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工作发展途径思考6篇

时间:2022-06-18 11:23:35

反腐倡廉工作发展途径思考6篇

第一篇

一、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目的指

向趋同化,都是源头预防内控体系是指组织用以实现其目标的所有控制要素和活动的整合。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内控目标、内控基础环境、内控管理运作机制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要素。其目的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从定义推演上来看,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完善的内控体系,可以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奠定基础。内控体系最大优势就是针对性强,可以整合各方面资源以集中解决难点问题。从工作定位看,内控体系建设是纪检监察工作与其他部门业务工作的结合点,是推进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落实源头防腐责任的有效载体。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要求围绕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把源头预防的责任细化落实到企业各部门的具体岗位和人用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刘海滨员,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党员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犯错误的机会,同时,也破解了以往零散制度缺乏系统性、协调性甚至彼此矛盾而造成执行中无所适从的问题。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只能尽量减少违法和违纪违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预防腐败,最关键的还是要构筑制度防线。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企业权力运行的制衡和监控,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

二、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趋同化,都是权力约束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其核心是对权力的制约,必须围绕权力的设定、行使、监督、评价、问责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完善权力运行流程,才能使反腐倡廉工作取得实效。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围绕反腐倡廉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全面梳理廉政风险点。风险梳理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企业,干部任用、公务接待、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管理行为是反腐倡廉工作中重点关注的环节。从反腐倡廉角度来看,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首先要深入细致地逐项清理本企业的可能影响廉洁行为的权力事项,大到本企业的权力,小到各个内设职能部门的权力,最后到每个岗位的权力,都要列出清单。在此基础上,按照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设置岗位职责,以进一步科学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的权力目录,确保做到权力相互制衡,做到内控事项的全方位覆盖,使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权力边界更加清晰。

2.规范权力运行轨道。风险防控是有效预防腐败发生的关键。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细致分析各岗位廉政风险,风险分析得越透彻,预防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要针对权力运行中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存在的或可能构成的管理风险点,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固化业务流程,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对一些权力过于集中的岗位,要适当增设环节来分解权力,达到相互制衡。要针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梳理,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保持关注,审视权力运行的轨道是否偏离方向。

三、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关键

内控体系能否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是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影响内控体系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企业领导班子或主要领导对内控重视不够或滥用职权,直接导致内控失效。二是组织内部员工业务素质较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可能会出现操作环节、制约环节上的偏差和漏洞,使原本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失灵。三是内控体系中相互制约环节上的人员出现串通舞弊,或发生与外界勾结作案的情况,使本应被发现的错误隐藏起来,让正常运行的内控体系失去作用。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达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目的,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内控文化建设的制定和宣贯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是内控文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员工内控理念与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内控人员培养与培训,完善员工手册,培养“一切风险皆受控”的内控理念,树立“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廉洁理念,形成“依法经营,廉洁从业,防范风险”的内控文化氛围。

2.加强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考核和评估将内控工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将内控体系整体评分、内控实现率、内控工作任务等作为绩效考核内容,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或者在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中将内控体系建设成效作为一项内容,对思想不够重视、未能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等工作不力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确保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推动企业及其内部管理部门重视内控体系建设,保证内控体系建设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3.加强对内控体系执行的监督和追责企业的监察及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内控体系建设中的监督职责,对企业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单位风险管控过程及管控效果进行监督检查,促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对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介入,查找根源,及时进行查处,督促整改并追究责任。必要时为了保证监督检查的公正性,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外部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检查。总之,将反腐倡廉工作融入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和尝试,相信只要我们的企业认清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意义,把握内控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并且加强对内控体系执行有效性的考评与监督,内控体系必将有力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成效。

作者:刘海滨工作单位: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当代中国制度反腐的局限

以权力制约权力重在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范权力。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群众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制度化作为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可以通过制度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部协调性①来考量。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制度建设,着重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制度反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惩戒机制和保障机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并不仅仅是源于制度的缺失,它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当代中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均存在着发展中的不成熟性,加上传统中国本身缺失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制度反腐存在着潜在的局限和困境。一是制度虚置,由于反腐败制度被视为花瓶式的摆设导致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制度短板,由于反腐败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制度反腐实效性不强;三是制度离散,由于反腐败制度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性而难以形成协同聚合效应;四是制度冲突,由于反腐败制度制定主体不同导致在政策与法律层面、中央与地方层面的冲突;五是制度盲区,由于“元制度”设计上的缺位和越位导致反腐败制度无法触及一些相关领域或相关人。②这些制度性缺陷是腐败得以滋生和蔓延的体制因素,集中表现为“一把手”掌握绝对的权力,“权大于法”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及制度得不到严格的执行③等。就制度反腐实践而言,尚且存在着以下张力和冲突。首先,从制度反腐的主体来看,制度的客观性和执行主体的主观性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张力。制度是由“人”(提案者和立法者)来制定的,通过“人”(执法者或公职人员)来执行,最终落实在“人”(人民群众或公职人员)的具体行为当中。在以往的反腐败实践中,人们往往认为“法规不如文件、文件不如批示、批示不如口头指示”,如此,就容易把依法治腐中的“制度刚性”置换为执行主体的“操作柔性”,为潜规则的盛行提供了灰色空间。其次,从反腐败制度本身来看,制度制定与制度施行中的境遇变迁之间存在着冲突。

