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权力异化脱离运行轨道论文

时间:2022-06-05 11:38:00

公共权力异化脱离运行轨道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权力监督的文化障碍;构建适应权力监督的文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的影响、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等、主体政治文化与亚政治文化并存、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并存、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反腐败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建设新型政治文化、建设民主型政治文化、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健全现代社会主体、以法治文化建设推动立法和执法、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公共权力的滥用,必然引起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动摇国家政治的民众基础。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但实践中人们经常面临权力监督困难的困绕。监督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文化因素角度阐述对公共权力监督的影响及其如何构建适应公共权力监督的文化。公民将权力委托给了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本意是要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提供公共服务。然而,由于公共权力具有“二重性”的特点,所以导致公共权力在运行中容易被滥用而形成权力异化,脱离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力运行轨道。

关键词:亚政治文化新型政治文化法治文化

1我国权力监督的文化障碍

1.1政治文化的影响所谓公民政治文化(TheCivicCulture)也称公民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提出,后被各国学者广泛采用。所谓公民文化或公民政治文化就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和倾向,它包括公民的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安全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等。目前我国公民政治文化对公共权力监督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1.1.1主体政治文化与亚政治文化并存在我国现阶段,主体政治文化是指参与型、民主型和法治型政治文化的新型模式。但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确立一方面是受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并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革以突变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导致了亚政治文化的客观存在,亚政治文化主要包括皇权观念、清官思想、宗法观念以及有限参与意识和非参与意识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宗教传统的国度,专制主义的逐渐废黜,催生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主意识,相反却带来了敬畏意识的缺失、自我中心的膨胀。也就是说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淡薄。

1.1.2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并存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如何是考察一个国家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逐渐养成自主参与的意识,应该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政治作用、政治能力以及自己的政治责任、政治义务、政治权利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态度,保持足够信心,从而自主地参与政治管理。但客观上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总体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加上政治体制不够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等现实原因,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水平还很低,即使是对于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国家公务人员而言,自主参与的意识也不强。有限参与意识和非参与意识目前还有很大的市场。

1.2法治文化的缺乏在传统社会里,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社会生活随领导人的意志和注意力而转移。在人治的社会里强调义务本位,突出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轻视公民的独立人格。公职人员往往认为权大于法。很少考虑到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如何用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法制”只能作为统治人民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基因。它所导致的后果:“一是民众对于以理性为基础的法治和‘他律’政治的疏离无知;二是强化了全社会普遍的明君清官期盼意识。”

2构建适应权力监督的文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须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反腐败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

2.1建设新型政治文化

2.1.1建设民主型政治文化①构建公共权力执行者民主工作的自觉意识首先建设民主型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保证经济领域的公平。主要由于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不公正,造成我国目前利益格局的失衡,从而导致了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的差异和失衡,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实现社会资源的公正分配。其次要发展教育公平,实现个人发展的起点公平。政府应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分配时应遵循平等和补偿的原则,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②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应自觉把民主视为一种政治信仰和指导人们政治实践的规范,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才会与公民自身的政治活动相得益彰。因此,公民要从内心相信,民主和政治平等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2.1.2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所谓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因此要做到以下:

一是培养公民的“政治人”意识。首先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对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热情,应当珍惜、扶助,而不应该采取压制甚至扼杀的态度。必须重视培养在坚实政治信念的情感基础上产生的公民对于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参与国家管理的高度热情。其次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争取把置身于政治之外旁观的社会公民改变为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确保民众不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独立的“政治人格”的“政治人”。这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率,廉洁从政。

二是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是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如果制度准备不足,扩大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在尊重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公民政治权利规定的前提下,以法律规章的形式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范围、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让公民在进行实际的政治参与活动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是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只有形成了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为反腐败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健全现代社会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强公民的主体性,实现人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2.2.2以法治文化建设推动立法和执法从前,我国的立法思想是“成熟一条、制定一条”,于是造成了许多漏洞,这就为通过人治使法律受到扭曲提供了机会,因此必须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法治的环境,并且把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矛盾、新问题作为法制建设的生长点,以新的观念、道德推动法律的执法和发展。

2.2.3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在我国,文盲所占的比率还是很大的,是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许多人既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也不知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何丽君.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J].中共中央党委政府教研部.2009(5).

[2]高山.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3]姜涌.公民的主体意识[J],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邰鹏峰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2).

[6]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政治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