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12 03:57:4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说,其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三部分内容[1]。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且具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中提出的可靠接班人和“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就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头脑、践行社会,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道德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现实分析

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健康的一代,他们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认同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但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他们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功利色彩强,奉献意识弱

目前讲究实惠、实用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说法: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践行上,往往急功近利,缺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

(二)道德意识强,道德行为弱

有些大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原则是比较了解的,但外在的道德行为却有失水准。这类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愤世嫉俗,自己却又常常“随波逐流”,有高远的道德志向却又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

(三)自我意识强,责任感弱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自我意识强,但缺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大学生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人生追求利已化,把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当作是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缺少对他人、社会的责任追求和对国家责任的历史担当[3]。

(四)虚荣心强,进取心弱

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拜金主义思想,唯利是图,他们认为金钱万能,攀比之风盛行,出现了享乐主义,弱化了进取心,认为“60分万岁”。同时因虚荣心作怪,为了追求利益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衍生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现象。

(五)知识体系强,精神信仰弱

当代大学生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从小学到大学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有着宽广的知识体系。但同时他们当中部分人理想信念迷茫,缺少人生精神境界,个人精神信仰弱化。

(六)好逸恶劳强,刻苦耐劳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刻苦耐劳,但现在入校的大学生早已进入“90后”,这些学生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独生子女”,国家富裕了,个人家庭条件好了,加之孩子少了,有些学生身上滋生了好逸恶劳的品行,更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两者教育功能具有相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培养具有科学“三观”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三观为总开关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培养可靠接班人打下基础[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一致,两者在教育功能上具有相通性。2.两者相互发展具有依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所在。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依存。3.突出价值精髓的引领性[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既有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又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内驱力,它是大学生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四方面的全面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引领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除了法治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理念来引领前进的方向,规范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路,奋斗目标是什么;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我们将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描述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要求我们的公民要做到什么。“三个倡导”充分体现我们国家的主导价值取向和党国意志;“三个倡导”面向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构想着“中国梦”以什么样的文化主导来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圭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倡导”以兴国、立世、育人三个层面,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传统文化的内生发展的“根”,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贡献,是根植于中国本土国情的现实追求,也是高校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内涵,最基本的育人层面八个字为新时期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和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三个倡导”实现了兴国之魂、立世之本、育人之道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圭臬。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个人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本源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在当前信息开放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倾向,理想信念缺失、精神信仰模糊、宗旨原则淡薄等“软骨病”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正确的理论导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上文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六强六弱”现象,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五种办法,分别是提炼价值精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融合双方意志,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关注四种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采用四个结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凝聚四股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提炼价值精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方向是要遵循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来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灵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弘扬“目标取向”,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现实关切,解决我们的国家是什么国家、将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践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解决人的行为价值取向问题,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圭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依托,对于个人践行有了遵循。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精髓来体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道德素养。

(二)融合双方意志,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

以人为本是要体现对象性。我们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不仅要重视国家意志,还应关注学生意志,要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专科层次开三门课,分别是《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本科层次开五门课,除上述三门课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这些课程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而思想上层建筑体现了国家意志,多数忽视了学生意志[6]。这种只“接天气”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内容抽象、空洞而乏力,很难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体现对象性,关注学生意志,还应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与个人成才、人生价值、个人幸福的关系适当引入课堂,这种“接地气”的内容更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四种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通过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入脑”的第一步。渠道是路径,也是形式,形式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教育效果。第一渠道是课堂渠道。课堂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内的信息取材、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和互动环节需要带有方向性及时效性,这一环节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提升。第二渠道是网络渠道。当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主要的群体之一。关注网络资源的新动态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电邮及“慕课”等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第三渠道是朋辈渠道。高校大学生除了父母、老师之外,朋友成了影响他们最大的人。朋友对其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应当注重在校园中选拔专业精英,培育道德模范及学长式的领军人物,让朋辈现身说法,辐射和影响整个校园,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四渠道是社团渠道。高校社团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团组织在各大院校都有设立,一般来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关注社团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有强大正能量的社团,创作一批有内涵、有思想、有品味的作品,引领大学校园各类有益活动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四)采用四个结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大德育”全过程。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六强”与“六弱”状态明显,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四个结合。第一是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现在的大学生文化知识普遍扎实,加上互联网兴起,文化视野较宽广,是听得多、见得多、学得多,也想得多。他们常常重视专业学习,但大多缺少思想信仰、道德信仰和法治信仰,这样就难以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第二是价值核心与责任要义相结合。大学生是要有担当意识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其使命感,增强其责任感,成为有所担当的社会人。第三是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大学校园在大力宣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土文化。强化对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新时期各地本土精神的宣扬,能更好地增加对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这种文化融合即有国家高度又有地方特色,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既生动又有内涵。第四是价值精髓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精髓来引领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使我们学生成为心中有理想、手中有本领、身上有正气、肩上有担当的新时期生力军。四个结合来贯穿“大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落到实处,决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五)凝聚四股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实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注意凝聚四股力量,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这四股力量分别是思想信仰、先进文化、“大家”、法治的力量。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思想信仰的力量,让思想信仰成为大学生立命之本。铸造先进文化的力量,使其成为大学生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根基,让先进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兴已之魂。助推“大家”的力量,使其成为大学生行为的榜样。“大家”是国宝,是旗帜。弘扬“大家”的风采,让青年学生有自己崇拜的“大家”,这种传递会使他们获得勇于开拓、敬业奉献的不竭动力。彰显法治的力量,使这个社会普遍崇尚正义、公平和理性,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共荣的社会中。这四种力量相互依赖、影响,交汇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孙学梅戴卫民单位:广东东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