反腐败制度是基于当代中国反腐败的具体形势而制定的,相对滞后于腐败发生的事实。其中不合时宜的法规制度不仅不能依法有效查证腐败事实,反而会因其中的漏洞或瑕疵为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尤其是为“期权腐败”④等隐性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第三,从制度反腐的防控性来看,制度反腐的滞后性与治理腐败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冲突。尽管反腐败制度具有预防和警示功用,但腐败者不会因为有制度“在先”而不为。一些隐蔽的腐败案件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举报和查处,往往给后期的举证带来极大的不便,进而增加了治理成本。鉴于此,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部协调性依然有待增强。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廉政立法,逐步实现国家廉政立法由侧重制定新法向立、改、废、释并举转变,促进反腐败制度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不断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时展和实践需要,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诸如任前公示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公开办事制度、禁止经商制度、限制接受馈赠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谈话诫勉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引咎辞职制度、弹劾罢免制度、贪污贿赂惩戒制度和官德政风定期评议制度等。尤其是注重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制度的规范、约束、纠偏和惩戒功能,形成制度反腐的协同力和聚合力。总的来看,制度反腐的意义和贡献固然不可否认,但我们也要谨防陷入“制度崇拜”的误区。当下的任务就是着力从反腐败制度本身入手来规避其中的不足,并结合其他路径(方式)来增强制度反腐的实现力度。

二、过程防腐的意义、形式与困境

长期以来,制度反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环节):一是为公权力的规范运行提供了法理轨道,二是对已经发生的腐败行为依法惩处。如何把这两个方面(环节)联通起来,切实保障“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实现”的运行环节,从而在过程层面有效控制和阻挡腐败行为的发生,即是过程防腐提出的现实诉求。制度反腐的核心在于制度化的过程实践,过程防腐是制度反腐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途径和中间环节。现代政府理论认为,“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都不仅是一种体制,一个体系,而且是一个过程”,通过对政府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偏离’现象及其规律”,从中“寻求减少政府非法‘偏离’行为的措施”。①于此而言,过程防腐是政府过程理论在治理腐败领域的展开和应用。所谓过程防腐,就是以提高施政透明度为突破口,在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由专职监督部门和人民群众共同对公职人员和权力部门在权力的运行、制度的落实上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防止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过程防腐的主旨在于预防为本、惩治为用,为有效抑制可能出现的腐败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进路。首先,过程防腐是制度反腐的重要中间环节。制度反腐包括反腐败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践,过程防腐是贯穿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无论是政策执行机构与外部环境之间,还是执行机构内部纵向和横向之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互动行为都表明了政策执行是一个多方参与、共同作用的动态演化过程。”②执行监督与执行互动的同构性,是切实保障反腐败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反腐目的的过程机制。其次,过程防腐是制度反腐之终极目标体系的基点。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重在以预防腐败为主、惩罚为辅,并统一于过程防腐的终极目标。过程防腐有助于弥补依靠制度“事后”惩治腐败的缺陷和不足,以打消潜在腐败者的侥幸心理和作案动机。第三,过程防腐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反腐败实践中来。在以往的制度反腐实践中,制度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很少能有机会成为制度反腐的参与主体。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作为公共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应当也有必要参与到公共权力的运行和监督过程当中来,尤其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政府外部监督,可以弥补内部监督不能彻底解决自身痼疾的根本弱点,并推动内部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③。与此同时,也培育了人民群众的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也有助于过程防腐的良好展开。

制度展开和公众监督是当代中国过程防腐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制度展开方面,主要是推进政务公开和实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政务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本质上是一种约束性的预防制度或监督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一方面有助于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大量的监督主体,让公众更好地监督政府。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相关实践的探索,具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两公开一监督”(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执法和司法部门的警务公开、检务公开、审判公开以及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等。此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阳光法案”,是确保公职人员公仆本色的重要防火墙,也是过程防腐的重要微观机制。在公众监督方面,主要是拓展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等现代政治参与方式。网络问政是新媒体时代公众监督的新形式,网络反腐作为新时期的“反腐利器”④,是对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和拓展公众监督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政务公开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在内容、主体、层级、形式上取得了重大进展。①新时期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重点有三:(1)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所有政府工作(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并做到及时、准确、具体;(2)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公开办事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3)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依托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增强政务公开的透明度。此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从实施效果看,中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并未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②,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遮蔽其在防治腐败中的关键作用。面对制度本身的滞后性、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官员的抵触情绪等诸多困境,依然需要结合国情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实名制、纳税制度和举报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以增强其可行性和实效性。二是政治过程文化的缺失问题。现代政治学理论一般把政治文化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③,在此不妨将这三者理解为广义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文化支撑,是推进政务公开和拓展公众监督的思想基础。由于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特权思想以及人治和人身依附理念的消解和遮蔽,当代中国政治过程文化的相对缺失,进而制约着过程防腐的有效展开。诸如“一把手”腐败和用人腐败的猖獗、公共权力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等,与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不足,尤其是政治过程文化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三是公共舆论监督的规范问题。公共舆论监督本身具有双重效应,网络反腐中的信息不对称、制度规范缺失、网络主体责任缺失等容易引起网民的以讹传讹、恶意捣乱等不良现象。这些监督失范问题与当前中国互联网公共性的不成熟和非理性化有关,集中表现为泡沫化、民粹化、情绪化和碎片化④,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引发新的侵权行为抑或网络群体性事件。运用和规范网络反腐,抑制网络“蝴蝶效应”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主动把握新兴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集中对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难点问题进行学理研究;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来加强公共舆论监督的规范工作,如保守秘密和隐私的责任、非理性情绪的疏导、媒体人的道德自律和法律责任等⑤,完善网络反腐的制度保障和网络投诉举报机制,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完善网络反腐工作体系。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文化倡廉

