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气象服务缺失状况分析

时间:2022-09-19 09:25:18

农村气象服务缺失状况分析

摘要:分析了目前山区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及不足,发现山区农村民众缺乏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与知识,山区农村气象服务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气象信息传输单向,专业服务人才紧缺。因此提出需改变思维、增加政府投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实现服务多样化、创新信息传输方法,尝试选用众包模式,提高山区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应用气象;气象服务;山区农村

公共气象服务是通过各种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一方面使全社会在气象灾害到来之际有自觉的科学的防灾自救行为,另一方面广泛制作更加贴近生活的气象服务产品。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既有公共气象服务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是气象灾害的高风险区,也是公共气象服务薄弱环节,因此做好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实现“最后一公里”、“横向到边”的需要,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农村气象灾害频发,无不警示山区农村气象服务亟需完善和提高。2011年开始,中国气象局、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气象工作者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1-3]。本研究针对气象服务在山区农村服务中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期望为做好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山区农村气象服务现状

1)村民缺少气象防灾知识。目前,山区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老弱病残幼留守山区农村。山区农村交通闭塞,山区民众居住分散,文化落后,缺乏基本的气象防灾意识及知识。如遇狂风暴雨引起塌方,不懂科学避险,固守家中,经常造成伤亡;面对洪灾,山崩塘溃路断,村民更是无心逃、无力逃、无处逃,慌乱自救,酿成更大的伤害;山区农村大部分的房屋未装防雷设施,雷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村民在遭遇事故后也不知采取什么措施自救。2)气象服务产品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青壮年回到山区农村从事特色农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等,这些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气象农业服务产品仍较原始、单一,特别针对山区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山区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滞后,农业气象预报准确率问题较突出。“专业气象服务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没科技”的问题在山区农村未能有效解决,气象服务质量、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3)气象信息的传输渠道单向。虽然目前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显示屏、互联网等,但显示屏、互联网等在山区农村覆盖率低,自动气象观测站、预警大喇叭等硬件由于各种原因也未安装到位。特别是受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只有少数山区民众从气象传播渠道中获取气象信息;此外兼职气象信息员业务技术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预报传播;再者没有建立山区农村用户反馈平台,气象信息也只是单向传送,缺少与用户的沟通,不能有效了解山区农村的需求,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4)缺乏专业的山区农业气象服务人才。各级气象部门尤其山区气象部门的人力、财力及科技力量等并没有随着气象服务的发展而相应增加,气象服务队伍数量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山区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山区气象服务要求专业人员同时具备气象服务学、自然科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当前社会上这样的综合型人才不多;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经费投入不足,与公共气象服务所需经费相去甚远,财力的缺乏使现有人才也不稳定,况且目前山区公共气象服务人员多为兼职,任务多、压力大,缺乏时间精力制作让山区民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气象信息。

