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融资国际合作风险分析

时间:2022-12-09 05:26:35

创新投融资国际合作风险分析

投融资国际合作已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一种趋势

投融资国际合作之所以逐步成为对外投资的一种趋势,主要源于互利合作所带来的优势和诸多益处。首先,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对外投资和开展业务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包括政治风险和商业与信用风险等,以及其它不可抗力事件。受疫情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后对外投资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会比以前更高。其次,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正在逐步转型,由工程承包的EPC模式向EPC+融资和EPC+投资+融资并重转化,以提高项目的长期收益。随着对外业务模式的转化和更多PPP和BOT项目的实施,项目周期从开发建设到运营维护和管理也会明显变长,有的项目特许经营期甚至会达到20年以上,这无疑也意味着对外投资项目风险的加大。开展投融资国际合作,可以发挥投融资者各自的优势,通过互利合作,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从而有效地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项目尤其是能源(特别是水电)、交通运输、水务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和矿业项目多数投资规模大(有的达到几亿甚至10亿美元以上),股本投资和贷款融资需求大,靠一个投资者或/和一家银行难以满足投融资需求,也会加大投资的风险。多家投资者和银行开展投融资合作,共同支持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既可以降低每家投融资者的投资规模和投资风险,也使得投资者和融资银行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投融资能力,支持更多的对外投资项目,取得更大的发展影响力。连接越南胡志明市到中部高地的第20号国道改造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有来自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南非等11家商业银行参与贷款融资;蒙古国OyuTolgoi铜矿项目总投资10亿美元,有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意大利和日本等13家国际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参与融资。两个项目投资规模虽大,但由于参与的融资银行多,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家融资银行的风险。第四,与多边发展银行(MDB)和机构在投融资和投资保险上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项目信用增级,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这些MDB包括世界银行、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和地区性发展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与MDB和捐款机构(Donors)的合作也有助于降低项目的投融资成本,通过其杠杆威慑作用(Leverage)在项目执行中易于解决与东道国之间可能出现的投资争端。第五,与项目所在的东道国本地公司或机构(LocalPartner)之间的合作,可以发挥本地公司的优势,如熟悉国情和行业政策、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熟悉政府有关部门及其项目审批流程等,从而有助于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发,审批和实施。对于开发全新市场和不熟悉当地投资环境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与本地公司合作得好,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成功的投融资国际合作还有其它的潜在益处,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共担风险和责任,各方共同保护和维护(Defend)项目,寻求解决方案;从长远看,合作各方可以共同开发项目,共享国际投资和发展机会,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把公司打造成有实力有信誉的国际品牌。当然,投融资国际合作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比如,如何加强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协调,妥善解决各方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项目效率,加快项目进展,确保项目不因多方合作而受到拖延,等等。

投融资国际合作的形式

项目投融资包括股本投资和融资两部分构成。股本投资是股东/股本投资者对项目公司所进行的投资,一般占到项目总投资的30%左右。融资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典型的是商业银行贷款,还有软硬混合贷款、机构投资者投资和项目债券发行等。融资一般占到项目总投资的70%左右。投融资国际合作涉及股本投资者之间,股本投资者与融资提供者(银行)之间,以及融资提供者(银行)之间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投融资国际合作既包括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与外国企业和国际银行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之间就对外投资项目所进行的国际合作。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国际合作正在逐步展开,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很大。

一、股本投资者之间的投资合作

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630.3亿美元,占41%;当期收益再投资716.4亿美元,占46.6%;债务工具投资190.4亿美元,占12.4%。总体看,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资本金相对较充足,但民营企业/私人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金不足、企业资信等级较低等障碍。与境外股本投资者(包括项目所在的东道国投资者和其他国家投资者)开展项目合作,有助于发挥各方的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经验等方面取长补短。与国内股本投资者开展国际项目合作,通过组成联营体参与竞标,能够提高竞争实力,增加国际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同时也可避免众多的中资企业之间盲目竞标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二、股本投资者与融资提供者之间的投融资国际合作

