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学习方式思考

时间:2022-05-06 04:14:13

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学习方式思考

摘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学习手段。作为一种学习手段,“碎片化”学习方式以其方便快捷、受众面广泛等特点,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启发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合理应用“碎片化”学习方式以构建高效的路径,从而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碎片化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生活中的各类情境中,依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通过利用各类媒体工具,充分使用零散的学习时间和随意型的学习的空间,来汲取零碎、片段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学习、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逐渐对能满足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个性化、便捷化的移动学习方式产生依赖,从而促进了“碎片化”学习方式在社会群体中的广泛应用。

一、“碎片化”学习方式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生活方式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把新媒体途径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手段既是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教学形式的发展,线上课程学习、公众号推送等学习途径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政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一)积极影响。首先,“碎片化”学习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为主,信息来源主要为课本、教师课堂上的知识传递等。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的状态。与课堂教学被动接受知识信息不同的是,学生利用课间、吃饭、如厕等碎片化时间通过微博、QQ、微信、豆瓣、知乎等个性化的新媒体信息传播载体即时传递信息,与他人通过此类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在沟通交流的同时,对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碎片化信息资源进行浏览性学习。在当今大学生十分依赖手机的前提下,依托于新媒体的“碎片化”学习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裕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教师可充分利用线上思政课教学及线下学习打卡等方式进行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另外,除了线上学习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教学楼大厅、走廊、食堂等学校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标语等线下形式普及知识性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时效性,教育范围更有广泛性。其次,“碎片化”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个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了解各地时事动态,开阔自身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使用通过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意识,从而丰富他们的社会关系。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途径,与不同地域、各个领域的人交往,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的个性、培养各种社会活动能力、拓展自身交往空间,有利于个人全面的发展。(二)消极影响。虽然使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课的线上教学具有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内容易理解、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等优越性,但是“碎片化”学习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渐渐显露出来。首先,部分教师通过慕课、智慧树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的思政课教学,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检索知识并解决问题,不费力就能完成课堂任务,达不到教师预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学生所吸收知识内容零散化,有可能造成学生信息接收不全面,较难形成全面稳固的知识体系。而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思政课教师的硬性学习要求,学生片段化的学习会导致知识接收之间的联系中断,大多数知识只是形成短暂性的记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给人以“好像了解到了很多内容,但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印象。最后,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信息零散化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造成信息的理解和传达有所偏颇。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渠道浏览各类信息时,看到的可能仅仅是某个知识体系中的小部分或是已被歪曲了的知识信息。例如,十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大学生们更容易相信微博平台上“金V”博主或者标榜自己为某个领域的“知识大拿”“人文博主”等新媒体用户关于某个事物、某件事件发表的言论和评价,并奉为真知,在没有进行考证及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广泛传播,殊不知这恰好迎合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目的。在虚拟环境的遮盖下,网络环境浮躁成风,各个自媒体用户为赚取关注度、广告流量或其他目的,往往通过片面之词引起网民的关注,通过对民众切身利益等社会热点发表言论等途径制造舆论,甚至有目的地传播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等,引起社会恐慌。而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社会经验及一定判断力,则更容易被“带节奏”,网络媒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甚至大于学校教育,引起一系列意识形态问题。总之,借助新媒体的碎片化学习在帮助学生更快捷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考验着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的判断能力。网上充斥着的大量不良信息,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模糊他们的信仰。在各种信息资源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更趋复杂,难度增加。