廉政,即清廉公正的政治,核心要求是廉洁的政府和廉洁的公职人员⑥,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廉洁的政府、社会、个人和群体,以及以廉洁为导向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廉政文化是人们追求廉政的实践中所成就的人文果实,是以廉政为旨归而形成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和。它作为廉洁从政行为在人们观念形体上的反映,是与腐败文化相对应的“孪生体”。就其内涵而言,廉政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建立廉洁政府、廉洁政治或规范公职人员从政行为为目的所形成的各种思想、理论、规范、制度、价值理念、道德、法治传统以及行为方式、价值评价等的总和”⑦。广义的廉政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具体而言,精神层面包括尚廉耻贪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制度层面包括廉洁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制度、腐败典型及其危害的警示教育制度以及官员廉洁宣誓制度等;物质层面包括廉政广告、廉政书画、廉政标语口号、廉政教育场所等。①就其内容而言,廉政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和舆论文化。②政治文化层面旨在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廉洁意识和参政意识,使廉政成为全社会的政治共识。社会文化层面旨在社会成员中营造“以廉政为荣,以腐败为耻”的社会风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廉政氛围中得到升华。职业文化层面旨在各行各业形成爱岗敬业、克己奉公、洁身自爱的职业环境。舆论文化层面旨在借助文艺、广播、影视等媒介弘扬廉政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当代中国防治腐败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一是导向作用,倡导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廉政宗旨;二是激励作用,激发公职人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三是凝聚作用,汇聚群众力量形成监督政府、抵制腐败的社会动力;四是约束作用,弘扬宪政精神,使人们养成遵规守法、严格自律的行为方式。

当代中国的文化倡廉,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廉洁教育和廉政制度实践,激活社会正能量来夯实防治腐败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其核心是教育公职人员依法规范行使权力,重点是引导社会大众抵制和反对腐败行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在内容和方式上多维拓展。首先,丰富和拓展廉洁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职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公职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而奋斗。二是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职人员法治观念,夯实廉洁从政、依法执政的思想基础。四是加强道德修养教育,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公职人员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思想人格。其次,创新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洁教育。在腐败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如工程建设)和关键部门(如国有企业)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二是把廉洁教育融于公职人员培养、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将廉洁从政教育作为各级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着重从过程机制上增强其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三是大力推进廉政文化的社会化,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课程、教材、图书、电视、广告、展播、报告会、研讨会、主题公园、文艺演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舆论环境。廉政文化建设和文化倡廉是同一个实践过程,依赖于制度反腐和过程防腐实践中行为主体的身体力行和人文化成。首先,坚持执政为民,破除官本位。官本位作为一种以追求官位为本位的权力观,表现为与权力本位相联系的社会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这种权力本位观念是几千年来“行政权支配社会”④的现实反映和文化剩余⑤,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权力腐败、严重损害干群关系,危害党的执政基础,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此,一是通过文化倡廉从思想观念层面克服和摒弃官本位意识,如树立个人价值承载多元化意识,扬弃“学而优则仕”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意识,破除等级特权观念;树立人民公仆意识,摒弃崇官畏官观念;树立责权对等意识,扬弃光宗耀祖观念。二是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权力监督体制的改革,从制度安排层面克服和消除官本位行为。三是通过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从利益导向层面防止和克服官本位取向,如改革党政干部的职务消费机制,阻止职务消费扩大化、隐性化、私利化和随意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人、农民、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社会职业价值定位多元化来调适“千军万马奔仕途”的单一取向。其次,坚持依法行政,杜绝潜规则。潜规则是相对于正规则而言的,在此主要指权力潜规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然而由于权力潜规则的大量存在,严重消解着正规则的应有效力,使制度反腐困难重重。杜绝潜规则,要以彰显正规则的效力为进路。一是通过科学合理设计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其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让潜规则无“用武之地”。二是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正规则明确化、具体化、高效化,最大限度地压缩潜规则的生存空间,让人们切实感到正规则是有效的,进而自觉自愿地按规章制度办事。①三是通过廉洁教育和廉政制度实践,不断生成廉洁的政治文化和职业文化,进而与廉洁的社会文化和舆论文化相互涵养,引导广大公职人员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