总体看,对外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主要依靠企业股本投资和银行贷款,这种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仍将是今后基础设施PPP和BOT项目投融资的主要渠道和资金来源。在投融资安排中,中方股本投资者既可以与中资银行合作,也可以与外资银行/国际商业银行合作,或者当项目规模与融资需求较大时,有必要同时与(几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筹措所需资金,并分散融资风险。国际上较大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与矿产项目,其投融资依靠多家企业和多家跨国银行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融资银行/融资提供者之间的合作

中资银行参与对外投资项目的债务融资合作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作为参与行(ParticipatingBank)与其它国内外商业银行一起参与债务融资;二是作为牵头行(AgentBank/Arranger)组织债务融资,并与其它银行一起提供贷款。牵头行在项目融资中比参与行负有更多的责任。目前中资银行参与的国际融资合作以参与行的身份居多。另外,融资银行之间通常需要签署债权人之间的协议(IntercreditorAgreement),明确它们各自对借款人/项目公司及其资产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包括规定谁有权宣布违约和修改贷款协议等。

四、与多边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和捐款方之间的混合融资

(BlendedFinance)合作混合融资是指项目融资中,既包括优惠资金(赠款或优惠贷款),又包括商业银行贷款的混合性融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以及其它社会部门项目,社会效益很好,但项目投资收益相对较差,财务上不可行。因此,这类项目融资仅靠商业银行贷款难以实施。而混合融资通过赠款与商业银行贷款或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软硬贷款混合,就能够软化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和项目的综合成本,从而使项目从财务上不可行变得可行。对中资公司和中资银行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国际合作形式。

五、参与机构投资者投资和项目债券国际融资合作

对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资金巨大,而项目所在各国政府和多边发展机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发展和项目所需的投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各种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各种福利基金及金融财团等),其资金实力雄厚,许多具有绿色偏好,愿意支持可持续性基础设施项目,其融资开发潜力巨大。合理利用债券市场资源,建立面向债券市场的对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新模式,是对传统投融资模式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投融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除了传统的投融资国际合作外,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也应积极探索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开展国际投融资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创新产品应用和机构合作,使对外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债务融资落到实处。总之,为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讨创新投融资新模式和新渠道,并促进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国际投融资合作,实现风险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投融资国际合作的机遇和重点领域

2020年,受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萎缩3.3%,自200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FDI)较2019年减少近四成;世界上70多个低收入国家2020年债务增加8600亿美元,比2019年增加12%。我国在全球疫情中表现突出,率先实现经济恢复,成为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依然活跃,2020年对外直接投资实现1537.1亿美元,首次位居全球第一;“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投资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的14.7%,较上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全球气候变化转型与经济与产业结构变化和行动所带来的新的投融资机会,以及疫情催生的新产业发展机会等等,都将为投资者和投融资国际合作提供大量的机遇和发展机会。首先,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和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我国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有越来越多的项目重新启动,恢复开发、投资和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多,项目也多,每年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这为开展投融资国际合作支持绿色和可持续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其次,气候变暖事关地球和全人类的命运,各国携手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据《财经》杂志报道,与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已经造成6400亿美元的损失,一些国家自然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洪水和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各国政府和世界各地的企业都意识到,除了在其项目和商业模式中容纳进气候变化因素外,已经别无选择。为迎接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行动。绿色,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今后各国发展的主题和重点,由此将对各国经济和产业结构与投资项目产生深远的影响,即在逐步淘汰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等行业和项目的同时,也将创造和催生出大量新的产业发展和投融资机会。据麦肯锡估计,2025年以前全球无碳和低碳化投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约6万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电网和能源储存投资9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低碳交通运输6500亿美元到9500亿美元;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发电5000亿美元到6000亿美元。此外,其它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还包括循环产品与包装、低碳农业和食物供应链、氢和低碳燃料、高效能建筑等。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发展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在项目上应积极践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环境和社会可持续,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水土保持、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建设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第三,疫情催生的新产业发展和投融资及其合作机会,包括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和医疗卫生合作项目等。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与非洲国家在健康卫生领域和防疫与抗疫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投融资国际合作的领域广泛,潜力巨大,但在具体实践中也涉及到合作各方如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何在项目开发和实施中加强协调,提高效率;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都需要在合作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我国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风险共担互利共赢高质量的投融资国际合作。

作者:张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