制视频的技巧和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要花费较大时间运用技术手段上传视频,并要求每位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观看视频。录制微课的方式,尽管会对教师备课时间有所影响,但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视频进行下载,意味着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学期末,学生将微课内容进行串联,能够总结本学期的教学要点,并且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做到对旧知识的巩固,以及对新知识的预习。3.2.2互动教学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产生质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线上软件,例如微信、QQ、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联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将此类软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运用于中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建立群聊并录制的课程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不论是视频还是文字资料都可以上传在平台中,随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些晦涩难懂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理的病变,这种打破时间空间形式,自主学习的模式,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沟通,方便将难点易化。3.2.3自主学习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开发简单的小程序,将此类小程序化为游戏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细胞和组织”时,可以将细胞水肿特点和脂肪肝变的特点做成连线小游戏,设置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连线成功,如果回答不正确,那么连线会弹回,同时还要为学生设定连线的次数,这种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玩游戏的愿望,同时又让他们在互动和游戏中学习到知识,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信息平台,在平时的课后作业甚至考核中都可以利用信息平台。传统作业形式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作业,根本达不到知识的巩固和预习的效果,但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将作业习题上传到系统中,学生打开自己的学习系统自行做题,教师将题目难易分类,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学生题目的正确率,并根据不同知识点对他们的易错点进行总结,更好地做到查缺补漏。学生每做完一个系列的题目,需要将答案进行提交,系统判定后进入到数据库中,并反弹出卡通对话框,设计不同的卡通图案,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鼓励学生做作业,激发他们做课后习题的兴趣,让课后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一大乐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水平,搭建中职院校的病理学研究平台,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简单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反馈课堂情况,及时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将病理学理论运用于临床中,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英.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卫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4):46-48.

[2]蔡隽.对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181.

[3]王雯,侯伟生,许小燕.病理学整合式教学方法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3):5-7.

[4]王秀莲富青尹漾阳姜霞熊凡.微课在中医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21(08):113-115.

作者:杨兰 单位:秦皇岛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