二、合理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的思考

在多次会议讲话中,都强调,思政课教师工作者应当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生动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新媒体发展大趋势,如何正确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形成自觉抵挡不良诱惑、抵制不恰当的价值传输的观念意识,无论是对于线上或是线下的思政课教学来说,都是当务之急。(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合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发挥教学作用。目前,线上思政课堂是思政课教学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最广泛形式。有异于传统思政课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知识传授方式,首先,线上思政课堂教学依托于网络技术,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其次,线上思政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刻板的程式化和应试化,减轻了学生固定的学时压力。但是,线上思政课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国内所使用的如慕课、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展的线上思政课堂多数通过“打卡”“刷学时”等方式完成任务,很少会有学生认真浏览教学平台上的知识性信息,更不用说理解、消化或者吸收。其次,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络途径获取线上或者线下思政课堂的任务和作业的答案也大有人在,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要使线上思政课堂发挥效用,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完整网络,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平时刷手机、玩电脑的碎片时间,不能仅仅依赖于单纯的线下课堂或者线下课堂,要充分实现线上和线下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无缝对接。首先,使线上课堂得到有效执行。尽管当前线上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但是线上课堂的运行实施需要得到有力保障。在保证线上课堂内容丰富有趣的前提下,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实行监控制度。关注线上课堂软件的开发与开放程度,完善软件应用,严格确认学生的身份信息,避免作弊行为。利用短信、微信提示学习任务等手段,保障线上教学的运营及实施效果。其次,实现线上、线下课堂内容的相互补充,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分析线上教学的讨论内容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找出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在课堂上利用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知识补充。同样,在线下课堂时间受限的条件下,一些补充知识也可通过线上课堂平台通过小视频、小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展现。最后,实现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互补充、交叉,在线下思政课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布置即时阅读、观看视频等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在线下课堂提交纸质版学习成果,实现线上、线下课堂的双向运行。(二)打造多元化线上教学平台,真正将“碎片化”学习融入学生群体。通过打造多元化的线上平台的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第一,线上教学平台形式多元化,可将线上教学平台分为正式学习平台与非正式学习平台两类。正式学习平台由慕课、易班等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广泛运用于各大高校的线上思政教学平台的主流媒体组成,主要承载各类思政课程的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供学生群体学习。而非正式学习平台主要是由QQ群、微信群、微博、贴吧、校园网论坛等学生经常使用的聊天软件组成,通过交流与讨论的互动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兴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正式平台的知识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补充。第二,实现教学平台知识信息多元化。正式平台与非正式平台的相互补充、结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受教者的碎片化时间并进行有效的知识传输。首先,在正式学习平台上,有关知识性信息的选择,应当是思政课中具有代表性的短文章,在线上平台的网页排版和设计上,除了文字信息以外,也应当适当辅以图片、短视频、微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另外,还可以设置几个知识内容讨论专栏,以一定的奖励形式鼓励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寓教于乐。最后,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对新鲜、时尚的元素比较感兴趣,这就可以充分利用非正式平台的学生参与优势,添加一些新鲜且与实事接轨的讨论话题,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好奇心,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参与学习讨论。多元化、全面化、时代化的线上思政平台的构建,是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使碎片化时间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方式。(三)构建完整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因素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性格的养成影响巨大,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涵盖范围甚广,既包括高校内部教师队伍、行政队伍通过自身努力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也包括学校建设所蕴含的高校文化和历史等人文艺术氛围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当代大学生大多追求时尚与新鲜感,厌倦传统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此看来,借助校园环境的构建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有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导向性、系统性等特征。针对碎片化学习的即时性、分散性、片面性等特点,在高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楼、多媒体设施、校园绿化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要保证校园文化等精神设施的完整构建,比如利用食堂、教室、走廊等地悬挂的宣传画宣传校园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实时政策等。在保证学校空间的充分利用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内容及时更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在就餐、下课等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浏览信息。知识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定印象,再加上生活中、学习上的知识灌输,日积月累,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养成努力学习的学习习惯。

三、小结

总之,当前网络环境形势复杂多变,面对每天所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学生容易被信息海洋所淹没,顾此失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实时形势及时改变教育模式,进一步适应当代大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湘云.试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19):70-72.

[2]许浩.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高校论坛),2018(6):68-69.

[3]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4):9-16.

[4]史述龙.大时代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J].经济师,2015(7):286.

[5]程涛.思政课在“慕课”时展的实施路径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3):18-19.

[6]尹涛,张磊,江奇.“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局限性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6):64-65.

[7]沈玲.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苏:江苏师范大学,2017:41-42.

作者:黄瑶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