四、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创新维度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措施和途径可谓形式多样。择要而论,制度建设是规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的制度保障,如果制度反腐仅仅依赖于法律、法规、文件、指示等外在规制,那么就容易导致“重制定、轻执行”,实现不了制度应有的效力。过程防腐是减少或消除公权与私利互动条件的过程机制,倘若这一机制被“抽空”,就容易滑向“民不告,官不究”的被动境地。文化倡廉是调节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欲望的道德约束,然而廉洁教育仅仅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榜样式的宣传并不能切实转化为有效抵制腐败的物质力量。同样,廉政文化的约束力一旦不能有效规制权力的扩张和滥用,就容易被腐败文化所消解。可以说,这些举措之间的协同性和整合力不足,往往难以攻克一些隐蔽化、智能化和复杂化的腐败行为。追本溯源,腐败得以滋生的要件有三,即权力资源(物质条件)、腐败动机(心理条件)和腐败机会(机会条件)。三者联合互动就形成腐败行为。于此,防治腐败的核心环节亦然有三:一是权力防线,合理限制公职人员掌握的公共资源,尽可能减少以权谋私的资本;二是动机防线,防止公职人员腐败动机的萌生和膨胀,尽可能约束以权谋私的欲望;三是机会防线,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类腐败机会,尽可能阻断公权与私利互动的条件。②可见,治理腐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防”也要“治”,既要制度约束也要文化倡廉。我们认为,制度是一种规范或规则,旨在于解决群体之间和谐共生的秩序和规则问题;文化是一种精神或理念,旨在解决人们的心灵诉求和自我确证问题。二者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在防治腐败的进路上是有机统一的。之所以说“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③的原因在于:制度反腐是抵制腐败的外在规制,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保证;过程防腐是制度反腐的重要中间环节和廉政文化育成的实践载体,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过程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是制度反腐和过程防腐的文化基础,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文化维度。只有把制度反腐和文化倡廉有机统一于过程防腐的实践中,制度的外在规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的内在约束力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概言之,制度反腐、过程防腐与文化倡廉三维并举、协同治理,形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三维保障,使人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也不愿腐败,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有机内涵和创新维度。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依然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予以丰富和拓展,不断增强制度反腐、过程防腐与文化倡廉之间的协同性和整合力。

首先,制度建设要充分考量其在过程防腐中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依法反腐不仅依赖于党内法规而且要以宪法为依据,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的反腐败制度体系,使过程防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健全和完善反腐败制度,要充分考量制度反腐的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财政管理体制、投资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完善金融实名制度、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度、公民信用保障号码制度以及反腐败国际合作制度等制度体系,着力践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不断拓展过程防腐的微观实现机制,有效规制潜在的设租、寻租、特权等腐败行为。其次,文化倡廉旨在积极超越过程防腐中的腐败文化的侵蚀和遮蔽。廉政文化总是在与腐败文化博弈的过程中生成并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激励、凝聚以及约束作用的。抵制和消除腐败文化首先要革除其所依附的现实土壤———权力潜规则。依法行政、依法治腐重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廉政文化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升华为抵制腐败的道德力。在政府层面把廉政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通过开展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在社会层面开展廉洁教育,通过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廉洁舆论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熏染并积极与腐败行为作斗争。第三,廉政文化育成要依托于过程防腐中行为主体的身体力行。廉政制度与廉政文化相辅相成,如果说前者是廉政建设的硬设施,那么后者则是廉政建设的软环境。“即使制定了优良的法律,却得不到人们心甘情愿的遵守,也不能说是建立了优良的法制。”①制度反腐、过程防腐和文化倡廉的行为主体都是“人”本身,再完善的制度也要通过“人”来践行,再纯粹的文化也要内化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才有活力。也就是说,文化倡廉的对象是处于公权力运行中的行为主体,包括公职人员和与公权力打交道的人民群众。文化倡廉藉以过程防腐实践,使公职人员养成依法行政、权为民赋、利为民谋的公仆意识,使人民群众养成懂法守法、理性参与、民主监督的公民意识。过程防腐重在把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共同纳入权力运行和监督的过程当中,“在阳光下”生成廉洁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和舆论文化,以此作为制度反腐和过程防腐的文化支撑,进而增强反腐倡廉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最后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制度反腐、过程防腐和文化倡廉协同治理的政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群众治理腐败,是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治国、依法反腐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基本方略。这条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是一个敞开的实践命题,我们不光要直面腐败存在的现实性,而且要充分“认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②,更要为之展开创造性、革命性的实践,就像马克思强调社会和国家的演化进程一样,“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③。

作者:刘占虎工作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

1、关系到干部队伍的廉洁勤政

反腐倡廉工作首先就关系到干部队伍的廉洁勤政,对于打造一支务实、精干、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意义重大。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也要是和谐的,特别是干群之间要是和谐的。当前大部分干部同志能处理好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有少数干部,他们在各种诱惑之下,忘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现了贪污腐化的行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了、科学化了、常态化了,才会为那些试图违规的干部筑起一道防线,保证干部队伍廉政勤政。

2、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党能否能够坚定不移地承担起重任,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使党员干部保持本色,勤政廉政,为民服务。同时,又能够在转型的背景下把握好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反腐倡廉从反面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二、当前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

1、构建了基本的反腐倡廉机制

近年来,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构建了基本的反腐倡廉机制。反腐倡廉工作不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项方针措施。比如,既要注意外部防范,又要注意内部自我防范;既要注意制度防范,又要注意观念和意识的培育等;既要注重党政系统自我的监督,又要注重大众媒体的监督等。

2、取得了一些大案要案的成功

在反腐倡廉领域,我国也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既显示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又使其他党员干部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近年来,李春城案、刘铁男案、蒋洁敏案、季建业案等。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为,涉案金额大,且涉案人员位置高,案件影响大。如果说在反腐败初期仅仅是小打小闹的话,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则是依据法律、一视同仁,官员级别再高,也要一查到底。这也就是说的不设限制的反腐运动,中央的决心和现实中贪污高官的纷纷落马,确实警示着其他官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三、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策略

1、加强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在于培育党员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宣传教育有助于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清正廉洁的重要性,促进廉政文化的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方面的动员,使党员干部时刻紧绷这根弦,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严格自我要求,保持共产党员两袖清风的良好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