2对策及建议

山区农业是新型农业的一部分,中央要求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面对现状,气象部门如何做好山区农村气象服务呢?1)改变思维。(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在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方面的支持、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在乡镇建立气象服务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以行政村为基层单位的气象信息服务点,并保障基本的业务经费、建立气象服务机构和配备人员,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必要的气象科技知识培训,使其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山区民众所需的气象服务信息。(2)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推进公共气象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首先挖掘气象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潜力,通过组织培训、脱产学习和自学等,鼓励在岗技术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的高素质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其次在山区内部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队伍的组建工作由政府负责,培训工作由气象部门负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使信息员全面了解气象预警、灾情收集、信息报送、防灾避险基本知识。实现村村有气象信息员,并不断提高其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能力,解决他们自身对安全和幸福的需求;同时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大学开设公共气象服务课程,内容可涉及气象服务学、经济学、信息管理学、心理学及传媒学等基础学科,让山区公共气象服务有源头活水。另外还可以引进社会气象爱好者自愿到山区从事公益活动等等,全方位加强山区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建设。(3)加大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积极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针对山区,要注意气象知识的趣味性、直观性、易得性,采用多种渠道帮助山区农村民众掌握气象科普知识,特别对不同季节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及影响要及早进行科普宣传,引导村民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提高防灾抗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使山区民众从气象信息学习中受益。另外针对山区部分“不易接受科普知识的民众”,当务之急、长久之计均可采用亲情传播方式,即将气象科普知识特别是避害自救知识列入中小学课本,让学生学会后回家传播给自己的亲人,利用亲情一对一的有效传播方式,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目标。2)加强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多样化。(1)把决策服务放在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极端气候事件和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全程、无缝隙决策气象服务。建立部门合作联动机制,研究分析重大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形成山区气象灾害应急模式,构成山区群测群防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努力完善气象站网建设,在主要江河和水库以及气象灾害频发的区域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提高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基础设施,让各种突发性、关键性和转折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有效防范气象灾害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山区民众生活生产的影响。(2)丰富山区公共气象服务的常规预报产品。增加常规预报服务产品的开发,预报时段、服务项目均按用户需求设定。例如,在生产前即将播种时间的春播春种预报;生产中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生长气象条件监测预报、产量预报;生产后提供农产品储运销售等气象信息服务。提升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山区农业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等。(3)提供山区专业气象服务。建设针对山区的自动气象站、雷达探测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监测网,开展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及旱涝墒情监测等业务,利用气象探测、通信及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新型山区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定制成为可能。提高服务创新能力,“用户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提供针对精准农业、特色农业、渔牧业的山区公众气象服务,并且“我们与用户共同成长”,采用山区民众听得懂的“用户语言”开展点对点、精细化的针对性贴心农业气象服务。3)提高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和传播效果。目前山区民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手机短信暂时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主流渠道的作用。显示屏可滚动播出关键天气信息、大喇叭能即时引起注意,在山区气象服务中效果显著[4],重点加强显示屏、大喇叭的建设,可初步确保山区气象决策信息覆盖面达到100%。常规气象服务信息可通过电台和电视等公共媒体、微搏和微信等自媒体及时送达山区民众[5-6]。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这种点对点、点对面的式单向传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山区民众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在我国“互联网+农业”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运用“众包传播”模式[7],可借助社会资源一步到位跨越式地促进山区农业气象服务的有效传播、积极共享、创新研发。利用“互联网+农业”开发软件,建设山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形成一个以山区民众需求为出发点,气象信息传播者与山区民众双向互动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模式。“众包传播”模式使山区民众在“发包”时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山区民众对专业人士发回的气象信息包及时反馈,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选择应用信息,且可作出评价,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者。“众包传播”模式可打破时空局限使各地气象服务专业人士在提供气象信息时有的放矢,服务更接地气;山区民众也可借助“众包传播”模式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众包传播”模式充分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气象专家、农业专家、“草根”专家、院校教授、农产品销售人员等作为会员汇聚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气象为农服务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全部搬到线上,参与人员在平台上相互交流,以“众人拾柴”的方式激发气象为农服务的创新研发,利用大众的智慧为山区农村气象服务。山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山区农村气象灾害相应趋多、趋频、趋重,防灾减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频频发生在各地山区农村的气象灾害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山区民众生活生产带来的危害,关注生命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等无一不要求我们要提高山区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服务的无界限使得一切成为可能,山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更需科技的推动,山区经济落后,亟需依靠政府发挥在山区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人、财、物的投入,加强山区农村气象预报预警的硬件和业务体系建设,为科技气象服务山区农村“当家”“铺路”。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推进,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山区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加强山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多样化,满足山区民众个性化需求,提升山区民众气象科学素养,做好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是气象人义不容辞,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灾害来临时,山区民众有意识有能力迅速行动起来,科学有效有序进行防灾自救,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主动解决自身的安全和幸福的需求。加强、完善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繁杂的基础工程,期待全社会一起努力,逐步实现山区农村气象服务机构实体化、队伍专职化、产品多样化、方式现代化、管理规范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伟芬,林展新,郑化友.建立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67-168.

[2]曹明会,孙云智.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如何开展[J].广东气象,2011,33(2):56-58.

[3]吴益平.新形式下发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101-104.

[4]杨志军,樊盛,毛卫芳.气象综合信息电子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及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1):94-97.

[5]陈恒明,高权恩,陈癑趃.如何做好官方天气微博信息服务[J].广东气象,2012,34(5):47-53.

[6]陈静,梁宏升.自媒体时代的气象服务[J].广东气象,2013,35(6):89-93.

[7]李静.基于众包理念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新模式[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3):78-81.

作者:胡端英 钟珑 杨佳音 单位:云浮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