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公正追求理想化研究

时间:2022-11-06 03:09:52

领导者公正追求理想化研究

一、领导者树立公正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公正价值观是以追求公正为核心的一种价值尺度。领导者追求公正价值观,即是在工作过程中有效践行公平、公开、正义、规则等价值理念。个人公正是构成社会整体公正的基础和前提。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不仅是对个人管理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组织整体公正的重要推动力,既能够从精神上有效地凝聚和整合组织成员,同时也能够不断筑牢个人的组织威信力,进而提升单位整体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有利于塑造众志成城的团队凝聚力。公正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从团队建设角度来看,组织是由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社会个体共同组成的结合体。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组织成员、规章、制度等硬实力要素,同时也需要凝聚力、团队文化、目标规划等软实力要素。其中,团队凝聚力不仅是整合和团结组织成员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组织运转和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凝聚力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管理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领导者的价值理念和管理行为是产生和维持凝聚力的核心要素。领导者管理公正、决策科学、关怀下属,产生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就强;领导者管理低效、决策混乱、情感淡漠,产生的凝聚力就相对较弱。领导者将追求公正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和实践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使组织成员的合理利益得到保障。长此以往,组织成员才会拥护组织、信任领导,组织整体的凝聚力自然也得以提升。(二)有利于提升领导者个人的组织威信力。作为单位中的管理者,领导者在组织中处于关键地位,扮演着“火车头”和“掌舵者”的核心角色。因此,领导者个人的组织基础和威信力强弱直接决定着管理工作的成效。领导者的群众基础稳固、信任度高、威信力强,实施管理工作就能畅通无阻、成效显著;领导者的群众基础薄弱、信任度低、威信力弱,开展管理工作就会处处受阻、难以推进。不断加强和巩固组织威信力既是领导者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其终极管理目标。提升领导者的组织威信力不仅需要权力授予、岗位职责、组织制度等客观条件,同时也需要领导者从主观上积累和夯实个人威信力,将公正价值观作为根本管理标准和价值追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三)有利于规范单位整体工作的科学性。领导者在组织整体的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含着诸多的子系统和分系统,而领导者则相当于组织的“大脑中枢”,在组织整体工作布局和各系统工作协调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对于组织发展而言,追求工作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是始终如一的目标。提升单位整体工作的科学性,则首先要抓好领导者这一关键角色,不断提升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水平。公正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公平、公开、正义、规则等理念是组织管理中必不可缺的价值约束和精神力量。领导者从精神上追求公正价值观,就会在实践过程中严格践行公平、公开、平等等价值要求。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组织中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就会得到有效提升。长期如此,单位中就能逐渐形成崇尚公平、管理公正、过程透明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自然也能得到大幅提升。