要做好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还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当前,网络监督在监督党员干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探索网络监督的规律,并充分发挥好网络监督的作用。比如,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有关部门、各大网站联合,在各大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开设了“网络监督专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还开通了“我要举报”专栏,这些都在监督党员干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网络监督也有一定的负面性。要在坚持和完善传统的监督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3、健全监督制度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很重要。用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提高反腐执行力。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反腐倡廉工作来说也是一样的。反腐倡廉进行了多年,实际上,反腐倡廉就是对权力运行的规范,公权力的本质决定了它要为民谋利,而不是为私人谋利。那么,如何确保公权力能够被合理地使用呢?这就牵扯到制度建设的问题,将权力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等以明确的制度规定下来,也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样才能确保权力被正确地使用。

4、实行监督工作绩效考核

为了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还要实行监督工作绩效考核。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有些部门是有着明确的监督职责和义务的,那么,这些部门和人员是否尽到了责任,是需要进行考核的。凡是公共部门都消费着纳税人的税金,那么,就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如果一些党政干部以权谋私了,那么,他们是违背了自己的职责。相应的工作部门要承担起权力监督的责任,将那些贪污腐化者绳之以法,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因此,实行监督工作绩效考核本身也是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促进。

5、借鉴国外经验高薪养廉与重度处罚并重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矛盾集中,问题多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贪污腐败现象。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出现过,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这些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的办法,为我所用。比如,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为官员提供丰厚的待遇,但也为新加坡公务员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比如在新加坡政府颁布的《行为与纪律》中规定了公务员在上班时间、服饰发型、出版书籍、接受媒体采访等19个方面的规定。而且一旦发现公务员在清廉方面有问题,可能面临着重度惩罚。我国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四、结语

近年来,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官民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可以说,这一问题不解决,群众的对立情绪还会继续蔓延。从执政党来看,执政能力可能减弱。从政府来看,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成本会增加。从一个单位来看,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减弱。因此,反腐倡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大事。从当前来看,关键是在充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同时,梳理我国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来一一化解问题。当然,反腐倡廉工作要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常态化的工作,要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作者:刘卫萍工作单位:新余新钢劳动服务公司

第四篇

一、中央苏区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腐败现象的滋生必有其思想根源,“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消除这一根源的治本手段。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党组织的基础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个人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根据这种情况,等人把加强政治教育、纠正错误思想、提高廉政思想作为反腐倡廉的基本措施。1929年的古田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决议》强调,“为了纠正党内、军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从思想上肃清各种错误观点,分析其危害;必须开展党内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立严格的制度和纪律,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政治化、科学化。”同时。还提出了接受新党员必须具备的5个条件: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等。古田会议是中央苏区探索党内监督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把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高度予以重视,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为了贯彻古田会议精神,1933年3月,中央苏区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学校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等课程,、任弼时、刘少奇等亲自为学员授课,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性质、宗旨等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中央苏区还大力加强纪律教育。针对当时党内纪律松懈的状况,1931年11月召开的苏区党代会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党的铁的纪律,是严密并巩固党的组织,提高党在群众中威信的方法。……为要保障这些同志真正成为群众中的模范者,防止一切腐化官僚化贪污等现象的产生,党必须严格执行纪律。”自此,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监督和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并且逐步建立了党内的纪律监察机构,以“防止党内有违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化等清弊发生”,“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正确的执行铁的纪律,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监视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检查违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主义及腐化现象”。这些严肃的措施和纪律,有力地打击了腐化堕落分子,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拒腐意识,教育了广大群众,密切了苏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反腐倡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构建党内外监督网络

接受广大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建构一个党内外监督网络,是苏区廉政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关键所在。能否发挥好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反腐败和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成败。为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苏维埃在各级工农检查部设立控告局,接受和处理广大群众对不良行为的检举、揭发和控告,在工农居民集中的地方,设立控告箱,接受群众的控告材料。同时,工农检查部还在各地设立突击队,对苏维埃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工作计划实现情况以及官僚、腐化、贪污等现象实施突击检查。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通过传媒对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中央和省级党政军机关,先后创办各种报刊85种,特委和县一级也各有27种,既有《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等大型刊物,也有油印、传单式小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影响比较大的报刊都开辟有“突击队”、“铁锤”、“红板”、“黑板”等专栏。曾在第38期《斗争》上发表题为《关于我们的报纸》的文章,指出:“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对于一切损害革命利益者必须给予最无情的揭发与打击。”同时,苏维埃报刊不仅无情揭发苏区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还从正面大量宣传和表扬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从而使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全面地发挥出来。报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了舆论的监督作用。党政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党内监督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在党内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难以滋生蔓延。二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1933年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充分发挥党的纪律对党员干部腐败行为的遏制抨击作用。行政监督一方面是各级苏维埃政府内成立工农检察部,作为政府的工作机关,专门负责对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监督。另一方面,就是上级政府机关不定期地派出巡视员或检查团,对下级政府工作机关实行工作指导和检查。

(三)干部率先垂范,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干部率先垂范,依法严惩腐败分子,是苏区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红色政权开展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在苏区,不仅有著名的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同时,苏区干部还形成了“十带头”、“四模范”的优良作风。在开展反对贪污浪费,提倡节俭经济的运动中,中央人民委员会出“节省行政费三成”的指示,中央各机关率先响应,并制定了“六项节省规约”。陈云、邓颖超等24名领导干部联名写信给《红色中华》,表示“每天节约二两米,不领热天衣服,……来响应红色中华的节约号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反腐倡廉中还十分重视依靠法律、法规来惩治腐败行为。1933年12月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明文规定“:凡利用自己的地位与职权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的监禁;贪污公款在1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下的强迫劳动。”而且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并追回其贪污之公款。”这些严厉的法规,对于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起了重要作用。苏区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对革命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伟大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奠定了基础。

