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差异研究

时间:2022-10-26 03:21:41

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差异研究

内容摘要:高校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有利于促进产业科技进步与国家整体创新实力提升,本文以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为主体构建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创新投入技术产出因子对航空院校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六所航空院校均表现出现成果产出与转化较弱的现状,深入挖掘六所航空院校各指标影响差异,从均衡高校创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创新成果转让角度提出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议。

关键词:航空院校;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高校创新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关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已相对成熟。学者王章豹[1]率先给出了较完整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定义:即高校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产出高水平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并构建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3个层次、4个方面共7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基本涵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所有影响因素。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指标构建与研究,构建以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基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其中创新投入能力由人员投入(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和经费投入(政府部门投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自筹科技经费);研究基础能力由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课题、基础研究经费);创新产出能力由知识创新(国内刊物发表、国外刊物发表、出版科技著作数量、出版科技著作字数)和成果转让(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收入)、知识创新(成果授奖)及技术创新(专利数量)构成七个二级指标与15个三级指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航空院校是航空产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和智力支撑,也是航空技术推动过程的主力军,本文研究以原隶属于航空总公司,现分别由国防科工委和地方政府管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航,2010年更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昌航,2004年更名:南昌航空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航)6所航空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已有的研究中,以主成分分析法[2]为代表的定量评价法最为普遍;也有用以德尔菲法[1]及层次分析法[3]为代表的定性评价法进行分析研究,国外侧重于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法围绕高校创新产出、劳动生产率[4]、毕业就业效率[5]及其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研究。本文选择利用降维的思想主成分分析进行研究,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国知局专利数据库,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0~2014)(其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以及2010年数据为沈阳工业学院),查找相关数据,样本数为N=30。

二、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一)方差贡献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时作KMO前置检验,结果显示KMO=0.796>0.5,且显著性概率Sig=0,意味着各指标存在较强相关关系,表明研究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第一、二、三次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6.594%>85%,可以反映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这两个成分作为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并分别定义第一、二、三主成分指标变量分别为F1、F2和F3。

(二)因子载荷系数。比较F1、F2、F3的因子载荷系数:F1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0.959)、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0.910)以及基础研究经费(0.928)和成果授奖(0.953)与专利数量(0.933)的因子系数较大,体现了航空院校基础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质量的情况,称为创新投入技术产出因子;F2中高校自筹科技经费(0.561)、签订技术转让合同(0.829)、技术转让合同收入(0.887)系数较大,体现了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让情况,称为创新投入成果转让因子;F3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0.373)、出版科技著作数量(0.532)与字数(0.349)系数较大,称为创新投入知识产出因子。

(三)航空院校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根据各高校主成分得分,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得到6所航空院校的综合得分情况,结果显示“211”及省部共建高等院校,北航(1.04389)、南航(0.96284)、西工大(0.70788)排名靠前;其他三所本科高等院校,沈航(-0.84685)、昌航(-0.83212)、郑航(-1.03564)排名靠后,与韩晓明[6]得出的结论211及省部共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一致。受高校创新基础差异的影响,高校间创新水平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其在现有创新投入下产出相应的成果,如郑航在综合排名中总分排名最低,但是其投入转让因子与投入知识产出因子均表现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三所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影响最大的投入技术产出因子均表现为正,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院校表现为负;创新投入成果转让因子南航与郑航表现为正,创新投入知识产出因子则西工大与郑航表现为正。通过主成分分析也得出投入转让因子和投入知识产出因子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影响较小,需要进一步对各高校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创新基础下的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

(四)各航空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主成分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分析,以六所航空院校2009~2013年五年数据为样本,分别得出高校每个主成分上得分,再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具体分析各高校影响因子。北航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子中研究课题影响最大、而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影响为负、知识创新贡献较低;科技成果授奖与专利申请具有积极影响,但成果转化能力不理想。南航基础经费对创新能力影响大,但其发表国内外刊物以及成果著作与转让和授奖较低,表明南航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让能力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西工大研究基础能力较强,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投入经费,在知识创新能力上表现出国外刊物出版能力强,但其成果授奖影响负影响,说明西工大创新质量还可进一步激发。沈航自筹科技经费是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最突出指标,其他指标对其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形成突出影响,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均缺乏亮点。昌航的高级职称人员数量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亮点,但基础研究经费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负向影响,因此昌航创新质量有待提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自筹科技经费是其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力量,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国内刊物发表是制约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其创新能力整体而言较弱。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认为科技创新投入是影响高校科技创新产出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均衡高校创新投入,合理分配经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校经费投入是支撑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向具有办学特色的普通院校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其创新投入的增加,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实力,推进高校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鼓励各类院校加强合作联合创新。各高校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其他高校创新能力制约瓶颈,部分缺乏研究基础经费的高校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可以通过与拥有较多研究经费但研发人员相对不足的高校展开合作,共享资源,促进整体效应的最大化。

(三)鼓励创新成果转让。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高校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各种资源力量搭建校企信息平台与互动平台,以多种形式鼓励高校将已有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技术因素,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创新主体作用。

作者:李莉 黄蕾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6~60

[2]刘伟,曹建国,郑林昌,吴荫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6:121~12

[3]章熙春,马卫华,蒋兴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79~83

[5]JamesE.Eckles.EvaluatingtheEfficiencyofTopLiberalArtsColleges[J].ResHighEduc,2010,51:266~293

[6]韩晓明,王金国,石照耀.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8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