二、领导者实现公正追求的理想化陷阱

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首先要从概念和内涵上准确把握公正的核心要义。然而,部分领导者由于思想认知和理解层次的局限性,往往会对公正价值观产生片面性理解,认知过于浅薄、思考过于理想化,最终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偏差,也未能取得预期的公正结果。领导者陷入理想化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表现。(一)理解不到位,片面追求局部公正。领导者在组织管理工作中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不仅要注重某一环节或某一过程的公正,更重要的是实现管理工作全过程的公正,将公正价值观毫无保留、不打折扣、切切实实地落实到工作过程中。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首先要求领导者自身深入透彻地理解公正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领导者对公正的理解不到位,片面地认为追求公正就是保证某个环节的公平公开。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公正就是动机公平,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有益的、以大局为重的,就一定能取得公正的实际结果;有的领导者认为公正就是过程公开,只要管理过程是透明的、开放的、可见的,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有的领导者认为公正就是结果公平,无论初始目标和实际过程如何,只要最终的实际结果是公平的,就实现了公正。以上看法和观点,都是对公正的片面解读和局部理解,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达到局部公正而并非全局公正。(二)认知不明确,单纯追求下属满意。作为一种管理标准和价值追求,公正所体现的是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态度立场和衡量标准。从工作实践来看,公正不仅是领导者主观思想上的一种自我约束,更是组织成员对领导者行为的客观评价和评论。在管理过程中,部分领导者简单化地将公正理解为下属满意、下属认可、下属赞扬,一味地将下属满意度作为管理工作的初始目标和衡量标准。比如,有的领导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凡事都要提前征集和听取全体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下属赞成和认可的就继续推进,下属反对或质疑的就立刻终止;有的领导者在安排工作部署或人事调整时,极其重视下属的个人意见和呼声,而完全忽视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和现实需要。以上这些现象,都是领导者在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的过程中由于认知模糊陷入的理想化陷阱。(三)定位不精准,盲目追求形式公正。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将公正所包含的公平、公开、正义、规则等核心价值要求融入和运用于管理工作中,切实保证管理全过程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特别是要让单位全体成员都能真正享受到公正价值观带来的管理福利。然而,部分领导者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管理经验薄弱等因素,盲目地追求表面工程、形象工程、样子工程,最终陷入形式公正的理想化陷阱。比如,有的领导者为了在决策工作中体现公正理念,特地邀请各部门工作人员代表来参与决策,认为参与广泛就实现了公平公开,而对于各部门代表的提议和建议则忽略不计;有的领导者为了确保管理过程的公正,要求各环节工作纸上留痕,每一项工作都要制订计划、提出方案、领导审批,最后再执行,全然不顾这一规定所造成的冗余工作和沉重负担。以上现象都是领导者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确而陷入了理想化陷阱。

三、领导者规避理想化陷阱的有效对策

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能够带来诸多的管理效益和集体利益,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也面临着众多的实践难题和认知困惑,容易陷入理想化陷阱。对此,领导者不仅要树立追求公正的坚定信念,同时还要掌握规避理想化陷阱的有效对策,防止在践行公正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一)深化理念认知,推动管理思维科学化。领导者在追求公正价值观的过程中之所以容易陷入理想化陷阱,主要原因在于领导者对公正这一概念的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因此,规避理想化陷阱,领导者要紧紧抓住提升个人思想这个重要抓手,通过思维转变和深化认知来提高自身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全方位解读公正这一概念。领导者要进一步深化对公正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准确把握公正在管理工作中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善于从整体和全局上来把握公正价值观的实践内涵,避免片面性或局部性的狭隘解读。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管理思维。管理思想保守、领导理念陈旧也是领导者陷入理想化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领导者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主动与外部接轨,特别是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思维,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通过掌握现代化管理思维,领导者的认知水平和把控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公正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也能更加精准。(二)以制度为准绳,推动管理行为规范化。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既需要依靠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实践引领,也需要依靠组织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相比较而言,组织制度是在凝结了科学理念、实践经验、组织成员意愿等诸多要素的基础上制定成型的,而领导者个人的情感意愿和价值倾向则带有多变性、主观性和片面性等特征。因此,领导者追求和践行公正价值观,不仅要树立对公正的坚定信念,同时还要注重以制度为实践准则有效规范管理行为。一方面,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领导者要时刻把遵守规则、执行制度作为根本管理准则,在开展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重大事项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开展工作,确保工作全程的规范性、公平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在制度范围内发挥个人能动性。领导者既要在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谋划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创新工作模式、改进管理思路、提升管理质量,在充分践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公正价值理念。(三)注重结合实际,推动管理策略高效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者要想避免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陷入理想化陷阱,就要牢牢把握实践这个根本立足点。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化发展过程,处于不断演变更替的过程中。对于领导者而言,其所面对的是流动的、变化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一方面,善于分析和把握工作实践。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现实工作的发展,对工作进度、工作难点、工作对象等细节都要了解到位,随时掌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动态,依据现实发展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办法,及时调整管理方式,避免陷入僵化、无序、低效的管理状态。另一方面,把握公正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公正是效率的根本前提,效率是工作的最终目的,追求公正不代表忽视效率。领导者辩证把握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要坚持公平公开的管理原则,也要注重便捷高效的管理方法。只有坚持公正与效率两手抓,才能有效规避追求公正价值观的过程中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黄泰轲.改革开放40年与领导干部公正美德建设[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5):13-15,42.

作者:陈于华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