二、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经受住各种腐化行为的考验,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态度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党员和干部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每一位党员和干部加强理论教育,着重抓好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他们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正如列宁所说,“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加强重大案件警示教育,丰富教育内容,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增强教育说服力,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力保证

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有力保障,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苏区时期党非常重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监督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各种腐化现象的发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党的监督关系到自身先进性的保持。历史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只有置于广大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它的运行才能保持应有的公正性。自从我们党执政以来,滥用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邓小平曾指出,为了制约滥用权力的现象,“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惩治腐败的重要平台,十八大以来,相继落马的高官都体现出了网络反腐的优势和作用。中纪委在开通纪委监察部举报中心网站之后,又新开辟了曝光台,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舆论支持。据统计数据显示,举报网站在开通20天内,统计的网络举报数量达15253件,日均超过760件。此外,微博反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领导以身作则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条件

中央苏区时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两袖清风,与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这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仍是我们今天党建的重要法宝和精神财富。我们党应该率先垂范,加强新形势下的廉政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15]新时期要大力弘扬苏区时期干部艰苦朴素、廉政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我们党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贪图享受,不贪污腐化,不信私舞弊,努力做到“为政清廉取信于民,秉公用权赢得人心”。要以党的根本宗旨为准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使党的廉政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腐败现象,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八大之后,中央制定了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一项具体要求,就是“反对搞形式主义,改进调查研究和会风文风”。在诸多要求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领导干部”,所以更要注重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真正以身作则。

(四)完善党内外监督机制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关键所在

从中央苏区反腐的经验来看,没有仅仅依靠党内监督,而是结合群众和舆论监督,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强有力的监督网络。从党内监督实践来看,作为一种具体监督方式,党内监督在监督的事业、渠道等方面,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从现有的政治制度来看,党内监督是平级监督,同级纪委监督同级党委,这就存在监督不力和监督无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腐,在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外,对党内监督必须实行上监下的监督模式,这样监督才会更有成效,避免流于形式。十八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吹响了反腐倡廉的“集结号”,新形势下,反腐的总体思路就是“既要坚定果断刹风整纪,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断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央在廉政建设上的力度,反对腐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群众和舆论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苏区执政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反腐的做法能给我们提供深刻的现实启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现阶段中央自上到下采取的一系列反腐措施,加上苏区反腐倡廉成功的经验,我们党的廉政建设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宗刚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篇

一、反腐倡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所在

不廉则无所不能,不耻则无所不为;茫茫九衢中,百祸起于一贪。二○○九年在重庆市东北部的一个山高坡陡的部级贫困县——巫山,国家为了切实改变该县一些极度穷困村民的生存条件,给该县部分乡村拨给了每年每人5000元的生态移民补助款,用于居住环境险恶的村民迁移到条件稍好的地方,其中作为全县第一特困的曲池乡哨路村,已作为该县首批生态移民村,国家及时给该村下拨了生态移民补偿款数十万元至乡里。该村原驻村干部即乡党委宣传委员邓某,却利用职务之便将该村村民补助款暗扣后卷入私囊。深居海拔1500米大山上的哨路特困村村民,盼着已将到来的补助款却杳无音讯。当其察知驻村干部邓某已贪去补助款时,于当年春耕时期几十名村民数次集体到县信访部门及检察院上访,状告乡干部贪污他们的生态移民补偿款。一时间,县乡村领导干部纷纷出面解围,倾力招架应付,久久难以平息……如此情景还怎么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当巫山县检察院火速介入查出了邓某贪污生态移民补偿款20多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后,哨路村村民才得以安抚,生产工作秩序才归功于正常。作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基本标志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岂能存有腐败祸患?因而反腐倡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工作,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主要方面:

1、反腐倡廉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最基本的要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发展。由于腐败现象就象病毒一样侵蚀和破坏社会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它通过吃拿卡要、铺张浪费、贪污受贿等表现方式,侵害人民群众利益,使道德观念污没、法律执行不公、权力运行失衡,从而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破坏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统治机体。简言之,腐败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就是腐蚀败坏社会有机体,破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破坏道德领域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和谐关系,进而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而反腐倡廉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查处腐败分子,根本解决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使社会秩序规范有序,从政行为遵循法律,社会精神风貌健康向上,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然,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得反腐倡廉。

2、社会民主权利需要反腐倡廉做保障。在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里,实行的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如果腐败现象滋生漫延,使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规章遭到腐蚀和侵害,必然会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发展。比如少数领导干部独断专行、徇私舞弊、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严重侵犯公民民主权利,危害民主政治的建立和运行,干扰破坏社会政治秩序协调发展,使人民民主权利被少数腐败分子剥夺而为少数人所操纵,动摇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削弱了民权与责任感。没有民主,怎么会有社会成员和睦相处?怎么会有社会关系和谐顺畅?通过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证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正常化、有序化和民主化,防止“窃民之权,为己私用”的现象发生。没有了专横腐败,人民定能广泛的依法享有民主权利,参政议政,和谐的社会民主气氛一定会应运而生。

3、社会利益公平分配,需要反腐倡廉予以维护。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她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奋斗,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职责之一就是将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合理地分配给人民群众。而存在于领导干部中的一些腐败分子,要在经济上有所占有、要挥霍和侵吞社会公共利益,掠财谋利,使之无法公正分配。形成一部分人利益不公正的扩大,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被侵害,造成的就是群众不满、矛盾加剧甚至仇视潜剧上升,进而产生干群矛盾、激化人民内部矛盾,破坏党群关系,毁损党和政府信誉与声望,上述邓某案就产生了如此负面效应。进行反腐斗争,彻查腐败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保证社会利益和物质财富公正合理分配,必然会创造出和谐社会环境。

4、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建设需要反腐倡廉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以损害国家利益、群众利益为最大的耻辱,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象病毒一样,扰乱人们的思想、侵蚀人们的心灵,对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氛围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还会逐步泯灭正义、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人类社会道德,造成社会凝聚力下降。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群体中塑造诚实劳动、人人平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达到全社会各要素关系的相互融洽,全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全社会稳定而有序,最终实现政通人和、社会和谐。以反腐倡廉促进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建设。

二、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进行反腐倡廉的基本对策

(一)强化建设民众对领导干部任用和行权过程评价与弹劾的机制。当下一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实施职务犯罪,是因为现在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几乎没有民众的评价成分,哪怕有时已反映出某些“带病”领导存在问题,而组织部门或上司领导知悉后,仍毫不在意甚至根本不在乎民众呼声。而这些领导干部亦深谙他的“官帽”来源于组织人事部门或上司某长官的决定,他所信从的就是上司组织人事部门或上司领导。你民众再有多少正义评价呼声,也不屑一顾,因为民众决定不了他的“官帽”。因而他就会为所欲为地危害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党和国家立法机关应创设“领导干部任用和行权过程评价法”,用法律形式规定:“领导干部的任用、提拔晋升、行权过程”等,均应设有不隶属于同级党政机关的相对独立与中立的评价与弹劾机构,比如县层面机构只隶属地市或省级党政首脑,各级依次类推,让有腐败意图的人进入不到领导岗位,排除可能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潜在腐危,同时应规定必须保障民众评是言渠道。现行机制虽有纪检监察机关在负责对党员和行政公务员违纪政纪的弹评,但它隶属同级党政领导,其评价与弹劾受制于同级党政领导,起不到纠错的根本作用。

(二)强化党的思想教育,让每个公民均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的差不多[1]。”应该说现行党的思想建设精神内涵还是传承了古代前人品德意识的精髓,在党的建设史上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今加强思想建设与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弱化和缺失,思想教育未跟上去是其重要根因。清正在德,廉洁在志;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所以强化马列、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做到从家庭、学校、社会抓起,以小学教育开始直至大学研究生教育,应开设“反腐倡廉与品德”教育课,国家招录公务员应设“反腐倡廉与品德”考试科目,该科若达不到及格以上成绩,不得录用。使每个人从始至终在灵魂深处知晓不可缺失反腐倡廉品质。使其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铲除思想认识上的毒瘤,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三)强化法律制度建设,狠抓惩治腐败力度。制度性缺陷导致腐败滋生蔓延,腐败与制度先天不足有关。现行社会执政制度确立长达六十年,各级各地一直沿用等级授职制,没有用普选制取代,这就造成几乎各地各单位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最终致理想信念宗旨、党性原则纪律,均在人身依附关系中淡化乃至消亡。还有,腐败与制度的漏洞有关。腐败根本原因是权力私有,腐败猖獗是权力私有性泛滥。之所以能如此,这与制度设计有关,存在着巨大缝隙和漏洞,“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须充分搞好法制建设:如制定反腐败法、反贪污法等,使腐败分子无空可钻。还注意建设要使党的制度、国家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相协调机制;以制度反腐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高度强调党内民主建设,并努力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1]。造就从“权力反腐”逐渐转向“制度反腐”机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与决策体制,着实遏止“一把手腐败”;改变集中、封闭、神秘的干部人事制度,推进干部任用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遏止用人腐败;强力稳妥推进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与独立,严防司法腐败;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遏制基层政权腐败[3]。严格按照已制定的法律加大查处和打击腐败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大案要案,使腐败分子无处可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不严何以让腐败分子畏惧?腐败分子还是怕杀头的。同时,还要加强打击腐败的国际合作。当前一些腐败分子事发后逃到国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使腐败分子无处可逃。依法严厉打击腐败也会起到威慑作用,使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不敢伸手,因为伸手就会被抓。

(四)强化对权力的严格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加强党内监督。在党内充分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普通党员的权利,能够使普通党员表达自己的意愿,加强对领导的监督;其次,加强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再次,加强社会舆论、群众言论、新闻媒体及其网络监督;最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保障畅通群众的进言呼声,反腐败要走群众路线,公开政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网络等也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便利的手段。近年出现的南京“天价烟”案、湖北巴东“邓玉娇”等案,都是在媒体上被揭露出来的。因此,务必要建立起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制订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彻解“权力过分集中‘总病根’”,是铲除腐败滋生土壤的根本之策。要求党政干部真正做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4]。”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五)完善反腐败措施,全面综合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除障碍。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明党的反腐败手段更加完善,不断与时俱进。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突发时期。腐败形式日益多样化、智能化、跨国化;诸如“隐形腐败、温和腐败”等;表现出“帮助贿赂、预期贿赂、性贿赂、信息贿赂、业绩贿赂、感情贿赂、替代行为贿赂、期权贿赂”等多种隐形形式的情况下,多管齐下地完善反腐败措施,从治本的高度积极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密切党群鱼水、血肉关系,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5]”的必胜信心,惩腐防腐败,扫除和谐社会建设中腐败障碍,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取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

作者:易华工作单位:巫山县人民检察院

第六篇

1当前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法律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资产规模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和经营结构多元化发生变化,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尚不完善,经营管理容易出现漏洞,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依法经营,个人经受不往考验,就容易出现廉洁从业问题。

1.2企业领导利益倾向严重

企业有的领导干部曾经二十几年踏踏实实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努力和贡献,而在改革开放市场中,不能把握自己;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做的事是为职工谋福利,实际是法盲;还有的企业领导干部自认为接受贿赂行为隐藏,手段高明,然而贿赂方一到检察院,还没有审问就全盘招供了。

2当前企业反腐倡廉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2.1从个人和主观原因分析

(1)放松学习、思想蜕变。主要表现在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逐步受到了一些市场“潜规则”和金钱至上的思想影响。(2)不学法、不懂法。主要表现在不注重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缺乏政治敏锐性,自认为熟悉政策法规,知法懂法,放松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3)心存侥幸、放松警惕。主要表现在明知是违法犯罪却一意孤行,最终未能逃脱法网。(4)盲目攀比、心态失衡。主要表现在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面对诱惑,意志薄弱。有的领导干部与“大款”攀比,认为自己学历不比别人低,能力不比别人低,收入差别却很大,故心态失衡,铤而走险。

2.2从领导干部原因和客观方面分析

(1)教育不深入。有的企业忙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忽视了对下级领导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有的教育虽然做了,却流于形式。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个人的学习笔记委托下属,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检查还被评为优秀单位,可是一旦东窗事发,领导个人还在推托说自己学习不够啊等等。(2)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不严格。有的企业上级领导干部对下级的管理比较粗放,只要把任务完成好,没有更多的从思想上关心,从行为上关注,从作风上强化,从法律和职业道德上培训。(3)制度不完善、不够科学。企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比如,企业人员发生了变化,随之相关的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也应当调整。(4)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的企业个别领导干部把制度视为作表面文章,把收到的制度放在柜子里。在执行制度过程中,个别领导干部就表现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认为自已是企业主要领导,自己说的就是制度。(5)监督不到位。监督力量缺乏有效整合,纪检监察监督、监事会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有的企业没有审计部门和法律监督部门,更谈不上整合。有的企业在制定领导分工制度时,忽略了“一岗双责”的内容;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仅仅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忽视了“一岗双责”的责任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督的力度;有的企业对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配置不够重视,也削弱了监督的力度;还有的企业领导把监督与被监督对立起来,没有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而认为监督是找茬、是整人,于是想方设法规避监督。

3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做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

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任何腐败的产生,首先是精神的堕落,正所谓“物必先自腐,后生虫”。所以首先是构筑思想防线。这就要求教育先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教育:(1)加强反腐倡廉重要性教育。有句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和命运。因此,加强反腐倡廉重要性教育,使领导人员意识到,腐败在企业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自觉投入到弘扬正气、反腐倡廉的行动中去。(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理论教育。这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核心内容。建党90年提出的一整套反腐倡廉的方针、措施和思路,对于当前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联系企业实际和企业职工思想实际,自我警示,提高认识,以达到不想腐败、不敢腐败的目的。(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拒腐思想防线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广大职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无私奉献。(4)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注重教育方式和效果。近两年,某公司曾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参观当地监狱,听监狱犯人的忏悔。这种教育方式直接,看了之后半年忘不了,印象深,效果很好。坚持下去,形成一个制度,每年听、看2次犯人的忏悔,教育费用花得值,试想一个犯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多少,大家就明白了。

3.2建立科学化的有效监督机制

3.2.1树立科学的监督观念

科学的监督观念,指导那些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或客观要求并运用于监督工作中能产生良好、正确或有效果的观念。已经有了一些较为科学的监督观念,如:“从源头上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等,监督机构日趋健全、监督行为日趋科学、监督效果日趋有效。然而,仍然对监督方面的理解、认识还是模糊,这怎么办?有一个好办法,只要人们从灵魂深处,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理念,有了科学的监督观念作指导,才能让监督工作、监督行为、监督制度、监督体制等具有科学性,从而才能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2.2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

在监督工作中,企业能否有科学的监督制度非常重要。如果有了科学的监督制度,就能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而建立起科学的监督纪律、监督机构和监督规章等等。这样,企业就能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而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2.3采用科学的监督方法

在监督工作中,不但要有科学的监督观念和监督制度,还要有科学的监督方法。科学的监督观念在监督工作中是起正确的引导、指导作用,科学的监督制度在监督工作中是起合理的规定、规范或约束作用,而科学的监督方法在监督工作中是起有效的解决、处理或治理作用。只要采取了科学的监督方法,实施监督起来就比较轻松、简单、顺利、舒畅和持久有效。如人与人之间,能采取以讲道理的、民主的或疏导的方法,比那种采取强制的、专制的或封阻的方法要好。目前有一个非常好的思想、观念或理念,那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思想、观念或理念最讲科学,如果能以这个思想、观念或理念去思考问题,必然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许多科学的监督方法。

4结语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层面,同样存在着不廉洁甚至腐败的问题。不予解决或解决不好,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工作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要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廖荣华工作单位:重庆市巫山煤电有限公司